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宛城风云急(下)
作者:二月柳絮A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132

眼见大家都不说话了,武大郎就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可是,没有巩固的后方是不行的,我们既要替天行道,又要吃饭穿衣……”

听了武大郎的忧虑,一直没有发言的白玉莲,才紧皱着眉头说:“还有,汴京城离这儿有一大段的距离,而六贼又都深藏京城,‘定点清除’,恐怕难以实现啊。”

这时,那个黑脸膛的汉子站起来,做了个快刀斩乱麻的动作:“我们还是冲进京城,杀他个片甲不留!”

又是一阵沉默……

“不行!”李之仪思忖片刻,猛然站起来,对着武大郎和“黑脸膛”说,“是不是这样,我们化成小股力量,一部分留在太行山,开辟根据地;一部分转入水泊梁山,伺机而动。”

看到讨论出现了分歧,李瓶儿忙招呼李之仪坐下,不紧不慢地说:“我们可以采用‘瞒天过海’之计,把梁山建成一个密不透风的堡垒,给奸贼造成一个‘占山为王’的假象,再让弟兄们潜入京城之内,做到有的放矢……”

武大郎看了看自己的下属“黑脸膛”,递个眼色示意他坐下,然后才说:“好,我看就由李大哥留守在这里,由我和李瓶儿带领弟兄们去梁山水泊,由白玉莲潜入汴京城内……我们三足鼎立、共同配合、遥相呼应,先把京城搅个底儿朝天,再浑水儿摸大鱼……”

“这样,我们既可以监视北部辽国的一举一动,又可以打乱南方六贼的部署。”李之仪看着对面的白玉莲,不免担心地说,“只是,玉莲的境地更加危险,因为你是深入虎穴啊。”

“要不,我去……”李瓶儿仰起头,抢着说,“我和玉莲妹子,调换一下儿。”

“不必了!”白玉莲也仰起头,坚定地说,“我的武功很好,就是十个清河的‘大刷子’,也不是我的对手。”

“既然是瞒天过海,我们每个人,可起一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绰号,这样才能够达到迷惑敌人的目的。”李之仪微微地笑了笑,指着自己的鼻子说,“我就叫‘宋江’吧。刚才听燕青说,梁山上一个叫武松的好汉,烧了‘听琴大姬院’以后,留下了‘宋江’的大名。所以,我们以后的集体行动都要贴上‘宋江’的标签,我倒不是想为自己树碑立传,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铲奸除恶’的品牌。我也建议,每个人的单独行动,都留下你们各自的绰号……”

一听说“武松”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武大郎不好意思起来。他瞅了白玉莲一眼,微笑着说:“我是个书生,就叫‘吴用’吧。”

心直口快的白玉莲,也绯红着脸说:“我就叫‘一丈青’,看京城的刷子们,谁敢招惹俺这个老娘!”

“我起个什么绰号呢?”听到别人那意味深长的绰号,李瓶儿霎时犯了愁,她看着李之仪说,“该起个什么绰号呢?”

“你在家,不是叫李小五吗?”李之仪皱了皱眉头,慈祥地一笑着,意味深长地说,“以我之见,你就男办女妆叫李逵吧。如果还嫌这个品牌不够威猛,再加上‘黑旋风’三个字。这样,既可威震四海,又可抵挡梁山上的那些‘聚光灯泡’呢。”

听到“宋江”给自己起的绰号,李瓶儿像个男子似的大笑起来:“好,我就在‘宋江’之上,狠刮一股‘黑旋风’!”

“我呢?”燕青早已拿定了主意,眉飞色舞地说,“我仍叫‘浪子’吧。这名字儿,挺富有诗情画意的——孤独天涯一浪子,来无影去无踪。”

“我姓杨,乃抗辽大英雄杨令公之后。”武大郎旁边那个黑脸膛的汉子,看了看“黑旋风”,又看了看“浪子”,若有所思地说,“我立志吃掉蔡京和童贯这‘一公一母’两个大虫,就叫‘花面兽’吧。”

听到这话,黑脸膛旁边的汉子,不由地瞅了瞅“花面兽”,豪爽地说:“我就叫‘花和尚’吧,专打‘花花公子’,嘿嘿……”

…………

“好,下面我们喋血为盟,郑重宣誓……”李瓶儿知道家乡每逢聚义时,总要杀只公鸡,祭旗为盟,并同饮鸡血酒。

所以,她事前准备了一只公鸡,和一坛中山松醪酒。

只见“黑旋风”先拿出一件杏黄的绸缎,挂在一枚竹竿上,然后手起刀落,公鸡的鲜血,就滴在了下面的一枚瓷碗里。

“军人”代表武大郎伸出手指,饱蘸鸡血,在兴黄色的绸缎上,写下了“替天行道”四个大字;

李之仪急步上前,如法炮制,挥手写下了“辅国安民”四个大字;

其余的人,也纷纷在“宋江”、“吴用”签名的后面,签上了自己的化名。

于是,一幅正面题写着“替天行道”、“辅国安民”,而背面题着“宋江”、“吴用”、“黑旋风”、“花面兽”、“一丈青”和“浪子”的旗帜,飘扬在了宛子城里这个独特帐篷的上空。

此时此刻,所有的人,都目视着杏黄旗,共饮鸡血酒,并异口同声地宣誓:

“替天行道!”

“辅国安良!!”

接着,人们公推“宋江”为首领,“吴用”为副首领,并请“宋江”和“吴用”发表就职演说。

只见宋江雄心勃勃,站上高台,朗声说道:“首先,我们要利用宛子城的天险,建立‘八方共域、异性一家’的大营寨。”

只见吴用英姿飒爽,站在宋江身边,朗声说道:“我们的寨名就叫‘睡虎’,泊号‘梁山泺’。我们不仅要在这里建立巩固的后方,还要到八百里的水泊梁山,与晁盖汇合,扩营筑寨,戮力除奸!”

在这个静寂的午夜,在这个静寂的宛子城,“宋江”和“吴用”那掷地有声的演说,传得很远,很远。

它穿过了时空隧道,淌过了历史长河,使广大的有志之士,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使难以数计的黎民百姓,盼来了另一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