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飞将”吕布 五 白楼落日
作者:小a斯蒂芬      更新:2020-04-04 11:20      字数:6403

落下的太阳终会再次升起周而复始永不停息,伴着他的征途继续前行

小a短评三国风云人物之“飞将”吕布(五)白楼落日

文:小a斯蒂芬

在上一篇中我们讲到,陈珪用一句貌似很实在的话阻挠了吕布与袁术的联姻合众。吕布不但派兵将已经在途中的女儿追了回来,还将袁术的使者韩胤抓了回来“械送”许都,被曹操砍掉了脑袋。

吕布这样做可以说算是向曹操示好,也开始了吕布与曹操的同盟关系。在这之后,出于礼尚往来,曹操派遣使者来到徐州,以天子的名义给吕布加封了一个左将军。这件事让吕布非常高兴,甚至有些得意忘形,竟然打算向许都朝廷讨一个实授徐州牧的职位。这本来也没什么,上进心人人都有,可是万万不该又被陈氏父子忽悠,派陈登为使者出使许都。

陈登这一遭,不但出卖了吕布,还为自己谋得了二千石广陵太守的高官厚禄。他一见到曹操,就建议早图吕布,还与曹操定下了攻占徐州的约定。在这里有一段好玩的插曲,就是当陈登返回徐州向吕布复命的时候,吕布一听说陈登得了个广陵太守,而自己徐州牧的所求无获,本来是非常生气的,还拔出大戟斩断案几,质问陈登“卿父劝吾协同曹操,绝婚公路。今吾所求无获,而卿父子并显重,但为卿所卖耳。”可是陈登非常沉着冷静,回答说道“登见曹公言:‘待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公曰:‘不如卿言也。譬如养鹰,饥则为用,饱则扬去。’其言如此。”

陈登这一番话纯属狡辩,可是吕布竟然相信了,在小说中吕布听完这番话甚至还高兴的大笑说道“曹公知我也”。并且有史料可以证明在这之后吕布竟然真的让陈登去广陵上任了,虽然是在扣下了陈登的几个弟弟为人质的前提下,但是这对于阴险毒辣的陈登来说没有一点束缚的力量。

就这样,吕布在绝婚袁术这件事上没有捞到半点好处不说,还引来袁术的大举进犯,这就发生了小说中非常有名的《袁公路大起七军》,也即是史书中的袁术“七道攻布”。

当时的吕布手上只有三千多人马,自然心生惧意,于是就迁怒于陈珪,并且向其问罪,吕布说道“今致术军,卿之由也,为之奈何?”

陈珪却很淡定的给吕布出了一个反间计,他说“暹、奉与术,卒合之军耳,策谋不素定,不能相维持,子登策之,比之连鸡,势不俱栖,可解离也。”

陈珪这个人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老辣”,可以说陈珪无论看什么事情往往都是一针见血。据《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吕布正是采用了陈珪的计策,派人去说服杨奉韩暹。个人猜测吕布所派去说服杨奉韩暹的人应该就是陈登,或许正是这件功劳才使得吕布允许陈登去广陵上任的吧!在《九州春秋》的记载中,吕布还给杨奉韩暹写了一封书信,内容是这样“二将军拔大驾来东,有元功於国,当书勋竹帛,万世不朽。今袁术造逆,当共诛讨,奈何与贼臣还共伐布?布有杀董卓之功,与二将军俱为功臣,可因今共击破术,建功於天下,此时不可失也。”

实际上在杨奉韩暹的内心深处,对于护送汉献帝东归后的境遇,的确是有着一种失落感,吕布的这封信也说道了他们的心坎儿上。所以才会临阵反水,帮助吕布攻打袁术的大将张勋和桥蕤。这一场大战下来袁术可谓损失惨重,几乎是全军覆没。在《后汉书》中这样记载道“暹、奉大喜,遂共击勋等于下邳,大破之,生禽桥蕤,余众溃走,其所杀伤、墯水死者殆尽。

这件事已经让袁术在袁术七道攻布失败后没多久,吕布就乘胜与杨奉韩暹继续合作,组织了一场攻打袁术老巢淮南寿春的战事,也就是吕布一生中又一件非常有名的事件“虎步江淮”。这件事记载在《英雄记》中,他们一直打到寿春附近的钟离县,大肆劫掠然后全军而还。走之前吕布还给袁术留下了一封带有嘲讽的书信,非常的有文采气势,全文如下“足下恃军强盛,常言猛将武士,欲相吞灭,每抑止之耳!布虽无勇,虎步淮南,一时之间,足下鼠窜寿春,无出头者。猛将武士,为悉何在?足下喜为大言以诬天下,天下之人安可尽诬?古者兵交,使在其间,造策者非布先唱也。相去不远,可复相闻。”

这件事在正史中虽然被陈寿和范晔所抛弃,但是裴松之和司马光却认为这件事是存在的。可是这里面有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就是从始至终刚没看到袁术一方的任何抵抗,只是在最后阶段,吕布已经渡过淮河北上而去了,袁术才终于率兵五千赶到“扬兵淮上”。

这件事很奇怪,袁术就算是再没本事,也不至于不做任何抵抗就被人打到家门口吧,这也不符合袁术的性格。所以可以肯定一点,当时袁术和他的主力应该并不在寿春。那么他去了哪里呢?

其实,我在《张勋和桥蕤篇》中曾经给出过一个答案,就是当时袁术应该正在陈国,带着他的主力部队发动了陈国之战。

陈国之战是袁术为了争夺豫州所发起的又一场与曹操的战争。在建安二年秋九月,袁术派人诱杀了陈国王刘宠以及陈国相骆俊,之后就亲自率兵占领了陈国。

陈国对于曹操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他就亲自带兵来攻打袁术。这就发生了《三国志武帝纪》中非常古怪的一段记载“秋九月,术侵陈,公东征之。术闻公自来,弃军走,留其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公到,击破蕤等,皆斩之。术走渡淮。公还许。”

在这段记载中有两点古怪的地方,第一点是袁术听说曹操亲自来了,就丢下部队自己逃走了。首先这不符合袁术的性格以及一贯的作风。袁术虽然总打败仗,但却从来没有怕过,还没开打就开溜儿显然并不符合实际。第二点是袁术既然开溜儿了为什么还要留下了许多的将领在陈国呢?《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有桥蕤、李丰、梁纲、乐就,在《袁术传》中还记载了一个张勋。这么多袁术所依仗的大将留在陈国,很明显袁术并不是要放弃来之不易的陈国地盘,而是将自己的主力部队留下来,而他自己只带了少数部队离开,可以看出他的本心是要坚守陈国的。那袁术为什么要走呢?他又去了哪里呢?从这段记载中“术走渡淮”来看,他是返回了淮南的。那么袁术放弃陈国这么大的战事不管,而返回淮南,很显然应该是在淮南发生了更重要的大事。这件事应该就是吕布“虎步江淮”的攻打寿春的战事。

事情的经过应该是这样,当袁术发动陈国之战以后不久,就发生了吕布攻打寿春的战事。寿春是袁术的老巢,使得袁术不得不回兵去救,但是又不想放弃陈国,于是就留下主力部队,自己只带了少数部队火速赶回淮南,可还是没能赶上,吕布已经带兵走了。从袁术“术自将步骑五千扬兵淮上”的记载来看,袁术当时的确是没有多少兵力,是仓促赶来,主力也没有在身边。而在陈国战场上,在袁术离开后,驻守在陈国的将领们由于对淮南战况的过度担忧,导致军心涣散,最终被曹操轻易打败。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吕布的“虎步江淮”,正好帮助曹操解了陈国之危,不得不让人怀疑,正是曹操与吕布“协同策谋”的结果。实际上袁术亲自指挥的这场陈国之战,不论从兵力还是从战术上都是极其有胜算的,要不是吕布帮助曹操攻打淮南,恐怕曹操的陈国就要丢了,陈国一丢,许都自然危矣!试想一下,要是吕布没有帮助曹操攻打寿春,而是反过来帮助袁术攻打曹操的兖州,后来的天下大势恐怕就亦未可知了。

实际上正如我上一篇中所说,对于吕布来说,与袁术结盟远要比曹操来的更为可靠一点。

吕布“虎步江淮”之后,声威大震,哑然一方雄主。可是一件事却让他耿耿于怀,那就是刘备的反叛。

在史书中,有两件事代表刘备背叛了吕布。第一件是刘备诱杀了杨奉,逼走了韩暹。

这件事在史书中有不同的说法,《三国志》中说是杨奉韩暹两个人在徐州扬州一带寇略,而被刘备所诱杀。而《后汉书》《九州春秋》和《英雄记》都认为刘备只是诱杀了杨奉,而韩暹则由于失去了杨奉感觉到势孤,就率领部下投奔并州,结果在路上被人所杀。这两种说法,都还算没有太大的出入。而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认为是杨奉韩暹背叛了吕布,想要投奔刘表,并且在徐州扬州交界处一带寇掠。杨奉本来计划联合刘备攻打吕布,可是没想到刘备在一次与杨奉商议事情的时候,乘其不备将杨奉绑了起来,并最终将其斩杀。韩暹率领残部逃往并州,结果在路上被人杀死。

不知道司马光在写这一段的时候,是看到了一份更为全面的史料,还是纯属他个人的猜测推理。虽然《三国志》和《后汉书》中分别用了“寇徐、扬间”“遂纵暴杨、徐闲”的说法,但是并不能就此认为他们背叛了吕布,因为在当时那样的乱世中“寇掠”也是军事集团生存的一个方法,杨奉韩暹的这种寇掠很可能也是得到了吕布默许的行为。而刘备以此为由将杨奉韩暹除掉,其实真正的目的应该是剪除吕布的羽翼,为日后的反攻做准备。

刘备背叛吕布的第二件事是他的拥兵自重。吕布让刘备屯驻小沛本意是让他成为自己的屏障,可是在袁术“七道攻布”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刘备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壮大起来。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馀人,吕布恶之。”甚至还发生了刘备抢夺吕布战马的事件。于是,以此为契机,吕布与刘备正式翻脸,并亲自率兵将刘备击败。兵败的刘备选择投奔曹操,曹操厚待了刘备,并且帮助他收拾残部重新占据小沛。

在《三国志吕布传》中,在这一段加入了这样一句话“布复叛为术”。或许此时此刻的吕布已经醒悟过来,认识自己之前所犯下的种种错误,也在这时开始试图去弥补了吧,可惜为时太晚。此时的曹操已经拥有了拿下徐州的全部条件,他有陈登为内应,刘备为外援,最主要的是他拥有了充足的粮草。所欠缺的只是一鼓作气的勇气。

建安三年,吕布遣派高顺领兵攻打刘备,一举拿下小沛,并且击败了曹操派来帮助刘备的夏侯惇。

这让曹操坐立不安,自己多年苦心布下的局,即将被破坏掉。于是曹操打算亲自东征吕布。可是他的想法却遭到许多属下的强烈反对,反对的理由是“刘表、张绣在后,而远袭吕布,其危必也”。其实在曹操的心中,要不要打徐州,也是犹豫的,必定自己在徐州吃过不少的苦头。可是曹操的一个重要谋士荀攸的一番话,却让他下定决心。荀攸说道“表、绣新破,势不敢动。布骁猛,又恃袁术,若纵横淮、泗间,豪杰必应之。今乘其初叛,众心未一,往可破也。”

在荀攸的这段话中,真正打动曹操的恐怕并不是“表、绣新破,势不敢动”也不是后面的“众心未一,往可破也”,而应该是“若纵横淮、泗间,豪杰必应之”这句话。这也正是曹操所担心的,所以徐州必须打,吕布必须除掉!

就这样,在这一年的秋天九月,曹操亲自带兵东征吕布,第四次攻打徐州。

战事初期,虽然遭到泰山群盗的阻碍,但整体进行的还算顺利,至冬十月,在刘备的协助之下攻陷彭城。又在广陵太守陈登的策应之下进逼下邳。

数次交战中,吕布尽皆败北,想要投降却被陈宫所阻,向袁术求救却又被拒绝。吕布只能退守在下邳城中,依靠坚固的城防抵御曹操的大军。

连月的征战,让曹操的士兵疲惫不堪,曹操产生了退军的念头。可是荀攸和郭嘉却劝阻曹操继续坚持,他们说道“吕布勇而无谋,今屡战皆北,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急攻之,布可拔也”并且还向曹操献了一条伤天害理的绝户计——引水灌城。

于是,曹操挖掘泗水和沂水的水道,将其引入下邳城中。

在这种情况之下,吕布的境地愈加的困迫。有一天,他与陈宫登上城楼,望着围城的曹操士兵说道“卿曹无相困,我当自首于明公。”意思是说“你们不用在围困我了,我将要向明公曹操自首投降!”。而站在旁边的陈宫却对吕布说道“逆贼曹操,何等明公!今日降之,若卵投石,岂可得全也!”

一个月后,即建安三年,冬,十二月。下邳城中吕布的将领侯成、宋宪、魏续因不满吕布赏罚不分合谋叛变,率兵将陈宫高顺抓住,投降曹操。

大势已去的吕布登上白门楼,只见楼下奋力攻城的曹兵,眼看就要攻入城中。他对是身边的士兵说道“你们将我的头砍下来拿去向曹操邀功请赏吧!”可是这些士兵没有一个忍心这样做的。

于是吕布下城楼投降。

之后,就发生了在小说中和历史上都非常著名的一段故事——《白门楼吕布殒命》。

这段故事在《后汉书》中记载原文如下:

布见操曰:“今日已往,天下定矣。”操曰:“何以言之?”布曰:“明公之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令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顾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上客,我为降虏,绳缚我急,独不可一言邪?”操笑曰:“缚虎不得不急。”乃命缓布缚。刘备曰:“不可。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操颔之。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也!”

“於是缢杀布”(《三国志吕布传》)。

罗贯中曾经写过一首关于吕布的诗“夜读三分传,堪嗟吕奉先。背恩诛董卓,忘义杀丁原。倚仗英雄气,不从忠直言。白门身死日,犹自望哀怜”

在罗贯中的眼中,吕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表现出的是“哀怜”,但是我却觉得吕布在曹操面前所表现出的依然是他一贯的霸气,只不过这种霸气,放在为自己谋求一线生机的时候,就显得有些羸弱了。

吕布,以微末出身而纵横天下,以“飞将”之名勇冠当时。他“反复”,说明他对现实生存状态的不满,他“轻狡”,是他在向上攀爬时为了摆脱困境而做出的本能反应。最初的他只是想要凭借着自己的一拳一脚,摆脱阶级固化的捆缚,去实现一个屌丝的逆袭。可是在权力面前,一次次的希望,只能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淹没。

在丁原那里他被埋没,于是他杀死丁原投效董卓,可是注重门第身份的董卓没有给予吕布想要的尊严,反而践踏了吕布所收获的那一份短暂的爱情。于是他杀死董卓成为王允的臂膀。然而一个病入膏肓的王朝已经无法挽救,只在转瞬见就轰然倒塌在吕布的脚下。在长安最后的时刻,吕布还试图救出王允,以成为东山再起的资本。可是王允的迂腐不化,正如东汉王朝一样无法挽救。到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原来是如此的天真,甚至超过了王允。既然那一座大厦已经倾倒,为什么还要去维持他呢!

就这样,袁术教会了他地盘的重要性,袁绍让他知道自己其实具备称霸一方的能力。既然这样,自己为什么不能成为雄霸一方的诸侯呢!所缺少的不就是一块地面吗!于是就有了兖州与曹操的争霸。不管这一场争霸的结局如何,是不是被张邈等人利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为吕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终于在徐州,运用与兖州相同的方法,赶跑了刘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诸侯。

然而,一个诸侯必须有诸侯的样子。而吕布所欠缺的正是这种样子。

长期生存在体制内的压抑感,让他有些焦虑,也让吕布的思维产生了惰性,他总是希望给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主子”,哪怕只是名义上的,也可以填补这种焦虑所产生的空白。所以他一会臣服于袁术,一会又向许都纳贡。甚至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没有勇气选择战死沙场,而是一而再的向曹操示降。

他为了掩饰这种焦虑与惰性,总是显得很霸气,甚至于到最后,都想要选择项羽式的诀别。然而吕布必定不是项羽,也没有乌江自刎的勇气。他的这种掩饰,让他失去了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在史书中我们看不到吕布和谁关系特别好的记载,即便是对他忠心耿耿的高顺都只能是“不能用”的。

这些可能都是他人生失败的原因,而最终造成他败亡的根源,则是他在徐州所做出了一系列失败的决策。吕布让刘备屯驻小沛是其一败,绝婚袁术是其二败,与曹操结盟是其三败。而这一切都是拜陈氏父子所赐。

然而,说到底还是吕布自身缺乏最起码的政治意识与谋略,这些都是一个领袖、诸侯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他永远都是贪图现成的既得利益,不想去付出经营,终于背离了正轨,而且越走越远。等到想要挽回的时候已然来不及了。

或许是吕布的出身决定了这一点吧!然而在三国的历史上有一个人也被时人骂为“反复”,与吕布有着类似的出身,却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至于这个人是谁,我们以后再说。

吕布死后,曹操站在白门楼上望着落日的余晖,久久不愿离去,他的心中感慨不已。这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也让他的事业发生重大的转机。他也清楚的知道,落下的太阳终会再次升起,周而复始永不停息,伴着他的征途继续前行。

小a斯蒂芬写于2018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