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亚洲(2)
作者:书凡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6721

黑鹳

黑鹳,属于鹳科,别名乌鹳,以涉水取食鱼、蛙、蛇和甲壳动物为食。主要在东北、河北、新疆及甘肃北部繁殖;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鹳是大型涉禽,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嘴了,它的嘴长而粗壮,对它捕食水里的小动物非常有利。从外边上看,黑鹳全身上下都是黑乎乎的,它的上体、翅、尾、*羽毛黑色,通常泛有紫绿色光泽,显得非常的高贵冷艳,而且令人惊奇的是,黑鹳的羽毛可以在不同角度的光线照射下,能折射出变纪莫测和绚丽多彩的紫、绿、蓝等三色光辉,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眼周裸皮红色。胸以下的*白色。嘴和脚红色。

黑鹳饱食后,长时间的停立原处就地憩息,或悠闲地用长嘴啄理被风吹乱的羽毛。黑鹳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它在飞行时,头、脚前后伸直,很有点鹤翔的样子,但是它又能在空中翱翔,两翼平展静止不动,像鹰、鹞那样,凭借上升的气流把它逐渐推升高空,这种飞行绝技可是鹤类所没有的。黑鹳飞翔轻快而美丽,飞时颈和脚呈一直线。黑鹳晚上在大树上或浅水处宿夜。黑鹳与白鹳一样,从不鸣叫,仅上下嘴不断相击发出声响,这是鹳类与鹤类在野外区别的一个特征。

从生活习性上看,黑鹳多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4月份开始繁殖,在岩崖缝隙中或大树上筑巢,每窝产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浅橙黄色隐斑块。孵卵期31~34天。黑鹳的幼鸟出壳后的25天内,亲鸟守候在巢内暖雏和护雏。雏鸟留巢期为75天。雏鸟的生长发育与鹳基本相似。

由于黑鹳的珍贵,所以近年来人们加紧了对黑鹳的人工繁殖工作,目前国内仅在成都、北京、上海、济南等地动物园笼养下黑鹳已有过繁殖记录,但到目前对黑鹳人工孵化的研究还未有系统报道。本文系根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下达的课题——笼养下黑鹳繁殖生物学研究,于1994~1995年我局同天津动物园对一对黑鹳进行了笼养下人工孵化研究,这也是人类在保护黑鹳过程中的努力的回报了。

虎中之王——东北虎

东北虎,为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猫科。又称西伯利亚虎,起源于亚洲东北部,即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它与其它7个亚种虎比较,身长体重,强悍凶猛,称为王中之王,东北虎有300万年进化史。东北虎以捕猎动物为食,捕猎对象为狍子、鹿、野猪等有蹄动物。据国际动物园年鉴,现全世界人工饲养的东北虎总数仅750余只,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已将东北虎列为全球十大濒危动物之首。

东北虎是大型捕食性猛兽,它如传说的山神一样,拥有火一样的神灵目光。东北虎的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兽中王”之美称。东北虎的身体厚实而完美,背部和前肢上的强劲的肌肉在运动中起伏,巨大的四肢推动向前,是那样的平稳和安静。爪极为锐利,并能伸缩。脚上的肉垫极厚,行动几乎无声。东北虎的尾上约有10条黑环纹,尾末的端毛黑色。东北虎身长体重,强悍凶猛,与其它虎种相较,个体最大,体色最美,堪称百兽之王。东北虎的寿命一般为28年左右。

东北虎是典型的林栖动物,在我国长白山区主要生活在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的山崖间和山坡多石砬子的地方,东北虎性极机警,生性内向,胆小孤独、多疑、凶猛、强壮有力,动作敏捷,在丛林中出没无常,走起路来和猫一样,毫无动静,行走能力很强,一昼夜能走80至90公里,跳跃高度达两米;东北虎会游泳,但不会爬树,一般人很难亲眼目睹野生的东北虎。

在繁育后代上,一般情况下,雌东北虎的作用是巨大的,产仔、哺乳、养育的任务全部由雌虎承担。雌虎怀孕期约3个月,多在春夏之交或夏季产仔,每胎产2-4仔。雌虎生育之后,性情特别凶猛、机警。它出去觅食时,总是小心谨慎地先把虎仔藏好,防止被人发现。回窝时往往不走原路,而是沿着山岩溜回来,不留一点痕迹。一二年后,小虎就能独立活动。

人们对虎的看法很复杂,经常说“谈虎变色”,“望虎生畏”。在人们心目中,老虎一直是危险而凶狠的动物。然而,在正常情况下东北虎一般不轻易伤害人畜,反而是捕捉破坏森林的野猪、狍子的神猎手,而且还是恶狼的死对头。为了争夺食物,东北虎总是把狼赶出自己的活动地带。东北人外出时并不害怕碰见东北虎,而是担心遇上吃人的狼。人们赞誉东北虎是“森林的保护者”。人们一直对东北虎充满了崇敬,东北虎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在中国,文学、绘画等方面的艺术作品中有很多关于虎的描写。如果这种动物灭绝了,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来讲是一个缺损。另外东北虎是现存虎类中个体最大、体色最美的一种,具有很高观赏价值。

东北虎并不是一直很少的,历史上东北虎的数量曾经很多的。据资料显示,清代的时候,东北虎的数量是非常多的,当时小兴安岭的大部分地区则属于呼兰城所辖,“呼兰多虎。虎过,父子、兄弟不相让。独杀之以献幕府”。20世纪70年代末期,东北虎的分布还相当广范,分布区曾遍及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等地;1967年以后,大兴安岭再没有纪录;*20世纪80年代,在小兴安岭及朝鲜半岛绝迹。90年代以来,在长白山区亦销声匿迹。

东北虎的数量的减少是令人痛心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东北虎的数量的锐减呢?首先就是人类对东北虎的生存环境的破坏,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和捕杀食草动物,使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东北虎的食物被剥夺,生活环境逐渐被破坏,数量开始减少;此外,人类为取虎骨、虎皮滥捕滥杀的行为,更是直接造成东北虎数量的急剧减少。

面对这种情况,人类也充分意识到保护东北虎的重要性。目前对东北虎的保护分为两种方式,一种为栖息地的保护,一种为异地保护。我国政府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为保护东北虎建立了长白山自然综合保护区和黑龙江省七星砬子东北虎保护区,进行栖息地的保护。进行异地保护的,主要是各动物园。

抗寒勇士白唇鹿

白唇鹿的别名为岩鹿、白鼻鹿、黄鹿,主要采食禾本科、蓼科、景天科植物,也吃多种树叶,有食盐的习性。白唇鹿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东部地区。白唇鹿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I级加以保护。

那么,白唇鹿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白唇鹿的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故名“白唇鹿”。从外型上看,白唇鹿是非常优雅美丽的,白唇鹿的体型大小与水鹿、马鹿相似,头骨泪窝大而深,白唇鹿蹄较宽大。从颜色上看,白唇鹿通体呈黄褐色,臀斑淡棕色,没有黑色背线和白斑。

从生活习性上看,白唇鹿主要栖息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寒灌丛或草原上,它是一种生活于高寒地区的山地动物,白天常隐于林缘或其他灌林丛中,也攀登流石滩和裸岩峭臂,善于爬山奔跑。喜欢集群生活。

在繁殖上,白唇鹿的**多在9~11月份,为了争斗雌鹿,雄性间有激烈的争偶格斗。白唇鹿的孕期8个月左右,每胎1仔,刚出生的小鹿非常可爱,而且幼鹿身上有白斑。

在白唇鹿的主要栖息地*,当地的藏族群众多视之为“神鹿”,人们很少对其进行捕杀,鹿类资源虽然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但是也基本上保持了自然的平衡。但是白唇鹿的恶运是在1958年开始的,由于白唇鹿的鹿茸产量较高,是名贵中药材,所以对白唇鹿等鹿类资源进行猎杀就变得越来越猖獗了,比如在四川甘孜州每年约收购鹿茸60-70架。到70年代后期虽然各地管理部门重视和提倡保护,但由于经济价值大,交通闭塞,非法猎杀仍禁而不止,加上各地捕捉初生幼鹿进行饲养,对野外种群增长影响较大。

当然,白唇鹿的情况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这种局面。人们也建立了相应的白唇鹿的自然保护区,现有白唇鹿的保护区有新陆海保护区(四川)、盐池湾保护区(甘肃)。目前一些地区已有效地控制住了捕猎。比如在白唇鹿的栖息地海野牛沟里白唇鹿的数量已有所增加。已经从90年代初,的最大种群为16头,增加到80-*头。

陆上动物巨人——亚洲象

亚洲象别名印度象、大象、野象,属于长鼻目象科。亚洲象多栖息于热带地区,主食竹笋、嫩叶、野芭蕉和棕叶芦等。亚洲象为中国I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中,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濒危种。

亚洲象是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亚洲象身躯高大威武,四肢粗大强壮,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皮厚多褶皱,全身被稀疏短毛。头顶为最高点,体长5~6米,身高2.5米,体重达4~6吨。性情温顺善良,是力量、威严和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象征。亚洲象的嗅觉和听觉发达,视觉较差。亚洲象的平均寿命50~65岁,饲养条件下,有活到80岁的记录。

亚洲象最为引人注目的特证,也是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是那根长约2米、弯曲、缠卷自如、感觉十分灵敏的肉质长鼻,鼻端有一个肉突。亚洲象的鼻子是动物中最长的,鼻子对大象来说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象的鼻子是和上唇的延长体,亚洲象的鼻子也总在不停地摆来摆去。象鼻主要由四万多条肌纤维组成,里面有丰富的神经联系,感觉异常灵敏,使得象鼻十分灵活,能随意转动和弯曲,具有人手一样的功能。所以,象鼻对于大象来说不仅仅是嗅觉器官,而且是取食、吸水的工具和自卫的有力武器。

亚洲象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它的长长的象牙,平均长度为1米多,象牙也是亚洲象强有力的防卫武器。亚洲象的耳朵也很大,宽度近1m,有利于收集音波,所以听觉非常敏锐,彼此之间常用人们听不见的次声波进行联络。而且,大象的耳朵还有很多人们想象不到的用处,由于耳部的裙皱很多,大大增加了散热面,所以更像是两把调节体温的大蒲扇,在炎热的夏季,它就是靠不停地扇动两只大耳朵,使耳部的血液加速流动,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此外,耳朵还能驱赶热带丛林中的蚊蝇和寄生虫。

亚洲象的食量大得惊人,每天要吃大约100-150kg的新鲜植物,因此在野外需要占据几十平方公里的活动或取食领域。为了吃到足够的食物,象群还要经常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边走边吃。它的游动性极大,而且是有规律地周期性活动,经常穿行边境“周游列国”,虽然大象群很大,但是这不影响它们的速度。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由雌象做首领,每天活动的时间,行动路线,觅食地点,栖息场所等均听雌象指挥。而成年雄象只承担保卫家庭安全的责任。有时几个象群聚集起来,结成上百只大群。

亚洲象还有很多好玩的特征,它们的性格也很活泼,亚洲象很喜欢水浴,常在河边或水塘边洗澡、嬉戏、用长鼻子吸水冲刷身体,还喜欢将泥土涂满全身,以便除去身上的寄生虫,也防止蚊虫叮咬。它还是游泳的好手,可以连续游上五、六个小时,渡过很宽的河流。游泳的速度也不慢。

亚洲象和人类的关系非常的亲近,由于亚洲象的智商很高,性格善良而温顺,所以容易被人类驯化。印度是最早驯养亚洲象的国家,始于公元前3500多年,现在几乎所有产亚洲象的国家都将其驯化为家畜,用于开荒、筑路、伐木、搬运重物等。亚洲象几乎受到所有产地国家的热爱,老挝的国旗上画着数只亚洲象的的图案,并将首都取名为“万象”。泰国是拥有亚洲象最多的国家,素有“大象之邦”之称。亚洲象不仅是泰国文学艺术上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且被认为是佛教的圣物,在古时还被组成军队,用于战争。据说在17世纪时,泰国的军队中有20000多只训练有素的亚洲象冲锋陷阵,为战胜敌人立下了汗马功劳。令人想象不到的是,经过训练的亚洲象还能能替主人细心的看管小孩呢!别看亚洲象看起来很笨壮,但是它们还具有很强的表演天赋呢!亚洲象会做各种技巧表演,在城市公园中为游人表演舞蹈、拾物、踢球、拔河、摇铃、吹口琴等节目,往往逗得人们捧腹大笑。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野生象现已很少,野外亚洲象种群数量从19世纪早期至今已经下降了97%,而且一直呈下降趋势。现在野外亚洲象数量大约为28,000-42,000头。我国的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屡遭措杀,破坏十分严重。

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亚洲象,亚洲各国在其分布地区,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对随意猎杀野象的凶手,国家按法律予以严厉制裁。

鹿中极品梅花鹿

梅花鹿是一种中型鹿,从分布面来看,野生的梅花鹿在我国分布得比较广,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地区都曾有过梅花鹿栖息地。但目前华北的梅花鹿已经绝迹;在华东,仅江西彭泽县的桃花岭,估计还有百头左右;原来产鹿数量较多的东北、中南,野生梅花鹿的数量也少得可怜了。幸而70年代初,在四川、甘的交界处又发现了一群野生梅花鹿,但数量也只在一二百头。梅花鹿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梅花鹿是一种非常漂亮、温驯的鹿种,夏毛棕黄色,遍布鲜明的白色梅花斑点,故称“梅花鹿”。雄鹿有角,一般四叉,非常威武。梅花鹿的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线,尾巴很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臀斑白色。梅花鹿非常的漂亮,鹿的四肢细而长,有利于快速奔跑。它的体毛颜色不固定,春夏季略浅些,秋冬季深些,基本色调为棕色。梅花鹿背脊上有一条黑色背毛,而腹部则是一片白色皮毛,更有趣是这些白色毛斑排列比较规则,近乎成纵行分布。梅花鹿很机警,它的嗅觉、听觉都很敏锐,在觅食时它们多迎风而立,这样便于嗅到敌兽的气味,以便采取自卫行动或逃跑。一旦听到响动,它们就停止觅食和嬉戏,静听动静,如果确认有敌情,就立即迅速奔逃。

从生活习性上看,梅花鹿多是生活于森林边缘或山地草原地区,当然,也会根据季节的不同而迁徙。梅花鹿通常晨昏活动,以青草树叶为食,好舔食盐碱。雄鹿平时独居,**时归群。9~11月份**,雄鹿间争雌很激烈,各自占有一定的地盘范围,次年4~6月份产仔,每胎l仔,幼仔身上有白色斑点。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历史上捕捉猎杀过度,野生数量极少,现人工养殖种群已达数十万只。

由于梅花鹿的娴静的外表,所以,人们也赋予了梅花鹿许多特殊的文化内涵。比如古代经常将“梅花鹿”与“梅花榜”有一定联系:清代时,在鲁迅故乡绍兴一带,科举考试之取录名单发榜时是写成“梅花榜”的——每一榜50名,第1名提高大写,第2名排在右下方,余者如是依次按顺时针方向写去,则至第50名时刚好排在第1名的左下方,便构成一幅由人名编织的圆形梅花图案——即被称之为“梅花榜”或“梅花图”。之所以要构成这种图案也寓有象征意义,同“松鹿图”中的“梅花鹿”相仿佛。考试发榜是“梅花榜”,“松鹿图”中的“鹿”是“梅花鹿”——可见,“梅花”也是那时绍兴读书人美好的象征。

梅花鹿不但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还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梅花鹿的鹿茸具有巨大的要用价值,被称为“黄茸”,是鹿茸中品位、等级最高的。鹿茸有补虚健体强筋骨的功效。每年春季,雄鹿头上会长出一对嫩角,外部包着带有绒毛的皮肤,其中血管很丰富,血液循环很旺盛,用手触摸有温热感。这对角长到两个月时割下来就是名贵的鹿茸,过期不割,就会逐渐骨化,变化鹿角。鹿角也是一种中药,但药用价值比起鹿茸就差得多了。除了鹿茸以外,梅花鹿的鹿胎、鹿鞭、鹿筋、鹿血、鹿尾都有药物功能。鹿肉能壮体,鹿皮能制成名贵的鹿革,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不过现在用以制药、制革的原料,都来自人工饲养的梅花鹿。

现在真正的野生梅花鹿,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严格禁止捕猎,更不允许捕杀。为了野生梅花鹿的繁殖,国家也已划定了一些野生梅花鹿的自然保护区。

*链接反刍动物

反刍动物是指那种分两个阶段进行消化的动物,具体的是首先咀嚼原料吞入胃中,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反刍再次咀嚼。反刍动物的胃分为四个胃室,分别为瘤胃、网胃、重瓣胃和皱胃。前两个胃室将食物和胆汁混合,特别是使用共生细菌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然后食物反刍,经缓慢咀嚼以充分混合,进一步分解纤维。然后重新吞咽,经过瘤胃到重瓣胃,进行脱水。然后送到皱胃。最后送入小肠进行吸收。反刍动物包括牛、羊、骆驼、鹿等。反刍动物在解剖学的共同特征是均为偶蹄类。

绿孔雀

绿孔雀别名爪哇孔雀,绿孔雀分布于云南的低山河谷地带。国外分布于缅甸、印度阿萨姆、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半岛和爪哇岛等地区。杂食,嗜食棠梨、黄泡等果实及稻谷、豌豆等作物,亦食昆虫。绿孔雀的数量很少,对现有分布区内各地调查累计共有635-950只,我国将该绿孔雀列为一级保护珍禽。

从生物形态上看,绿孔雀属于大型雉科鸟类。雄鸟体羽辉翠蓝绿色,颈部、*和背部的羽片具金黄色宽缘和蓝绿色狭缘,呈鳞斑状花纹;头顶有一簇翠蓝绿色冠羽。在生活习性上看,绿孔雀多栖息于海拔1250m以下的热带、亚热带低山河谷地带,停栖于谷地山坡、高大的乔木树上。很少单独活动,多是一只雄鸟伴随3、5只雌鸟和幼鸟在开阔的稀树绿孔雀的鸣声洪亮,响彻山谷,绿孔雀虽然外表很美丽,但是它们的声音不是很悦耳的,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它们的声音是粗厉,甚至很难听。孔雀双翼不太发达,飞行速度慢而显得笨拙,只是在下降滑飞时稍快一些。腿却强健有力,善疾走,逃窜时多是大步飞奔。觅食活动,行走姿势与鸡一样,边走边点头。

人们长说:“孔雀美,多在尾”。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绿孔雀雄鸟尾上覆羽特别发达,约有百余枚,并有紫、黄、蓝、绿多种颜色构成的眼状斑纹,形成孔雀特有的尾屏。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孔雀开始*,雄孔雀追随于雌孔雀周围,并把鲜艳夺目而具有眼状的尾羽展开如扇状,不断抖动,互相摩擦而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其尾羽光彩夺目,这就是“孔雀开屏”。

孔雀的美丽羽毛,历来是人们喜爱的装饰品,清代时,人们经常用孔雀的羽毛与褐马鸡尾羽配合制成的“花翎”,以翎眼多寡区别官阶等级。另外,孔雀的行止动作,宛若舞姿,民间模仿其动作编成“孔雀舞”,其矫健优美,令人陶醉。

绿孔雀在繁殖上的也是很有趣的,它们经常将筑巢于浓密的灌木丛、竹英等的高草丛间,绿孔雀通常在2月下旬开始*繁殖期,多在山脊和阴坡草丛灌木之间的低凹处筑巢,每窝产卵4-8枚,一般为5-6枚,乳白、棕或乳黄色。雌鸟孵卵,孵卵期为27-30天。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现在绿孔雀的数量也再不断的减少,这主要是因为森林破坏,致使绿孔雀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致危因素主要的还由于乱捕滥猎,其次是森林被砍伐。80年代以来,加强了自然保护的宣传,捕猎情况显著减少,同时,也加大了绿孔雀的保护力度,现在,绿孔雀的数量也正在不断的增加。

美丽的白腹海鵰

白腹海雕属于鹰科海雕属。在国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南太平洋中的岛屿上,在我国分布于江苏、浙江等地,但各地均极罕见,其中海南为30年代的早期记载,遗憾的是,50年代后中国内地无观察报道。白腹海雕以捕食鱼类、海蛇、野鸭等为食,也在陆地上捕食蛙、蜥蜴、野兔和蛇,有时还吃动物尸体,偶尔捕食家禽。白腹海雕为世界一类保护动物。

白腹海雕是大型猛禽。从外表上看,白腹海雕头部、颈部和*都是白色,背部为黑灰色。与其他海雕不同的是,白腹海雕尾羽呈楔形,呈褐色,端部白色。虹膜为褐色,蜡膜和上嘴为红灰色,下嘴蓝灰色,尖端黑色,嘴裂为红蓝色,跗跖和趾为淡肉色,爪黑色。

在生物特征上,白腹海雕为留鸟,多活动于海岸及河口地区,有时也出现在离海岸不远的丘陵和水库上空,但一般不远离海岸,因此是典型的海岸鸟类。白腹海雕在飞翔的时候是非常从容的,它们通常单只或成对沿着海岸在水面上低空飞翔,两翅煽动缓慢而有力,有时也在高空翱翔和滑翔。当在高空翱翔或滑翔的时候,两翅常上举成“V”字形。主要在白天觅食,尤其在早晨和黄昏最为频繁,叫声为“啊,啊”,较为简单。

从*上看,白腹海雕的繁殖期从12月到翌年3月,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等地则通常在5-10月。它们一般营巢于海岸边高大的乔木树上或悬崖岩石上,每窝通常产卵2枚,偶尔为3枚。卵为白色,形状为卵圆形。亲鸟轮流孵卵,但以雌鸟为主,雄鸟仅在白天替换雌鸟。白腹海雕的领域性甚强,也是由亲鸟共同来保卫。

由于白腹海雕的数量的稀少,人们已经加大了对白腹海雕的保护工作。目前,人类对白腹海雕的保护工作已经做得很到位了,比如经常对野外的白腹海雕进行监控,据说,一些野生动物拯救中心的工作人员将受伤的白腹海雕进行治疗,在经过工作人员的细心照料,当白腹海雕已完全康复后,又将它们放归大自然,同时,还将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放归野外的白腹海雕进行野外监察。

美丽的孔雀雉

孔雀雉多分布在我国的云南、海南等地,以昆虫和蠕虫为主食,为留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稀有种。

从外表上看,孔雀雉虽然也冠以孔雀的名字,但是和美丽的孔雀相比较,还是逊色了很多呢!雄鸟全长65厘米左右,雌鸟约50厘米。雄鸟体羽为乌褐色,密布近白色细点和横斑。头顶具发状冠羽。背、两翅及尾均具金属蓝带紫色大型眼状斑。嘴黑色,脚黑褐色,脚具二短距。雌鸟羽色较暗,眼状斑不很显著,尾短。雌、雄鸟的翅均较短,不超过300毫米。

从生活习性上看,孔雀雉多栖息于海拔15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及竹丛中,孔雀雉的性格很孤高,常单独或呈松散地成对活动,很少见其结群活动。从繁殖后代上看,它们通常在2月下旬至3月初开始*繁殖期。多筑巢于密林中的沟谷地及山区耕地附近的次生林,巢在自然下凹的地面。每窝产卵2-5枚,偶见6枚。孵卵期21天。

在自然的环境中,孔雀雉常见天敌是青鼬,白昼活动的中型猛禽亦捕杀孔雀雉。而造成现在的孔雀雉的数量不断减少的原因还是来自人类的活动,人类的捕杀对孔雀雉构成很大威胁。几十年来,在海南和西双版纳对橡胶、咖啡、茶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木材的开发利用,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被砍伐,严重地破坏了孔雀雉的栖息生境条件,致使孔雀雉种群数量已相当稀少,已处于相当濒危的境地。

*链接留鸟

留鸟是那些没有迁徙行为的鸟类,它们常年居住在出生地,大部分留鸟甚至终身不离开自己的巢区。

但是,这种在原地的滞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留鸟则会进行不定向和短距离的迁移,这种迁移在有的情况下是有规律的,比如乌鸦会在冬季向城市中心区域聚集,而在夏季则会分散到郊区或者山区,这种规律性的短距离不定向迁移被叫做“漂泊”;还有一些物种如雪鸡会根据季节的变化在高海拔和低海拔之间进行迁移,这种迁移叫做“垂直迁徙”,虽然名为迁徙,但仍然是留鸟的一种行为;有些物种的短距离迁移则是完全没有规律的,仅仅是随着食物状况的改变而游荡,这种鸟类实际上是留鸟与侯鸟之间的过渡类型。

鸟类明珠朱鹮

朱鹮,别名朱鹭,由于它的体态优美,性情温驯,我国人民把它当作吉祥的象征,叫它“吉祥之鸟”,日本人叫它“仙女鸟”。朱鹮多采食小鱼,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朱鹮是目前地球上最稀少的鸟了——全世界仅存40只,其中日本2只,中国38只。1994年11月30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通过《国际濒危物种等级新标准》,朱鹮被列为极濒危动物,级别高于大熊猫、华南虎。

从外表上看,朱鹮体长约765毫米。洁白的羽毛,粉红色的翅膀,橙红色的头部,长而弯的嘴,颈后漂亮的披肩羽毛,因其稀少而异常珍贵,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这种鸟多喜欢栖息在沼泽或河滩溪流附近,夜间栖于高树上,巢也筑于树上。我国古代称朱鹮为朱鹭,《汉乐府·朱鹭》中曾写道:“朱鹭,鱼以鸟。鹭何食,食茄。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谏者。”可见古时候人们就开始关注朱鹮了。

虽然现在朱鹮的数量屈指可数,但是令大家想象不到的是,朱鹮曾广泛分布于前苏联西伯利亚的西南部,中国的中部、东北部,日本的南部和朝鲜半岛。据说,上世纪末及本世纪初,在黑龙江上游,乌苏里江流域,兴凯湖沿岸是朱鹮的栖息地,特别是西伯利亚湿地中,朱鹮的数量多如麻雀。1911年12月,在朝鲜半岛的西岸金堤,成千上万只朱鹮在那里集群以致于形成了无边无际的云霞。可是,时间*本世纪60~70年代之后,朱鹮的数量竟谜一样地剧减。比如,1980年,日本新泻县片野尾山区朱鹮仅存5只。

我国对朱鹮的发现也是经历了千难万险的,1981年5月27日,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陕西省洋县被世人发现,消息传遍了全世界。此后朱鹮的保护便成了全球关注的话题。

朱鹮不像麻雀或乌鸦那样有着很强的生存能力,不是什么都吃的杂食性鸟类。严寒时节,找不到小动物填腹,它们就很难维持生计。其次,山林被砍伐,筑巢的地方被掠夺,还有化肥、农药的影响,作为食物的昆虫、泥鳅、青蛙等遭到毒害,都会使朱鹮的生存遭到威胁。为了给朱鹮营造一个更好的栖息环境,保护区已决定动工修建投资数千万元的长方水库,到那时,整个华阳林区的山山岭岭间荡漾着万倾碧波,将形成一个天然的朱鹮大本营。朱鹮保护的前途无限光明。

青藏高原的藏羚羊

藏羚羊属牛科、藏羚属,又名藏羚、长角羊、羚羊,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约在7-10万只。藏羚羊是中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动物。

藏羚羊可以说给青藏高原留下了美丽的身影,藏羚羊飞奔时四蹄腾空,闲步时轻盈俊秀,在“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约60万平方公里的雪域荒野上,素有“高原精灵”、“高原隐士”之美誉。藏羚羊多栖息在高原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藏北芜塘、青海可可西里以及新疆阿尔金山一带令人类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那尽是些“不毛之地”,植被稀疏,只能生长针茅草、苔藓和地衣之类的低等植物,而这些却是藏羚羊赖以生存的美味佳肴;那里湖泊虽多,但绝大部分是咸水湖。

藏羚羊生性怯懦机警,听觉和视觉发达,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极难接近,有长距离迁移现象。平时雌雄分群活动,一般2-6只或10余只结成小群,或数百只以上大群。食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期为冬末春初,雄性间有激烈的争雌现象,1只雄羊可带领几只雌羊组成一个家庭,6-8月份产仔,每胎1仔。

但是,令人心寒的是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一百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欧洲和美洲市场对莎图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导致了其原料藏羚羊绒价格暴涨,中国境内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可可西里猎杀羚羊。短短几年间,数百万藏羚羊几乎被杀戮殆尽,现在可可西里大约只残存有不到两万只藏羚羊。

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物种,它的羊绒比金子还贵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保护藏羚羊和其它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动物,国家于1983年成立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成立羌塘自然保护区,1995年成立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底上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藏羚羊更包含“吉祥、顺利、圆满、美好”之意,藏羚羊作为世界保护动物是“绿色”与“人文”的具体形象符号,和2008奥运主题贴切吻合。所以,藏羚羊也被选为*的吉祥物了。

猞猁

猞猁又名马猞猁、猞猁狲。猞猁主要分布于欧洲的北部、中部、东部、东南部,亚洲的中部、东部等,其中包括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猞猁以野兔、松鼠、野鼠、旅鼠、旱獭和雷鸟、鹌鹑、野鸽和雉类等各种鸟类为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从外在的形态上看,猁体形略小于狮、虎、豹等大型猛兽,但比小型的猫类大得多,因此属于中型的猛兽。它的毛色变异很大,有灰黄、棕褐、土黄褐、灰草黄、浅灰褐及赤黄等各种色型,脊背的颜色较深,全身都布满略微像豹一样的斑点,这些斑点有利于它的隐蔽和觅食。

猞猁最为可爱和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只直立的耳朵的尖端都生长着耸立的黑色笔毛,其中还夹杂着几根白毛,很象戏剧中武将头盔上的翎子,为其增添了几分威严的气势。耳壳和笔毛能够随时迎向声源方向运动,有收集音波的作用,如果失去笔毛就会影响它的听力。

从生活习性上看,猞猁基本上属于北温带寒冷地区的产物,也是栖居在寒冷的高山地带,是分布得最北的一种猫科动物。猞猁不畏严寒,耐饥性强,可在一处静卧几日。猞猁也善于游泳,但不轻易下水。它还是个出色的攀缘能手,爬树的本领也很高,甚至可以从一棵树纵跳到另一棵树上。猞猁在捕食的时候非常有趣,它们常借助于草丛、灌丛、石头、大树等做掩体,埋伏在猎物经常路过的地方等候着,两眼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它的忍耐性极好,能在一个地方静静地卧上几个昼夜,待猎物走近时,才出其不意地冲出来,捕获猎物,毫不费力地享受一顿“美餐”。如果一跃捕空,突击没有成功,使猎物溜走了,也不会穷追猎物,而是再回到原处,耐心地等待下一次机会。有时它也悄悄地漫游,看到猎物正在专心致志地取食,便蹑手蹑脚地潜近,再潜近,冷不防地猛扑过去,使猎物莫明其妙地束手就擒。

在自然界中,虎、豹、雪豹、熊等大型猛兽都是猞猁的天敌,如果遭遇到狼群,也会被紧紧追赶、包围而丧命,一般都难以逃脱。当然,为了生存,猞猁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比如当猞猁遇到危险时会迅速逃到树上躲蔽起来,有时还会躺倒在地,假装死去,从而躲过敌害。猞猁一般不会主动伤人,只有被逼急了的时候,才会进行反扑。

猞猁的毛皮珍贵,毛丰绒厚,轻软耐穿,是上好的制裘原料,所以猞猁为人滥捕,现已受到保护。

蛇中巨人——蟒

蟒,别名南蛇、蚺蛇、琴蛇,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蟒科,蟒是中国最大的蛇类,主要产于云南、贵州、福建、广东、海南等地,目前野外的数量已经很少。蟒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从外在形态上看,蟒作为中国最大的蛇类,身体是巨大的,它们的体长可达6~7米,头颈部的分区也很明显。肛孔两侧有后肢残余,呈爪状。身体背面为灰棕色至黄色,中央有一列棕红色、镶有黑边、略呈方形的大斑块,两侧又各有一列较小的斑块镶嵌排列。头顶背面的斑块呈矛形。腹面为黄白色,具少数黑褐色斑。眼小,瞳孔直立,呈椭圆形。

从生活习性上看,蟒主要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丛林中,善攀援,亦可栖于水中,夜间活动。

蟒也是一种非常恐怖的动物,由于它们躯体的庞大,所以几乎就没有什么天敌了,它们对森林里的大多数动物都具有很大震慑力,通常以各种脊推动物为食,而且食量很大,令人想象不到的是,有时可吞食几十千克重的小牛。蟒在吃东西的时候,真可以用狼吞虎咽来形容,当它们捕食较大的猎物时,通常是把猎物缠紧,待窒息后吞食。从繁衍后代的习性来看,蟒一窝可产下15-100个蛋,数量的多少由其体型的大小而定。孵化的时间大约在60-80天之间。

蟒虽然在外表上给人一种凶猛的感觉,但是在民间思维中,蟒也成为人们喜爱的图像。比如,中国古代的戏曲中的服饰上,就经常有一些绘制的非常精美的蟒的图案,服装上将蟒作为装饰,既继承了中国历代服饰追求意境美,体现精神意蕴美的传统,即以服装来装饰人体。其长袍阔袖的服装造型,具有庄重感;华美的装饰图案,赋于象征意义。蟒的另一大特点是可舞性强,它摆脱了自然生活形态,不束腰,服装可任意摆动以表示人物情绪。另外,蟒是帝王将相等高贵身份的人物所通用的礼服,即蟒袍。源于明、清时代的“蟒衣”。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至清代,蟒衣则列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衬在补褂内穿用。衣上的蟒纹与龙纹相似,只少一爪,所以,把四爪龙称为“蟒”。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蟒的数量在逐年的减少。由于它们是在盛宴上很受欢迎的野味,人们为了获取它们的肉和皮,经常猎杀它们,现在巨蟒已处于濒危状态。

神通广大的穿山甲

穿山甲,别名鲮鲤甲、山甲珠,为鲮鲤科动物。穿山甲主要产于长江以南各省。我国的穿山甲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国际组织IUCN将穿山甲所有种列入CITES附录II中。

从外在形态上看,穿山甲的体形狭长,头呈圆锥形,吻尖,无齿,穿山甲的舌细长,能伸缩,带有粘性唾液,觅食时,以灵敏的嗅觉寻找蚊穴,用强健的前肢爪掘开蚁洞,将鼻吻深入洞里,用长舌舐食之。外出时,幼兽伏于母兽背尾部。除了腹部以外,穿山甲身上长了瓦状角质鳞片,嵌接成行。受惊的时候,穿山甲会缩成一团,卷成球形。穿山甲四肢粗短,有强壮的爪子,便于挖洞。穿山甲一般多栖息于山麓、丘陵或灌丛杂树林、小石混杂泥地等较潮湿的地方。挖洞居住,多筑洞于泥土地带。洞道较长,末端有巢。从繁衍后代上看,穿山甲多在夏初*,妊娠期约270天,冬末或春初产仔,每胎1~2仔。

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关注穿山甲了,根据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的记载,穿山甲“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在这几句不多的言语中,也透漏出穿山甲的食物主要是蚂蚁。

穿山甲的存在极大的维护了生态的平衡,由于穿山甲是以捕食蚁类,白蚁等害虫为,所以对森林、农作物及维护自然生态都有保护作用。另外穿山甲的药用价值还是很明显的,它是名贵的中药材原料,是我国14种重要的药用濒危野生动物之一,关于穿山甲的巨大的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充分的记载,穿山甲“除痰疟寒热,风痹强直疼痛,通经络,下*,消痈肿,排脓血,通窍杀虫。”但由于乱捕滥猎和栖息地的破坏,已造成野生资源数量急剧下降,直至枯竭的边缘。对此,我国政府及国际社会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必须广泛向群众宣传有关穿山甲的知识,同时也必要的保护措施,使这一珍贵的动物资源得以休生养息,使其数量相对回升,并合理地开发利用,更多地为人类服务。

水鹿

水鹿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水鹿,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体型最大的鹿类,水鹿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中南半岛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海、*、四川、贵州。水鹿以青草、树皮、竹笋、嫩叶为主食,亦盗食农作物。即使冬季,也常流连于水塘,令人担忧的是,目前野生水鹿的数量已经大为减少,有些产地甚至已濒于绝灭,目前在我国总数估计有20000只左右,水鹿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那么,水鹿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水鹿是一种调皮活泼的动物,它们生性喜水,雨后活动频繁,常到溪涧喝水或沐浴,有时还在水泉中洗浴,滚上一身泥巴,民间有“虎蹲草山,鹿伴溪泉”的说法,所以得名水鹿。

从外在形态上看,水鹿体粗壮,身长140-260厘米,肩高120-140厘米,体重100-200千克。角的主干只一次分叉,全角共三叉。从额至尾沿背脊有一条宽窄不等的深棕色背纹,臀周毛呈锈棕色,颈具深褐色鬃毛,体侧栗棕色,尾毛黑色。水鹿的颜面部稍长,鼻吻部*,耳朵大而直立,眼睛较大,眶下腺特别发达而显著,尤其是在发怒或惊恐时,可以膨胀到与眼睛一样大。另外,水鹿的蹄甲很硬,可在布满岩块、石砾的山地活动,其四肢长而有力,可在陡峭的溪谷。

从生活习性上看,水鹿有群居的习性,一般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热带、亚热带阔叶密林或针阔混交林。白天隐蔽在浓密覆盖物中,水鹿常集小群活动,夜行性,白天隐于林间休息。水鹿性情机警、谨慎,嗅觉、听觉都十分灵敏,常站立不动,竖起耳朵倾听四周的动静,并且用前肢有节奏地轻轻敲打着地面,一旦听到异常声响,或者闻到豹、狼等猛兽的味道便迅速逃走,在树林、草丛中奔跑自如,因此在海南还有“山马精,山马精,听到狗叫翻过岭”的民间歌谣。水鹿无固定的巢穴,有沿山坡作垂直迁移的习性。

从繁殖后代上看,水鹿繁殖季节不固定,孕期约8个月,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斑,寿命为14~16年。

水鹿不仅是动物园中很受欢迎的大型观赏动物,而且经济价值很高。水鹿全身都是名贵药材,经济价值较高,现已趋濒危,但我们绝不能听任其灭种。

水中国宝白鳍豚

白鳍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属哺乳纲、鲸目、白鳍豚科。它的分布仅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尤以湖北省沙市以下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的长江段为多。白鳍豚为国宝级的珍贵动物,人们称白鳍豚为“长江神女”、“水中大熊猫”、“活化石”。

白鳍豚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动物,它们全身灰白,体态健美,呈流线型。白鳍豚体呈纺锤形。吻突极狭长,上颌和下颌几乎等长,且微上翘。体长为吻长的6倍。体色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颈部两侧、耳孔后及鳍肢上方区域有一半圆形的白色宽纹,在*上方的尾侧有两道半月形的白色宽纹。通常情况下,白鳍豚雌性6龄、雄性4龄可达性成熟。**期在4月~6月,怀孕期约9个月,至翌年一二月份在江中分娩。母豚每年只生1胎,每胎1仔,偶有双胞胎。刚出生的幼豚哺母豚*长大,并随群活动。

从生物学分类上看,白鳍豚是哺乳动物,而是很多人都会误解白鳍豚是鱼其实,它是兽不是鱼,它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而且它有猩猩一样发达的大脑。科学家告诉我们,鲸类的祖先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原始哺乳动物,后来由于受冰川的袭击,它们不得不迁入水中避难。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演化成完全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类群。

从活动范围来看,白鳍豚喜在远离岸边的江心主流区活动,为疏人性豚类。在行动中有集群习性,常三五成群在江心活动,偶尔也*湖泊、支流与长江干流汇合处活动。白鳍豚用肺呼吸,每隔一二分钟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换气时总是头先出水,有时会喷出水花,出水呼吸时会发出声响。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之际,它便频频露出水面一起一伏,群众称为“白鳍拜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白鳍豚的交流方式是很特别的。白鳍豚是肉食性动物,其视觉很差,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讯号发现食物并突袭式吞食。它有发达的大脑,是一种聪明而有智慧的动物,它有“回声定位”和声纳等特殊功能。具有流线型的体型,丰富的皮下脂肪,游泳敏捷,这些结构在仿生学上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食性以鱼为主,常在浅滩、岔流以及支流汇合处觅食。其食量甚大,一般摄食量可占体重的10%~12%。

白鳍豚是受人们喜爱的动物,尤其是它们美丽驯服的外表,更勾起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尤其是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是最常见的。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西汉时代,在古书《尔雅》里,就有对白鳍豚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比较详细的描写。到了清朝小说家蒲松龄的笔下,更把白鳍豚拟人化了。在蒲松龄名著《聊斋志异》中,有一则动人的故事《白秋练》,描写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白秋练,与一个名叫慕生的小伙子相爱,结为伴侣。而洞庭龙君却要纳白秋练为妃,逼白母交出秋练,白母不从,受龙君惩罚,结果现了原形——原是白鳍豚的化身。

但是,人们的活动对白鳍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长江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建成后,使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航运业的发展、河道整治、机动船只增加、水质污染、江湖淤塞、使用有害渔具及有害捕捞方法等,严重威胁着白鳍豚的种族延续。据实测统计,现长江白鳍豚资源量已不足100头,远低于国宝大熊猫。为使白鳍豚在自然界不被灭绝,国家已将其列入一级保护动物,并将长江天鹅洲古道和安徽铜陵江段划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增殖白鳍豚资源,拯救濒危物种。

白鳍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科研价值,它是研究鲸类演化和生物进化的宝贵材料。

*链接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指用母乳哺育幼儿的动物,是动物世界中形态结构最高等、*机能最完美的类群。总的来讲哺乳动物的智力水平要比其他种类的动物高。

哺乳动物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现存的大约有4000多种,其中有的善于在陆地上奔跑,有的能够在空中飞翔,也有些种类常年生活在水中,善于游泳,捕食鱼虾。与哺乳动物不同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它们的形态结构也千姿百态。

总的来说,哺乳动物具有如下的特点,比如所有哺乳动物都是恒温动物,哺乳类动物体表的皮毛可以帮助保持体温;另外,所有哺乳动物都是有骨骼,生有皮毛,用肺呼吸;还有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为胎生,所有的哺乳动物幼年都需要用母乳喂养,哺乳动物体内都有膈等特征。

塔尔羊

塔尔羊又叫鬣羊、长毛羊等,塔尔羊可以分为喜玛拉雅塔尔羊、阿拉伯塔尔羊、巨角塔尔羊三种,以冰草等禾本科植物以及灌丛的嫩枝、树叶等为食。塔尔羊在国外分布于克什米尔、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等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直到1972年才首次发现,仅见于*樟木、吉隆和聂拉木的波曲河谷等地。

从外形看,我们很难把塔尔羊与山羊区分开,塔尔羊身上的膻味和山羊一样,是很浓的。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塔尔羊也有自己的独特的地方,比如雄兽的颏下没有长须,面部和吻部光秃无毛;塔尔羊雌雄*都有向后弯曲侧扁的短角,角基部宽,有一个龙骨状的突前缘,另外,塔尔羊的头形狭长,蹄子粗大,尾巴较短,而且腹面*。

塔尔羊是一种非常漂亮的羊种,它的最突出的特点就体现在它的长长绒毛上,塔尔羊的肩部和颈部有长毛,下垂到膝部,形成鬣毛,几乎与狮的雄兽相媲美,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塔尔羊变得非常的珍贵。塔尔羊身上的其余部分的体毛也是又长又密,为红棕色或深褐色,其中四肢和头部的毛色较深,雄兽的体色又比雌兽深,但偶尔也有灰白的色型。

塔尔羊的生活习性也很有趣,通常情况下,它们喜欢栖息于山坡丛林中,尤其喜欢灌丛较密,山势险恶的地带。塔尔羊是群居性的动物,每个群体的数量大多为30—40只,这个大的群体可以说是一个大的家庭。性情机警,视觉、嗅觉和听觉都很好,而且善于隐蔽。爬登悬崖绝壁的本领也十分高超,它们白天到有遮蔽的灌丛或陡峭的山崖上休息,防止敌害侵扰。它们警惕性特别高,加上视觉、嗅觉、听觉都很灵敏。每群中还有一只负责警戒的雄羊。因此一般很难被天敌所伤。老年雄性在夏季另组成小群,居住在最崎岖险峻之处,到冬季回到大群中,一起过冬。塔尔羊的寿命和其他的羊类差不多,它们的平均寿命约为16~18年。

塔尔羊目前的状况并不叫人感到乐观,它们的分布范围十分狭窄,数量也非常稀少,生存状况都不乐观,根据初步的统计,塔尔羊总数仅有500只左右,所以仍然需要积极地进行对它的保护工作。

童话里的美人鱼

美人鱼的学名叫儒艮,为海生草食性兽类,它的名字是由马来语直接音译而来的。儒艮的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除我国外,儒艮还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周围的一些国家,儒艮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从外在形态上看,儒艮的身体呈纺锤型,长约3米,体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没有明显的颈部,头部较小,上*似马蹄形,吻端突出有刚毛,两个近似圆形的呼吸孔并列于头顶前端;无外耳廓,耳孔位于眼后。无背鳍,鳍肢为椭圆形。尾鳍宽大,左右两侧扁平对称,后缘为叉形,无缺刻。鳍肢的下方具一对*。背部以深灰色为主,腹部稍淡。儒艮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河口,取食后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

由于儒艮觅食海藻的动作酷似牛,一面咀嚼,一面不停地摆动着头部,所以它又有“海牛”一名。也有人称它为“南海牛”。在生物学分类上看,美人鱼虽然叫做鱼,其实它是哺乳动物。儒艮多以2~3头的家族群活动,在隐蔽条件良好的海草区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认作“美人鱼”浮出水面,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

但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儒艮不仅形象不美,而且还很丑陋。最难看的是它那像耗子一样的眼清,鼻孔顶在头上,耳朵无耳沿,两颗獠牙从厚*边露出,样子十分难看。皮色灰白,身上长着稀稀拉拉的硬刺,实在算不上什么美,但说它是美人鱼,是因为它在生活习性上有和人类相近的地方,就是幼儒艮都是*妈*乳计成长;儒艮的体型也确有点像女人的地方,它通化了的前肢——胸鳍旁边长着一对较为丰满的*,其位置与人类非常相似。所以在它偶尔腾流而起,露出上半身出现在海面上时,真有点妇人模样。

由于美人鱼行动迟缓,虽然常年生活在海中,但水下功夫非常一般,游泳速度只不过每小时2海里左右,即便是在被敌人追赶时,逃跑的速度也超不过5海里。正因为它能吃但又不愿动,所以养得体胖膘肥,常常成了逐利者的捕杀对象,因为它的油可入药,肉味鲜美,皮可制革。当然,我们不能随便的捕杀它们,因为它们是在是太珍贵了。

威风凛凛的绿毛乌龟

绿毛龟属爬行纲淡水龟类,是我国特有的水生欣赏动物。绿毛龟的产地为江苏省常熟市与江阴市,湖北省蕲春县、汉阳县和武汉市,绿毛海龟是我国珍稀物种。

那么,绿毛龟身上的绿毛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绿毛龟身上的绿毛不是别物,而是海里的绿色的水藻,它们以绿毛龟的龟盖为基地而大量的繁殖,时间一长就使绿毛龟的身上多了一束厚厚的“毛发”了。

从生活习性上看,绿毛龟多生活于溪涧和湖泊等天然水体中,偶而可见于江河、鱼池和稻田中,于傍晚和夜间活动,四出觅食,白天活动少。每年4月至8月间*,于水边沙土中产卵。

绿毛龟一直得到中国人的喜爱,中国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关注绿毛乌龟了,1596年李时珍在所著《本草纲目》中认为远在南北朝的南齐武帝(488)时代,已有绿毛龟的记载。明龚立本《常熟县志》物产曰:“兴福寺潭中产绿毛龟,毛长数寸。罗墩塘亦有之。”名贵的绿毛龟是很罕见的,龟种难觅,也难育,其质量差异较大。质量最佳者为绿毛丰、顺、刚、长、亮而不脱落,不结球,呈翠绿色,俗称“翡翠”。绿毛龟观赏价值极高,在清水盆中上*动时,绿毛轻漾,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而且经常观看绿毛龟,可消除眼睛疲劳,有恢复视力的医用价值。中国古代将龟视作吉祥物。日本民间把龟类作为长寿的象征以馈赠亲友。

当然,虽然同时绿毛海龟,但是人们也把它们分为不同的品种和等级,比如民间认为黄喉水龟(俗称香水龟、小头金龟)身上的丝状绿藻长而密,颜色深绿为佳品。根据丝状绿藻着生部位,凡头顶部着青苔的称“牡丹头”,为稀有品种;背甲上有青苔的,称为“天缨”,是常见品种;生于背甲部的称为“天地缨”,亦为常见品种;凡产背甲、头部和四肢上都有青苔的称为“五子夺魁”,为名贵品种。

鉴于绿毛海龟的特殊价值,现在国内已经开始大面积的饲养,并取得了一定的饲养经验,相信,在人们的努力下,绿毛龟的数量一定会不断的增加的。

我国独有的豹种——金钱豹

金钱豹,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大型猫科动物。金钱豹又称豹、银豹子、豹子、文豹,金钱豹曾经遍布全省各地,但近年数量锐减,濒临绝迹,金钱豹以捕食猿猴、野兔、野鹿和鸟类等,时而还猎食家畜。它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金钱豹长的威武伶俐,它们的体态似虎,头圆、耳小。全身棕黄而遍布黑褐色金钱花斑,其背部颜色较深,腹部为乳白色,所以大家才给它起了一个“金钱豹”的名字。金钱豹还有一个近亲,是金钱豹的一种黑化型个体,通体暗黑褐,细观仍见圆形斑,常被称为墨豹,也是很珍贵的。

从生活习性上看,金钱豹多栖息在茂密的森林中,具有隐蔽性强的固定巢穴。豹的体能极强,视觉和嗅觉灵敏异常,性情机警,既会游泳,又善于爬树,它的爬树本领非常高,无论怎样高的树它都能爬上去,并常到树上捕食猿、猴和鸟儿,或者潜伏于树杈上一动不动,两眼盯着下面,一旦下面有鹿、野猎或野兔等走过时,便马上跳到它们的背上咬杀对方,杀它个措手不及。成为食性广泛、胆大凶猛的食肉类。善于跳跃和攀爬,钱豹白天隐藏在丛林深草之中,日暮时分才出来活动。常在林中往返游荡,生性凶猛,甚至可与虎交锋,但一般不伤人。

繁殖期为冬末春初,繁殖时争雌行为激烈。雌的金钱豹孕期约三个月,每胎多为三崽,初生幼体500克左右,幼豹于当年秋季就离开母豹,独立生活。

金钱豹的毛皮非常美丽,是动物园中的珍贵观赏动物,豹皮还可以做皮衣服和装饰品,豹骨能代替虎骨做药用,金钱豹素以毛短绒好、花斑清晰、富有光泽著称,系上等毛皮经济动物。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金钱豹成了不法分子捕猎的对象,从而也导致了金钱豹的数量的锐减。

当然,金钱豹的数量的减少也同样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也在努力地采取各种措施来遏制这种情况的发现。比如在中国,到了70年代末,豹被我国列为国家*保护动物,1981年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3年又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豹已经*了濒危动物行列之中了。前几年国际贸易公约也将豹和豹的所有制成品:皮衣、皮褥等,都列入禁止贸易的范围内。这些措施都大大加强了保护豹的力度。

我国独有的珍禽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又称喀伯角雉。在分类学上,黄腹角雉属于脊椎动物门,鸟纲,鸡形目,雉科,角雉属。黄腹角雉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亚热带高山森林里,如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及湖南等地的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曾经发现过的黄腹角雉,现在已多年未见到了。黄腹角雉主要吃植物的嫩叶、花、浆果、种子,也吃昆虫,这种鸟为终年留居于这些地区的留鸟。黄腹角雉这种我国独有的珍禽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濒危物种。

黄腹角雉为我国物产鸟,古人很早就开始关注这种鸟类了,并且也有很多关于这种鸟类的记载。早自梁、唐以来就为古人所记载,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雄鸟*时肉裙与肉角的展示就有生动逼真的记述,并以此特性而命名“吐绶鸡”,可见,黄腹角雉在古人的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而且也得到了古人的喜爱。

从外在的形态上看,黄腹角雉的体形比家鸡略大,黄腹角雉头上还有两只淡黄色肉质角,所以它们又名为“角雉”。和动物界的其他禽类一样,黄腹角雉的雌雄在美丽程度上是不同的,雌雄雉羽毛颜色不同,雄雉羽毛色彩极其华丽,头顶具有前面的黑色,后面为橙红色的冠羽,喉下长着一个橙黄色的肉质裙,身上的羽毛大部分为粟红色,其间点缀着许多卵圆形的黄色斑块。雄雉的尾为棕黄色,尾的尖端布有黑色的横带,尾部为圆形,雄的黄腹角雉平时肉裾比较小,不显眼,到了*求偶期也变得颜色特别鲜艳,翠蓝色的条纹纵横交错在充血膨胀的肉裙上。那条纹远看似繁体的“寿”字,故有人又称其为“寿鸡”。而相比之下,雌黄腹角雉在外在的特点上就差远了。

黄腹角雉喜欢生活在高山峻岭中,口渴时才下溪饮水,脖颈下面有一个水囊,是专门盛水的,下溪时除了喝饱外,还在水囊里装满lkg左右的水备用,可吃四五天,用完后再下溪盛水,所以又名“背水鸡”“高山小骆驼”。黄腹角雉栖息于山林中,但栖息地的海拔高度较其他角雉的为低,约为一千至一千六百米的高度。善于隐匿潜伏,亦善奔走。受惊时,迫不得已方才飞起。

从生活习性上看,黄腹角雉显得很娇贵,只有相对来说较为湿润舒服的地方才能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同时,这也是导致它们的数量不断减少的原因。比如黄腹角雉主要生活在海拔800~1400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的混交林内,经常在流水的沟谷中、灌木丛林中觅食。黄腹角雉数量减少也和它们的饮食有一定的关系,每当到了秋季和冬季,它们主要吃青岗的种子、交让木的叶和果实,而不幸的是,这些树木数量极少,只生长在人迹罕见的高山地区,因此就决定了黄腹角雉生存范围狭小,数量也就极少了。从时间上看,每天中午12点左右是黄腹角雉最活跃的时候。这时,它们会舒展身姿,梳洗羽毛,头顶上的肌肉会自然隆起,变成两只宝塔似的肉角。

黄腹角雉在繁育后代时的情形也是很有趣的,它们通常在3月中旬黄腹角雉开始*,在*求偶期间,雄鸟常在清晨时发出短暂的、激烈的、好像婴儿啼哭的声音。黄腹角雉的巢筑在高大的树干上。它的巢非常简陋,巢营于高树上。有时利用松鼠窝作巢产卵,据说曾有人在距地面十米高树上的松鼠窝内取得这种角雉的卵。雌鸟在4月初产卵,卵的大小比鸡蛋稍大,为棕土色,其间分散有褐色的细点。产卵时不是一次都产出,而是隔日产1枚卵,平均每窝2~4枚左右,每年产一窝。孵卵的任务由雌鸟担任。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现在黄腹角雉的数量正在不断的减少,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黄腹角雉飞行能力差,行动缓慢,反应迟缓,易被天敌捕食。另外,人为的原因是最为主要的,黄腹角雉生存的环境范围狭窄,数量本来就稀少,再加上它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繁殖能力差,性成熟时间长,人为的捕猎,等等因素,黄腹角雉现已成为濒危物种。

面对这种危机的情况,我国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来保护这个马上要灭绝的珍禽。比如中国政府积极的建立黄腹角雉的保护基地,乌岩岭是我国黄腹角雉唯一的保种、繁殖基地,其黄腹角雉的生态适应机制及保护对策曾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紧急研究项目之一。1988~19*年又在北京师范大学内人工饲养并繁殖出幼鸟,且两年以后达到了性成熟,相信,在我们人类的不断地努力之下,黄腹角雉的数量一定会不断地增加的。

稀少的紫貂

紫貂又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叶子,在生物学分类上属食肉目,科貂属。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及新疆等地,紫貂的主要食物是各种鼠类,其次是鸟类;也吃松子及其他浆果。有时还能捕食野兔之类的动物。主要天敌是黄喉貂和猛禽,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从外在形态上看,紫貂体躯细长,四肢短健,体型似黄鼬而稍大,雄性一般比雌性大。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尾毛蓬松。体色黑褐,稍掺有白色针毛;头部淡灰褐色,耳缘污白色,具黄色或黄白色喉斑;*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

从生活习性上看,紫貂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亚寒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貂是一种在地面生活的森林动物,只在生育子女时才以树洞为家,或者因惊扰而逃到树上躲避,当然有时也上树寻找食物。除*期外,多独居;其视、听敏锐,行动快捷,一受惊扰,瞬间便消失在树林中,紫貂总是给人一种活泼的感觉,它们在行进中总是跑跑停停、边嗅边看,有时昂首向四周张望。捕食和避敌的时候则连跑带跳,多在夜间到地面或雪下取食,食物短缺时,白天也出来猎食,紫貂,是一种活动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的野生动物。紫貂是非常清洁的动物,比如它们的洞内干净、清洁,还分为仓库、厕所和卧室等,卧室呈小圆形,从*上看,紫貂的怀孕期长达八至九个月,其实受精卵在*中长期处於静止状态,最后两个月才迅速发育。产下的幼仔,眼睛还没睁开,肉红色皮肤上只有稀疏短毛,既无视力,也无活动能力,又无御寒的能力,要到一个月以后,才有视力。

紫貂的冬毛皮以绒毛细密丰厚,皮板富*,颜色滑润为毛皮上品。紫貂的毛皮是一种珍贵和出口高档商品。紫貂皮为细毛裘皮。皮板细腻,结实耐用,绒毛丰厚,针毛灵活,色泽光润,华美轻柔,特别是它那黑褐色毛中隐藏着均匀白色针毛,即行家所说的“墨里藏针”。历来被视为珍品。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装,得风则暖,指面如焰,著水不濡,点雪即消,在清朝规定皇室与二品以上王公大臣才能穿着貂裘。

由于紫貂的繁殖力又不算太强,加上长期大量猎捕,以及大面积采伐森林和喷洒鼠药所造成的污染,使其数量锐减,目前全国野外总数仅有1000多只,已经濒临灭绝。

稀有的的扬子鳄

扬子鳄别名中华鼍、土龙、猪婆龙等,是一种极其珍贵而古老的爬行动物。扬子鳄主要吃螺、蛙、虾、蟹、鱼及鼠、鸟等,遇上较大猎物,会以粗硬的尾巴击打。饱食一顿后的扬子鳄可长时间不吃东西。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扬子鳄是中国惟一的鳄种。扬子鳄现为我国特有,也是来自北方惟一分布在温带的孑遗种类。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从外表上看,扬子鳄体现了爬行动物的总体特征,通常情况下,扬子鳄体长为2米,尾长与身长相近。头扁,吻长,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身体外被革质甲片,腹甲较软;甲片近长方形,排列整齐;有两列甲片*形成两条嵴纵贯全身。四肢短粗,趾间具蹼,趾端有爪。身体背面为灰褐色,腹部前面为灰色,自*向后灰黄相间。尾侧扁。初生小鳄为黑色,带黄色横纹。善于游泳栖息于水中,筑巢在河湖浅滩、植被密生的草丛中。寒冬,扬子鳄钻到地下洞中蛰伏,穴顶有通气小孔,洞窟是长达几米到20米不等的隧道,内铺枯木、杂草等。冬眠至4、5月份,扬子鳄出蛰;5、6月份*繁殖期,7、8月份产卵,卵白如鸡蛋,两个月后孵化出壳。出生后的小鳄十分虚弱,常受到其他动物威胁。扬子鳄具冬眠习性。

扬子鳄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科研价值,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孑遗物种,它在*上具有许多残遗特征,分布上的不连续性也说明了这一点。为了探索扬子鳄的奥秘,我国已建立了扬子鳄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由于长江下游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河湖被围成农田,造成扬子鳄的野生数量极为罕见,但人工繁殖却相当成功。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把扬子鳄定为“极危级”,我国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链接IUCN红皮书

IUCN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简称,IUCN根据所收集到的可用信息,并依据IUCN物种存活委员会的报告,编制全球范围的红皮书。IUCN发布濒危物种红皮书,最初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仅包括陆生脊椎动物,后来,红皮书开始收录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内容逐年增加。IUCN红皮书对珍稀动植物的统计和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稀有的*驼

*驼属哺乳纲偶蹄目骆驼科,它们的原产地在亚洲中部土尔其斯坦、中国和蒙古。据科学数据显示,*驼至少在公元前800多年就被人驯化了,但现在野外仍有野骆驼(野*驼)。在我国塔里木至柴达木盆地间,向东至蒙古有栖居。双驼峰的常栖息在干旱地区,随季节变化而有迁移。*驼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我国的大熊猫,是第四纪体留下来的化石动物,而野*驼也被认为是4000万年前就已出现的化石动物,且是数量比大熊猫还少的世界珍稀濒危动物,*驼是中国Ⅰ级保护动物。

从外形上看,*驼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背上有两个瘤状**,野*驼的驼峰比家骆驼的小而尖,躯体比家骆驼的细长,脚比家骆驼的小,毛也较短。野*驼数量稀少,单独、成对或结成小群4-6只在一起,很少见12-15只的大群。通常情况下,*驼的繁殖期4-5月,孕期12-14个月,雌骆驼每产一仔,很少两仔,4-5岁性成熟,寿命35-40年。

与单峰驼相比,*驼耐饥渴的能力更强,它们可以十多天甚至更长时间不喝水,为了减少水分的排泄和流失,*驼的尿液都变得非常少了,只有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那么,大家知道骆驼的驼峰是有什么作用的呢?原来,在极度缺水时,*驼能将驼峰内的脂肪分解,产生水和热量。而且令人吃惊的是*驼的一次饮水可达57升,以便恢复体内的正常含水量,它们吃沙漠和半干旱地区生长的的几乎任何植物,甚至包括盐碱植物,可见,*驼的耐力在所有的动物中都是很少见的了!

*驼比较驯顺、易骑乘,人们也充分的利用了*驼的这个特点来为人类服务。在中国,骆驼很早就被驯养成为家畜。汉代时就有“乃非驼难入之漠”的名句,以形容通往西域途中的沙漠及戈壁。到唐代,外交频繁,“丝绸之路”上,骆驼商队络绎不绝。中国历史上,骆驼长期充作沙漠地区的交通工具。在茫茫的沙漠的海洋中,只有骆驼才是人类的最忠实的伴侣,一只浩浩荡荡的伴着驼铃的骆驼队,可谓是沙漠里最亮丽的景色了。

雪域高原的牦牛

牦牛是*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种,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牦牛的世界通用名为雅克,是藏语的音译。牦牛的分布主要限于亚洲的高原和山原地,包括了喜马拉雅、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天山和阿尔泰山脉地段。中国牦牛占世界总数的85%,其中多数生长在*高原,我国著名的牦牛品种有麦洼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牦牛是中国珍惜的动物。

从外在特征上看,牦牛的叫声似猪、尾型似马尾,所以又称它为猪声牛或马尾牛。中国古代时期,牦牛的分布极为广泛。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现代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1907年,土尔扈特部落的生钦五世活佛,从*带回258头牦牛繁育,至今巴音郭楞已达七千余头。乍看去,牦牛的外貌形象不大雅观,甚至有些吓人;身躯不算高,但粗壮肥健,重三、四百公斤;全身披满了黑色的绒毛,除了浓厚的绒毛外,在肩、胁、股、下腹等部位生出一尺来长的长毛,密密下垂。牦牛体大毛长,耐高寒能吃苦,素有“高原之舟”的美誉,与*牧区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或许大家不知道,我们今天看见的牦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牦牛,牦牛的祖先是野牦牛,高原居民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开始驯育、教化它,使之服役于人类。牦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体两侧和胸、腹、尾毛长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牦牛生长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区,能耐零下30℃一40℃的严寒,而爬上*00米处的冰川则是牦牛爬高的极限。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

藏族人民的生活和牦牛是分不开的,牦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人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牦牛还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导。野牦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样,冬季聚集到湖滨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线附近*繁殖。野牦牛性情凶猛,人们一般不敢轻易触动它,触怒了它会以10倍的牛劲疯狂冲上来,有时还会把汽车撞翻。

亚洲野驴

亚洲野驴为奇蹄目生物,主要分布于亚洲的西部和中部一带,包括俄罗斯的外贝加尔地区、蒙古、伊朗等地,分布于我国西北部和蒙古境内为指名亚种,又叫蒙古野驴,是数量最多的1个亚种,现存总数大约在5000-6000只之间。亚洲野驴主要以戈壁的*菜、野葱、芦苇、柽柳、节节草等沙生植物为食,在高山地区则以高山植物为食。野驴为中国Ⅰ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中。

从外形上看,亚洲野驴和家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亚洲野驴具有体形较小,耳朵长大,颈部的鬃毛短而直立,没有额毛,尾巴的末端具穗毛和蹄痕呈卵圆形等驴类的主要特征,但体形比家驴稍大,耳朵和尾巴都不如家驴的长,强健剽悍,外形更像家驴与家马杂交而生出的骡子,所以在产地也被叫做“野骡子”。亚洲野驴还喜欢洗浴,能游泳,视觉和听觉都很敏锐,警惕性很高,有时与鹅喉羚等食草动物在一处觅食,但互不干扰。

另外,亚洲野驴也是很健壮的动物,它们四肢粗壮,略显细长,刚劲有力。具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这点我们可以从亚洲野驴的生活环境中看出。亚洲野驴的生活环境是多样的,但大多气候干旱的草原、半荒漠、丘陵、山地和高原等地带,最高可达海拔4000-5000米。栖息地不十分固定,常常四处游荡,但活动范围有明显围绕水源的特点,虽然它们所处的环境很恶劣,但是野驴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极为耐寒,不惧风雪,也不怕日晒,是十分典型的荒漠动物。它的胸肌比较发达,善于奔跑,迅速而又*,还是荒漠草原上的“长跑健将”呢!

亚洲野驴也是喜欢群居的动物,通常情况下由健壮的雄兽担任首领,并形成一定的社会序列。春季和夏季多结成小群活动,秋季后则结成较大的群体,多时达到数百头以至上千头。群体行走时很有秩序,由雄兽当先开路,幼仔在中间,雌兽在后面压阵,很少发生素乱。

从繁殖后代上看,亚洲野驴于8-9月份**,时常吧嗒嘴是雌兽*的最突出的标志。为了争夺雌兽,雄兽之间的争斗非常激烈,经常互相咬伤、踢伤,甚至鲜血淋漓,失败者很难有与雌兽*的机会成为“光棍驴”。通常情况下,亚洲野驴的寿命为25~30年。

鉴于亚洲野驴的珍贵性和生存环境的恶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责无旁贷的用自己的力量来为它们的生存创造好的良好的便利的条件。

亚洲野牛

野牛别名为白袜子、白肢野牛、印度野牛等,属于偶蹄目牛科,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南部和*南部地区,野牛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等为食。数量稀少,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那么,人们为什么又叫这种动物为“白袜子”呢?原来从外表看,野牛的全身棕褐色,但膝盖以下是白色,当地人称它“白袜子”。野牛体型巨大,体长200厘米左右,体重1500千克左右。野牛肩部到前背有一个像瘤子一样的隆起,两角粗大而尖锐呈弧形。头额上部有一块白色的斑。肩部到前背有一个像瘤子一样的隆起。

从生活习性上看,野牛多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阔叶林、竹林或稀树草原,通常每群10余头,但大多只有一头是公牛。野牛一般在晨昏活动,也有的在夜间活动。嗅觉灵敏,性情凶猛,遇见敌害时毫不畏惧。在争夺配偶的时候,野牛通常会通过决斗来分出胜负,两头成年的雄性野牛打架的场面是十分壮观的,它们通常只在繁殖季节为了争夺与雌性的*权而争斗,以大地叫,在尘土中打滚,继而摆动头部来摆开架式。这时,通常有一头野牛会让步如果不让步的话,两头牛就会打起来。

4岁时性成熟,*期一般在9~10月份,孕期9个月左右,每胎1仔,饲养寿命最长为26.2年。

野牛是在野生的状态下生长的,很少接近人类,它们虽然对人类不感兴趣,但是却对人类饲养的家牛非常感兴趣。在我国青藏高原,常发生野牦牛拐走家养牦牛的事。当猎人追赶野牦牛群时,有时会碰到一两只牛不逃跑的,近前一看,原来是走失的家养牦牛。这些牦牛大多是母牦牛,是被野公牛“拐带私奔”的。如果发现家养的母牦牛已经怀孕,牧民们会欢天喜地地把母牦牛迎回家,因为和野牦牛杂交生下的牦牛体力好、驮物多、耐疲劳,所以,母牦牛和野公牛私奔还是件大喜事呢。

*链接偶蹄目

四肢中有双数着地蹄的动物叫偶蹄动物,这类动物的蹄一般二指(趾)或四指(趾)上才有,如牛和羊、河马、野猪、骆驼、梅花鹿都是偶蹄动物。除澳洲外,偶蹄动物遍布世界各地。

印度独角犀

独角犀又名印度犀、大独角犀,独角犀曾广布于印度、孟加拉和尼泊尔,在我国*东南地区可能有少量分布,数量极少,已列为国际濒危物种而受到保护。

从外表上看,独角犀是一种外貌极为奇特的动物。独角犀仅次于大象的陆上庞然大物,独角犀为犀牛中个体最大的。几乎无毛,皮色黑灰而略发紫。异常粗笨的躯体,短柱般的四肢,庞大的头部,全身披以铠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长有单角或双角,还有生于头两侧的一对小眼睛。它们虽是身体庞大,相貌丑陋,却是胆小不伤人的动物。独角犀与其他的动物相比,有一个无与伦比的才能就是它们的演唱才能非常棒,它们可以发出十种不同的声音。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了对独角犀的记载,据说郭璞为《尔雅》中就提到了独角犀,只不过可惜的是郭璞已将独角犀和兕(野牛)混为一谈了。

独角犀栖息于潮湿茂密的热带丛林,多单只活动,常见母仔一起。晨昏觅食,主要食青草、苇子和嫩枝叶。喜水和泥浴,白天多在高草中休息。独角犀的游泳技艺超群。它们是食草动物,从水草到树叶无所不吃。犀牛们在清晨、傍晚和夜间最为活跃,每天十四个小时进食,它们造访附近的农田,毁坏作物。

从繁衍后代上看,独角犀11-12月*,2-4月产仔,独角犀的怀孕期长达十六个半月,小牛吃奶期为两年,它们要在母亲的身边生活四年左右,独角犀几乎为单胎,仔兽随母兽活动一般为两年,性成熟很晚,寿命达50年以上。

但是,犀牛的命运是悲惨的,人们把犀牛角当成珍贵的药材,同时也将它与象牙一样用来雕刻制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人们还残忍的将犀牛的皮和血入药犀牛角为贵重药材,由于长期遭偷猎,它们的数量在锐减。近几年由于人类充分意识到了犀牛角的重要作用,于是,许多对犀牛角的保护工作开始展开了。与此同时,人们在保护独角犀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独角犀在印度和尼泊尔是一个成功的保护范例。印度和尼泊尔在保护独角犀方面都相当成功,它们的数量已经从1975年的600头增加到目前的2400头。

玉带海雕

玉带海雕,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鹰科隼形目,也称黑鹰,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西部高原的海雕,玉带海雕的境外分布主要分布于伊拉克(冬季)至中亚、印度北部及缅甸。它们在草原及荒漠地带以旱獭、黄鼠、鼠兔等啮齿动物为主要食物,偶尔也吃羊羔。玉带海雕的数量非常的稀少,1963-1969年青海鸟类调查中在玉带海雕分布较集中的地区(如青海湖、玉树等地),尚能见到2-3只。但以后在青海、*的鸟类调查中,却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了,所以玉带海雕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一类重点保护动物。

从外形上看,大型猛禽玉带海雕的体型巨大,嘴稍细,头细长,颈也较长。上体暗褐色,*棕褐,头部金黄褐色,呈矛纹状羽饰。尾黑褐色,中部具有一条宽的白横带,它在空中展开双翅达2米长,再加上在空中旋转,张着一双凶狠发光的眼睛,使它的猎物视之发抖。雌鸟羽似雄鸟,但体型稍大。嘴铅灰色,脚及趾淡黄或暗土黄色,爪黑。响亮尖叫。繁殖期甚喧闹。它栖息于开阔河谷地区以至荒漠及草原地区,也能居留海拔4000米高山地区。玉带海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两翼了,翼展达2米。它们常静栖在距旱獭洞和鼠兔洞十几米的地方,当猎物探头出洞四处张望时,硕大的玉带海雕便猛扑过去。它们起飞时的声响很小,因此捕食的成功率很高。

在生物习性上,玉带海鵰于3月间开始营巢,以粗树枝搭成巢,内铺细枝、兽毛、马粪等,地点多选在高大树上或在缺林地区则在苇丛中地面或高山崖缝内筑巢。繁殖于新疆西部及中部、青海、甘肃、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池)、黑龙江和*南部。迁徙经过中国中部、东北,南至江苏的多数地区。

目前,玉带海雕的数量是很少的,导致玉带海雕数量的锐减的因素很多,比如草原大面积灭鼠灭虫使得玉带海雕的食物变得非常稀少,而且农药也会对玉带海雕的声明产生威胁。另外,玉带海雕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破坏,又由于玉带海雕的尾羽是非常珍贵的羽饰,因此它常遭到人们捕杀,这一些都使得我们很难能看到玉带海雕的身影。所以,保护玉带海雕的工作也是势在必行的了!

遭受误解的长臂猿

长臂猿属灵长目长臂猿科,是体形较小的类人猿,全球约有9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我国产有四种长臂猿,分布在云南、海南和广西。从饮食上看,长臂猿喜食野果、树芽、嫩叶及花,特别喜食榕树果实,亦食昆虫。长臂猿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从外在形态上看,长臂猿的体长为0.40-0.65米,前肢很长,两臂伸展可达1.8米。雄猿毛为黑或棕褐色,雌猿毛色淡,呈金黄或棕灰色。不同性别、年龄的毛色有很大变异。雄猿一般为黑、棕或褐色;雌猿或幼猿色浅,为棕黄、金黄、乳白或银灰色。白掌长臂猿的手和脚及脸周围为白色。白眉长臂猿的眉脊有白色的眉毛。黑长臂猿有的亚种冠毛直立,有的两颊具白斑。

很多人都认为,长臂猿和人类有着亲缘的关系。它的形态构造、*机能和生活习性比较接近于人类。长臂猿身材窈窕,两臂修长,动作灵巧,穿林过树如同鸟飞。他一只手抓住这棵树的树枝,悬在半空,缩起双腿,身子摆一摆,荡一荡,一发力,另一只手已抓住几十米外的另一根树枝。眨眼间,他接连飞过几棵树,吊在远处一根树枝上,一边打着秋千,一边摘野果子吃。长臂猿的空中的飞行动作,好像闪电划长空,恰似春燕穿杨柳,宛若雄鹰掠奔兔,仿佛惊鱼游浅底,又高,又飘,又稳,又准,干净,利索,轻盈,优美。如果能让他参加世界上的任何体*赛和杂技表演,空中技巧项目的冠军非被它囊括不可。长臂猿喜欢鸣叫,早晨太阳初升时成年猿首先鸣叫,最后全体共鸣,声音悦耳,数里之内可闻。

和其他的动物相比较,长臂猿的感情是很丰富的,甚至也懂得喜怒哀乐。长臂猿是重感情的动物,当猿群中有受伤、生病或死亡的情况发生时,在相当的时间里,它们就不再歌唱嬉闹,而是用沉默的方式寄托对同伴的同情和哀思,长臂猿可以算是云南动物中“感情丰富”的动物了。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现在长臂猿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减少,随着森林的消失,这个独特的物种正在迅速消失,所以加大对长臂猿的保护已经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珍贵的丹顶鹤

丹顶鹤,别明仙鹤。主要在我国的嫩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及沿海越冬;在河北、山东为旅鸟,台湾偶见,黑龙江的扎龙自然保护区可以说是丹顶鹤的故乡了。丹顶鹤多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鱼类等。丹顶鹤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和其他的鸟类相比,丹顶鹤的形态是美丽高贵的,它们常常一群亭亭玉立的仙鹤在夕阳西下的黄昏中,挺胸昂首,回步转颈,或引颈高鸣,或展翅作舞,俨然一副绅士风度,似在夕阳的伴奏下,跳着欢快的芭蕾。从形态上说,丹顶鹤的体长可达1.4米,全身羽毛大都为白色,仅次级飞羽和*飞羽为黑色;它的头顶*,呈鲜红色;喉、颊和颈的大部分为暗褐色;丹顶鹤的幼鸟羽色大多为棕黄色,仅在肩部具少量黄褐色色斑,一龄后的丹顶鹤才长成成鸟的羽色。丹顶鹤属于一种候鸟,每年春天,丹顶鹤便集成小群,从南方越冬地陆陆续续迁徙到黑龙江的嫩江平原以东至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开阔而人烟罕至的湿地繁殖。作为涉禽,它具备了涉禽的“三长”(喙长、颈长和脚长)的特征,这与它生活在湿地沼泽中的生活习性有关。

丹顶鹤在繁衍后代的特点上也很有趣,丹顶鹤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一旦成为配偶,可维持终身,故在日本等国家将丹顶鹤喻为爱情专一的象征。在**期前,雄性丹顶鹤首先要抢占地盘,不允许其它同性个体*自己的领地,这种行为称为占巢。然后丹顶鹤要举行求偶仪式,雄性丹顶鹤会与雌性丹顶鹤一起翩翩起舞,并引项高歌,以吸引异性的注意和爱慕,此时的鸣声尤为响亮而悠远,往往数里之外都可以听见它的叫声,故古人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说法。

通常情况下,丹顶鹤得繁殖期大约是在每天得的4月中旬,丹顶鹤配对成功,它们就开始为自己建造爱情的小屋——鸟巢。丹顶鹤仅用一些芦苇、苔草等水生植物的根、茎作为巢材建设自己的小巢。丹顶鹤通常每窝产2-3枚卵,卵较大。孵卵是十分辛苦的工作,往往由雌雄丹顶鹤交替孵卵,但夜间多以雌丹顶鹤负责。经过漫长的31~33个*夜夜,小丹顶鹤终于出世了。它一出世,就可随父母蹒珊学步,4~5天后就可随父母到水塘中觅食。丹顶鹤的食物主要为一些水生动植物,如蝌蚪、小鱼、水生昆虫和植物的嫩叶等。

和其他的鸟类相比,丹,具有更多的文化意蕴。丹顶鹤羽色素朴纯洁,体态飘逸雅致,鸣声超凡不俗,在《诗经·鹤鸣》中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精彩描述。丹中被誉为“仙鹤”,成为高雅象征,在诗词和中国画中,常被文学家、艺术家作为主题而称颂。又丹顶鹤的寿命很长,一般可达50~60岁,因而常被喻为“长寿”的代名词。我国古代有“松鹤延年”之说,并将“松鹤图”作为祝寿的礼物即源于丹顶鹤是长寿鸟。其实,鹤类是不上树的,原因是虽然鹤类和大多数鸟类一样具有三前一后4个脚趾,但其后趾显著高于前三趾所在的平面,因而它的脚趾无法抓住树干,只能在地面活动。“松鹤图”有悖于科学,但其寓意一直为人们所乐意接受。

也许大家还不知道,虽然现在丹顶鹤的数量已经很少了,但是丹顶鹤曾广泛分布在东亚地区,由于栖息地被破坏,丹顶鹤的数量大大下降,分布区的面积也急剧减少,目前我国仅分布于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繁殖地)。但是只要人人都知道保护鸟类,保护鸟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丹顶鹤一定能够继续留在人间,为我们的世界添彩增色。

*链接扎龙自然保护区

扎龙是中国著名的珍贵水禽自然保护区,位于乌裕尔河下游,西北距齐齐哈尔市30公里。这里,主要保护对象是丹顶鹤及其他野生珍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

扎龙自然保护区占地4万平方公里,由于扎龙保护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同纬度地区景观最原始、物种最丰富的湿地自然综*。嫩江支流乌裕河到此失去河道,漫溢成大片沼泽,苇丛茂密、鱼虾众多,是水禽理想的栖息地。其中所保护的鸟类多达260余种,水禽有120多种,占中国的半数以上。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35种,最为著名的是鹤类,全世界有15种,中国有9种,本区就有丹顶鹤、白鹤、白头鹤、白枕鹤和蓑羽鹤6种,不愧为独步世界的“鹤乡”。

智能动物海豚

海豚是生长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分喙吻海豚与钝吻海豚两大类,从饮食上讲,海豚最喜欢吃鱼及鱿鱼,每天会吃的份量约是体重的百分之四至八的食物呢!海豚的数量已经很少了,现在也跻身为珍惜保护动物的行列了。

海豚是大海里的游泳高手,通常情况下,海豚喜结队漫游,时速可达40公里以上,它们潜水不深,潜水时间也不会超过10分钟。另外,海豚性情温和,记忆力强,以鱼、虾等为食。海豚能够亲近人类,并且也确有救人的事迹。海豚是一种性情温良、敏感、爱嬉戏、好奇、喜欢交际的动物。在一个海豚的群落中,如果有一只海豚有了伤病,它的伙伴们就会悉心照料它。它们的伙伴遇难时,立刻就有同伙游上去,把受伤的伙伴托起来,使同伴获得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海豚的善良不只表现在救助同类,它们还多次救助过人类。在近代航海史上,多次记载过它们救助遇难人类的事件。1972年曾有过海豚游出100多海里,把一名落水妇女托救至岸边的事。甚至还有一次海船沉没,乘客落入海中,适逢有鲨鱼在落海者附近,而一群海豚恰好游经乘客落水处,海豚就一分为二,一部分勇斗鲨鱼,一部分把落水者保护起来。

在海豚的生物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海豚的牙齿是非常多的,有九十至一百只牙齿,但是其贵的是它们虽然有这么多的牙齿,但它们却不会咀嚼。那它们是怎么吃东西的呢?原来海豚习惯把整条鱼吞下。

那么,海豚又是怎么呼吸的呢?原来海豚和鲸一样均是用头顶的气孔呼吸,它们会游出水面呼气,在再次潜入水中前,深深的吸一口气,它们的肺部是特别构造的,可迅速减压,使它们可以潜至水深30多米的地方呢!豚每胎只产一只,孕期10-11个月。幼海豚出生时,尾先出,因为如果头先出,就会有溺死的危险。幼海豚刚一出生,母亲便把它推出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气。

和其他动物相比,海豚还有一个奇特的功能就是海豚有一种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能力。它们凭着这种能力,能够准确判别障碍物或猎物的位置;能够与自己的同类互相联系;在求爱时,雄海豚也能凭此与失去联系的女伴接上关系。在发射声波时头部的气囊发出频率高低不同的声音,前颚的两个角度气囊随着头部的摆动,向不同方向定向发射。而接受超声波时则有所分工,耳朵接收低频率声波,颚部接受高频率声波。正是由于它有这种高超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本领,因而它在海洋中高速游动时,也不会碰上障碍物。它的这种避碰的本领,又使得它常能为海轮导航,使海轮避免触礁。据记载在新西兰近海海域,有一片海礁密集区,在这片海域,曾有过一条白色海豚,从1871年开始,连续40年为海轮领航,直到老死为止,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海豚是非常聪明的动物,不少科学家认为,海豚的智力超过猿,更有人猜想,人类是由海豚进化而来,因为人和海豚都有较多的脂肪,而猿和猴则很少。根据资料显示,海豚的记忆能力也是了不得的,据记载,海豚喜欢音乐,尤其喜欢七弦琴的琴声,当海船上有人用七弦琴弹奏乐曲时,它能应声而来,靠近船身游来游去。有一次一群小朋友在浅海岸边嬉戏,一只海豚闻声而来,和小朋友一起相嬉,高兴时还把小朋友们玩的水球顶起来,表演托球的技巧。就这样一次成友,以后每天这只海豚都来和孩子游戏。有的海滨浴场,还有经过训练的海豚专门执行陪同游客游玩的任务,甚至它们还能潜入水底为游客们找回丢落到海底的物品。

大家一定很感兴趣,就是生活在海里的生物是怎么睡觉的呢?海豚没有规定的睡眠时间,它们可能在白天,又或是在晚上睡觉。它们睡觉时,通常会浮近水面,而且只会休息其中一边的脑,而另一边则继续运作,因为在海洋中,若它们处於熟睡状态便会很容易受到敌人的侵袭,而不能逃脱。

人类和海豚的故事总也讲不完,法国著名的唯美主义电影《深海长眠》(《Bigblue》)为我们讲述了下面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从小就酷爱大海的少年与海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潜到深海里,去和海豚共舞!在他成年以后,他竟然极端的不能适应现实中的世界,在经过一系列的变故之后,毅然的抛弃了人类世界而永远的潜藏到大海里,和海豚一起遨游嬉戏了!

中华鲟

中华白鲟俗称鲟鱼、鳇鱼,属鲟形目、鲟科、鲟属。中华白鲟被誉为“长江中的活化石”,是中外瞩目的“稀世之珍”,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华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根据记录它们的化石的最早发现于距今约1亿4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是现代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因此,它在研究地质、地貌变迁和生物演变规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但中华白鲟的分布极为狭窄,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

从生物形态上看,成年中华鲟身长4米、体重可达500多公斤、平均寿命为30岁,性成熟需15年,中华鲟是淡水鱼类中最大、最长寿的鱼。成年“中华鲟”长达4米多,体重超过千斤,寿命长达百岁,居世界27种鲟鱼之冠。中华鲟是一种海-河间洄游性鱼类,平常生活在海洋中,而当它们性成熟将要产卵繁殖时,却要潜游于江底,上溯3000多公里,到长江上游的四川江段至金沙江下游的江段进行产卵繁殖。繁殖后的中华鲟和初生幼鲟再顺流而下,到东海、黄渤海等海域去育肥。可以说,自古以来是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奔腾的激流养育了它们的初生后代。

但是,人类的活动也很大的影响了中华鲟的生存状况,由于一些水利工程的建立,整个中华鲟的繁殖就受到了影响。以前,整个长江中华鲟的资源蕴藏量约有150万公斤,年产量保持7.5万公斤左右,产量比较稳定,波动幅度不大。不幸的是1981年葛洲坝工程在宜昌江段落成,中华鲟通过三峡产卵洄游的生命之路被阻隔,因此面临着种族灭绝的严重威胁。当年10月,来到大坝前面的一批批中华鲟,不顾泄洪闸飞奔而下的惊涛骇浪,一次次奋力前冲,试图冲破大坝的阻拦,回到它们世代进行繁衍的场所,因而碰撞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有数千条惨死在闸下或落入不义之徒的手中。面对如此悲惨壮烈的场面,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为中华鲟的命运而担忧。

除此之外,人们在经济利益的催促下对中华鲟的捕杀也是造成其变少的主要原因。比如70年代,每年捕获量在1000条左右,鱼卵被制成鱼子酱出口。经济上的收益使人们过度地捕捞,中华鲟资源日趋减少,看来人类的这种只是单单注重眼前利益而不考虑生态平衡的行为,也将会给人类自己带来最终的灭顶之灾,于是,拯救中华白鲟成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可喜的是,在全国上下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拯救中华白鲟的运动中,中华白鲟的悲惨命运得到了改变。野生的中华鲟面对被截断了的长江故道,终于能够及时适应环境,在葛洲坝下建立起了新的产卵场所,出生的幼体也在逐年增多,表现了它在种群生存的危急关头及时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使关心它的命运的人们松了一口气。目前,长江中的中华鲟种群数量已经趋于稳定,标志着我国挽救和保护中华鲟的工作取得了成功,并为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和珍贵水生动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存中华鲟自然资源量约2000余尾,急需人工保护。而我国中华鲟人工繁殖已获得成功,并已开始人工养殖和人工放流。

*链接白垩纪

地质年代的名称,该纪大约相当于距今1.3亿年到6500万年前这一时期,位于侏罗纪和第三纪之间。白垩纪是处于整个地质年代中地球海洋最广阔的一个时期,但到该纪的末期,海洋从世界范围退缩,陆地开始上升,现在世界上所见到的大山脉许多是此期完成的,造山运动也多从这时期开始。

白垩纪时期陆地动物爬行类继侏罗纪已达全盛,恐龙类最为突出,但至该纪末期急剧衰亡,此时已有低等哺乳类存在。当时海洋中的菊石类非常繁盛,但巳表现出进化至后期的状态,如大型化、缝合线单纯化、旋卷样式的异常化等都很明显。菊石类和箭石类均在白垩纪末绝灭。在植物界中,被子植物从白垩纪中期开始迅速地繁盛起来,植物区系向近代结构转变。

忠贞的鸳鸯

鸳鸯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鸭科,为候鸟,多栖息于河谷、溪流、苇塘、湖泊、水田等处,属杂食性鸟类。鸳鸯的繁殖地,主要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境内的山地水域。鸳鸯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人们常说鸳鸯是水禽中最美的种类,但美实际上是对雄鸳鸯而言。雄鸳鸯头顶有红色和蓝绿色的羽冠,面部有白色眉纹,喉部金黄,颈部和*紫蓝,嘴鲜红,脚鲜黄,特别是它的两片橙黄色略带有黑边的肢膀帆羽,是辨认该鸟的明显特征。相比之下,雌鸳鸯的一身羽毛以灰褐色为主要色彩,就显得逊色多了。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雌雄鸳鸯在外表上的差别这么大呢?这并不是大自然的偏爱,而是各有其用。雄鸳鸯的漂亮羽色,可以引来雌鸟组成“小家庭”;雌鸟羽色暗淡,有利于在巢内孵卵、育雏,以免轻易被敌害发现。假如反过来,雌鸟在巢内孵卵,有一身鲜艳羽毛,会惹来杀身之祸,这样,它们就不能够顺利的传种接代了。通常情况下,鸳鸯的繁殖期为4-6月,常雌雄形影不离,多营巢于树洞中,每产7-12卵,28-30天,早成鸟,1-2岁性成熟。北京动物园50年代首次饲养展出鸳鸯,并繁殖成功。

与动物界的其他的生物相比较,鸳鸯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鸳鸯常是诗人作诗、画家作画的入选题材,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鸟类。它羽衣华丽,是世界上最美的水禽;在广为流传中,鸳鸯雌雄朝夕相伴,和睦相处,是爱情的象征。鸳鸯我国民间有这样说法,一对鸳鸯一生中永不分离,如果其中一只死去,另一只也绝不再选配偶。借以告诉人们对爱情应有忠贞的态度,所以,送给新婚夫妇一副鸳鸯图案以示祝贺,这是对他们美好幸福的祝愿。

但是,在自然界中的鸳鸯真的是这种爱情的忠贞主义么?在鸳鸯自然保护区,人们实际观察到,鸳鸯只是在繁殖期,建立固定的配偶关系,虽然在表面上是亲密相处,形影不离,而实际上,产卵、孵化、育雏都是雌鸟单独承担。雄鸟自“结婚”以后,恰似“*”一样,逍遥自在,各处游玩,把“家”里的事情,一股脑儿地都推给了雌鸟。另外还观察到,一旦有一方死去,另一方也不“守节”,会再行婚配。

最聪明的动物——黑猩猩

黑猩猩是灵长类动物。现在世界上有四种猩猩,黑猩猩是其中最聪明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炎热而潮湿的非洲热带丛林是它们栖居的地方,占据着西至海岸、东至坦噶尼喀湖的赤道附近的森林地带,地域相当广阔。黑猩猩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从体态上看,黑猩猩一般身高1.2~1.4米。头部较圆,眉骨高耸,眼睛深陷,耳朵大而且向两侧直立起来,鼻子小,嘴巴突出,唇长而薄,没有颊囊,手脚粗大,臂比腿还要长,没有尾巴。全身除了面部外,都披着乌黑的毛。从生活习性上看,黑猩猩喜欢成群地在树上筑巢而住,密林里的黑猩猩通常是成群外出活动,有时一大群竟有四五十头之多,平时只是三五只一家成员在一起,是母亲和它的子女。黑猩猩的许多特征与人类接近,深得人们的喜爱。

黑猩猩的生活方式也很简单,它们的居住很简单,并经常迁移,黑夜在巢里睡,白天外出觅食。喜欢吃野果、野菜、谷物,也吃荤,地上爬的蜥蜴、昆虫,天上的飞鸟及鸟蛋等都吃。能活到30岁左右。黑猩猩常常来到巢前用指头把蚁巢捅一个洞,找来一根草棍或树枝,轻轻地塞进洞里,待棍上爬满白蚁后,立即拉出来放到嘴里,把白蚁一个个舔着吃掉。草根、树枝断了就修整一下,或换一根新的,继续“钓”白蚁吃。

黑猩猩的智商非常高,而且较人难以执行的是,黑猩猩的脑和面部的肌肉很发达,能做出喜、怒、哀、乐的许多表情和复杂多样的行为。它还善于用前肢做出各种动作和手势,来表达它的感情和思想,还能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由于黑猩猩和人类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仔细研究它们的生活状况,有助于推测一二百万年前古人类的行为和生活的一些特点。因此长期以来,科学家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更为叫人不可思议的是,黑猩猩之间的感情交流也是很丰富的。通常当两群黑猩猩久别重逢的时候,总是互相发出大声的喊叫,或者互相搂抱亲吻。它们能够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来表达感情,但更经常依靠的是动作姿势和丰富的脸部表情。例如,当一头黑猩猩捕获野兽后,别的黑猩猩就会伸出手来讨着要;如果同伴里哪一个过于急躁,甚至发起脾气来,别的黑猩猩就会把手捂在它肩上,好像是劝慰它别激动发火。也正是因为黑猩猩的高超的智商,人们经常把黑猩猩搬上银幕,像电影《金刚》就是如此,一只本来生性残暴的大黑猩猩,竟然也会有人类的感情,悲伤、眼泪、快乐、思念……它们都是具有的。

黑猩猩是与人类最相似的高等动物,研究表明,一些黑猩猩经过训练不但可掌握某些技术、手语,而且还能动用电脑键盘学习词汇,其能力甚至超过两岁儿童。然而研究人员无法训练它们用人类的语言大声讲话,这是为什么呢?1996年1月,美国科学家发现,黑猩猩被呵痒时也会笑,在笑的同时还呼吸,听上去就像链锯开动的声音,而人类在讲话或笑时呼吸是暂时停止的,这是因为人能够很好地控制与发声有关的各部分隔膜和肌肉。科学家认为,能否讲话的关键在于神经系统对气流的控制,人类能讲话就是突破了这方面的限制,而黑猩猩却无此能力,这就揭开了黑猩猩不能讲话之谜。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黑猩猩的数量在急剧的减少。40年前黑猩猩的数量估计为10万以上,而40年后的今天,黑猩猩可能仅有1万多个幸存者了。在一些国家,黑猩猩已完全灭绝。黑猩猩生活的环境,由于现代化学工业污染,或森林被乱砍伐,生态环境被破坏,使黑猩猩无安身之地,生存环境不佳,使黑猩猩寿命缩短,自然死亡增加。如果让这种状态继续下去,黑猩猩将在地球上永远消失,为此,科学家已把黑猩猩列入地球上最受威胁的动物种类,呼吁全人类要全面保护黑猩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