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遗诏谜团(下)
作者:剑侠痕迹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080

晚上,顾明仁没有请凌玉一起用餐,只是将吃食送到了心鉴斋里。这举动在弟子看来有些失礼,但对凌玉而言,却是再好不过了。

心鉴斋是东林书院的一间书房。薛中离称,这里是顾明仁最喜爱来的地方,里面收藏的收集,也都是儒学中最负盛名的经典。东林门下弟子都很少获准进入,至于外人,凌玉还是第一个进书房的人。

顾明仁确实很奇怪,搞不懂,完全搞不懂。

凌玉躺在心鉴斋里的一张藤椅上,在他左右两边,是参天高的书架子,上面凌乱的码放着各类书简,自然是所谓的儒学经典,都是凌玉懒得去翻的。

而藤椅旁边,是张香案,上有一尊两尺高的木雕像,雕刻的是儒门董圣。

董圣又名董仲舒,是儒教一门大兴的缔造者。早在春秋时期,儒教创与孔圣之手,但同期,其他教门纷呈,儒教并没有兴盛。

一直到汉代,董圣劝服当时皇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才有了数以千年的儒教兴盛。

所以董仲舒在儒教之中,受崇拜程度可以排入前十名,被冠以圣名,世代受儒生供奉。

要求众生平等的妖狐,却跟废黜百家的董圣在一间房内,这确实有些奇怪。

不过凌玉也想不到那么多了,他如今,正有着自己的麻烦。凌玉又要升品了。

归林城的生祠,打开了凌玉修炼的一个法门,他直至如今才知道,原来寺庙祠堂是如此重要。

只要生祠还立在归林,只要归林老百姓还日日朝拜,那随着生祠信力线而来的灵力就会源源不断,几乎没有受距离而削弱的影响。难怪漫天神佛这么喜欢建造寺庙,缘由就是能够有稳定的信仰之力。

以归林生祠送来的信仰力,凌玉老早就可以升到四品了。只是在船上,人多眼杂,凌玉不方便昏睡过去露出狐尾,所以每次玉台快满,他就利用灵犀指练功,多少消耗掉一些,让玉台始终保持着将满未满的状况。

但是如今,这情形再起变化。

经过和顾明仁的一番谈论后,凌玉感觉到危险的逼近。这危险倒不是顾明仁给的,这个绝世大儒虽然看穿凌玉身份,但却并没有戳穿,更没有出手狙杀。凌玉虽不知原因,但也想到,顾明仁对他并没有恶意。

真正让凌玉感觉危险的,是那只看不见的手。一直推动着事情发展,将张宁儿推到凌玉身旁的手。

不见行迹,却无处不在的手。

凌玉明白,只有提高自己的实力,有了绝对的力量,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妖狐做事,以智谋,以力胜。

所以凌玉进了心鉴斋就开始闭关,他默默承受着信力线输送过来的灵力,再不浪费一丝一毫,直至入夜,凌玉终要开始升品了。

乳白色的光芒,慢慢从凌玉的身体内流淌出来,七窍之中都有白光流出,而凌玉整个人则缓缓漂浮空中,似是昏了过去。

三条粗大华丽的狐尾,从凌玉身后显现出来,在狐尾的末端,各一小撮银色狐毛绽放出璀璨的光明。

在小腹玉台上,许多根细小的信力线肉眼可见,而玉台更是有琉璃光射出,仿佛已经变作透明的。

雪白的绒毛,在凌玉滑腻的肌肤上蔓延开来。俊俏的公子哥儿,竟真的有了几分妖狐的模样。在三条狐尾中间,一小撮毛发又腾腾冒出来,并在乳白光辉中,迅速生长成第四条丰润华丽的长尾。

四尾银狐,就在这儒教圣地一点一点的诞生。

可就在凌玉升品的最后时刻,有种古怪的情形始终存在。凌玉身上雪白绒毛是凭空而来的,做为人身转生的妖狐,本就没了妖兽的妖躯,可这具人身体,怎么会长出妖兽的绒毛呢。

当第四条狐尾完美成长后,凌玉竟全身一震,他整个人痛苦的扭曲起来,身体上的绒毛时隐时现,就像是在妖兽和人类之间不断的逆转。

一会儿妖狐,一会儿人族,始终没有个定数。

这便是用人躯强行修炼妖兽之术的反噬了,妖兽之术本来只有妖躯才能承受,凌玉为了不放弃狐尾,却强行在人体上修炼,之前一直压制着,但到了四品时,却再也压制不住,如今妖力反噬,想要将整个人躯变作兽体。

“呜。。。呜。。。。。。”凌玉嘴中发出痛楚声音,他浑身肌肉紧绷,随着身躯的不断变化,深深颤栗着。

有种撕心裂肺的疼痛,从凌玉的头顶开始,慢慢向下弥散。仿佛就是有人用刀子割开了头上的皮肤,然后一点一点的撕扯下来。

痛!惊天的痛!!

凌玉死死忍着痛楚,不敢发出更响的声音。但身体每个部位都在做着分裂的颤动,这甚至有些象令人胆寒的结局。

兵解!

人躯练妖兽之术,会让身体逐渐变化成妖兽。

但天地造化的人躯,又怎会轻易改变,这两下争夺,反而将这个身体逆来倒去,让凌玉痛苦不堪,甚至有了兵解的危险。

凌玉之前并非没有想到过这样的危险,但时至如今,再想什么也来不及了。他只感觉到身体完全不受控制,时而美少年,时而妖狐原身,变化无常。

每次的变化,都让他身体内脏受到冲击,再如此下去,恐怕会四分五裂而死。

一道金色的光芒,突然从董圣的塑像上射出来,将漂浮空中的凌玉笼罩住。一股儒教正统的浩然气,从凌玉的头顶灌入。这股正气凛然的力量,将凌玉身体里涌起的妖力洗涤了一次又一次,竟然没有消灭妖力,而是将其中的邪性给洗涤干净。甚至连凌玉自己身上的妖气,也在浩然气的冲刷下,消失的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