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蛟龙——海龙级大型巡洋舰
作者:闪烁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9134

海龙号,海虎号,海狮号,海豹号。

****

大型巡洋舰的诞生绝非偶然,而是战争需要的必然产物。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主要交战国都暴露出了海上打击力量,即破交作战能力不足的问题。

可以说,在面对得到了护航战舰保护的船队时,袭击舰与单独行动的破交舰都难以发挥作用。而组建破交舰队不但代价高昂,而且效率低下,指挥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此一来,随着世界各国纷纷加强护航力量,海上破交战的“交换比”变得越来越不能让各国海军接受。

可以说,当时世界各主要强国都有现成的,而且理想的破交舰——战列巡洋舰。

只是,在大战期间,各国都严重缺乏主力舰,为了保证在主要战场上拥有优势力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让战列巡洋舰去执行破交作战任务,而是将其编入了主力舰队,充当主力舰使用。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在主要战场上,战列巡洋舰显得不堪一击。

战争结束后,帝国海军就一度打算建造专门用来破交的战舰。只是,不管是时机,还是技术,乃至国内情况都不成熟,这一设想也仅仅只是设想。

从时机上看,和平时期,破交舰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另外,《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将排水量一万吨以上的战舰都定为主力舰。而按照破交作战进行设计的破交舰的排水量肯定将超过一万吨,因此用主力舰的配额去建造破交舰,这更不会被海军接受。

从技术上讲,当时很多先进设备还没有诞生,很多重要技术都不成熟,因此以一战后的情况来看,即便将排水量增加到三万吨,也很难建造出能够完全满足海军要求的破交舰,更难以建造出强大的破交舰。

从国内情况上讲,随着经济危机爆发,海军经费被削减了大部分,海军也无力承担其一种排水量数万吨的破交舰的建造工作,甚至难以承担起相关的设计与基础技术开发工作。不说别的,很多关键技术上的投入就超过了当时海军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

如此一来,建造破交舰的提议也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六十八年(36年),即《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失效之后,随着世界大战的阴云再次升起,建造“专业”破交舰的设想才再次浮上了水面。

当时,帝国海军还面临着另外一种威胁,即敌人的破交舰对帝国船队的威胁。

如此一来,在提出战术要求的时候,海军就明确要求新式战舰必须具有护航作战的能力,即在战斗中能够指挥其他护航战舰。因此,新式战列舰必须要安装舰队旗舰的指挥设备。虽然这会使其造价增加不到(当时电子设备的价格相当高昂),但是却在无意中让新式战舰打下了更好的基础,为其在后来成为破交舰队的旗舰奠定了基础。

为了争夺海军的订单,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广州造船厂与高雄造船厂都加入了竞争。只是,四家造船厂提出的设计方案都让海军有点“囊中羞涩”的感觉,因为按照四家造船厂的报价,这种战舰的建造费用相当于当时海军采购皇帝级战列舰的百分之七十。这么昂贵的战舰,还不如直接采购皇帝级战列舰去执行护航与破交任务。

也正是如此,当时青岛造船厂提出了在重巡洋舰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设计方案。

只不过,这个设计方案所能达到的性能指标远远达不到海军的战术要求。

不说别的,一万吨的排水量就能不使其续航力超过了一万五千海里。

另外,重巡洋舰是“条约产物”,在《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失效之后,重巡洋舰几乎没有存在的价值。还有,帝国海军本来就不太“喜欢”重巡洋舰,而是认为轻巡洋舰更有战术价值。如此一来,在重巡洋舰的基础上设计大型巡洋舰,显然不合海军的胃口。

最终,还是江南造船厂承担起了重任。

其实,早在条约失效之前,江南造船厂就向帝国海军提交了一种重巡洋舰的设计方案,即被海军放弃了的“平远”级重巡洋舰。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平远”级重巡洋舰已经不是“条约型重巡洋舰”了。

当时,其设计排水量就突破了一万八千吨,满载排水量更是达到了二万六千吨,准备十二门240毫米口径的主炮,战斗力远在当时任何一种重巡洋舰之上,甚至比德国的袖珍战列舰与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都要强一些。

当然,这种战舰的价格也绝对便宜不到哪里去。

加上帝国海军更需要快速战列舰,以及条约的限制,所以帝国海军并没有采购平远级重巡洋舰,而是将其当作了技术储备。

在第一份设计被海军否决后,江南造船厂回到了老路上来。

当时,汪华华正在主导皇帝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所以将相关的设计工作交给了其他工程师。

按照海军提出的要求,新式战舰在火力上要超过重巡洋舰,速度必须超过33节(破交舰的速度基本上都在33节以上,才能保证追上敌人的商船,并且在遭遇敌人的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之后快速逃跑),装甲至少能够应付八英寸穿甲弹(护航战舰中,最厉害的就是重巡洋舰了),并且要求其续航力至少得超过15000海里,最好能够超过20000海里,以使其持续活动时间超过六个月。

毫无疑问,要达到这样的战术指标,即便是平远级的吨位都不够用。

不说别的,15000海里的续航力就足以让工程师头痛了。为了达到这个指标,战舰携带的燃油必然超过7500吨,也就是超过了满载排水量的四分之一。如果要提高到20000海里,燃油重量必须超过满载排水量的百分之三十五。如果燃油为10000吨,那么战舰的满载排水量就要超过3万吨!

这还只是设计之前的概略计算,要达到海军提出的续航力,燃油肯定不止这么一点。

当时,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问题困扰着工程师。

这就是为平远级研制的,口径为240毫米的舰炮早就被放弃了,海军没有现成的,可以提供给新式战舰的主炮!

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新式战舰的研制工作拖延了很长一段时间。

当时,江南造船厂提出,用重巡洋舰的200毫米舰炮武装新式战舰。结果,海军根本没有考虑。原因很简单,《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失效之后,潜在敌对国都在建造吨位更大的巡洋舰,200毫米舰炮难以应付新的威胁。

再说了,在二到三万吨的舰体上安装200毫米舰炮,简直就是在浪费钢材。

因为受到主炮的限制,所以新式战舰的设计工作一直拖到了七十年(38年)。这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最终让帝国海军下定了决心。

当时,帝国海军情报局获悉,美国海军正在准备建造一种排水量肯定超过了20000吨,甚至有可能达到30000吨的大型战舰。当然,这绝不是之前传闻的快速战列舰,而是介于快速战列舰与重巡洋舰之间的战舰。

毫无疑问,美国海军的新式巡洋舰与帝国海军一直在谋求的专业破交舰非常类似。

随着情报一步步明确,海军也沉不住气了。在美国海军的新式巡洋舰面前,帝国海军的老式战列舰追不上,重巡洋舰则打不过,用快速战列舰去对付巡洋舰又有点大材小用,而且当时帝国海军缺少的正是快速战列舰。如此一来,必须要有一种相当的,而且超过了对手的战舰来应付新的威胁。

当时,情报部门获悉,美国正在开发十英寸(254毫米)舰炮。

针对这一情况,海军立即确定新式舰炮的口径为300毫米。当然,后来海军才知道,美国海军选择了十二英寸(305毫米)舰炮,而不是十英寸舰炮。当然,帝国海军的300毫米舰炮与美国海军的十二英寸舰炮属于同一个级别的主炮,威力没有明显差距。

当然,直接采用老式战列舰,准确的说,是无畏舰的舰炮肯定是不行的。

为了加快研制进度,缩短设计时间,海军一方面投入了巨额经费研制新式300毫米舰炮,另外一方面让江南造船厂启动了设计工作。

此时,汪华华已经完成了皇帝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

虽然他当时还在主导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设计工作,但是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设计工作量比皇帝级少得多,而且很多设计了皇帝级战列舰的工程师都留了下来,所以汪华华有足够的精力参加新式战舰的设计工作。

当时,海军已经将这种新式战舰定性为“大型巡洋舰”。

考虑到主炮的研制工作不会很快完成,汪华华完全推翻了平远级的设计理念,决定从新设计一种能够完全满足海军要求的大型巡洋舰。

正是如此,新式战舰摆脱了平远级重巡洋舰的影响。

汪华华首先确定了技术指标,即才用三座三联装炮塔安装方式的九门300毫米主炮,三十五节的设计航速,以及十八节十超过了20000海里的续航力。

因为是巡洋舰,所以没有要求严格的防护标准,只是能够抵挡重巡洋舰的穿甲弹。

确定了设计技术指标之后,新式战舰的排水量也很快确定了下来。

其第一份设计方案的标准排水量就达到了24000吨,满载排水量更是高达35000吨(主要是燃油系数过高导致满载排水量远远超过了标准排水量)。

毫无疑问,这样的战舰绝对不会便宜到哪里去。

只是,当时战争即将爆发,而且海军的拨款已经被几年前增加了不少,所以海军也不再把造价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上。当然,在实际订购的时候,其高昂的造价仍然让海军狠狠肉痛了一会,这也是该级大型巡洋舰建造数量只有四艘的主要原因。

因为是全新设计,加上主炮研制进度太慢,所以该级战舰的设计方案修改了好几次。

特别是进入细节设计阶段之后,加上海军反复修改战术指标,导致该级大型巡洋舰的设计工作严重超标。

比如,在得知美国的同类战舰有九门十二英寸主炮之后,海军曾经要求将主炮数量增加到十二门。当然,这个设计方案最后还是被海军否决了,因为增加三门主炮,将使战舰的造价增加近一半。

只不过,海军的某些要求还是得到了满足。

比如,为了更好的执行破交作战任务,除了安装强大的主炮之外,还要安装鱼雷发射器。只不过,作为大型战舰,并不要求拥有用鱼雷攻击敌战舰的能力,鱼雷的主要作用就是击沉那些被舰炮轰毁了的商船。

另外,指挥能力是不能欠缺的,不然将难以在护航作战中发挥作用。

最要命的是,帝国海军将美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当作了该级战舰的直接对手,如此一来,就要求提高防护能力。

提高防护能力的代价是高昂的,除了增加设计难度之外,还使其设计排水量一路彪升。

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中,该级大型巡洋舰的标准排水量已经达到了32000吨。最终建成时,其标准排水量更是一举突破了33000吨!

可以说,在增加的近8000吨重量中,至少有5000吨是装甲带来的重量!

七十一年(39年)年初,设计工作基本完成,另外300毫米新式舰炮也能在七十二年研制成功。订购第二批皇帝级乙型战列舰之前,帝国海军订购了四艘大型巡洋舰,并且将其命名为“海龙”级。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33250吨,满载排水量:41650吨,最大排水量:44550吨;总长:252.5米,水线长度:241.6米,型宽:28.5米,吃水:10.1米;定员:1674人(充当旗舰时为1811人)。

锅炉:8台七十二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二年型蒸汽轮机,功率:210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4节,续航力:20000海里/18节,或者24000海里/14节(前一巡航速度主要用于破交作战,后一巡航速度主要用于护航作战)。

主炮:9门七十二年型300毫米/L52型舰炮(3×3),副炮:16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8×2);鱼雷:2具三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各备雷20条)。

主装甲带120-250毫米,装甲甲板:120+50毫米,装甲隔舱:80毫米,炮塔:120-350毫米,炮座:350毫米,司令塔:250-350毫米。

很多人都认为,海龙级与德国海军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性能很相近。

实际上,两者根本不能混为一谈,不说别的,帝国海军就从来没有将海龙级大型巡洋舰当作主力舰使用。即便参加主要战场上的作战行动,海龙级也不会与敌人的战列舰过招,更多的时候是在后方为陆战队提供炮火支援。

当然,该级战舰的特点与亮点都非常明显。

首先是其超强的续航力,这为其执行破交任务,以及往返的护航任务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不说别的,当时海龙级是唯一一种可以从帝国本土北部港口直接前往开普敦,并且在不补充燃油的情况下返回出发港口的战舰。这极大的提高了护航作战的效率,从而减少了对护航战舰的数量要求。从破交作战上来看,其高达九个月的持续作战时间赋予了其强大的远洋活动能力,当时海龙级也是唯一一种可以从帝国本土港口出发,前往东太平洋与东南太平洋执行破交任务的战舰。如果以开普敦为基地,海龙级则能在整个大西洋海域执行5到8个月的破交作战任务。如果以直布罗陀为基地,则能前出到北冰洋航线,打击从北美洲东部港口前往俄罗斯的海运航线。

其次就是其火力配制具有非常明显的“轻巡洋舰特征”。当时,海龙级也是唯一一种没有配备副炮的大型战舰,其130毫米口径的副炮只能算是速射炮。当然,这也与其主要任务有直接关系,必经在护航与破交作战中,300毫米舰炮与130毫米舰炮的搭配足以打垮任何一个对手了。如此一来,海龙级也成为了当时帝国海军大型战舰中,武备所占比重最小的战舰(其火炮加鱼雷,以及备用弹药所占重量仅满载排水量的百分之十三,远低于战列舰的百分之二十,也低于巡洋舰的百分之十七)。

然后就是其防护。虽然没有达到战列舰的防护水平,但是其装甲足以抵挡重巡洋舰八英寸主炮的轰击。另外,其水下防护能力达到了省级战列舰的水准。这主要是在执行破交与护航任务中,海龙级最有可能遭遇到的是敌人的护航战舰与破交战舰,而这两种战舰都有鱼雷配制,而且往往在遇到更强大的战舰时会选择以鱼雷为主战武器,因此海龙级非常重视水下防护能力,以及在被鱼雷击中之后的生存力。

最后就是其强大的指挥能力。战舰上总共配备了十二部电台,除了三部中波与长波电台之外,其他九部都是短波电台。如此一来,海龙级完全有能力充当舰队旗舰,能够同时指挥九艘战舰(或者九支编队)作战。也正是如此,海龙级在实战使用中,往往被陆战队调去充当旗舰,指挥陆战队的炮火支援战舰作战!

当然,海龙级最大的亮点还是其七十三年型300毫米主炮。

这绝不是老式无畏舰主炮的翻新版本。当时,帝国海军在得知美国的大型巡洋舰采用了十二英寸主炮(实际上最初准备用十英寸主炮,美国海军是在得知帝国海军也计划建造30000吨的大型巡洋舰之后,才将主炮口径提高到了十二英寸,由此可见双方战舰的针对性有多么明显)之后,立即要求正在研制的300毫米舰炮必须拥有更大的威力。当时,海军甚至要求新式舰炮的威力不低于老式350毫米舰炮!

也正是这个要求,让300毫米舰炮的研制工作一拖再拖。

当然,增强舰炮威力的办法并不少,比如采用更长的身管,提高炮弹的炮口速度。另外,还可以采用燃速更快的发射药,提高发射能量。也可以通过增大药室的方法来提高威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采用新式炮弹。

400毫米重型穿甲弹的威力已经得到了证实,而在破交作战,特别是在护航作战中,为了对付敌人逃跑的商船,或者为了保护己方的商船,交战距离都不会短到哪里去。另外,如果是近距离炮战,130毫米舰炮能够胜任大部分的任务。如此一来,新式舰炮的主要作战区间就不会太近,采用重型穿甲弹是必然趋势。

最终,在使用重型穿甲弹的情况下,七十三年型300毫米舰炮的威力还真超过了老式350毫米舰炮。在全装发射的情况下,使用重型穿甲弹的炮口初速为820米/秒,最大射程380000米,在18000到270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350毫米到250毫米厚的装甲,足以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战列舰打成筛子!毫无疑问,这样的威力,除了条约型战列舰,以及快速战列舰之外,能够对付当时世界上任何一种战舰!

当然,为了提高威力,七十三年型300毫米舰炮的寿命仅仅只有350枚(实战中远远不止,主要是对付商船时,使用的都是高爆弹或者半穿甲弹,即便对付敌人的普通战舰,也主要使用半穿甲弹,而且不会采用全装药的发射方式)。

显然,海龙级就是一种专门对付除战列舰之外的,敌人所有战舰与商船的大型战舰。

可以说,比起其“前辈”战列巡洋舰来说,海龙级在设计的时候就有明确的目的。其300毫米口径的主炮也难以使其成为主力舰。

正是这一点,让海龙级在战场上找到了准确的位置,并且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

只是,其高昂的造价让帝国海军有点吃不消,最终将其采购数量从八艘削减到了四艘。只是在战争爆发之后,大型巡洋舰的用途越来越广,其意义也越来越重要,所以帝国海军在海龙级开工建造之后,就提出了建造下一级大型巡洋舰的要求。

毫无疑问,海龙级的后继战舰必须要控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