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回 孙家现在和未来的两位大师级人物
作者:当年星空      更新:2020-04-07 04:00      字数:2444

话说周瑜为了躲袁术那厮,自己主动跑到居巢做了个小小的县长。

其实,周瑜主动请缨去做居巢长并非只是单纯的躲袁术,心怀大志的他来这里最主要的目的其实还是等孙策,顺便再招些兵马。

招兵可是得需要大量粮食的,周瑜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居巢长,根本没有余粮招兵。

不过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周瑜不光自己有本事,人品运气也是爆棚的,他早就听说居巢这里有一位仗义疏财的贤人,于是周瑜决定亲自去他家拜访。

周瑜来到那人的家中,只见一人从内室走出,体貌非常魁伟。

周瑜知道此人正是自己要拜访的贤人,而且观此人的体貌特征,周瑜知道此人肯定是性格豪爽、不拘小节之人。

“在下周瑜,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日特来拜访!”周瑜施礼道。

“周将军谬奖了!倒是将军您屈尊来鄙人陋舍拜访,真是令在下受宠若惊呐!”贤人道。

二人相视大笑。

周瑜也没墨迹,直接说明了要粮的来意。

只见那人随手往远处一指道:“若将军不嫌弃,就把那两仓中的其中一仓赠与将军吧。”

周瑜顺着那人手指的方向望去,惊喜交加!

那是两个圆形的大粮仓,每仓都装有至少三千斛粮食。

那人随手一指的意思就是说:“三千斛粮食,拿着玩儿去吧,不用还了!”

周瑜万万没想到此人如此慷慨义气,竟然将一半儿的家底儿拿出来给自己做军粮。

他万分激动的握住这人的双手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这么大的恩情。我周瑜对天起誓,永世不忘子敬兄的恩情!!”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

鲁肃出生于一个士族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是由自己的祖母抚养长大的。

鲁肃虽说是个文人,但其体貌魁伟,性格豪爽,不仅喜欢读书,还爱好骑射,也是个文武双全的大才。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他眼见朝廷昏庸,社会动荡,所以常召集乡里的青少年练兵习武以自卫。

那时候但凡有钱人,大多都会尽可能的藏着掖着自己家的钱粮土地,以防不测。

家境殷实的鲁肃不仅不守财,相反却大量施舍钱财,变卖土地,以周济穷人,结交贤士。

所以,鲁肃非常受乡民们的拥戴。

正因为如此,周瑜才会知道居巢有一个叫鲁肃的贤士,这也就有了刚刚提到的“周瑜借粮”的故事。

从这一刻起,周瑜和鲁肃成为了牢不可破的老铁关系,而鲁肃也会在不久的将来为孙吴势力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儿了,咱们还是先说说眼前的事吧。

孙策夺取曲阿后,准备一鼓作气平定江东。

可是问题来了,他夺取的地方得有人管家务事儿啊?派谁当大管家为好呢?

孙策思来想去,敲定了一个人。

孙吴历史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

“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好像不是这句……卧龙和凤雏分别指的是诸葛亮和庞统。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好像也不是这句……这句话说的是刘备和曹操。

“子龙一身都是胆啊!”

“我说星空,你特么成心的是不?中国人都知道子龙是赵云的字,跟孙吴有毛关系?”有的读者开始向我扔白菜了,更有的人开始朝我扔啤酒瓶了……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就是这句了!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张昭本来是徐州人,因为躲避战乱,所以才南渡到扬州生活的。

这里提到的“战乱”估计各位也已经猜到了。

没错!他躲的就是曹操对徐州的三光政策。

顺便在帮大家温习一下之前所学的知识点,与张昭同时躲避徐州战乱的还有一个叫诸葛亮的人。

张昭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好学,拜白侯子安为师,学习《左氏春秋》。

这个叫白侯子安的人除了在《三国志》里跟大家照了个面儿,在其他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估计不是什么有名的人物,顶多算是张昭的一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启蒙老师,应该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小学语文老师吧。

由于张昭在后来成了东吴政权中不可替代的文官一把手,所以这个叫白侯子安的老师沾了自己学生的光,在史料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张昭不仅喜欢学习,还写了一手非常漂亮的隶书。

张昭成年以后被举荐为孝廉,但他并没有接受,而是跟下一回被孙策打的找不着北的主角儿王朗一起讨论以往君王所避讳的事(其实我感觉这哥俩有点吃饱了撑的)。

那时候的陶谦已经是徐州刺史了,他听说有个叫张昭的年轻人非常有才,所以要察举他为茂才。

在这里我顺便解释一下这个在之前提到过很多次的“茂才”究竟是什么东西。

这个所谓的“茂才”其实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秀才”,东汉年间为了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所以把“秀”字改为了“茂”字。

对于陶谦的盛情邀请,张昭又直接给拒绝了。

陶谦可没“朝廷”这么好的脾气,他听说这个叫张昭的家伙居然“敬酒不吃吃罚酒”,负了自己的面子,于是陶谦决定要给张昭点颜色看看:“小小的张昭居然如此目中无人!来人呐!把这个叫张昭的家伙给我关进牢房,看他以后还狂不狂!”

也不知被关了多久,估计老陶早就把这个“吃罚酒”的张昭给忘了。后来幸亏张昭有一个叫赵昱的好友去找陶谦求情,他这才被释放了出来。

不过张昭并不是一个记仇之人,相反他还非常的大肚。

陶谦去世以后,张昭亲自为他撰写了一篇名为《徐州刺史陶谦哀辞》的悼文。

要么孙权当皇帝以后,张昭差一点就坐上了丞相的位子,果然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

张昭逃难到江南后,投奔到了孙策麾下。

相处了一段时间,孙策完全被张昭的才华所折服,于是孙策任命他为长史和抚军中郎将。

那么孙策究竟重视张昭到什么程度呢?

孙策时常感叹:“子布就是我的管仲啊!“

他不仅将领地上几乎所有重要的事务都交由张昭处理,还同张昭一道登堂拜母,这可是拥有总角之好的周瑜的待遇啊!而张昭也没有辜负孙策对自己的信任,他把江东地区治理的井井有条,以至于孙策能放心大胆的平定江东其他诸郡,完全免除了孙策的后顾之忧。

这只是孙策阵营对张昭的认可,那么,天下奇才张昭在外人的口碑中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