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壤之别(2)
作者:黄尚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720

郁树所谓的“上次”,是指4月初的时候,那时毕业分配还未真正开始。有一天,校团委周书记突然从足球场上将他拉下来,说是有人要找他谈话。

“是分配的事。”周书记拍了一下他的头,“市法院正在推行微机自动化管理,他们技术装备部门今年想在我们学校要个人,我们推荐了你。这可是个好单位,好好把握啊!”

法院算好单位吗?郁树不以为然,他记得高中毕业那年,他们班有好几个高考落榜的同学,通过“招干”考试进了银行、工商局和法院。这几个单位在当时中国人心目中也不过一般化,还不如一些好一点的工厂,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法院到底是干什么的。

尽管如此,但听周书记的口气人家可是来“掐尖”的,于是他又有点不自信――实事求是地说,中专两年,他根本算不上是个好学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大中专毕业生基本上都由国家包分配,很多是“哪里来回哪里去”,没有就业压力,也就没什么学习动力;加之改革开放大门初开,各种西方思潮泛滥,人心思变、学风浮躁。郁树自然难以独善其身,他的功课基本都是六七十分,结结巴巴过关,还有一门补考。其他方面,由于高考不理想,他一度自暴自弃,加上一贯喜文厌理,对无线电专业更是毫无兴趣,于是整天痴迷于看小说、诗歌或打球、跳舞,吊儿郎当,纪律松散。直到二年级下学期,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对班级团支部书记工作不满,一时冲动下,他以“让我们学生时代的最后半年过得丰富多彩”为口号,自发组织团支部书记竞选,并大获成功。一开始,校团委对这一违反程序的半路竞选并不赞成,但民心所向,且木已成舟,只好认可。不曾想,郁树上任后,不仅本人大展才华,勇夺学校独唱和演讲比赛第一名,而且带动原来死气沉沉的班级面貌大变,在黑板报、合唱、交际舞、篮球、围棋等各种校际比赛中屡屡斩金夺银,令校团委心服口服、非常满意。而最让校团委尤其是周书记刮目相看的是,他还自任主编,组织办了一张手抄本的周发“班报”,交流学习心得、记录校园生活、展望美好未来,有诗歌有散文甚至有小说连载。周书记说这是学校历史上第一张“报纸”,他还特别将那张“创刊号”要去,说是要存档、留念。

显然,周书记推荐他,正是看中他最后半年表现出的多才多艺和出众的组织能力,但法院可不仅仅看重这一点。他记得那两个人和他谈话时,首先问的是他的家庭背景,然后就是他的学习,又着重询问了他对电脑知识的掌握情况,爱好、特长什么的几乎没问。而他则由于毫无准备,加上潜意识中又对法院不太“感冒”,所以面对提问,他只是寥寥数语地机械应对。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你对到法院工作有什么感想?”,仓促间他居然脱口而出“无所谓”。话音未落他就感到说错话了,于是赶忙补正,“我是说‘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如果能进去当然要好好干,进不了那就‘接受党和人民的再挑选’吧!”――然而已经晚了――周书记事后透露,法院最终放弃他而重新选择了另一个班的副班长,正是因为他最后那句“不经过大脑”的“无所谓”。

说实话,尽管对录取与否看得很开,可一个星期后得知自己落选时,他心里仍然很不是滋味。不过那种不是滋味也就持续了两三天,一是他天生乐观,再不开心的事很快就会过去,二是因为那时候整个分配大局还未明朗。尽管学校上半年已经确定由部属改为省属,但从校长、老师到学生都认为这对他们第一届毕业分配应该不会有太大影响。他还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在做着进部省属研究所、军工厂、国营大厂的好梦。尤其是南京市,作为省会城市,几乎所有的研究所、军工厂都集中于此。所以他想,就算法院真的不错,但他以后的单位也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现在看来,差了可不是一点点,简直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