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黄埔军校
作者:红尘俗世蒙面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431

镇抚司三太保高镇东、九太保谢宇翔衔命南下泉州,与远征军会合,得知安国郡主郡马赵隐未曾投军,便按皇上的吩咐随军南下,准备伺机潜入吕宋,动用镇抚司在吕宋的诸多暗线,找寻赵隐。戚继光闻说自己的知交好友赵隐或许已经孤身前往吕宋,不胜惊诧又万分担忧,便从东海舰队海军陆战队挑选了百名武功高强的兵士,各自装备了精良火器军械,随同两位镇抚司太保爷一同搭乘商船,也选定了小港林加延上岸,在镇抚司暗探的接应下,装扮成定居吕宋的大明人,分头潜入了马尼拉城。可惜,赵隐求助的那位江湖朋友曲三爷和吕宋的吴老板,早年都做的是见不得光的买卖,从不敢与朝廷的人来往,彼此也就不知道对方已经来到异国,仍在分头想办法,完成自己那样艰巨的任务。

却说北京那边,这日午后时分,十余骑飞驰来到城外的一处军营,在营门口滚鞍下马。

军中自有规制,为了确保营中整肃,无有紧急军情急报,任何人不得策马闯营,更何况,这处军营与别处不同,门口高悬着一块蟠龙牌匾,上面有皇上御笔亲书、钤有宝印的六个金字“大明黄埔军校”。有皇上的御笔在上,当然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否则便是僭越的大罪。

御笔亲书校名也就罢了,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木制营门两旁的立柱上,还悬挂着一幅对联,同样是皇上御笔,也钤有宝印,上联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曰“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虽说毫无文采,倒也符合那些原本就没有读过许多书的武将们的口味,更彰显了皇上对入校深造的大明军官的殷切期许,读来令人不禁血脉贲张,油然生出杀敌报国之志。

世人皆知,当今天子、嘉靖帝朱厚熜奋万世之雄心,创大明中兴之伟业,最重视整饬武备,又痛感明军各级军官将佐军事素质不高,难以胜任保家卫国、开疆拓土之重任,便明发上谕,提出“富国必先强军,强军必先治学”,于编练禁军之初,着令组建禁军讲武堂,军、师两级也都要办随营军校,分级培养明军各级军官将佐。其后,又于嘉靖二十八年颁下圣谕,在原禁军讲武堂的基础上组建起了这所大明黄埔军校,专门用以培养中高级军官将佐。

一位年近四旬、身材健硕的武将把缰绳和马鞭扔给身后的侍卫,整装肃容站在牌匾之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才甩开大步,朝着校门走去。

门口的两位哨兵显然认识他,同时立正敬礼:“俞军门!”

校门之内,带队守卫的值勤排长和兵士也一起立正敬礼。

来人正是有着大明后起第一名将之称的禁军第一军前任军长、如今已被朝廷任命为朝鲜宣慰钦使的俞大猷。尽管给自己敬礼的是低级军官和普通士兵,他仍一丝不苟地举手齐额,一边还礼,一边说:“本将到军校有公干,请准许入内。”

“是!小军已得将令,本校李军门正在校部恭候俞将军大驾!”值勤排长一边说着,一边指挥着手下的兵士搬开了封闭在校门口的拒马,让开了通道。

进了大门,俞大猷一行人又翻身上马,还没有走出几步,忽有一阵喊杀声从演武场那边传了过来,众人都是久历沙场的军人,听到如此熟悉的声音,不禁都缓缓地放慢了脚步。

俞大猷笑道:“都说黄埔军校是皇上的宝贝、我们明军正规化建设的种子,平日难得见他们操练演武。今日逢五,恰是他们会操之日,我等既然撞上了,不如过去见识见识。”

虽说第一军的驻地也在京城,与黄埔军校相隔不远,可是,由于军中管束甚严,加之黄埔军校又绝非等闲之地,除了各军高级将领有机会被军校请去讲课之外,其他官兵对这样名动天下的明军最高军事学府只能羡之慕之而不得之。因此,俞大猷的提议一出,跟随在他身后的那些随行侍卫都露出了神往之色。

一位武将,看他军服上的品秩标记,少说也是个师长,大概此前曾有机会到此一游,便提醒俞大猷说:“军门,军校副教务长李军门还在等着你呢。”

俞大猷笑道:“老李那个人我知道,山西人氏,打娘胎里就会做买卖,会把自家养出的宝贝给旁人?我先去那边瞧瞧,省得被他打了埋伏。你去跟他说一声,就说我稍后便到。”

原来,俞大猷受命赴朝鲜,接替回国守制的安国郡主郡马赵隐出任宣慰钦使,一大职责便是训练朝鲜军队。他深知皇上这个时候改变主意,没有按照原先曾对他说过的将他调任南海舰队提督,而是改派朝鲜,大概是讨伐倭国的决心已定。按照总参谋部拟定的对日作战方略,朝鲜要抽调部分军队随同明军出征,承担占领区域的防务,保障明军后勤补给,虽然没有承担作战任务,责任也十分重大,整训那些“将不知兵,兵不习战”的朝鲜军队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思虑再三,俞大猷向朝廷提出,要从第一军带些熟悉的军官过去,加强对朝鲜军队的整训力量。

常言说的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举凡带兵打仗之人,谁不想用自己熟悉的老部下?俞大猷满心以为朝廷一定会恩准自己的请求。可是,兵部很快回文,说是随便打乱军队指挥体系不甚妥当,加之如今南洋战事方起,远征军胜败还不明朗,第一军作为朝廷手中掌握的重要战略预备队,若是战事持久,便要整军南下,增援东海舰队,是故不同意抽调军官将佐而削弱战力,让他从黄埔军校学员之中选调所需人才。

耿忠刚直的俞大猷当然猜不到,朝廷之所以拒绝他的请求,有一部分原因是担心他把战功卓著、如今已被公认为“天下第一强兵”的禁军第一军变成他的私兵,日后有尾大不掉之虞,还当是朝廷深谋远虑,将朝鲜军队当成培养军校学员的试验田;加之黄埔军校学员都是从各军选调的年轻干才,整体素质比第一军军官将佐只高不低,也就欣然领命,今日便是专程前来协商选人的。

黄埔军校的演武场上,尘埃扬起,五百名步卒静静地半跪在场中,排成整齐的方阵。

“呜——”演武场一角的旗楼上,吹起了军号声。

古往今来,军中最讲究的便是令行禁止、整齐划一,也早就使用军号传达命令——这也难怪,两军交战,尤其是数千人乃至上万人的大会战,通常都是隆烟滚滚,杀声震天。要传达命令,靠带兵军官喊,大概喊破喉咙也无济于事;靠传令兵人力传递,又太浪费时间,何能把握稍纵即逝的战机?唯有军号一响,十里八里都能听到。因此,在提出明军要加强正规化建设之初,朱厚熜便责令五军都督府编制了军中统一的号谱,除了尊重历史和军中将士的故有习惯,保留了击鼓杀敌、鸣金收兵这些基本的号令之外,一切命令都用军号传递。为了养成明军将士听从号令的习惯,还专门颁下圣谕,明确要求所有大明军营,无论起床、吃饭、操练、睡觉,都用号声发布命令。起初朝野内外,包括统军将帅,都不免觉得皇上小题大做,试用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简直妙不可言,如今各军都按军师团营连排班进行了整编,一般部队各级都采用“三三制”,只要给麾下所部约定号声,指挥数万大军也能如臂使指、游刃有余,不由得更对皇上举重若轻、驭繁就简的本事大为叹服。

此刻在演武场上操练的,都是大明军中选拔出的各级军官将佐,对于号声并不陌生。步卒队列的左侧排头兵,正是每个学员班的班长,听到军号响起,齐声大喊:“起!”

半跪的步卒应声起立,方阵中腾起轻微的尘埃。

随着号声,班长们又发出了号令:“进!”

五百名步卒齐声发出一声大喊,大步朝前迈出,整个方阵在隆隆的脚步声中推进。沉重的战靴踩在黄土地上,演武场上象是突然刮起了狂风一般,尘埃腾起到将士们的腰间。

号声变了,班长们跟着改变了号令:“止!”

方阵嘎然而止。将士们脚步落下之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队列仍是如刀削斧劈一般整齐的一条直线。

号声又变了,是指挥步卒摆出一字长蛇阵的命令。方阵迅即动了起来,前排兵士脚下不动,后排兵士齐齐上前一大步,与前排兵士站在一起,将手中长枪朝前刺出,泛着寒光的枪尖划过,在阵前结成了一道死亡的铁壁;同时,每个人的口中暴出一声响彻云霄的怒吼:“杀!”

接着,那条由步卒结成的长蛇动了起来,看来队列中的每个人都十分熟悉这个阵法,长蛇逶迤前行,进退有据,深得该阵法“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之妙。

阵法原本是中原王朝用以克制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而兴起的,明军如今已经全部装备了御制神龙炮系列火炮和半自动步枪等火器,这些军中常用的阵法其实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是,对于培养军人的尚武精神和战术素养,以及提高基本军事技能大有裨益,朱厚熜也不敢妄自菲薄前人,便接受了军中将帅的建议,仍在黄埔军校保留了这些课程。

看到如此整齐的队列、如此英武的将士、如此严密的阵法,即便是身经百战、功勋赫赫的一代名将俞大猷,也忍不住慨叹:难怪皇上如此看重这所军校,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员,无疑将是大明军队的铁骨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