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余韵
作者:名剑山庄      更新:2023-09-28 06:44      字数:2834

第一百九十六章余韵

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将北京的各种机关迁到南京来。

虽然说,何夕与朱雄英早就有共识。

那就是将来一定会迁都北京的。

这就是北京的工业基础的决定的。

南北之战,说明了一件事情,谁掌握钢铁与火药,谁就能掌控天下。而北方发达的自然资源禀赋,有利于建立大型钢铁企业。

处于战略安全的考虑,中枢直接掌控这些企业,才符合朝廷强干弱枝,驾驭天下的逻辑。

在很多情况没有发生改变的时候,张之洞这种将钢铁企业放在眼皮底下的做法,未必不是一种智慧。

因为这就是力量的根本。

不管是何夕,还是朱雄英,让工业中心与政治中心,长期分离。谁都觉得不妥当。

就何夕本身来说,他背后的势力,有很深厚地方背景,之前可以说是辽东派,但是而今说是北京派也是可以的。

何夕更希望回到北京去。而朱雄英不一样,借助朱元璋的余荫,朱雄英很容易在南京获得支持的。

不要忘记朱元璋对南京这一片土地做过什么。

联系近三十年不收赋税。让南京百姓从骨子里拥护朱家天子。即便这个天子是从北京打过来的。

双方稍稍有一些隔阂。

但是朱雄英只要有一些手腕。是很容易摆平的。毕竟,朱允炆已经是过去时了。

只是,南京到底是之前大明的首都所在,北京仅仅是一个陪都而已,即便何夕与朱雄英都存了迁都的想法,但是依旧不可以现在就做。

必须先要稳定了南方民心。

最少要在南京住上两三年,当战争的硝烟在大明彻底消散之后,才能考虑迁都这一件事情。

所以,中枢机构最少要在南京维持两年。

而历史上燕王朱棣入主南京之后,是直接任命降官,接管中枢的。但是而今何夕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北京中枢体系,其实并不算完善。在战争之中,何夕也遇见了很多事情。何夕也觉得,有必须做出一些修改与调整。但是这决计不是何夕用南京中枢代替北京中枢的理由。何夕并不排斥,从南京中枢之中选拔一些人才。但仅限于此了。

整个南京中枢都必须推倒重来。

即便是有足够的人手。这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与此同时,还要接管南方各省的事务。

这些还好办。

最难办的其实是裁军。

其实,即便到了北军打入南京的同时。南京下属还有超过百万大军,他们分布在南方各地,与重庆蓝田南阳等地。

这些军队都是要动手的。

对军队动手,任何时候都是一件大事。

一定要慎重。

但是而今实在是一个大好机会。

北京方面在何夕的努力之下,已经将卫所体制转变成了募兵。而今南军战败,正是不敢乱来的时候。

借此机会,将南方各卫所全部扫荡一遍。

对于内地卫所干脆裁撤。能单独设县归省府就归省府。不能单独设县的。也就直接划给县一级别也行。

而在边疆的卫所,也要仿照北方保留卫所体制。但是本质上,就归为辅佐兵力,真正决定战力,是驻扎在当地的禁军。

总之,这些事情是非常多的。

甚至很有可能引发叛乱。

毕竟对于很多卫所军来说,他们投奔北京,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北京南京都姓朱吗?

但是何夕的法度,将卫所的特权打落了。

何夕当初在北京变法的时候,给卫所军官还有补偿的。就是爵位的补偿。而且大量卫所军官其实都转到了禁军之中。

毕竟六十万禁军也是需要很多军官的。

这种情况下,这些丘八才没有闹出来什么事情。

但是而今,还让何夕开这么大的口子,可能吗?

须知,给爵位,是要给钱的。

何夕有时间,都觉得,朱元璋之所以搞出这个世袭官职,本质上就是想少给钱的。

朱元璋当时最得意的是,养兵百万不费一文。注意,他并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对军事战斗力,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朱元璋看来,当做最重要的是财政问题。

而今也是一样的。

打了这一战,即便有南京很多逆产被北京查抄。但是何夕估计朝廷的财政赤字,依旧在十亿以上,甚至更多。

因为花钱这一件事情,不会因为打仗结束了,就停止。

论功行赏,抚恤重建,这都是需要大笔开支的。何夕是能搞到钱。但是钱也不是乱花的。

花每一分钱都必须要有用处。

当初北方的军队,是朝廷的统治核心,是万万不能亏待了。何夕宁肯背上沉重的负担,也要让军队平稳过度。但是而今却不一样了。

南军这些将领,都是败军之将,他们有什么勇气来讨价还价。

而今北军很多将领都没有打过瘾,他们正嗷嗷待哺,想要给自己争夺一个爵位,毕竟一旦战争结束。

没有仗打了。再想要爵位,可不好办了。

何夕权衡利弊之下。

扫平南军余孽,严厉打压,本质上是对洪武开国功臣的影响力进行清扫。也是对隆武平乱功臣权力扩张。

前者,与何夕的关系不大。后者,是何夕的根本盘。

何夕会怎么想,还用说吗?只是如此一来,南方想要彻底平定,就需要一段时间了。

很多卫所军官,是不满意自己的新定位的。他们为朱允炆死战之心,上一决计没有的。但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抗争一下的心思,自然是有的。

毕竟,文官还敢让钦差就地升天,更不要说这些武将了,逼急了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所以这样的战事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估计大明真正太平,要在隆武四年了。

不过,何夕想想也觉得划算。毕竟不趁着现在,将这一件事情给做了。一旦天下太平之后,再想做这一件事情,就千难万难了。

要知道,在战乱时候,做一件事情,与在和平时期做一件事情,所遇见的阻力相差太大了。

除却这一件事情之外,还有江南士大夫的事情。

丁显做的事情太绝了。朱雄英一入南京,就立即有很多人过来,想走通朱雄英的门路,想要拨乱反正。

毕竟所谓的士大夫集团,固然是地主阶级,但是他们本质上是官僚集团,他们从来喜欢依附朝廷把事情给办了。而与朝廷对抗,刀兵相见。这并不是他们擅长的东西。

在这一点上,何夕很感谢丁显,是丁显的做法,让他有很大的回旋的余地。可以慢慢拖着办。

不过,江南的混乱也是好好抚平的。毕竟这样的混乱对谁都不好。

新秩序是怎么样的?大家或许没有共识,但是没有秩序,谁也不习惯。

总之,何夕一入南京千头万绪,忙得脚不点地。从北京找来很多人才,也从南京挖掘出很多人才,比如黄子澄。

也算是帮了何夕很大忙。

只是,何夕也明白,其实这一场战争,才是人为制造的,给何夕营造优势。是朱元璋的余荫。

但是而今战争的红利何夕已经吃尽了。变法一派的实力,也变得强大起来。

在政坛上占据优势。

而朱元璋此刻才算是真正的寿终正寝。他对这个世界的安排,已经没有了。

剩下的路,对未来设计,就必须何夕自己来做了。没有人再给何夕更多的提点与安排。给予解决方案了。这一切都是何夕来办了。

就这样。

一个崭新的世界,就在何夕的画笔之下。缓缓的晕染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