第十一章 鹬蚌相争
作者:山高月阔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930

袁应泰败亡,辽沈失陷之后,朝廷以辽东巡抚薛国用接任袁应泰任经略,提升参议王化贞接替薛国用任辽东巡抚。

但是薛国用并不能为国所用,因为他身体不行,处于病休状态,实际上主持工作的是巡抚王化贞,王化贞水平一般,但却敢于任事,工作积极性很高。

朝廷反思辽沈大败的原因,一部分人认为这是撤换熊廷弼的结果,如果当初没有撤换熊廷弼,可能就不会出现这种局面。天启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他处分了曾经弹劾熊廷弼的姚宗文等人,重新启用熊廷弼代替病重的薛国用出任辽东经略。

由于前任经略不能任事,本来应该呆在后方的巡抚王化贞走到了台前,驻在广宁,实际上行使着经略的职权。熊廷弼上任后,王化贞毫无自知之明,摆出一副舍我其谁的样子,依然我行我素。

一山不容二虎,由于王化贞越柤代疱,经抚之间产生了角色冲突。更要命的是,此时朝中两党斗得正欢,无孔不入的党争很快影响到了辽东战场,熊廷弼和王化贞分别得到不同党派的支持,这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两人关系势如水火。

在战略布局上,两者各有一套,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防守上,王化贞打算以辽河为前线,沿着辽河在设六个营,每个营设一名参将,二名守备,分守要害之处。

熊廷弼对此不以为然。

他认为辽河很窄,难以为恃,把军队分驻河上,形不成合力,一旦敌兵派轻骑偷渡,进攻一营,一营的兵力难以敌挡,一营溃败就会造成连锁反应,引起其他各营甚至河西地区各军事设施的溃败。

因此,他主张厚积兵力驻守广宁城,在河上设置少量的游徼兵,进行刺探预警,从辽河至广宁一带多设置烽火台,以传递预警消息。

单从防守的角度看,熊廷弼的部署无疑更加牢靠长久。但是熊廷弼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朝不仅仅要防守,还要伺机反攻,按照熊廷弼的部署,完全处于守势,放弃了主动权,那就不用进攻了。

其实熊廷弼也不是不进攻,作为经略,不可能没有一套恢复失地的打算,否则怎么向皇上交待。

熊廷弼提出了一个进攻方案,叫做三方布置策,简而言之就是要从三个方面谋划进攻。6路一个方面,从广宁;水路两个方面,一个是从天津,一个从登莱。在登莱增设巡抚,在山海特设经略,由熊廷弼自己驻守,并节制三方,统一事权。

个人认为,熊廷弼这个进攻方略,基本上是纸上谈兵,空洞无物,根本行不通。

用水师进攻后金的铁骑,水师能不能上岸都成问题,上了岸顶多也就是步兵,根本无法对骑兵构成威胁。就好比拿肚皮去打别人的拳头,纯属没事找死型。

从这个方案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熊廷弼自己躲在山海关后方,而让辽东巡抚、天津巡抚、登莱巡抚冲在前面,自己只负责“节制”,一旦有功,功归自己,一旦有误,三位巡抚各负其责。

其实熊廷弼自己也知道,天津、登莱二巡抚根本指望不上,他们不过是用来制约辽东巡抚的工具而己,对于辽东巡抚来讲,活你一定要干,但功不能你一个人独占。

这就是文人带兵的弊端,他们往往从权谋的角度考虑问题,用一个漂亮但外行的军事计划来掩盖其自私自利的目的。

以文制武,是明代的一项军事制度,这也是明朝后期文武关系紧张,武将尾大不掉,向军阀化展的原因。当然也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熊廷弼与王化贞分歧之大,就连利用外援这件事上也各执一词。王化贞与蒙古关系不错,希望联合蒙古攻打后金。而熊廷弼寄望于联络朝鲜,他推荐监军副使梁之垣出使朝鲜,劝说朝鲜兵。

正在这时,在辽沈战役后败逃朝鲜的毛文龙在皮岛开辟出一块根据地,他成功策反了投降后金,并为后金镇守镇江的陈良策,带兵袭取了镇江。

王化贞将此事作为大捷报告朝廷,一直笼罩在失败阴影里的天启和朝臣们闻讯十分高兴,应王化贞之请,朝廷授予毛文龙总兵之职,并设军镇于皮岛。

熊廷弼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指责毛文龙过早地暴露目标,影响了战略意图,是因小失大,他说:“三方兵力未集,文龙之太早,乱三方并进之谋,误属国联络之计。”

然而朝廷对于熊廷弼的批评不以为然,大多数人都倾向于支持王化贞,天启赐予王化贞尚方宝剑,准许他“便宜行事”。兵部尚书张鹤鸣更是撇开熊廷弼,直接于王化贞合作。熊廷弼对此极为不满,他抱怨道:“我是辽东经略,四方援兵应该归我指挥,张鹤鸣竟自己调遣,不让我知道,我向兵部咨询调兵之数,兵部也不告诉我,我有经略之名,没有经略之实,辽东的事,你们看着办吧。”

张鹤鸣则认为熊廷弼不应该躲在山海关后方。到了冬季辽河结冰,正是后金骑兵渡河攻击的好时候,河西人心浮动,很多人打算后撤,在这个危险的关口,他建议皇上命令熊廷弼出关到广宁前线策应王化贞,以稳定人心。

熊廷弼上书皇帝抱怨道:“张鹤鸣只知道经略一出,可以稳定人心,可是他不知道,一个手里没兵的经略一出,不仅不能稳定人心,而且更加动摇人心。要是我驻在广宁,巡抚驻在什么地方呢?张鹤鸣要求我和王化贞同心合力,难道他就不应该与我同心合力吗?我想好了,只有张鹤鸣俯同于我,我才能为皇上您去做辽东的事情。”

此外,熊廷弼还将自己受到排挤的原因归咎于朝廷的门户之争,认为朝中的言官、兵部官员和内阁大臣出于门户支持王化贞,是造成经抚不和的主要原因。

大敌当前,经抚不和的问题日益突出,对于国家来说,这实在不是什么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