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曹雪芹并无其人(一)
作者:古洞秦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468

若要弄清贾宝玉,曹雪芹,甑应嘉,曹天佑四人之间的关系,请先看脂评本【下同,不再标出】第二回一段原文:

时逢三五便团圆,【甲戌侧批:是将发之机。】

满把晴光护玉栏。【甲戌侧批:奸雄心事,不觉露出。】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甲戌眉批: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

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蒙侧批:伏笔,作口言语。妙!】乃亲斟一斗为贺。【甲戌侧批:这个“斗”字莫作升斗之斗看,可笑。】

这是中秋之夜贾雨村和甑士隐饮酒微醉后,雨村即兴而作的一首咏月诗,但诗意表面吟月,背后却另有所指。“三五”即“十五”,明说中秋月园,实谐“死我”二字,“团圆”谐“叹完”,“晴光”指“青史”,即《红楼梦》这本书。手打吧首发“护玉栏”谐“笏?男”。“天上一”指天子雍正【“一”放“上”字上为“止”谐“子”】,“轮”谐“冷”。意思说:我将死去,一切都完了,雍正死后,我才敢将《红楼梦》这本书奉交给儿子曹?,让天下人有幸看到。从而判断,这是曹寅乾隆初年所写。曹家被抄日正是雍正六年(1728)正月十五,离家被抄相隔七年,所以每逢中秋月圆,作者不免感叹家族兴衰,故又自批语:“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解读便是:《红楼梦》一书,因“死”我(十五)起,因死我(十五)终,当然,前面的死是假死,后面的死才是真死。此是曹寅“假死”硬证之一。

后面一句“可贺,可贺”脂批曰:作口言语,妙!。就是“可嘉可嘉”,这里点出了后来的甑应嘉,应嘉是谁呢?且看后文:“乃亲斟(谐增)一斗(升谐孙)为贺(嘉),因为作者又自批了:这个“斗”字莫作升斗之斗看。等于提示我们。曹寅这时添了个孙子曹天佑。

何时添孙呢?第二回有这么一句:封肃(士隐岳丈)忙陪笑道:“小人姓封,并不姓甄。只有当日小婿姓甄,今已出家一二年了….。“出家一二年了”,正是指天佑出生那年(1715年),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史料记载:曹寅1712年9月宣布“病死”,三年后儿子曹?又“死”在进京途中,1715年添孙子,按理他是看不到孙子出生的,若甑士隐原型即曹寅,那他现在说添孙,证明“假死”必然成立。此乃曹寅假死第二证。

关于曹雪芹这个名字。在《红楼梦》只出现三次,其中第回写道: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式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这段话是作者不打自招,承认这是“烟云模糊处”,读者也可能看出破绽,《金陵十二钗》根本不是一本书。单看“式猾之甚”四字,一看便知。“式猾”怎解?纯系臆造之词。此四字谐音读就是:“是化之孙”。即给曹天佑起的一个化名。曹寅原是这样想的:《红楼梦》在他生前是不指望传世的,而儿孙辈又未必能写出如此佳作,就预先设个假名于书中,万一孙子今后衣食无靠,或许将书换钱养身。哪知天佑天生弱智,最后书稿被人骗了去,才落得潦倒终生,栖身寺庙的悲惨结局。这是后话。

旧传“曹雪芹借家叔所寓寺庙栖身”也当可信。但这个曹雪芹是否就是曹天佑呢?《红楼梦》一百一十四回写甑应嘉的结局似乎很好,写甄应嘉蒙恩起复,赐还世职,行取进京陛见,彼时适值越地盗寇猖獗,百姓不安,皇上见他熟悉土疆,命他前往安抚。云云。

那就是说,曹天佑的结局应当绝不至于象曹雪芹那样悲惨。两者是否就是一人呢?解决这个问题,先必须解决曹雪芹是否有其人。先看作者起“曹雪芹”之名的动机如何。

按旧说,曹雪芹是曹寅孙辈,似乎没多争议。原型贾宝玉。就有问题了。书中说,宝玉生日是闰四月芒种节,即阴历四月二十六日生,而且那天还是什么“绛洞花王”、“饯花节”。我已考证出,这本是暗示康熙生卒月日,(见后文)那就是说,“雪芹是宝玉原型”一说可推翻。据周汝昌先生考证,曹寅号雪樵,这一点,我也在书中找到了证据。古人起名最忌乱辈分,曹寅为自己孙子起名“雪芹”是不可能的。那么,“曹雪芹”到底何解呢?周老好像猜测过,“芹”是否为“荞”字之误。经我分析,还真是这样,不仅是误写,而且是曹寅故意误写。

拆“荞”字为:草头,二,人,儿。谐音“抄二人”,这样,“曹雪芹”实为“曹雪荞”。谐音读作“曹雪樵”或“曹(寅)写,(与)儿二人抄”。仅三个字,就解决了《红楼梦》作者问题。可能考虑到“曹雪荞”太明显,曹寅不敢用,就考虑找个形似而读音不同的字替代,正好曹家附近庙里有个芹大和尚,平时与曹寅过往甚密,于是就选用了这个“芹”字。以遮人耳目。由此可见,曹雪芹其实空有其名,实无其人。下节,我将详细论述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