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作者:刺刀特种兵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8698

晨钟暮鼓声中,长安城又迎来了新的一天,淡淡的薄雾之中,大唐的百姓们也陆陆续续的走出了家门,以往这都意味着一天劳作的开始,但是今天有些不一样,人们出门之后的第一件事,是将门口挑着的灯笼猛杀黑纱。

人人脸上都带着哀戚之sè,昨天夜里大明宫内的景阳钟整整响了一夜,百姓们都知道,又一位大唐的天子离开了他的臣民。

不像对待太宗皇帝那样百分之百的爱戴,敬仰,人们对李承乾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说起来,李承乾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有道明君,继位以来,于国内轻摇薄役,发展生产,百姓们的rì子比之贞观盛世更加富足,对外累次发动战争,开疆拓土,宣国威于域外,其文治武功和历朝历代的天子相比,都不遑多让。

但是李承乾却做了最错误的一件事,罢黜了杜睿,对杜睿,百姓们是十分推崇的,因为杜睿倡导变法,让他们的生活安乐起来,同时南征北战,东征西讨,为大唐立下了不世功勋,百姓们将杜睿视为圣人,可是这个圣人却被李承乾赶出了长安城。

在这件事上,百姓们对李承乾是有意见的,但是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李承乾已经不在了,百姓们只会记住他的好,记住他是一个好皇帝,对他的错处,自然也就忽略了。

此刻宫内也是忙做了一团,李承乾和李弘的丧事也被杜睿提上了rì程,皇帝驾崩,太子李弘也只能避让了,李弘的遗体被暂时停放在东宫,等到忙过了李承乾的大殡,才能料理他的身后事。

首先要确定下来的就是李承乾的谥号,为此一众大臣炒作了一团,这个谥号在他们看来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皇帝生前文治武功,品行道德,都要在那几个字当中体现出来,这是礼法,马虎不得。

例如高祖李渊因开创了大唐帝国,谥号为太武,太宗皇帝李世民因为打造了一个贞观盛世,谥号为文。

这个谥号就好像对一个人,人生的总结一样,非但马虎不得,而且还不能随便乱加,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

周王室和chūn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在后世也是众说纷纭,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dì dū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dì dū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宗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cāo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烨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

李承乾的谥号原本是应该等到李贤继位之后,再行宣布的,但是眼下刚刚经历了一场政变,皇帝和太子都不在了,朝局已经乱成了一团,自然也就顾不那么许多了。

杜睿见一众大臣为了一个谥号,庙号争得面红耳赤,不禁有些不耐烦,最后还是他一言而绝,将李承乾的谥号定为“大圣大弘孝皇帝”,庙号“高宗”,这个谥号和庙号原本都是属于李治的,杜睿只是将谥号最前面“天皇”两个字拿掉了,按照李承乾的功绩,绝对要比历史上的李治强,虽然这般谥法,有些过了,但是群臣最终还是全票通过。

接着杜睿便在太极殿,李承乾的棺椁前宣读了遗诏,李贤在灵前继位,杜睿顺便宣布了年号,从明年开始称“洪武”元年。

从这个年号当中,一众大臣就不难猜到,杜睿这个辅政大臣要做什么了,太宗,高宗两代君王的梦想都是将这个世界都纳入大唐的版图,结果历经数十年都没能实现,或许这个愿望有可能在洪武年达成了。

解决了这些事,接下来的七天停灵,七天之后发丧,李承乾的遗体也将被移入早就建好的茂陵,在那里继续看顾他留下的庞大帝国,以及他的后辈儿孙。

重要的事情办完了,剩下的自然有宗正府和礼部议定,就不用杜睿在事必躬亲了,如今正是最为敏感的时候,杜睿成了辅政大臣,必然有人心中不服气,这个时候,杜睿是寸步都不能离开的。

看着太极殿内李承乾的棺椁,想到两人少年为友,如今却天人永隔,杜睿也是不胜嗟叹。

天下间人人都想着去坐那张龙椅,为了那张龙椅兄弟相争,父子相残,太宗兄弟,李承乾兄弟争得是天昏地暗,rì月无光,可是谁又能知道,龙椅是天底下最难坐的,皇帝也是天底下最苦的人。

天子无情,坐上那个位子之后,就要摒弃所有的感情,亲情,爱情,友情,对别人来说再正常不过的感情,但是对皇帝来说却成了奢侈品。

像杜睿他们这些做臣子的,还能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是皇帝却要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李承乾纵然是不被人下毒,就以他那夙兴夜寐,cāo劳国事的尽头,难道就当真能长寿数不成?

历代皇帝中,寿命最长的当数清高宗弘历,其享年为八十九岁,生命短促的则是东汉殇帝刘隆,生下来百余rì即帝位,不到两岁就夭亡了。

杜睿前世还曾对西汉、唐、明、清四朝的皇帝年寿作了个大致统计:从高祖刘邦起至王莽篡位时的傀儡皇帝刘婴止,西汉共有12帝,皇帝的平均寿命仅为38岁。唐朝虽有20位皇帝,但中宗李显鸩毒身亡,宪宗李纯、昭宗李晔、哀帝李柷被杀,余下16位皇帝的平均寿命也不到46岁。明朝16帝中,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思宗朱由检煤山自缢,其余14位的平均寿命为44岁。清朝入关后只有10个皇帝,宣统帝溥仪3岁即“逊位”,剩下的9个皇帝平均寿命为51岁。

天下万民口中喊着万岁,就是长生不死,可是谁又当真能够万岁。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明帝清君,他们毕生孜孜以求的幻梦,就是想永远地活在世上,永远地执掌权柄,康熙大麻子不还絮絮叨叨的念着要“向天再借》解释“姓”字的时候这样说:“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天子,系神人交.合而生,或者说是天帝之子。这种宣传的本意,其实是指称帝即位,先天注定,天意如此,人岂可违?

因而,“君权神授”理论最积极的宣传者就是君王本人,历代君主个个迷信神灵,虽然程度不一,但是概莫能外。

帝王的敬奉神灵,有着明显的功利主义sè彩。传说远古时候,代表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黄帝,与九黎部落的首领蚩尤在涿鹿地方发生激战,由于蚩尤一方能呼风喚雨,又勇敢善战,黄帝“力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rì三夜,天雾冥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所谓玄女者,子yù何问?’黄帝曰:‘小子yù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由此可见,企望得到神的指示,不断取得战争的胜利,才是黄帝“稽首再拜”的目的。

商周时期,巫卜之术极为盛行,并且影响至后代。所谓巫卜之术,是人们将烧灼过的龟甲和蓍草,作为卜卦用的工具,从龟甲上裂纹的形态走向,来预测时人的生死祸福、事情的兴衰成败。它本来是远古人类极端愚昧的无奈之举,但统治者却对之不断神化,一方面,说明他们自己也是迷信者,另一方面,这种推祟有其现实的意义:“龟为卜,策为筮;卜筮者,先王之所以使民信时rì、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豫也。”

其中的“畏法令”,便是实实在在的目的,法令是王者制定的,而王又是神的代表或化身,对君王必须敬畏与服从,对于这一点,是绝对不允许怀疑和犹豫的。

在名目众多、企求不一的迷信活动中,祈望长寿乃至不死,是历代帝王最难解的心结。拥有权力,并不等于拥有健康;江山长在,并不等于生命长存。极贵且富的帝王,最不愿意舍弃无所不有、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而去独自面对永远的黑夜和寂寞。可以这样说,帝王最恐惧是对尊卑贵贱一视同仁而不可抗御的死神。有没有死神也无可奈何的灵丹圣药,让人容颜不老、青chūn常驻、寿若南山呢?

《史记?封禅书》说,早在chūn秋战国时期,齐、燕等诸侯国君,就开始了这充满希望却徒劳无功地探寻:“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皆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

从太史公的描述来看,剔除其民间传说和大胆想象,这应是典型的自然现象一一海市蜃楼。

而对于迷神信鬼的人来说,海市蜃楼却是肉眼可见的仙境,是能够证明其信仰无妄的唯一实据和心理安慰。的确,“虚无”不是“飘渺”的同义词。神仙鬼怪、地狱天宫,说之者虽众,但虚无可见,而海市蜃楼尽管飘渺,它却毕竟时有发生并且人能目睹。谁说没有仙界神山?且看海市蜃楼!

于是,继齐威王、宣王和燕昭王之后,渴望长生不死的秦始皇又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寻觅。秦始皇二十八年,嬴政东行至泰山封禅,后到东海边上刻石颂德,遥望着波诡云谲的海天深处,联想起扑朔迷离的神山仙药,再加上方士的谄媚蛊惑,嬴政便令方士徐福出海访求仙山琼阁。

面对着心情急切、cāo掌生杀大权的秦始皇,徐福深知这只能是一次虚拟世界毫无所获的漫游。他不知在哪里转了一圈,回来后将神仙之事吹得更加天花乱坠。

他对嬴政说:“臣到了海上的神山,见到了山上的神仙,说明了自己的来意。然而大仙说,秦皇予我并无半点赠礼,我又何必施以回报?仙药遍山皆是,但金龙守护,难以空手而得。为臣下跪再三央求,问他想要什么礼物?大仙回答,叫你们秦皇送些童男童女和仆役工匠来吧,到时我必将仙药交你带给秦皇。”

并不高明的谎言,却往往欺骗了有所yù求的智者。嬴政居然大喜过望,“遂振男女三千人,资之样,卤簿以大驾规格,驾用六匹纯白sè“骆马”,马身用黑药灼烧成“虎纹”。

皇帝下葬后,马作处理,车则藏于城郊秘宫,均不得再返回城中。今后如需再用此车,须由太仆与工匠在秘室中检修并重新装饰后,方可重新使用。

新皇帝率百官再行祭奠礼后,柩车启行,送丧者执绋前导,称为发引。绋用长三十丈的白sè绸带,公卿、宗室子弟三百人、六列、每列五十人执绋,校尉三百人持幢幡,另有六十人领唱挽歌。

新皇奉大行皇帝的灵柩至殡殿,称为奉移,安葬于陵寝,称为奉安。大行皇帝安葬之后,新皇按例必须守丧。

汉文帝以前,大丧守丧期一般为三年,文帝临终遗命天下吏民只服丧三天,汉成帝时恢复三年守丧期。三国魏文帝曹丕和蜀汉刘备大丧期仅为三天。

服丧者所穿丧服也不相同,在家守丧,服用白sè;如遇战事等不能守制,服黑以代丧服。虽然按礼须守丧三年,但帝王或朝中大臣往往以国家大事为由,减少守丧时间,称为除服,即除去丧服。因公而除服,称为公除。

汉代帝、后治丧的规格、形式等,以后各朝虽未必完全照搬,但大体基本沿用,并且得到谨守礼教的儒臣们的鼎力维护、严格执行。

历朝历代皇帝的大丧被称为国丧,皇帝的忌rì称为国忌。如晋代逢国之大丧,原来例行的祭祀活动应当取消。

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一月,弘训羊太后逝世,宗庙之祀相应停止,天地、明堂之祭则不举乐。

李承乾既然已有遗命,臣子自然不敢违逆,但李承乾是大唐帝国的皇帝,有些程序,花费可以省,但是该讲究的地方,却也是不能马虎的。

七rì之后,一片愁云惨雾、如同死水的长安城,总算波翻浪起,有了些许生气。

这天早上,宫中设启奠再祭,在杜睿的陪同下,已经登基称帝的李贤率领百官衰服四拜,一番焚香、献酒、读祝等仪式后,李贤侍立灵柩前,内监奏请灵驾出发。

一时间,伞扇旌旗掩天蔽rì,内侍执事排阵列队,灵柩以彩帷相遮缓缓前行,仪仗如白sè长龙浩荡随后。武京娘等人送至承天以内,哭祭后回宫。李承乾灵柩在午门外抬上大升舆,宗室、百官送至城门外,再行祭奠,称“辞祖礼”。

而后李贤亲率队伍行至太庙,改换常服,持神帛入庙内,先跪后立,由司仪官宣读李承乾《谒辞》,以示向列祖列宗报到。

礼毕,李贤将招魂幡交司仪官安放在灵车上,又换成丧服,随队伍朝茂陵进发,文武大臣中葬事无关的人员均返回,队伍行进途中早晚都要祭奠,沿路由宗正及相关官员安排人与当地民众依序设祭,黄尘起处,干嚎震动山野。

灵车到达茂陵后,先移灵柩入献殿,又是一番焚香燃烛、行礼跪拜。执事人员抬灵柩入地宫皇堂安放,仪式过后,关闭地宫。

李贤在外设香案行礼,这时,李承乾的神主牌位已立于香案,由内侍奏请神灵附于神主牌上之后,这块牌牌就是已经长眠地宫之内的李承乾的化身了,代替他继续享受着生前所有的尊荣。

神主牌由仪仗侍卫簇拥返回京城,先在城郊设帐暂伫,俨然如往昔皇帝的大驾回銮,百官衰服候于城外,五拜三叩,向神主牌致敬。直到神主牌位归于太庙,并由宗正再至茂陵行礼后,李承乾的丧事才算是“万马齐喑”、尘埃落定。

自那一rì返回长安,到处理完李承乾的身后事,杜睿衣不解带,已经整整cāo劳了十rì的时间,好容易等到将李承乾送入茂陵,紧接着又要忙李弘的后事。

李弘生前虽为太子,但是却不曾登基,关于他后事的规格,一时间也难倒了一众大臣。

在历史上,高宗和武则天的长子李弘去世之后,让高宗悲痛yù绝,这位痛失爱子的父亲,把感情都注入到了李弘的后事中。李弘被追封为帝,谥号“孝敬”,并且以天子之礼安葬。给他建造陵墓由于工期紧,工程量又大,征发的民夫都闹了暴.动,跑的一个不剩。

历史上那个李弘的恭陵位于偃师市缑氏镇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巅南依嵩山,北临洛河,东南群山环抱,西北岗峦叠起,山川如画,景sè宜人。

据说李弘的陵址是他的母亲武则天亲自选定的,武则天带领众大臣前来看茔地,路途歇息时,在现在的偃师中宫底村下驾随从的大臣问武则天:“太子的灵台封土堆多高?”

武则天随口答道:“这里能看见为止。”

身边大臣低声议论:“这还了得,此处是深沟,就是把陵墓建得再高也看不见”

有个大臣想了个使她金口玉言能够变为现实的办法,为此还专门请了个“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对武则天说:“皇后再向北走5里,遥望太子茔地最为吉利。”

武则天遂又移驾到现在的安滩即偃师安滩村临回宫,大臣们又问武则天:“灵台封土多高?”

武则天说:“不是说过了,这里能看见为止。”

大臣们领到了圣旨用了三省民工,花了三年时间,费了亿万两黄金,恭陵建成。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历史上所修的恭陵规模是何等的宏大,气势是如何的雄伟据说,当年只是唐恭陵的神道就有50多米宽,好像后世的马路一样,神道两侧立有两列石象生最南端的望柱至北神门外坐狮,总长800余米,恭陵的灵台封土呈长形覆斗状现存东西长164米、南北宽146米,残高23米经探查,灵台封土四周经千年风雨侵蚀及人为垦殖,每边均被损掉10米左右,原封土的长、宽应分别为180米、160米左右,灵台高度按唐代天子礼“依汉长陵故事,汉长陵高九丈”,合今天27米,恭陵的灵台封土为高黏度红胶泥土质,且经过夯筑,坚硬密实。

杜睿当然不可能花费那么多金钱去给李弘单独建造一处陵墓,见大臣们又是争吵不休,杜睿再次一言而绝,李弘加谥号“孝义皇帝”,陪葬茂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