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三个疑团
作者:烟色欲望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610

() ()(看书要上\六^九^中^文\,百度输入\六^九^中^文\就能找到,这里无垃圾广告书更新快!)

三个疑团

丁国义感觉到一点蹊跷。那面李来福还说是和书记有矛盾,『尿』不到一个壶里。可李天佑却吞吞吐吐,只说儿子脾气怪,再就是公家的事说不清。李军不仅辞掉镇长职务,连公职都辞掉了,这在一个家庭来说,是不得了的大事,作为父亲居然能糊里糊涂说不清?

这时村干部孙志荣和李生贵来看丁国义。并有几个年轻人跟随进来。近十年来,东峪的领导班子更迭频繁,孙志荣和李生贵是去年才换上来的,因此丁国义都不认识。

孙志荣自我介绍道:“丁书记,我叫孙志荣,任支书,他叫李生贵,任主任。你不认识我们,我们可认识你。”

丁国义:“我已退休,称老丁,行吗?”

李天佑:“他一来就说了,要咱们称老丁,我们已经习惯了。”

孙志荣点点头:“行。”

村干部来了,丁国义就问到村民的生活生产情况。这已是多年来形成的习惯了。孙志荣是个高嗓门,说道:“老丁你是问村里的生产群众的生活吧?没问题,形势大好,越来越好!”

丁国义瞧着对方,在琢磨着这两句改革开放前使用率很高、现在听起来已经很不习惯的空话、大话是啥意思。

孙志荣读懂了丁国义的表情,说道:“老丁你是觉得我这话有些空吧?那就说实的,全村人均纯收入二千呀!这就是说,你在台上时,承认你的好处,而且加倍感恩戴德,你一下台,所谓的好处也就一笔勾销,从此不再提及。你看是不是这样?”

丁国义也有这种感觉,但嘴上还不愿意承认。他认为,农民中也有势利之人,但就整体而言,农民应当是社会上最少势利的阶层。王慧说,这是旧观念,老眼光。由此王慧开始怀疑自己所倡导的还乡之举是否正确。丁国义不这样认为,他说这仅仅是下来以后遇到的一点具体问题,不能以此否定还乡的大方向。但这种分歧是在闲谈之中各自表述的。他们不能在这里又是在这样的问题上展开争论。何况丁国义的否定态度也不很坚决,嘴上说不一定是这样,心里却想这种可能不是没有。

于是谈话就变得有一搭没一搭,直到吃午饭。为了方便客人,李天佑把餐桌搬到丁国义他们住的窑里来。紧接着饭菜就端上来,先是满得冒尖的四碗:红烧肉、肉丸子、炖羊肉、肉炒粉,接着上碟子,都是花生仁、土豆丝、粉皮之类的凉菜,上至六碟方止。因为四碗六碟是此地待客的最高标准。主食是饺子,随后上。

“哎哟我的大嫂!”王慧瞧着桌上的碗碟惊呼道,“这么多菜,又多是肉,能吃得动吗?”

高凤娥说:“这是你们到我家的第一顿饭呀!”

丁国义说:“这里的人就是这样,待客的第一顿饭不得马虎,必须够规格,上档次。”

王慧把土豆丝、炒白菜换到他们跟前,说:“我们俩有这个足够了,肉不行,一点也吃不下。”

李天佑拿来一瓶白酒说:“来,咱喝两杯酒。”

丁国义:“李军呢?等他回来一块吃吧。”

李天佑:“不用等,咱们先吃,他啥时回来自个吃去。”

丁国义:“不不,我还没见他呢,一定得等他回来。”

李天佑:“你等不上的,他媳『妇』说,他很少吃正点饭,常常是热着吃剩饭。”

王慧:“哎对了,还没见李军媳『妇』和孩子。我还等着给孩子压岁钱呢。”

高凤娥:“军军的家安在县城了,媳『妇』在『药』材公司上班。过年时,媳『妇』领着孩子回娘家,军军回来同我们过年。”

丁国义:“老李你去,一定要把李军找回来。现在虽说我退休他辞职,但两个月之前,我们还同为国家公务员,只不过岗位不同罢了。我们的共同语言更多些。”

李天佑略显犹豫,但还是出去了。高风娥走到门口叮嘱了一句:“找不到就快点回来,别让饭凉了。”

李天佑很快就回来了,说找不到,别等了,咱先吃吧。王慧看看表,李天佑离开还不到五分钟,就笑道:“老李,你是不是到大门外站了一会就回来了?”

李天佑说:“我到前边去了,问了几个人,都说没看见。”

王慧显然从李天佑的脸上读出点什么,就说:“老丁,不要勉强了,咱们吃吧。”

李军没有回来,使这顿饭吃得大煞风景。在丁国义看来,两个月前,他们同为国家干部,而且是上下级关系,现在我虽退休了,也还是个长辈呀,不管从哪个角度讲,他在李来福家住的时候,李军就应当过来看看才合情理。现在是,他来到他们家了,李军竟躲着不回来吃饭,这于情于理都不通啊!别人不懂情有可原,曾为一镇之长的李军不懂,就说不过去了。王慧脑子里除从人情世理的角度来评断外,还在探究其原因:是不是有人拉大旗,作虎皮,把自己的丈夫牵扯到李军同镇县领导的矛盾中来,因而造成李军的误会?李天佑夫『妇』呢,因儿子不回来自觉理亏,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几句话。吃饭在一种沉闷的气氛中进行。

饭后,丁国义夫『妇』到外面散步。绕到房后,拐了个弯儿,就到了学校的『操』场上。王慧问:“这就是你帮助修的学校吧?”

丁国义点点头:“我办了三件事,这是任镇党委书记时办的。”

王慧留心观察,正面一排三座教室,其余三面是办公室、宿舍以及厨房、厕所、围墙、大门等设施,看去十分干净整洁。王慧点点头说:“有这样一座学校,全村孩子上学没问题了吧?”

丁国义说:“修建时,连西峪都考虑进去了。容纳两村的孩子还有富余,上面几个村子也有孩子来这里上学的。”

“好!”王慧说着,翘起大拇指。

从『操』场边上漫步过去,就溜达到村边,并走上一座石拱桥。丁国义说:“这是我当县长时干的。据说,东峪和西峪原是一个村,是古代北川河的一次改道,把村子分成东峪、西峪两个村。相邻的两村交往很多,土地也有交叉,河西有东峪的地,河东有西峪的田。可是被北川河一隔,就很不方便了。还有西面几个村子的人到镇上赶集,也必须在这里过河。因此不仅是东峪、西峪两个村的人,连西面几个村子的群众都希望有一座桥,但是一代一代的人只能带着这个希望离世而去。我当县长的第二年,亲自找省交通厅李厅长,找市交通局王局长,多方求援,县里也筹了一部分款,终于把一代一代人的希望变成现实。”

本书首发。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六^九^中^文地址:\\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