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荀子慈悲全寒士
作者:于标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694

兰陵学馆后堂里进“兰华厅”。

荀况跽坐(两膝弯曲、小腿贴地,臀部坐在小腿肚或脚跟上)批改作业,小山一样高的简牍堆里,有一件与众不同的帛书吸引了他的注意。

简牍,是先民在发明纸之前所使用的书写材料,一般是削制好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牍。

制作简牍要先在竹片上钻孔,再用线绳或牛皮绳编连起来成书。

竹简的加工过程简单说是将青竹筒蒸煮过,一说要用火烤,让其“发汗”脱水,称之为“杀青”,防止以后变形,不易被虫蛀,且便于书写。因此也称竹简为“汗青”,引申为书册、史籍。

简牍怕火、怕干裂、怕腐朽、怕虫蛀、写在上面的字迹容易漫灭。所以,能够流传下来的古代文化记录,恐怕是数十万记而不不足一。

至于毛笔的发明,传说很多。但从象形字角度来看是“竹筒加毛(纤维)”。普遍认为,毛笔的产生一定晚于简牍,因为有些出土文物证实:早期简牍上的文字,是刻制甚至烫烙上去的。另外,传说秦将蒙恬曾改良过毛笔。

我们今天研究2000多年前的古人,那么2000多年前的古人也一定在研究上一个2000年(甚至更久远)的先民,同样在遗憾文化的灭失。

单凭这个看,做学问也不是件容易事情。

李斯的书信其实很简短,就是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表示希望能聆听荀子的教诲,把自己肤浅学过,但并没有真正学会的东西弄明白。

“嗯,----好字!人言笔随心动,字如其人,此人何处?”荀况问身边的书童。

一个丫鬟跪坐着在书案边,小心的从竹筒中舀出一勺墨粉,倒入在青石盘中,小心翼翼地掺水调制。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都利用煤石、天然墨(石墨)或其他类似物品作为书写材料。据《述古书法纂》记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墨土)也就是说人工墨的历史起始于周宣王,邢夷制墨也就是人工墨的开始。

显然古人是采取了用易制墨材料掺杂不明土材的方法制墨。这种神秘的土,很可能就是高岭土,因为它与砚石中所含成分的物理特xìng,高度接近。

人工墨无论是质量、易用xìng还是经济xìng,都大大超过了天然墨,天然墨渐渐被淘汰。后来,墨之原料开始取自松烟,其次是漆烟和桐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十分松散,后来改用模制,经过多道工序制成墨锭,才使墨质坚实耐用。

墨质坚实以后,才采用砚石磨墨。不是什么石头都可以用来做砚石,必须是温润、细腻、软硬适中、含水xìng上佳的石头。如我国肇庆老坑口出产的端砚砚石中,水云母这种特殊成分的含量能高达95%以上,极度细腻、水润,用它磨出的墨如油般亮泽,且不易干涸。

先民古朴实在,砚上纹饰也简单。大约在唐宋以后,砚石上纹饰复杂、雕刻jīng美,成了砚台。

“学馆门口”

“他怎么来的?”

“门卫说似未见有车马相送--”

荀子微微蹙眉,虽然已经看过书信,但还是有些吃惊。“原来是个痴心求学的寒门学子。

“他等多久了?”

“我出去回来,再出去再回来,看他麻布庶服一直在那,大概两个时辰了---”

“你去看看他现在在干什么?”

学童依言前去查看,不久回来报告:他跪伏学馆门口,有好多好多人在围观呢。

童子又轻蔑地补充一句:“看样子嘛,是掏不起学费的---”

不知怎地,荀子眼前突然浮现出自己当年拖家携口、四处流离的场景画面,跟现在的锦衣玉食,简直就是天地之隔。他忽然心软下来了。

荀子回过神来,训斥道:“多嘴多舌!”

童子撅着嘴委屈地说“师傅,徒儿不是那个意思,徒儿是觉得这口子一开,想来的人还不成群结队。就是传话,徒儿也得跑断腿啦---”

荀子顽皮地眨眨眼,幽默地说:好啦,师傅保证,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童子嘀咕:这话我也听好几遍啦,好吧,我就去传话。

李斯在学馆之前的小溪边洗了手脸,就在学馆大门口的石板路上恭敬地跪拜下来,周围过往的行人和学子议论纷纷。

韩非走上前劝他站立起来,活动活动筋骨。

“不妨事,夫子就快要看到我的书信了。谢谢你,请问公子大名?”

“我叫韩非”

“不管怎样,都要感激你的---”

见李斯如此客气,韩非倒有点不好意思了。

童子大踏步走出来,俯身不客气的拍打了一下李斯的脊背,先低声耳语:你运气真好!(李斯浑身一震,那感觉就像今天中了双sè球或大乐透)

这时,童子朗声说道:“李斯,夫子准你入见,请随我来!”

“谢夫子!”李斯缓缓起身站起来,同时掸了掸衣裳。

缓慢的镜头,穿插巍峨的皇宫、正在冲锋的军阵-----

配音:这一刻,站立起来的不仅是布衣李斯,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帝国。

这一刻,不仅是李斯命运的转折,它还是2000多年前战国时代,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