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左右为难
作者:红尘俗世蒙面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971

看着孙嘉新在大堂上的精彩表现,旁听的杨博君不禁叹为观止——他二十七岁科举中式,步入大明官场,第一个职务便是陕西周至县知县,虽说只干了三年便受到当时的内阁次辅翟銮的赏识,奉调回京升任兵部主事,那三年的经历也使他深知衙门里的吏员差役贪、恶、欺、滑、顽五毒俱全,那些科甲正途出身的州官县令倘若不谙地方政务,往往会被他们欺瞒左右,成为他们虐民敛财的帮凶。他不禁对孙嘉新驾驭下属官吏的霹雳手段大为佩服,更觉得皇上将督查清丈田亩的棘手差使交给自己这位同年,可谓是深得其人。有孙嘉新这样精明强干且有丰富治政经验的人秉公持正、清廉治事,这一关乎社稷安危、万民福祉的国之大政必能顺利推行,成为嘉靖朝一大仁政善政而在青史上留下何等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过,令杨博疑惑的是,一旁的皇上却是愁眉深锁,似乎正在担忧些什么。

原来,听到孙嘉新的诸般布置,朱厚熜在心中暗自苦笑不已:沐浴浩荡天恩?不给百姓打白条便是沐浴浩荡天恩了?不过,孙嘉新指出的这个问题确实严重,白条收购不但有损朝廷威信,更给了各级官府衙门那些贪官污吏捣鬼的机会。诸暨一县如此,其他州县大概也不例外,看来,得赶紧发一道密旨,严禁苏松杭三大织造局名下的官商合营作坊以白条收购生丝,省得那帮愚蠢浅薄的奴才贪图蝇头小利,中了贪官污吏的圈套,成为他们虐民自肥的挡箭牌,败坏了宫里的名声……

可是,不打白条,而是用现银收购生丝,的确存在那个名叫“王顺”的县丞所说的“行走不便”的问题;若是真能用收丝凭证冲抵桑农当年赋税,也的确是官民两便,若是一律禁绝,似乎有因噎废食之虞。

更重要的是,王顺和孙嘉新围绕着是否用现银收购生丝的勾心斗角,再次提醒了朱厚熜,得赶紧把货币改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明初禁绝用白银和铜钱作为货币,但国家发行的大明宝钞却不设发行准备金,随意滥发;也不分界发行,而是长期流通,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纸币贬值,大明宝钞形同废纸,民间都用银钱交易。明朝zf不得不于宣宗宣德十年解除钱禁;次年,即英宗正统元年解除银禁,使白银流通公开化,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银,白银具备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种货币的基本职能。到了嘉靖十三年,明朝zf又规定了白银和铜钱的兑付比例,规定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等于变相确定了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推行一条鞭法之后,规定各种赋税都折银计征,更进一步强化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嘉靖二十七年,时任昆山知县的张居正密奏他与时任湖广巡按御史海瑞的一番晤谈,向朱厚熜奏报了当前国家面临的钱法危机:朝廷明定白银一两折钱千文,可在市面上,一两白银只能兑换九百三十到九百五十文钱,等若一两白银贬值在5%以上。

究其根源,一是国朝废弛海禁,增开海市之后,大量的白银从东南亚和曰本流向中国,虽说缓解了朝廷实行一条鞭法等税制改革而造成的货币短缺的压力;但由于贸易大量出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白银等贵金属货币的贬值;二是恢复对日贸易之后,曰本大量进口中国的钱币作为本国货币,还大量收购铜器,商人把铜钱收来熔炼铸成铜器,卖给曰本,转手就是十几倍的利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铜币的短缺。

银铜比价的变化,带来的问题十分严重:

首先是使贪腐之风大行于官场,败坏了吏治——国家实行一条鞭法,百姓赋税徭役全部折银计征,丁门小户的百姓手里哪有银子?完税之时上缴的都是铜钱,但各地州县负责收税的差役税丁可不会老老实实按照市价折算白银,而是理直气壮地按千文铜钱折合一两白银的官价征收,再把收到的铜钱送到银号兑换成白银解送本省藩库。官府和银号联手,每两银子就能赚好几十文。国家每年征收赋税高达两千多万两白银,各省府州县的官吏能从中赚取多大的好处?!

其次,随着商品经济,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发展,白银逐渐取代铜钱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从长远来说,银贱铜贵的问题对国家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危害——所带来的两大弊端一是由于白银是海外贸易的主要支付工具,银价贬值,购买力下降,等于变相抬高了商品的价格,降低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优势和竞争能力,不利于对外的贸易倾销;二来也会引发国内通货膨胀,使得本来就刚刚起步的资本主义萌芽遭受极大的冲击。

鉴于银铜比价所带来的严重问题,明朝zf一方面严厉打击熔毁铜钱、扰乱钱法的不法行为;另一方面户部增设云贵铜政司,朱厚熜钦点海瑞出任铜政御史,加大铜矿开采,多铸铜钱并适当控制白银流通。双管齐下,维持国家货币流通领域中白银和铜钱的适当比例,平准银铜比价。

这样的作法只能治标,却不能治本,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用纸币代替白银这样的称量货币,不但可以使国家日趋严重的钱法危机得到缓解,对整饬吏治、杜绝各地官府衙门那些贪官污吏借着收缴赋税盘剥百姓也不无裨益,已是势在必行。

纸币的流通,是以国家信用作为保证。可惜的是,大明王朝的国家信用,已经被以前那些皇帝滥发“大明宝钞”糟蹋得干干净净。就算动用国家权力强制发行纸币,一来势必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强烈抵制而无法进入流通领域,重蹈大明宝钞被市场淘汰的覆辙;二来势必会严重危害刚刚发展起来,还显得很脆弱的商品经济,更会引起百姓的不满,甚至还会激起席卷全国的民变——国民党政权改革币制,先后发行法币、金圆券、银圆券,造成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最终导致国家经济崩溃、政局动荡的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这些年里朝廷发行国债、开办民生典当行、办理官营汇兑,这一次又在南直隶募集民间股本开办了兴业银行,都是为了逐步重建国家信用。但是,货币体制是国家的根本财政制度,更关系到千千万万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于前些年所谓“大刀阔斧”实则一味蛮干的改革所引发的朝局动荡、天下大乱,朱厚熜至今仍心有余悸,不经过充分的论证和准备,怎敢轻易触及关系到全国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货币体制?

这个问题使朱厚熜左右为难,直至孙嘉新宣布退堂,并把他和杨博恭请到后衙歇息,他仍没有下定决心,想要征询杨博和孙嘉新两人的意见,却又考虑到两人都不曾在户部干过,未必能对这么专业的问题说出个所以然来;二来以孙嘉新为民请命的铮铮铁骨,若是不能理解变革钱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肯定要视其为乱政苛政而愤然抗谏,自己已将督查清丈田亩的重任交给了他,君臣之间还是不要为了别的事情闹出什么不愉快为好。于是,他将心中的忧思压了下去,对孙嘉新举重若轻地妥善处理诸暨县官吏虐民自肥一事大加赞誉,并请杨博草拟一道密旨给吕芳,交代了三件事情,一是警示苏松杭三大织造局,一律不得以白条收购百姓生丝;二是传话给奉旨处理政务的内阁首辅严嵩和资政夏言,由他们知会吏部擢升诸暨县令孙嘉新为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兼清田督查钦使,诸暨县令一职由吏部会商浙江巡抚衙门另择能吏干员接任;三是通知刚刚回京的内阁学士、户部尚书马宪成速来南京见驾。

一旁的孙嘉新听得目瞪口呆——别的事情也还罢了,皇上这样超擢他的官职,未免不合大明官制。不过,他刚想开口逊谢,却被杨博猜到他要说什么,暗中以眼色所阻。

随同圣驾微服出巡以来,杨博早就见识过了皇上处事果断、只争朝夕的作风,也不推辞,就在后衙的书案上草拟了密旨。内容十分简单,朱厚熜也交代的清楚明了,对于杨博来说就是一挥而就之事,朱厚熜看过也不做删改,转过戒指的戒面就钤上了印信。

就在朱厚熜钤印之后,刚要出声召唤县衙后堂门外护卫圣驾的镇抚司的人进来送出密旨的时候,镇抚司大太保杨尚贤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躬身说道:“皇上,吕公公送来急报。”

朱厚熜虽说声称自己要罢朝一月,将国事都委于内阁首辅严嵩和资政夏言处理,但是,对于大明王朝的权柄,却未尝有一日放下。微服出巡的这些天来,留在京里看家的吕芳每天都要派人送来重要奏疏的摘要和镇抚司的仿单,确保龙潜在外的他时刻都能掌握朝局动向。不过,杨尚贤专门提到吕芳派人送来的是“急报”,就让他有些紧张了,连忙接了过来,折开火漆封口,抽出了那份急报。

急报所奏之事并不冗长,只有薄薄的两张笺纸,看过之后,朱厚熜却象方才在大堂上忧思钱法一样,深深地锁起了两道浓眉,随即又将手里的那两张笺纸递给了杨博:“惟约,你也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