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贾惜春原型是弘昼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275

读者朋友,先说段小插曲给您醒醒闷。前日忽然接到同乡好友张存辉一条短信,令我哭笑不得。这张先生是家乡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擅长桃源大鼓,最近摘得“沅水鼓王”称号,免不了邀亲朋好友聚会庆贺一番。唯我远在他乡,无缘碰杯,颇不畅怀。又早听人说,我在解《红楼梦》,颇不以为然,当时就打电话给我,开口第一句话就让我来气,他问我“蚕豆吃完没”。我见话不投机,支吾了几句,挂了。

显然,他是以家乡流行的那句歇后语“麻雀吃蚕豆??吃得进,屙不出”挖苦我。此人早年一向是我书房里的常客,读书不多,然《水浒》、《三国》、《聊斋》故事背的烂熟,又编成大鼓词在附近九里十八村演唱,他的“粉丝”大都是上了年纪的农民。却唯独不唱《红楼梦》,有人问其故,他回答得也挺幽默:“红楼儿女若下乡,谁有心事去农忙?”其实,那是句“猫儿拉屎??自掩埋”的话。他从来不唱《红楼梦》,看他的短信读者自然明白:

人言你聪明,我说你糊涂,家有千千结不解,解么子红楼?老父百病在身,儿子等钱修屋,你辞工去著书,养家薪水断流。解解解,解得厨房没了米和油,解解解,解得老婆跟了别人走,解解解,解得痴人一夜白了头。

读者切莫信他这番鬼话。他是在为众生画像。一如惜春描摹大观园。按照姊妹们的想法,连刘姥姥酒后醉态都得画进去,唯独不画自己,连自己的贴身丫环入画,也在贾府败落前,找个理由撵了出去,你以为她真是个“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的口冷心冷之人么?“我清清白白一个人,为什么给你们教坏了我!”这些话什么意思?读者若不了解惜春原型是谁,是很难读懂惜春的,下面我就为您解读这个神秘的贾府千金小姐。

惜春居住的地方叫做蓼风轩,包括藕香榭和暖香坞两处。藕香榭是个有竹桥、凉亭、桂花的精致水景建筑,上边有黑漆嵌蚌的对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

惜春的原型就隐藏在这段话里。曹寅曾用人物肖像、生日、别号,或其它生理特征等暗示原型人物,对惜春则变换花样,重点从她的住处影射。先看“藕香榭”,谐音“偶相携”,自然是指兄弟手足之情了。“暖香坞”谐音“乱象屋”,一定是家里遭了劫难。但这个地方暖和。书中着重突出写了:正门向南,游廊过去,正是惜春的卧房。“打起猩红毡帘,已觉温香拂脸”。书中曾借贾母之口说明惜春的住宅尤其适于冬居,有“你四妹妹那里暖和”等语。

这些并不显眼的描写,让我联想到一个人,他就是雍正第五子爱新觉罗弘昼(1712年-1765年),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廿七出生,雍正十一年封和亲王,母纯悫皇贵妃耿氏,子永璧,弘昼为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王爷,喜好办丧事,吃祭品,其实是为免卷入弘时和弘历对皇位的争夺而以“荒唐”为名韬光养晦。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月初八,和亲王薨,谥恭,是为和恭亲王。

弘昼是弘历同父异母兄弟,两人同生于康熙五十年,年龄只差月份,又有传说弘昼只比弘历晚生几个时辰。弘时死后,他俩是雍正死后唯一成活的儿子,就象莲藕相生。故谓“偶相携”,“乱象屋”是指雍正暴死,年轻的弘历继位时似一盘散沙。“暖和”是指“昼”字之意,黑夜过去,白天到来,自然温暖如昼。对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可解读为:【芙蓉雍破归来讲,菱藕相生写昼瞧】。就是说,雍正死后,弘昼偶从京城归来见曹寅,讲述了一些事情,曹寅就决定写他们兄弟俩,写完后还给弘昼看了。

暖香坞门楼上里外皆嵌石头匾。向外的匾上凿着“穿云”,向里的凿着“度月”二字。别看这四个字,同样隐藏“弘昼”二字,“穿云”可理解为“搭弓射穿云”,将“云”字的“二”射去,再配一“弓”,即“弘”字。“度”谐“牍”,指“尺”,“月”谐“曰”,“一尺曰”,就是“昼”字了。

我们知道,《红楼梦》里暖香坞与探春住的秋爽斋是邻居,二处隔水相望,中间是藕香榭,探春曾在这里开海棠诗社,设螃蟹宴,其意是望叔伯弟兄们“旁协”自己料理政务。不远处岸上有两棵桂花树,俗称“八月桂花香”,弘历正好八月出生。即象征弘历弘昼兄弟俩,曹寅如此设计景物的用意洞若观火,写探春之后写惜春,就是为雍正两棵“独苗”立传,不带任何褒贬,只希望他们兄弟俩和睦相处,携手共担社稷。

然而,弘昼却不是名利中人,他早就“勘破三春景不长”,一直无心于政治。倒愿意过一种另类王爷的闲适生活,故乾隆以后的史书送他一个“荒唐”王爷的称号。惜春雅号“藕榭”,就是说:哥哥,你的好意“偶谢”了,我不会协你从政。

惜春的特征还有几处与弘昼耦合的地方,如她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与雍正晚年如出一辙。又说惜春生得“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身量为昼,形容尚晓】。她的贴身丫环叫入画【“出神入化”谐“入画出晨”】。这里的“昼”、“晓”、“晨”,指谁明白不过。还有,作者将惜春比作曼陀罗花。传说这种花三千年才开一次,而且花期极短,可谓“一日辞【旦尺】谢。”这些哑谜式的曲笔,都暗示了弘昼,非拆字谐音解读无法领会。有人说《红楼梦》好像成了《谜语大全》。我则要问,若作者不设谜面,我会去作谜去解吗?他如果以逻辑思维命题,我会用数学方程式求解。他如果用“脑筋急转弯”呢?我总不能去翻史书去找答案吧?下面解读惜春判词:

《红楼》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七,画的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画的意思可概括为八个字:“古庙美人,独坐看经”,谐音解读为:【孤庙没人,独昼堪精】,意思为,弘历继位,左膀右臂无人相助,连兄弟也不去帮他,唯独弘昼最精明。似乎预示后有不测。不过从乾隆后来的情况看,曹寅的判断有误,如果他知道乾隆稳坐江山六十年,也就不会如此去写了。

判词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解读:第一句是说,弘昼独具慧眼,看清了夺储没有好下场,前面的弘皙、胤?逃的逃,关的关,“三春”弘历好景也不会很长。第二句谐音读为“缁衣顿盖皙殓装”,指雍正弘皙相继死去。最后两句,言织造曹李二府的某个女子,原已送给雍正为侧福晋,现在成了寡妇,只好到庙里去当尼姑,以青灯为伴,打发晚景岁月。惜春的“红楼曲”更是一篇难得的“谐音双意”锦绣文字,现解读出来供大家欣赏。

原文: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解读:【讲那“三春”,勘破逃弘溜路,待遇祸罢,则捎话达密,密哪清淡?添祸。说什么天丧要逃生,?总信任,夺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养蠢泥人,乌烟侵风,令下跪淫我。更贱,咒念天衰。曹这文墨咋的?是作品竞服人。劳碌春容,愁泄话,则某死。这般生关死结,谁能躲?闻说到西方,宝书换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关于惜春的文章造化匾额: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并无新意,我就不解读了。但她的那“佛前海灯”谜,却值得考究。“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身沉墨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贾政猜是“佛前海灯”,惜春笑答:“是”。海灯是点在寺庙里佛像前的长明灯,过去红学界均认为此谜隐喻惜春出家为尼。我则不赞成这一说法。

前文述过,此谜底隐含“竺”字,与前三谜均影射“竺香玉”。乃作者“一歌两唱”写法。但此谜本意还是针对弘昼而写。前两句言弘历乱中继位很危险。“色相”指“奢相”,言当前富贵亦空亦梦,“菱歌”与“佛经”分别代表现实与虚幻,他认为哥哥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作了错误的选择。后两句强调自己有先见之明,就如佛前海灯,虽身在暗处,却昏昼不熄,照度苦海慈航,因“姓”中有大光明“昼”,所以他自诩是个“明白人”,世人皆醉我独醒。

其实弘昼的这种远离是非,避祸自保的心态,缘于弘皙倒帝志在必得的决心,连曹寅也抱以同样的幻想,认为最终弘皙会取代弘历称帝。这暴露了曹翁政治眼光的局限性。惜春的“惜”谐“夕”,正好与“昼”成反意,所以我们反看惜春才能看清现实中的弘昼。这样我文首所提的问题便有了答案,原来惜春狠心将入画撵出大观园,就是撵自己,早日金蝉脱壳,离开险地,以求自保,正谓聪明之举。

弘昼变得更加醉生梦死,没事就在家里给自己操办丧事。可身为王爷却一点也不忌讳。每次丧事开始他便坐在本该放棺材的地方,对着满桌的供品胡吃海嚼,他的下属姬妾丫头老妈子们照例跪在底下嚎哭。这些怪异不可思议的举动,历史上有很多猜测,有的说他神经失常,有的说他装疯卖傻,心存异志。解读了《红楼梦》,想必读者已明白,弘昼是有觊觎皇位之心的,他并不会按曹寅愿望,辅佐哥哥成就帝业,他后来的所作所为,证明了这一点。

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八年五月和亲王弘昼以仪节僭妄,罚俸三年。秋七月……癸丑,上临和亲王弘昼第视疾。丁巳,和亲王弘昼卒。关于他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说自尽,以“三尺白练”吊死,一说赐死。但很多人不赞同“赐死”之说,理由是:

书上写道“和亲王弘昼以仪节僭妄,罚俸三年”也只是说罚俸禄三年,并没有太大的惩罚。另外,书上还写道“上临和亲王弘昼第视疾。”说明当时弘昼病了,并且皇上特意去他府上探病.而之后没有几天弘昼就死了,而并没有发现有记载弘昼犯事而被赐死的事情。另外书上写道“三十年,薨,予谥。子永璧,袭。”按照清朝的规定如果被赐死那么一定先夺其爵位,然后再赐死.其子不可能世袭他的爵位。综上两点,认为弘昼是自然疾病死亡,而非赐死的。

但我却不这么看。据说他病重临死时,乾隆曾去看望过他。弘昼挣扎着爬起来在床上给乾隆磕头,一边磕,一边用两手围在头上,比划出帽子样。意思是希望乾隆把自己“头上”的这顶皇冠赏给他,也不知乾隆是真不明白还是假不明白,真地摘下自己的帽子,交给他说:“你是想要我的帽子啊?”

如果这段记载属实,那么弘昼必被乾隆赐死无疑。一个病重之人,至死不忘帝位,大言不惭叫乾隆让位于他,乾隆再仁慈,会放过他吗?

还有一个例子:一次弘昼和乾隆一起到正大光明殿去监考八旗子弟。到了傍晚,他请乾隆先去吃饭,乾隆没答应,他便有意激道:“难道您还防备我买通他们不成?”乾隆当时没说什么。第二天和王又觉得不妥,向乾隆叩头谢罪,说自己出言不逊,冒犯了天威,请皇上不要计较。乾隆答道:“我要是计较,就凭你昨天一句话,就可以把你剁成肉酱!”从中不难看出他们兄弟俩之间的积怨,由来已久,一旦爆发,弘昼死无葬身之地。

当然,曹寅无法知道弘昼的真正结局,就设计让他去栊翠寺取代妙玉出家为尼。这是曹寅依照弘昼“勘破三春”而作的理想设计,曹?补写时在弘昼身上发生的故事本来不多,抑或此人已经消失在可知范围,故着墨不多,一切合符父子俩一贯的写实主义原则,并无不合情理之处,因而也不存在高鹗续书的问题。至于判词与结局有抵触,完全是后人误解判词所致,“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并不是指惜春,“绣户”二字,原指织造之家,指李煦早年送给胤?当侧福晋的某个女子。后文我将涉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