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君王须早朝
作者:悲伤的白娘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342

如津津乐道的在诉说,如数家珍一般,仿佛大汉朝景,此刻正如一幅画卷展现他的眼前。贾如不知道王咸是否被感染,反正,他自己已经陶醉在萧问天口中那个既强且盛的大汉王朝。

纵观历史上主导变革的风云人物,魏之申不害、秦之卫鞅、宋之王安石、清之康有为、梁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都是理想主义,富于浪漫的情怀且对既有的现实不满,同时,也有一往无前的追求变革的勇气。

贾如正是这种人,在潜意识里,王咸也是。只不过因为不同的人生际遇,造就了这两个人不同的行事风格。不像贾如单身一人无牵无挂、无拘无束,王咸需要考虑的事情比贾如多得多。

但无论如何,当时空走到这一节点,在因缘巧合之下,从后世来的萧问天、出身于草芥的贾如,还有豪门大族的世家公子王咸,这三个具有类似性情的人终于在今日走在一起。

贾如勾勒的画面太过美妙,以致两个人的心情一时激昂澎湃、久久不能平复。两人之间的话题渐渐多了起来,从太学宫的事聊到民风社情、到民族精神,再到探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富国强军之策,一时间,一种巨大的使命感在两人心中油然而生。

还没到太学宫,贾如和王咸已经将三日后的学术辩论之事商量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只需王咸召集太学宫的人明确任务、分头准备。

三日之后,太学宫里头一切就绪,只等天子驾临。

这天萧问天起得很早,见美人王兀自安睡,眼眉间带着淡淡地笑意,不安生的将一条粉嫩藕臂伸出被褥之外,于是他摇头笑了笑,轻手轻脚地握住王的小手将她的胳膊送回被窝之内。

没想到王一下子惊醒过来,仿佛偏要跟萧问天做对似的,将两条光溜溜的胳膊一齐伸出被窝之外,拉着萧问天的里衬袖子不肯放开,嘟着小嘴喃喃道:“陛下,还早着呢,再睡会儿吧……再睡会儿么”。

“你睡吧,朕今日要去太学宫。国家政事,不容耽搁”,尽管说话的语气很柔和,但萧问天手上的动作却很坚决,稍微一用力扳开王的一双胳膊,然后招呼侍寝地宫女过来替他穿戴梳洗。

新近才得宠。王不敢托大。拉开丝被起身下榻。她和宫女一起在萧问天身上忙碌起来。梳髻、着袍服、系腰带、悬佩玉。替萧问天周身上下打点妥当之后。王又命宫女去膳食房传早膳。

心里存着事。萧问天吃得很快。见身旁服侍地王衣冠单薄。担心她着凉。于是随代宫女将她送入卧房。他自己则把门外候命地赵一传唤进来。命他立即准备乘舆。摆驾太学宫。

而此时地太学宫。早已诸事齐备、各就各位。静悄悄地等候天子驾临。太学宫地大殿之内。祭酒王咸在靠近门口地地方焦急地来回踱步。不时把头伸向门外远眺。殿内两侧尽是些年轻地士子。分东西两列一溜跪坐着。仔细看看就会现。整个大殿之中。就数东侧席地春秋公羊博士孔方年纪最大。平素那些老气横秋、自以为学识渊博地诸家博士一个都没见。

其实。这正是祭酒王咸地刻意安排。所谓革新。即为除故纳新。今日得以列席大殿之内地年轻士子。都是王咸、贾如和孔方三个精心挑选出来地。他们。将成为大汉朝新生力量地代表。

“陛下驾到!……”。来了。王咸先是远远地看见天子仪仗迤俪而来。没多久。便传来中常侍赵一那声悠长地颂唱。再近些。王咸看到一班朝臣在四个人领衔之下。紧紧跟在天子萧问天地乘舆之后。

“嗯?‘四公’聚齐?太尉许嘉返回长安了?”。王咸自问一句。“瞧瞧今天地排场。天子和四公九卿悉数到齐。太学宫地人气很久没有这么旺了!”。

眼见天子还有十来步就要进入殿内,王咸立即迎头拜倒,口中高声说道:“臣太学宫祭酒王咸拜见陛下”。

王咸身后地一众士子见祭酒拜倒,也一齐伏下身子山呼道:“臣等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萧问天只在王咸身边稍作停顿,伸手略为一扶,接着便大步迈向大殿正中靠里的上位。解下悬在腰间地长剑,萧问天跪坐下来,口中招呼道:“好了,都平身吧”。

王咸率士子们谢过天子,自己起身站了起来,看到一班大臣笔笔直直地站在大殿当中,方才意识到准备工作还是出现了疏漏。当初安排席位的时候,除了天子之外

计大臣当中丞相张禹和御史大夫史丹能来就不错了。马陈汤和太尉许嘉,他们主的是兵事,太学宫的事情和他们八竿子打不着。兵事和政事相互分离,这可是天子革新朝廷官制的本意。

不管怎么说,让大臣们无席可入,作为祭酒的王咸在筹备上无有失。“太被动了!先前应该跟中常侍赵一通通气的”,王咸立在原地又是不安、又是懊恼。

王咸的窘态被萧问天看在眼里,待扫了扫太学宫内的铺排,萧问天当即明白过来,笑着抚慰王咸道:“王祭酒不必顾虑太多,主持好你的辩论吧。丞相,你们这些个大臣席地而坐好了”。

丞相张禹领头应喏,和大臣们就地跪坐下来。王咸眼里的一个大问题,在天子萧问天那里只需一句话即告解决,这就是身份和地位的差距。

一切安顿下来,萧问天意识到应该说点什么,充作此次学论的开场白。“朕一进来就注意到,今日的太学宫有一股清新之风,都是年轻人嘛”,萧问天的语平稳而沉缓,“很好,从这点上说,朕看王祭酒还是用了心思的。你们很年轻,朕也很年轻,应该有一种勇于破除陈规、不拘一格的思想,今后我大汉,有很多事情等着你们去做。

但是,具体到某一个人,究竟能为朝廷、为国家做出多大的功业,不完全在于术业的精通与否,更在于安身立命的指导思想对不对”。

士子们认真地听着,当然,丞相张禹、御史大夫史丹、太尉许嘉跟大司马陈汤他们也在认真的听,唯恐遗漏只字片语。天子讲话向来提纲,只会说些大的框架,根本不会对某人或某事亮出一个明确的观点,很多东西,要靠臣子们自己去揣摩领会。

“今后我大汉,应该像今日的太学宫一样,让朕感觉到一股清新进取之风扑面而来。放下以往的条条框框,依据今日之国情确立起新的规制,你们,就是做这些事的人!大汉能否长治久安、强盛无双,万千大汉子民能否安居乐业、安康富足,责任正在你们身上,当然,也在朕身上。不瞒你们说,想到这些,再比照现实,朕感到肩上的担子分外沉重、时间分外紧迫,甚至因此夙夜不眠。朕作为天子尚且如此,你们安能独享太平荣华?让每一个子民以身为汉朝人为荣,这是朕的终极目标,所以你们,无论大臣还是士子,都应该有这种紧迫的使命感!”。

“陛下!……”,萧问天的话刚说完,御史大夫史丹抢先拜倒在地,神情显得颇为动容,口中喃喃道:“陛下为天下计、为万千子民计,忧劳国政竟夜不得寐,臣等羞愧不已呀!”。

“是呀是呀,不仅羞愧,简直无地自容……”,有大臣跟着附和。

半真半假的,大殿之内的大臣和士子们看起来很痛心,吵吵嚷嚷的都在说着一个意思,即规劝天子萧问天身体要紧,政事大可放手让大臣们去做,他们做臣子的理应替天子分忧。

这些话貌似是公卿大臣们对天子的体贴,可萧问天哪能听不出来?心里跟明镜儿似的。看来,朝中的政治班底刚刚搭建起来,还没有形成主心骨和一个主流的声音,丞相张禹和太中大夫贾如两个,现在并未走向权力格局的中心位置。而太尉许嘉和大司马陈汤,因为自己刻意强调不得插手政事,因而在很多场合显得有些畏畏脚。

这些事尚在情理之中,萧问天能够容忍,无非再多花些时间罢了,只是还有些不那么明白事理的大臣仍旧鼓噪不休,这让他有些不耐烦了。刻意瞟了御史大夫史丹一眼,萧问天伸出一只手,断然止住群臣们纷乱的言语,于是,大殿之内迅即安静下来。

“朕知道,你们是一片好意。但身为天子,就应该勤政爱民!这么大的国家,天子日日睡到日上三竿,天子安逸了,国家就动乱喽!朕今日在这里立个规矩,你们做大臣的去监督,今后我大汉的皇帝,必须要比大臣们早到前殿上朝,并且,不是病得下不了塌,不得无故不朝!”。

萧问天的语气很坚决,不容半点商量的余地,这让底下的大臣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天子比大臣提早到前殿,这将置大臣们于何地?一班公卿大臣们都在想,以后的朝议,耽搁延误怕是过不了关的,不仅如此,在时间上,恐怕还得比往日提前一些,总不能叫天子去等大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