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舞台让她心乱
作者:了凡师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162

这三天的包场是巴世伦叫他的秘书去办的,巴世伦是在柳莎莎的建议下做出这个包场看歌剧决定的。为了沟通老板与工友的关系,巴世伦不忘自己的土性味出身,每逢个节假日他总会忙里偷闲搞一点好行小惠的举动。

今年中秋节搞点什么呢?往年都是请农民工友吃顿大盘子,再发两包月饼和一袋水果,今年又破例给工友们看一场歌剧。为什么看歌剧?巴世伦知道,柳莎莎曾是个歌剧明星,为了讨老婆的喜欢,他特意问柳莎莎看什么戏好,柳莎莎也就顺理成章建议看歌剧。

柳莎莎的建议有她的无须言表心思,她早就听说歌剧院没有上座率,团里的很多姐妹都在活动找门子干点别的,有一些就找到了柳莎莎,求她出面在刘本勤那里说说情,是不是政府文化部门出面给点赞助,看形势发展剧团真就到了侯宝林说的相声《改行》那种地步了。柳莎莎听到这些暗自庆幸自己多亏嫁给了巴世伦,否则她一定也会在为剧团的命运着急上火。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她听说韩煜从北京挖来一位美声明秀,剧团的姐妹们说她演技与唱腔都很地道,柳莎莎也是想找个机会看看她的演出,正好赶上了中秋节巴世伦要对职工行小惠,她就建议了巴世伦拿出十万八万的包了三场歌剧。

柳莎莎于巴世伦悄悄地坐在剧场中间,来时她就与丈夫说好了要乔装打扮一下不要被他的下属认出来,因为一旦认出来下属会对他们无休止的恭维,这会让柳莎莎感到不舒服,他们是要开演的时候才进的剧场,为了不要妨碍和惊动别人,他俩一声不响的坐在那里不与邻座交谈。

在柳莎莎眼里,这场《费德尔》演得真就很好,她的眼神不时地追踪着新来的美声明秀和其他姐妹们的演出,心里荡漾着一种五味瓶被打翻的滋味,这些一个个熟人的表演动作和目光该是多么让她留恋,但是为了她的艾滋病隐瞒和治疗不得不不礼貌地避开舞台生涯,今天相遇了这些熟人的舞台目光时,她却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她勉强看了一半剧情,尽管不愿意离开这吸引人的演出但还是决定提前退场。柳莎莎拉了一下巴世伦的手,小声说一句“不看了,咱们回去吧。”于是他俩就从男女观众组成的人浪里游了出来,游出来期间不知是什么东西还挂住了柳莎莎的裙子,柳莎莎一用力裙子摆脱了出来,但她感觉到好像是刮破了裙子,剧场里黑灯瞎火的也顾及不了这些了。

巴世伦当然是愿意早退回家,他不喜欢看各类正统剧目,什么歌剧舞剧话剧以及京剧评剧他都不感兴趣,他就爱看东北二人转和赵本山鼓捣出来的那些笑话小品,对所谓的高雅艺术他没有一点高山流水的想象力,他坐在这个剧场里就好比一个贪睡的懒猫,剧目演出不一会他就打起呼噜来了。柳莎莎就不是这样,剧情的发展让她联想到十六到十八世纪的很多古老的爱情悲剧作品。联想到小仲马的《茶花女》,现在她就是这种悲剧的命运。她不忍心再看下去如同自己的这种悲剧命运,所以她必须竭力摆脱这些爱情悲剧在她身上引起的这些联想,所以决定毅然离开。她清楚,满剧场只有她才是个真正的知音观众,其他观众都是图个不花自己钱来凑个热闹。她深深懂得外国古典爱情悲剧的风格,总是高雅优美令人回味无穷,因为这些剧目重温着古代人类真实的爱情生活,这出歌剧虽然显得生硬,觉得好像缺少诗意和深奥的见地,这恰恰照顾到了雅俗共赏,柳莎莎认为导演韩煜很有技巧,添加了老百姓喜欢看的荒诞滑稽笑料,给这个悲剧增添了悲喜交加的别样效果,一种传统的优雅与现代的荒诞相结合,因而也就使剧情发展的更为神秘,对观众更有启迪。

清晨,鸟雀唧唧啾啾的叫声在刘博通心里产生了共鸣,他漫步在这片熟悉

的山梁小路,重复着当年知青踏过的脚步,有一种返老还童返璞归真的感觉涌上心头。他总算如愿以偿说服了儿子刘本勤和儿媳李娇娇的反对父母下乡定居的意见,同老伴习云来到了依山傍水的三道沟“知青点”住了下来。

刘博通和习云在当年农民哥们的帮助下在本村风景最秀丽的地方买了一处农

舍,这农舍就是原来青年点驻地,躺在这里或者在院子里独步就会回忆起许多陈年往事。老两口仿佛又都回到了十**的豆蔻年华。

现在社会上普遍流行着一种怪现象,那就是不管是省市政府机关,还是企事

业大小部门的领导,他们退休以后都不愿意在原地居住,都会选择一处熟人不知饿鬼不晓的地方隐居起来,因为他们发现,在职与退休所遭到的人情待遇大不相同,在职时那些恭维他们的人往往会变成唾骂他们最欢的勇者。有时候在街头相遇会让你很尴尬很难堪下不来台。所以这些大小领导们都选择了三十六计最后一计走为上,处于一种无奈过上了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但他们与陶渊明逃避的对象不一样,陶渊明是不为**官僚们五斗米折腰,而他们是为了逃避老百姓拉着清单让他们无地自容的唾骂。所以他们在职时就留下了后手,利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收益早就在熟人不知熟鬼不晓的地方买好了别墅,离退休以后马上就“抬着虎牵着马”进了威虎山,立即在熟人眼里消失,你想找到他们的宅电和手机号码都难,保密到谁也不知道的程度。

刘博通和习云在职时一个是市教委主任,一个是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都是

有一定权威的人物,退休后还经营了一段儿子的医药有限公司,难免碰伤了一些各类型的人,退休以后也偶尔遭来一些非议,反正在老百姓眼里,一提起当官的,能发自内心说他们好的不多,多数都是凭自己的想当然把他们指责的一塌糊涂。刘博通觉得有些苦闷,他动员儿子刘本勤把他的制药公司抛售,一心干好他的市府领导,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不要官商两手抓。在老爸的劝说下他接受了父亲的圣旨,把药厂卖给了刘博通当年下乡的一个公社的知青朋友孙乃正的三和制药有限公公司。孙乃正出于朋友的友情高价收购,把刘本勤的药厂改成丹麦诺和灵胰岛素充装流水线,孙乃正把这条流水线设为在顺城市的一个车间,很顺利的让刘本勤政企脱钩,从某种意义上讲,孙乃正也算帮了刘博通父子的一个大忙。刘博通与孙乃正闲聊时萌生了一个共同的打算,等老了干不动了要重返知青点安度晚年。

他们想得很明白也很睿智,在城里居住惯了的人都有一种感觉这里的空气和水以及人际交往都不如偏远农村,他们当然指的不是城边子近郊农民,偏远农村至今还保留着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传统朴实的美德,还保留着老品种粮食的美味和柴火做出饭菜的特有香气,想当年这种农家院饭菜总是吃不够,当时尽管都是粗粮,那种玉米水面大饼子贴出来,吃在口里的香气喷喷,哇!那要比城里酒楼大宴还要香甜百倍。

如果你怀里揣着很多的钱,不用去过农村辛劳的苦日子,那你选择在农村安度晚年是最大的英明之举,这里的空气,这里的水土,这里的天然朴实的人情一定会让你快乐无忧益寿延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