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服用玉莲
作者:百里箜      更新:2020-07-06 23:50      字数:2189

“不好。”

夏玄猛然惊醒过来。大道玄妙,一旦沉迷进去,只会会道化天地。

“好险,好险。”

哪怕已经退出其中,但依旧心有余悸。

“不错。面对如此诱惑竟然能瞬间清醒,虽然说境界低下,感觉不深,但能清醒过来,还是挺不错的。”

蒲团上一道人影突然出现,却是一青年道人模样,微笑道:“小师弟,我们终于见面了。”

“小师弟?难道……”

夏玄不由有些疑惑,“这位前辈,不知师弟一说是怎么回事?”

这青年道人笑着说道:“老师说你与他有缘,当为他坐下弟子。是以我才称呼你为师弟。”

夏玄一听,不由大为困惑,自己不记得自己拜过师啊。

“这位前辈,是不是你弄错啦,我没有拜过师啊。”

“你这小子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老师乃存世之基,三清之一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道德天尊,三清大道祖师,万法万道之宗。

多少人拜师而苦求不得,如今你有这天大造化,为何还磨磨蹭蹭。”

夏玄一听原来与他有师徒之缘的竟是太清道德天尊,虽然不知自己与圣人如何结缘,但这通天大道就在眼前,哪还不知如何行事。

当即朝天一拜,又转身像这青年道人拜谢。

要知道大道三清者,是为三炁三元,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天宝君为元始天尊,灵宝君为灵宝天尊,神宝君为道德天尊,三宝三洞三炁是为三清大道祖师,万法万道之宗。

这三者乃天生的半超脱者。元始天尊坐镇于过去永恒时空,是一切起始,诸果之因。

灵宝天尊坐镇于未来永恒时空,于无量量劫之时,行终焉之道。

道德天尊坐镇于现在,乃是存世之基是为教化苍生之主。

这简直是一条巨大的大腿。成了太上老君的弟子,大道之途可想而知该顺畅多少。

知道自己的老师乃太上,对眼前这青年道人的身份也有了一些猜测。

“不知师兄道号为何?”夏玄恭敬的问道。

这青年回答道:“贫道道号玄都,此乃贫道一道神念化身,奉老师之命特来见你。

此处旁边石室,有一把七星龙渊剑,乃老师炼魔所用,今赐予你望你好生使用。

至于那小蛇所需天妖凝脉丹,也在旁边石室的葫芦中,你取来之后,将那葫芦留下,与你护身之用。

另外,这有一卷《太上伏魔录》,一卷《老子清静经》,望你好生修持。早日得道。”

夏玄听闻此话,不由说道:“多谢师兄,还请转告老师弟子必将好好修行,早日得道。”

玄都笑道:“我等师兄弟之间不必多礼,还有老师赐你道号太玄,可知老师对你期望之重。

我这道化身力量就要消散了,至于府外的那条巨蟒与你因果相连,如何处置由你决定。”

“因果相连,不知是何意。”夏玄不由有些疑惑不解。

“哈哈哈,你日后自知。”

玄都话说完,这道人影就随风消散。

夏玄摇身一拜,依照师兄玄都之语取了宝剑,丹药与葫芦。将两卷经书贴身藏好,然后走出洞府。

八景宫。

“老师,小师弟挺有趣啊。”这青年正是玄都,“不过,老师怎么会又想起收徒呢?”

老者微微一笑,“我与你小师弟结识于过去,结缘于未来而结果与如今。

这是人心所向,天道注定,这份师徒之缘不可更改,不可断绝。”

夏玄一出洞府,就看见巨蟒在门外等候。

夏玄按照师兄所说,便取出那粒天妖凝脉丹给予巨蟒。

巨蟒结果丹药,也不检查,便一口吞入口中,看了夏玄一眼便飞速离开。

夏玄闪过将巨蟒留下的念头,但是念及师兄的话语,只得放他离去。

等到巨蟒离开后,夏玄就去采摘玉莲。

夏玄还以为巨蟒不会将玉莲留下,没有想到还是挺守信用的。

这玉莲如同一个晶莹剔透的工艺品,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闻着这股清香,仿佛神魂也壮大了几分。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这人中三宝之一神,指的便是神魂。

可惜我不懂炼丹之法,要是练成丹药除了药效能够很好保存外,还能增加药力。

如今唯有生吞这玉莲,可惜许多药力却要白白浪费。不过此时也顾不得了,唯有拿在手里的好处才是真的利益。

夏玄不由暗想。

等采摘掉玉莲之后,他便返回石室,服用药物。

没有想到这玉莲品尝在嘴里,竟然有种甘甜之味。

好家伙,不愧是神魂良药,虽然浪费了许多药力,但自己明显能感受到神魂在逐渐的凝实。

为了更好的是神魂凝实,夏玄拿出《老子清净经》,一边打坐,一边诵读: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一遍颂完,自己的神魂仿佛经历了一次新生,更加贴近天地,贴近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