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千虑一失
作者:红尘俗世蒙面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002

益王朱厚烨的求救血书和皇上赦免所有参与叛乱的皇室宗亲谋逆之罪的恩旨刊登于同一份邸报之上,明发京城各部衙并天下各省府州县,朝野内外诸人闻之无不震惊莫名。少数机敏通达之人似乎猜到了什么,心中暗自惊惧不已,但妄测天心非人臣所敢为,他们也只能在心里嘀咕几句,却把话都烂在肚子里,虽至亲密友也不可道也,却都不得不佩服皇上的高明手腕。许多人则对皇上如此滥施天恩颇有微词,不过又一想,皇上连那些乱臣贼子都能容忍,赦免自己的同胞亲眷又算得了什么?反正挑头闹事的荆王朱厚纲、汉王朱厚憬等罪魁祸首大概已遭天谴,死于自家收买的叛军之手,剩下的那些皇室宗亲也只是跟着瞎闹腾而已,不是日后还得宗人府逐一甄别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确有谋逆祸国情事之人,只怕也难逃削爵论死或被终身圈禁的下场!

虽有天家无私事之说,但有建文年间方孝儒被诛灭十族那样血淋淋的先例在,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卷进帝王的家事之中,对如何处置窥测天位的皇室宗亲随意置喙。但是,皇上恩旨之中顺带的一句话——赦免何心隐与初幼嘉附逆之罪,准许他们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却在朝堂之上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这可不是那些朝臣闲极无聊,没事找事,要怪也只能怪朱厚熜虑事不周。他把什么都想到了,却没有想到自己这道恩旨中貌似不起眼的一句话,在不经意间,侮辱了翰林院这个神圣的清望之地,玷污了庶吉士这个光荣的称号!

翰林院是什么地方?虽是一个清水衙门,并不掌握实际权力,但它却是科举考试金字塔的顶尖之地,天下读书种子、青年才俊汇聚于此,或读书修艺,与同好纵论诗文,钻研如何能写出西汉的文章、盛唐的诗句;或埋首朝章国故,储才养望,以备日后为朝廷所大用。翰林院里那些名冠一时的饱学鸿儒,还有那浩若烟海的经史子集、典籍史册,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十分宽松和悠闲的环境,更为他们的成长进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从这里走出了大明王朝的一流文人和一流政治家,代代不息,不胜枚举。

庶吉士是什么人?虽没有品秩,二甲以上的新科进士经馆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读书储才,三年期满散馆之后才实授官职,成绩卓异者才能留在翰林院任编修等职,即被俗称的“点为翰林”,但因自英宗天顺二年起,国朝便定下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主管天下礼仪教化的南北两京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更是非翰林不任。也就是说,新科进士自初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之始,便站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之上,被朝野内外视为储相,地位无比超然优越。但凡当过庶吉士又被点为翰林的人,若是外放地方官,即便擢升一到两级,都深以为耻。

因此,翰林院的清苦虽然难挨,但新科进士们无不趋之若骛,且无不以选为庶吉士再点为翰林为荣。这些人在翰林院苦打苦熬过得几年,一旦机缘巧合,便能“上天入地”。所谓“上天”者,便是升任侍读、侍讲学士,行走御前,伺候文墨,沾着天家的仙气、皇上的恩典,福分;或被选任东宫讲官,将自己治国之道于潜移默化之中传授于储君,他日太子即位,这些昔日的讲官便一跃成为“帝师”,无不升任九卿甚或位列台阁,君臣风云际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昔日朝夕陪伴左右而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这些“帝师”出身的辅弼重臣较之其他人,更能一伸修齐治平的鸿鹄之志。所谓“入地”者,便是点为主考或外放学政,虽比不上“才高可为帝王之师”那样荣耀,却也能实现读书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另外一大梦想。另外,收上一大堆的门生弟子,眼下可以享受孝敬,日后可以引为强援,捧场抬轿子的人多了,自然官运亨通,财源广进,实在是一笔无本万利的买卖。

也正因如此,“辽逆余孽”张居正当日幸蒙圣恩,被皇上破格准许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已令朝野上下为之侧目。如今皇上又同样加恩于何心隐与初幼嘉,更令诸多朝臣,尤其是翰林院那些清流词臣的强烈不满:张居正者,辽逆余孽也!皇上欲使天下归心,加之以浩荡天恩,为江南士子立一榜样,这也就罢了。但此例可一而不可再,怎能又将两个有谋逆秽行且名列钦案的钦犯塞进翰林院为庶吉士?长此以往,堂堂清望之地的翰林院岂不成了招降纳叛之地,儒林斯文何在?国家律令、朝廷威严又何在?他们一边咬牙切齿地痛骂着那两个不遵礼法目无君父,先是煽动举子罢考,继而又附逆为祸的青年士子;一边狠狠地磨墨,写下一道道抗谏的奏疏。那些奏疏的言辞激烈,火药味十足,无异于征讨何、初二人的檄文,简直是将他二人当成了江南叛乱的罪魁祸首一般。

抗谏的奏疏雪片一样飞入大内,让朱厚熜不胜其烦,本想下旨切责那些清流词臣迂腐不思通变,阻塞士人报国之门,但当四位内阁学士联名上呈的抗谏奏疏呈送御前之后,他便有点招架不住了。

朱厚熜也知道,凡事有果便有因,四大阁员众口一词反对此事,却是各有各的小算盘。徐阶兼掌翰林院,不得不顾及本衙门诸多职官司员的情绪,能庇护一个张居正已让他担了若大的风险,受了不少的指责,断无精力再庇护何、初二人。而严嵩本为江西人氏,与何心隐授业恩师史梦泽并称江西两大名儒学尊,自古文人相轻,两人昔日多有不睦,加之他向益藩索贿的龌龊丑行曾遭到过史梦泽的痛斥,更是心生怨恨,如今更不想对何心隐这个小老乡施以援手。至于李春芳、马宪成两人,则因都是夏党要员,论才学人望,同为江西人氏的夏言还不足以与史梦泽相提并论,两人一直有书信往来,也算有过私交,看在乡谊的情分上,对何心隐入翰林院倒不持异议;但初幼嘉是前湖广总督顾璘的入室弟子,顾璘与夏言却是政敌,丢官致仕乃至日后起兵造逆也因夏言而起,还曾不遗余力地对“祸国乱政”的夏言一党口诛笔伐。顾璘名列“金陵三才”之首,单以文采而论,他引经据典写出的那些指斥奸佞的檄文辞章华美,在江南传诵一时,传至天下,也闹得沸沸扬扬,让夏党大失颜面。既有这样的深仇大恨,夏党中人怎能容忍顾璘的门生余孽入翰林院为储相?

群情汹汹,交章抗谏,尤其是在何心隐与初幼嘉这两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一事上,朝臣三大派系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让朱厚熜也不得不重视了起来。思虑再三,为了维护朝廷的安定团结,他不得不“俯允群臣所请,收回成命”,将二人改入国子监任生员。

虽然对朝臣妥协,但朱厚熜心中十分不满,本想亲自召见何心隐与初幼嘉二人,一是予以抚慰,二来也向朝臣以示抗议。可是,犹豫了好几天,直至两人已经被镇抚司的缇骑校尉解送京师,他还是觉得无法坦然面对这两位青年士子,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传下口谕,着有司将抄没入官的薛陈逆党中人的府邸挑选两处分赐何、初二人,还命陈洪从内库挑选锦缎珠玉,赏赐随同两人被解送京师的女眷。

毕竟不关乎社稷安危、国计民生,朱厚熜生了半天闷气之后便将之抛诸脑后,移驾兵工总署军器局下设的火器训练场——军器局遵循他的圣谕,已开发出了适合船上所用的神龙炮,不知道他提示的导规装置能不能解决火炮后坐力的问题,总得要实地考察一番才能放心。

与此同时,那份刊有益王朱厚烨的求救血书和赦免所有皇室宗亲谋逆之罪的恩旨的邸报已被星夜折返前线的锦衣卫三太保张明远送到吕芳的案头。吕芳先是大吃一惊,眉头紧锁沉思了许久,继而慨叹一声:“主子圣明啊!”然后吩咐张明远:“将此邸报从速刻印五千份,密送过江,动用厂卫在江南的一切暗线广为散布。并告诉他们,三日之内,王师便要举兵渡江,除了加紧策反江防及各地守将之外,还要分出人手,准备接应引导大军。”

张明远领命而去之后,张茂接过了话头:“论说我军士气正盛,船只也已齐备,三日之内举兵渡江不成问题,只是皇上邸报上恩准那些藩王宗亲十日归降之限,如今只过了三天时间,是否再等上一等?”

“不必了。”吕芳斩钉截铁地说:“既然兵马粮船皆已齐备,当着速举兵渡江,一举荡平江南反贼。”

张茂犹豫着说:“只怕日后有人会说你我不遵圣谕,阻塞了藩王宗亲悔过自新之门啊……”

吕芳心中一凛:莫非这个粗鲁不文的军汉竟也勘破了主子的心意?这倒不可小视啊!他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的话:“圣谕也要分个先来后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可是一个月之前便发出的,天下人尽皆知。以前可推说无法逾越长江天堑,如今船只已不成问题,若再拖延下去,‘玩敌养寇’的罪名更不是你我能担得了的!”

见张茂似乎还有些不以为然,吕芳更加重了语气:“老张啊,咱家记得,你老公帅给皇上拍了胸脯,说是中秋佳节献俘阙下。皇上与群臣赏月之时,可没看到你我再次呈上报捷的露布啊!不知你是如何想的,反正咱家到现在还不知道怎么给皇上回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