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高句丽
作者:燕小七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238

高句丽是一个极为古老的游牧民族,它的起源众说分坛,历史学家们各自持着不同的看法。但在大汉的传统看法是,高句丽民族出自我国东北的秽貊族,秽貊人很早就生活在松花江流域。《诗经大雅韩奕》有“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这是周宣王将韩侯封到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最好证明。

但是不同的看法也依然存在,也有人认为,西周初年,周成王营建洛邑之后召开诸侯大会,参加会议的东北高夷是高句丽族之源。也有学者根据高句丽王族出自北扶余,而将扶余说成是高句丽的族源。还有学者根据先商出自幽燕之地,当大部分商人入主中原之后,余部留在东北,成为东北少数民族的祖先,也就是成了高句丽人之源。无论高句丽出自秽貊、高夷、扶余,还是商人,都是古东北民族,因此,认为高句丽是东北的古民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这些便是李云所知道的东西,对于后世某棒子国叫嚣的所谓祖先,曾在网络上参与过辩论的李云很清楚,大量的事实以及科学考古研究证明,真实的古高句丽民族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彻底的完全的融入了汉民族,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这一点毋庸置疑!

至于棒子所说之高句丽,其实压根也不是真正的高句丽民族,唐代高丽王国是辽东汉人叛徒所建立的,而且也并不叫高句丽。而是叫高丽。对于棒子们地YY,李云只能说,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而李云在翻阅了大汉国历代辽东,辽西郡守关于对高句丽民族的研究和报告后,他再也不想也不需要对这个古老的民族动武了。

原因很简单,根本不需要他动用武力,只需要大汉天子的一旨诏书。这个一直以来居住在辽东附近的民族以及他的数万铁骑就将成为他李云的力量。

按照历代郡守详细的报告,高句丽这个游牧民族一直以来受到了来自他北方的强力民族扶余的打击。

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在漫长的长白山和广阔的草原上,这两个民族已经撕杀了数个世纪,双方的战争已经达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而靠近大汉辽东和乐浪郡的高句丽人。却偏偏的和所有的游牧民族不同,他们坚持认为自己是被周天子驱逐的罪民,现在周王朝倒台了,因此他们在大汉成立之初就一直不懈的努力着向辽东当地大汉官员表达了强烈的要求回归中原的决心,他们认为几百年过去了,他们祖先的罪责已经成为过去,因此大汉应该按照五服体系中侯服的待遇将他们接回中原。

但是此事在被当地郡守直接上报给大汉天子后,出于避免刺激强大的匈奴。以及另一个游牧民族扶余的考虑,历代天子只好按下不发,却悄悄命令辽东和乐浪郡官员好好对待这个心向大汉的民族。按照天子的指示,大汉国边境的驻军对于这个民族十分友好,多次开放边关允许他们进入城市中躲避严寒,并在灾荒年月多次接济这个民族。

这样一来高句丽的历代单于更加心向大汉,这些年下来,在乐浪和辽东两郡内甚至遗留了大量不愿意回到草原的高句丽人。

在竹简中蹲了几天,彻底的弄清楚了高句丽是友非敌这个事实后,李云兴奋的直接冲进刘彻的寝宫,对刘彻挥舞着手中的竹简奏道:“陛下。臣还有一个条件,请陛下务必答应,只要陛下答应,那么朝鲜指日可平!”

刘彻不敢想象地看着完全没了以往冷静的李云如同一个拣到最心爱玩具的小孩子一般,心里偷偷的笑了,若不是他现在已经是九五之尊,大汉的天子,恐怕他早就跑上去抢了李云手中的竹简了。

刘彻停下正在构思新赋的笔,对李云笑道:“卿何事如此高兴,快快说与朕听,朕听了后再做答复!”

李云将事情完完整整的说出来,最后奏道:“臣恳请陛下下旨,安抚此心系大汉之族,这样即可昭显吾皇仁德,四海归心之势,又可不费吹灰之力,凭空得到数万精锐,此于大汉百利而无一害之举!”

刘彻听了,脸上喜孜孜的,扔下手中的笔道:“此诚天助大汉!”

随即奋笔写下了一道诏书,交与李云,着他前往高句丽族中宣读,这道诏书中,刘彻先是大大的赞扬了高句丽不忘祖先的优良品德,接着封高句丽王为护辽东将军,品秩五千石,这便相当于一名御史大夫的品秩,更封高句丽王为辽东侯,世袭罔递,若不是高祖皇帝遗训,非刘姓不得封王,恐怕刘彻就直接赏下一个辽东王了。

但是在诏书的最后,刘彻暗示说,假如高句丽一族表现的好的话,那么刘彻并不吝啬赐其王为刘姓,这就意味着高句丽的王极有可能成为大汉历史上高祖皇帝灭英布后第一个非宗室弟子而为诸侯的人。

李云得了诏书,自然信心满怀,此去辽东之行,成功已经在握。

而刘彻更加高兴,他认为他登基不到一个月,就将有一个蛮荒之族归附,这对于刘彻越来越尖锐的侵略心理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大的鼓励。

君臣二人四目相对,仿佛又回到了一年前亲密无间,如兄弟般的时候。

…………

四日后,李云带着卫青,李敢以及公孙鳌在数百名精心挑选的禁卫军士兵的保护下,踏上了奔赴辽东上任的道路。

在这之前,临邛的一切事务他都已经交托给杨谋管理,嘱咐他在明年开春的时候至少为李云的辽东建设准备好人力和物资,当然清单得李云到了辽东实地考察后才可列出。

另一方面,自然是商会的问题,这次李云上任辽东郡守,由于毗邻高句丽,所以李云令商人们准备好各种货物,其中包括玻璃等贵重物品,随他去辽东,用这些大汉普通的货物,交换大量大汉国紧缺的牛,马,羊等牲畜。

因此在禁卫军的后面,跟上了几十家大商号的运输队,大大小小的牛车,马车上堆满了丝绸,布匹,铁器以及盐等草原上难得一见的东西。

李云已经铁了心要在草原上赚大钱,而商会的商人们也乐的在军队的保护下经商,若是这次成功的赚到了大钱,他们甚至已经决定出钱向李云雇佣一支军队护送。

而事实上李云早已计划好了组织一支保镖队,专门用来护送商人,同时赚点军费。

李云本来就并不打算向大汉国库伸手要辽东的军赋,因为他要培养起商人们的责任感来,李云相信,有卫青指挥的辽东铁骑,一定可以为大汊赢得足够的荣耀和土地,到时候卫青势必和他的金主们保持良好的关系,李云深知卫青的性格,此人有恩必报,到时候这位注定不平凡的将军的将成为李云推动商人获得平等地位的有力伙伴。

但是当半个月后,李云一行从右北平城门出来,望着眼前的景象时,李云才发现自己原先估计的实在太乐观了。

出现在李云面前的是一大片的沼泽地区,据向导说,这片沼泽覆盖了整个右北平到辽东的主要的通道,唯一可直接到达辽东的办法便只有从朝阳县绕上一个大圈,才可以到达。而朝阳那边的路旷很不好,只有一条狭窄的道路供人们出行。

李云望着这片阻塞了自己财富道路的沼泽,恶狠狠的吐了一口唾液,咬牙道:“要想富先修路!”

他已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将朝阳那边的辽西通道修好,修宽,钱财自然有急于发财的商人搞定,可是人手的问题,却限制了李云修路的计划,因为他已经知道,整个将由他管辖的辽东郡,包含乐浪郡,总人口不到十万。

李云现在才知道了大汉天子为何屡次不同意高句丽的内附请求,原因并不是表面上说的怕匈奴发怒,而是辽东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决定了大汉不可能在这个广阔的地区派出大军,因为朝阳那条辽西通道实在是太窄了,根本不可能承担起大军的后勤消耗,所以历代天子不得不压下此事。

不过现在势成骑虎,李云即使想要刘彻收回诏书也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刘彻根本不了解这里的情况。年轻的天子早已经陷入了疯狂的兴奋中,是的,他没有理由不兴奋,登基才一个多月,就有一个小族要求内附,这足以说明,上天都站在他这一边,站在大汉这边,至于匈奴?刘彻什么时候怕过!

李云抬起头,他知道修上一条如此长度和整齐的大道,需要的人力不是一点半点,他估计至少需要动用十万民夫,才可以在半年时间初步修建完毕。

而大汉的朝臣根本不会答应动用这么多民夫,因为这很容易令他们想起秦始皇,李云咬咬牙,下定决心暗想“不知道朝鲜有多少奴隶?”<div align=center><!--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