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一)
作者:洛畔耕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514

( 请牢记 ) ( 请牢记 ) 修改剧本有三个人。无弹出广告小说 一个叫言无权,四十来岁,中等个儿,秃顶,圆脸,戴一副金边近视眼镜,家住县城,祖上是县城有名的大户人家。言无权为人诙谐,聪慧,是西北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毕业后被西北大学留校任讲师。在教师回原籍接受贫下中农在教育的cháo流中回到故乡。县里把他分到一个公社高中教高二语文。他生xìng活泼,语言风趣,健谈好笑,凡事从他嘴里说出来,便生动有趣,惹人发笑。屈龙和他在一起感到非常快乐。他们很快成了忘年交。令一个是县文联负责人,姓高名攀,瘦高个,文笔不怎么着,可其社会关系好,写了篇名为《阶级斗争》的剧本,竟也中选。言无权便背后称其为“阶级斗争”。

高攀的《阶级斗争》写的是一个生产大队修水平梯田时,贫下中农如何与阶级敌人作斗争。由于突出了阶级斗争,形势跟得紧。

屈龙的《渠水奔流》模仿《龙江颂》写的是天旱时上下游产生的矛盾,最后相互发扬风格,矛盾得到妥善解决的故事。

剧本不到一个月便修改成了。屈龙又回到了水利工地,投入到组建团委的紧张工作中。

屈龙按指挥部的决定进行工作,每营建立一个团支部。屈龙被任命为水利工地团委书记。副书记有两个,一个是从县直机关抽来的一个姓王的青年干部,一个是县机械厂抽来的女青年,名字叫云霞,抓文艺工作,圆脸矮个,胆大又活泼,常在工地上摇着两个小辫跑来跑去,青年们非常喜欢她。云霞常陪着屈龙到各营考察选拔干部。不到一个月,工地团委便建立起来了。工地团委一建立,便把工地上的青年组织起来了。在团组织的宣传鼓动下,青年们在工作中人人争先,力争火线入团。团员们个个争做先锋,力争火线入党。工地上歌声震天,红旗猎猎,热气腾腾,大家挥汗如雨,一派大干社会主义的新景象。

团委的的工作受到指挥部的表彰。

公元1972年秋,仙女县团代会在县最南边的难山公社召开了。这是一个山区公社,这个公社山高沟深,石多土少,环境恶劣。但是全公社八千口人在公社党委的带领下,修梯田,建水库,引水上山,平整土地,在农业学大寨中作出了突出成绩,成了全县的一面旗帜。

难山公社的所在地是一个沟畔山村。这个村仅有三百多口人,但在全公社却是最大的村子。人家户面南而住,后是窑洞,前是房子,门前一天土路,土路南面便是一条深沟,深沟南边是大山,公社机关和社直单位都设在沟畔农家小院一样的院子里。学校放假了,参加会议的二百多个人挤着住在教室和教师住室里。会场设在粮库的一个圆顶大仓库里。会议三天,进程是:第一天,上午领导作报告,难山公社李书记介绍经验,下午与会人员学习讨论,小组发言;第二天,与会代表发言,表决心,领导作总结,散会。

第一天领导作报告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县委书记张书记对难山公社几个党委书记形象的jīng炼概括:“社员们对公社三个主要领导是这样说的,南山公社之所以搞得好,是因为有李书记的脑袋,张书记的腿,鼓动全靠王书记的嘴———”张书记话还没说完,全场便鼓掌大笑起来。第二天参观,主要参观了寺沟水库灌区。难山有个特点,山高水高,沟沟有水,就是浇不了地。寺沟是一条较大的山溪,附近山上有梯田,李书记为人实干,从小放牛娃出身,能吃苦耐劳。他带领公社一班人,翻山越岭,察看地形,在寺沟上用钢筋水泥筑起一座四十余米高的水坝,硬是把寺沟河拦住,在山沟里建起了寺沟水库,又在山坡上修建了三级提灌,把水引上山,使附近山坡上的梯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难山公社的山坡上的树木葱茏,一片苍翠,果林很多,他们的植树造林工程也是做的全县闻名的。

屈龙代表龙脖水里工地团委参加了这次团代会,在最后一天的小组发言中介绍了水库工地团委组建的经过和团委的工作情况,获得了与会者的好评。

会后,特殊时期开始以来的红卫兵运动结束了。已停止组织生活六年的共青团组织又开始整顿。全县各乡重新登记团员,健全公社和大队的团组织。公社设团委,大队设团支部。

严寒的冬季又来临了。

这天彤云密布,北风呼啸,纷纷扬扬下起一场大雪来。一时间,漫天遍野银装素裹。屈龙站在窑洞门口望着那漫天飞雪,不由吟咏起**的《沁园chūn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yù与天公试比高。---------”

屈龙的吟诵声把卢正名、毛川英、杨英杰都引到了窑门口。

“好大的雪”卢正名喊。

“瑞雪兆丰年,明年又是大丰收”毛川英说。

“麦盖三层被,枕着蒸馍睡,明年有白馍吃了”杨英杰大笑着说。

“工地上的民工们只好停工了。”屈龙停止吟诵说。

卢正名说:“恐怕不一定,隧道停不了工。有些土方工程还会继续干。”

“我们是否到各营去看一下?”毛川英提议。

四个人商量了一下,便穿上棉大衣走出窑洞,消失在风雪中。

夜幕降临,四个人披着满身雪花回到了指挥部。

晚饭后,四个人围着被子坐在地铺上。在昏暗的灯光下谈自己一天的见闻和收获。

卢正明说:“下雪并不耽误干土方活,那些挖土镇沟的工民个个干得热汗淋淋。

屈龙说:“在石山沟里架渡槽可比土山沟里夯渠底唯得多,雪深山路滑,运石料的民工喊着号子齐心协力把一块块石料肩背车拉运到施工地点,可真像愚公移山的架势。”

杨英杰和毛川英大发感慨地说:“今天工地转了一遭,才真知道**《沁国chūn~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了。”

几个人正说得热闹,王志推门进来;‘‘啥事如此高兴。’说着把门关紧。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谈在工地的见闻和收获。’

王志说;‘‘不到工地,不投入火热的生活,就体会不到干部参加劳动的重要xìng,就不

能很好理解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重要xìng

王志又对屈龙说;‘‘刚才县组织部来电话,通知你到县组织部去一趟。’’

“什么时候?”屈龙问。

“明天吃罢早饭,指挥部的小车送你去。”王志认真地说。

卢正名毛川英杨英杰一听都对屈龙双手抱拳;“恭喜,恭喜。”

屈龙笑着说;“何喜可贺?”

卢正名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五个人大笑,声震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