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宝玉挨打之谜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620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有黛玉“题帕三绝”一节,题诗经过是这样的:宝玉挨打后,怕黛玉担心,故以晴雯送三块旧帕为借口,让黛玉放心。黛玉由此大受感动,一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因此在旧帕上题了这三首诗。这三首诗,历来被认为是黛玉第一次比较直接的表达自己对宝玉的感情,是他们感情明朗化的一个开端,理由是,从那以后,二人再没有象之前那样争吵过。

这是从“大旨谈情”的角度理解《红楼梦》,而其背后之隐情,却并非如此。首先,本回的标题就另有一解。标题谐音倒读即为:【各个全错烨错你错,尔没敢清雍清总清。】这是曹寅对康熙就清查织造亏空所说的话。此话带有很强的挑衅性,含两层意思,一是说康熙清查亏空乃“错中错”,该弄清楚的终会弄清楚(应清总清)。二是指责康熙一念之错,导致雍正丧命九泉,只有雍正一命呜呼,亏空之事才能一了百了,二者互不亏欠。证明曹寅父子早有策划刺杀胤?之动机。

在此之前,曹寅总不敢挑明,写到这一回时,康熙突然死了,他才用整整一回的篇幅来申诉他的冤屈。大胆数落他的不是。此前宝玉挨打,是有原因的,在曹寅看来,康熙清查亏空,一该打;疏于理政,错选继位人,二该打;丢失他的《红楼梦》原稿,三该打。当然,在书中,宝玉只是康熙化身,这里的“打”指“鞭尸”或鞭挞以泄愤。于是作者借助朝廷重臣唐继祖(贾政的原型,见后文)直言上书,历陈朝政利弊,刺痛康熙要害,如同棒喝。使康熙如刺在背,让他很难受。宝玉三次挨打,均为这几件事的隐喻写法。

据史料记载,唐继祖,字序皇,江南江都人,清朝官吏。康熙六十年进士。雍正元年,授编修,转礼部员外郎。五年考选浙江道御史。七年授工科给事中。命察八旗亏帑,律侵挪皆不赦,犯者贫,羁狱二三十年不结。继祖为核减开除,奏请豁免,积牍一清。命巡西城,回民聚居,顽犷不法,严治之,有犯必惩,悉敛戢。可见,此人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官吏。由于手头资料缺乏,不见他在康熙朝上书的奏折,且他在康熙死的前一年才中进士,或并无上书劝谏康熙之事,故曹寅可能借用其事以讽喻,移花接木作“嫁接”处理,将雍正朝发生的事移到了康熙朝,以掩护其身份,保护这个昔日门生的人身安全。

《题帕三绝》另牍“提怕三借”,为曹寅责怪家人胆小怕事,到处借钱还债,而后来的结果并未因偿还债务而减轻罪责。宝玉赠与旧帕三块,也指旧事重提。事隔多年,雍正为填补自身亏空,再度向曹寅下手抄家,曹寅愤愤不平,就在手帕上题上三首绝句,有向死去的康熙讨回公道之意,同时也怨恨康熙临死昏庸草草立储,让位于忘恩负义的雍正,(雍正是否窃取皇位,暂且存疑)。这只是其中含义之一,其真实背景,却是康熙将《红楼梦》文稿外传他人,尤为曹寅痛恨之极,瞑目不可原谅。

宝玉第三次挨打的直接原因,缘于第二十八回宝玉结交蒋玉菡的事。大致经过是这样的:戏班演员琪官,又名蒋玉菡。宝玉先以玉?扇坠和袭人所给松花汉巾相赠,蒋玉菡回赠以北静王所赐茜香国女国王贡奉的大红汉巾。蒋玉菡妩媚温柔,随机应答。第三十三回贾宝玉被贾政责打,就是为忠顺王爷逼索蒋玉菡而引起。试想,如此区区小事,贾政为何打发雷霆,不可饶恕宝玉呢?

这段情节隐义很复杂,曹寅对此作了“深埋”处理。为了让读者读懂作品原意,在揭开此谜之前,我必须对上文几个关键词进行详解。

琪官:即指七王爷胤佑。康熙五十七年十月,他曾奉命管理正蓝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务。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旗官”,所以曹寅以谐音“琪官”命名。拆“琪”字的“其王”,谐音“七王”,也是指他。此人有残疾,为人“敬谨小心,安分守己”,足见忠厚,故曹寅又称他“忠顺王爷”。读过我全部章节的读者回忆一下,在四十一回宝玉不是将《红楼梦》送给刘姥姥了吗?这个刘姥姥就是七王爷胤佑。曹寅在这里是以分身法写同一件事。

值得一提的是,现存脂蒙本《红楼梦》,第七十一回回末总评一页的背面有“柒爷王爷”之草书,后来刻印时称“清某王府旧藏本”,简称王府本或府本。这就是康熙当年流失到胤佑手中的那个本子。后文我还要谈到这件事的详细经过。

蒋玉菡:曹寅给琪官另起此名,本属多余,可见另有深意。这里指的就是《红楼梦》这本书而不是指人名。它的谐音是“讲愚酣”,而红楼梦又谐音“哄鲁梦”,二者恰好配成一联。“蒋玉菡”的“菡”通“函”,本来指书,刘心武先生也认为指匣子装的一宗秘密,但他没有考证出到底指何物。其实它就指《红楼梦》原稿,这个稿本里面,有八百多条曹寅的前期批语,是后来其它版本所没有的,所以曹寅非常痛惜。

玉?扇坠:谐音“玉缺散坠”,隐喻将《红楼梦》散失民间,使之成为“缺玉”,不成“全璧”。松花汉巾:谐音“续话汉经”,指《红楼梦》后四十回,本为袭人之物。“花袭人”即“写话人”,袭人与宝钗同庚,本为一人二身,所以“续话汉经”指曹?所作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却被康熙赠送给七王子胤佑了。而琪官身份是“演戏的”,谐音“寅写的”,乃指《石头记》作者系曹寅。开始读《红楼梦》,我把“蒋玉菡”理解为“曹将入汉”,曾疑惑作者将“汗巾”故意写成“汉巾”,以为是曹寅宣称摆脱包衣身份,让曹姓入汉籍,永远与胡人划清界线的意念表达,不妥,他的祖先本来就是汉人。

茜香国谐音“欠饷国”,指作书地点及缘由,因康熙逼所欠饷银,曹寅无财以补而著书。大红汉巾谐音“大红汉经”,指堪称汉文经典的这部大书《红楼梦》。它首先存放在女国王(指纳尔苏王妃,曹寅之女)家里,后由北静王(福彭,纳尔苏之子)赠送给胤佑。后来胤佑借给康熙阅读,不久忠顺府派人来索书,曹寅父子才知道此事,于是宝玉挨了贾政一顿暴打。这是曹寅艺术化的一个情节。

这里面写《红楼梦》借来借去,具体经过不太十分清楚,但基本线索还是明朗的,即曹寅将书留存了一套交女儿曹佳保管,而外甥福彭不懂事,借给胤佑看,最后胤佑泄露给康熙,康熙得到全本,就将曹寅最初写的《石头记》残稿(后来的甲戌本)三回(三块旧帕子),又还给曹寅,曹寅便不放心,郁郁不乐,又打发曹?去探虚实,设法将全本要回来,所以有宝钗送药一节,后黛玉有亲自去了一回,见凤姐突然而至,她惊慌而逃,曹寅害怕胤?知道知道书的事,所以只好与康熙中断谈话。这些一向令读者不解的细节,均可作出解释。

早期《红楼梦》之所以不避康熙讳名,原因有二,一是康熙与曹寅关系密切,非同一般,且当时君臣关系早已淡化,无须避讳。二是康熙自己参与其中,虽看不懂其中隐藏史笔,但对曹寅文采赞赏有加,并朱笔点评。对此,曹寅可以大胆放心,他深信:万万人之上的皇帝都看不懂此书,后世更无人勘破机关。当然,这取决于当朝皇帝对汉文化的态度,我认为《红楼梦》在乾隆十五年前没有遭禁,原因之一是这本书首先从他的皇叔府中露面。乾隆十六年,乾隆大兴文字狱时,民间抄本已势不可挡,他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没有人看懂这本书,是《红楼梦》得以传世的根本原因。

三十四回前有一条蒙总批,也可作为上述分析的参考。批云:两条素怡,一片真心,三首新诗,万行珠泪。此十六字隐藏这样一句话:【累诸王,系万死,幸守善行,?骗烨,也属跳梁】,注意,蒙批其实也事曹寅自己的批语,这是前人早已忽略了的,很多这类批语一针见血,常中要害,不得红楼壶奥者绝不能为,这是题外话,再看下文:

话说袭人见贾母王夫人等去后,便走来宝玉身边坐下,含泪问他:“怎么就打到这步田地?”宝玉叹气说道:“不过为那些事,问他做什么…”宝玉闭口不言被打原因,自知过错在己。后来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蒙侧批:请问是【似】关心不是关心?可见曹?真正目的不是出于关心而来。【这段描写宝钗和袭人同时在场,其实只写曹?一人,宝钗说的“早听人一句话”后,蒙侧批:同袭人语。可证。“早听人”即“早扣今(口斤)人”,意思说,假如康熙不扣押曹寅父子,也不至于挨打】

再看一段:“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蒙侧批:要紧。【将来对景,就是将来被曹寅写入书中,康熙势必成为千古罪人,遭后世唾沫】。所以后文宝玉昏昏入梦,终说出真话来:

宝玉说,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蒙侧批:有这样一段语,方不没灭颦颦儿之痛哭眼肿。英雄失足【隐写失足】,每每至死不改,皆犹此而。【可见挨打是假,受到鞭挞是真。康熙想曹寅将《红楼梦》改写,以求美化自己,但曹寅“至死不改”,哪怕康熙不将原稿交出来,他可再隐写漏记的康熙所作所为。以供后人评说。

总之,这回书围绕《红楼梦》手稿转手经过,透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史实真相,将这些零星的情节链接起来,就是一部历史。余下我就不解读了,只将黛玉《题帕三绝》解译出来,以推翻前人局限于表面孤立的理解。旨在提醒红学人士:《红楼梦》的另一面确是一部空前绝后的自传,隐写曹寅后半生的屈辱与痛苦。包括《红楼梦》成书过程及传抄流布信息,皆可在文本之内找到答案。其探讨空间之大,正如巴西最近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淡水库,潺潺无穷,可供全人类品茗数百年。

黛玉《题帕三绝》原文:其一: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其二: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其三: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谐音倒读:【迄算(其三)我,烨自恨。饷始不足,甘欠,有也欠,全父母也,畸久将饷拒,上面收难,陷财弃耳(其二)。斑斑雨点点他人,死狐难变。岫上?先日,怎信我儿,?三透支,玉滚珠抛弃矣(其一),悲伤不得,寅忍交,?解牢消缴。妇痴遂畏,却怕先杀,暗垂空泪,累岫恐焉。】

每句首尾联字谐音倒读:【我补祖创,伏降主,财伴人死,正先正上,袍辈较真,此谁安?垂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