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求知工坊
作者:勇气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063

接下来的日子就丰富多彩了,每天起床后就去译馆找老外聊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个月后我已经可以放心的和他们进行简单的对话了,神童之名再次传扬。然后下午就回宫,对自己那一大堆“天书”查漏补缺,我把它们藏在密室(皇宫里基本各宫都有)里,连小厚也不知道,这是我唯一的秘密武器,不可以有任何闪失。修书之余,就是和小厚混在一起,把每天发生的趣事告诉他,由他去说也有好处,免得有人来缠着我,我可应付不来。

有时候我也去找十二皇妹,如我的承诺,教她几首儿歌,比如《童年》,稍微改了改词,小丫头开始还不怎么喜欢,等学了几句以后便唱个不停,三天两头找机会跑到我书房外面,看我有没有空可以教她,她可没有小厚胆子大,径直敢冲进来,只是希望我可以看见她,叫她进门。

还有那个老太监高力士,时不时也要派小太监来找我,暗示我去听故事,我考虑到花点时间可以获得一大支持,还是挺划的来的,于是也不怎么推脱,偶尔去听听他的唠叨,幸好老人妖年纪虽大,脑子却不糊涂。说起当年来有条有理的。我也就当成历史故事来听,只是他往往在很关键的地方提到自己,实在是让我有点想要打他一顿。故事听了,我当然可以随口跟高大人提起这事,写不写就是他的事了,我管不着也管不了啊。

最开心的还是和杜白饮酒论诗(不过只是他饮酒),几个月的时间我半剽窃,半自创的做了不少诗,让我郁闷的是,剽窃的他都说好,原创的大都被他扼杀,他难道不知道要鼓励原创吗?

唐诗宋词在历史上一直都是相提并论的两种文学形式,和杜白谈得多了,我也渐渐把记得的宋词写了些出来。杜白早年游历天下,又钟情于诗歌,对各地的曲子都有一些研究,在我的提示下,他也慢慢开始为一些古曲填写歌词。歌曲名当然就是词牌名,在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环境便能填上格式相同的不同歌词。

不久杜白的才气就让词这种形式风靡了京城的娱乐场所,也就是风月场所。不少文人也开始模仿,大概因为词不需要像诗要求那么严格,做词的人越来越多。从杜白口中听说了这个不知道是好还是坏的消息,我只能在文学天书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写上:“看来从此只有唐诗唐词了,后来的词人们,如果你们还有创新精神的话,就把元曲抢来作宋曲吧。”

从和杜白的交谈中,我知道了原来他和其他二皇兄的手下相处并不融洽,只是感激二皇兄的知遇之恩和款待之情才为他做事,这让我挖墙脚的信心顿时大增。

转眼我八岁的生日就要到了,听说高总管在皇上面前提起了我的聪明伶俐,加上老头子一向都挺喜欢我,所以还特别问了我想要什么赏赐。本来生日并不是什么大事,后宫多少嫔妃和皇子公主,几乎每隔几天就有人生日。除了几个特别喜欢的之外,老头子根本理都不理。我这就算是天大的面子了。

足足想了好几天,我终于开出了我的要求。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竟然要了一个作坊,配备高手铁匠木匠若干,还要一应俱全的工具和材料。老头子盯着我看了半天以后还是同意了,我的母妃则在回寝宫后摸着我的额头看我是不是发烧了。二哥他们大概在暗笑我失去了机会,或者庆幸我不构成威胁了吧。在这个时代,匠人的地位是很低的,而且谁都知道“玩物丧志”,我想老头子也在想我不成气候了吧。

我也不去管别人怎么看我,一心都放到即将到手的实验工作室上去了。我在未来学到的知识太不实用了。拿化学来说,离开资料,我根本不认识任何矿石,即使知道矿石名字,也记不得它的成分,更不要说什么矿出产之哪里了。所有的东西必须一步步慢慢积累起来,经过这八年,我很清楚的知道,要实际的运用超时代的东西,并不是像小说里那么简单的。理论还好对付,实验还是要一步步来,学了那么多年化学,现在反而是化学最让我头疼。幸亏现在年纪还小,还有时间和金钱去做一些准备工作。我也庆幸生在了帝王之家,否则哪有那么容易可以获得皇帝也就是整个国家的支持。

皇帝的旨意总是执行的很快,高总管索性把皇城后门外专修皇家器具的工坊交给了我,宫中的器物现在都是由几个制器世家包办,这个小作坊已经可有可无了,内务府早就想把它取消掉了,只是一直拖着还没执行,平时只是修修一些小毛小病,可怜了十几个技艺杰出的各种工匠,空有一身惊人手艺,却只能对着别人的作品修修补补。

我生日一过,那几间房子和十几个工匠就算是归我了,当然,我想要去还是要在侍卫的“包围”之下。第二天我便请杜白给我的工作室题了个名字“求知坊”,说是取意“实践出真知”,杜白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显然和公认的圣贤之言为真知的说法有所违背。他题字后沉思了好一阵,才拍着我的肩膀(看到我老是拍小厚的肩膀,他也学会了),说了“敬服”二字。

我把工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工匠使用,称“天工院”,另一部分,则是我研究化学的场所,称为“地化院”。可能是专业的原因,虽然化学这门自然科学不能立竿见影,做出成效,但我总认为将来一定是会派上大用场的。我要求内务府再给我派一些人手和器具。包括去龙虎山请了享有盛名的炼丹道士,和打造了好些金银容器(在玻璃没有炼出来之前,这个比较稳定)。

材料要求就更杂了,为此内务府专门分了两个人来听我的差遣,我的最大的一个命令是,叫全国各地的官府把本地各处的各种矿产石头都送上半斤来,每块石头都要贴上标签,注明产地和名称。没过一个月,大大小小,奇形怪状,还贴着字的石头和无数金属,木头等材料就堆满了求知坊的后院。

我又命人在京城里招了许多人手,请龙虎山下来的丹阳子道长坐镇“地化院”指挥,来把各地运来的石头进行整理。大部分的石头都是重复的最常见的石头,大概扔掉了一大半,剩下的则分别取样记录在册,也有数千件之多(当时全国有数百的州府,每州送来十块块石头就了不得)。老道长大概也没一次见过这么多的石头,作为一个炼丹者,我看得出,他是老鼠进了米缸了,也不要什么赏赐,连给特别他准备的房子也不住,直接搬到工坊去了。那是一种收藏家的狂热,我暗道这回是请对人了。

这么多的石头,再加上其他的材料,我想就是前期的整理工作也要花上数月了。

这段时间也不能让“天工院”闲着,我考虑了一夜,决定让他们在数月中也做出点成绩来。做什么呢?未来的机械器物数不胜数,但是在这时的工艺水平下能做出来的却不多。我几年的写书功夫可不是白费的,早就选择了自行车作为我的第一件作品。这是我能想到的完全可以做成的,也最有实际意义的东西了。

我拿出早就画好的自行车配件图,这可是我花了好几个晚上才画出来的草图,上面已经标明了尺寸,我很有信心工匠们可以看得懂做得出。

这第一辆自行车,组成比较简单,全车几乎都用轻质硬木,只在连接处用铁皮包裹,以及转轴等容易磨损的地方用涂上油脂最好的玄铁,也就是比较差劲的钢材。以前曾在欧洲一个博物馆看过一两百年前的自行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现在没有平整的柏油马路,就学欧洲的古人这样直接上路,估计会把骑车人的骨头震散架了。我又特别加上了轮胎。橡胶一时是找不到了,我就参考宋朝人做蹴踘(就是足球)的方法,用硬牛皮缝制成轮胎状里面填紧羽毛等柔软之物。固定在木头轮胎上,想起来多少能起点防震的效果。然后就是一个厚厚的柔软的坐位,再减震一次。齿轮和链条则采用了粗糙木头转盘和紧箍在上面的有弹性的坚韧牛筋。

看着这张前所未见的古怪东西的草图,十几名见多识广的工匠全都大惑不解。我没说是自己想出来的,推说是皇家收藏的古籍中看来的,据说是公输般大师设计出来的器物。鲁班大师在各位工匠的心里不啻是神一般的存在,自然没什么怀疑了。我给他们大致讲了一下工作原理,这他们倒是理解的很快,毕竟是能工巧匠,没有费我太多的口水。唯一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我说这一前一后两个轮子可以竖起来跑。更为重要的是,我提示他们,按照知道的原理,可以自己采用更好的工艺,不要拘泥于图纸。看着他们口头的应诺,我知道他们还是会原原本本的按图制造的,上千年对圣人的迷信,不是我一个皇子几句话就能改变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才能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个道理呢?

整个求知坊上上下下都有事在做,现在反而是我这个坊主插不上手了。看来这一两个月,我是不用为这里的事情操心了,只要关心一下进度就好。望着夕阳下忙碌的作坊,看着杜白题写的“求知坊”三个飘逸的大字,我心里充满了希望和憧憬。想起曾经看过的玄幻小说,借用几句“时髦”的话来说,“这些人还不知道,这简单粗陋的几间平房就是日后名震大陆的帝国科学院的前身了”,或是“天朝大威二十三年,帝力排众人之不解,建求知坊,即为天朝科学院之前身。后代的史学家一致认为此乃极有远见的战略**件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