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天命元年
作者:悲伤的白娘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431

众人告谢平身,萧问天没有对自己的大臣说什么,而国使节扎堆的地方说道:“朕听闻匈奴国的单于今岁又亲自入朝了?”。

一位身裹皮袍裘衣的胡人闻声出班走至殿中,年纪大约五十上下,长相甚为雄浑伟岸,只是脸色上气色不大好,似有疾病在身。“匈奴单于呼韩邪拜见大汉天子!此番……此番算起来,这一次应该是臣第三次前来大汉了。

适逢新岁,臣祝上国天子身体安康,国家风调雨顺!”。

说话的正是匈奴单于呼韩邪,一口汉语虽然讲得磕磕巴巴、不太流利,但以他的年纪,能完整无误的把心中所想表达出来,也算难得了。

在汉朝孝宣皇帝时候,北方草原上的匈奴部族先后有五人自称大单于,其中就包括这个呼韩邪。一时间五单于并起,彼此之间相互攻杀。呼韩邪迫于无奈,亲往大汉向孝元皇帝表示归附之意,并声称愿意臣服汉朝以做藩属。所以,呼韩邪单于每次入朝觐见大汉皇帝,都自称为臣。

其实呼韩邪这一步走的相当高明。汉朝一向以仁义礼仪之邦自称,自打呼韩邪归附之后,明里暗里的得到汉朝不少帮助,等到前岁西域都护府校尉陈汤荡灭了匈奴另外一部~支单于,呼韩邪便尽复匈奴故地,一家独大了。所以,呼韩邪心中对汉朝的感激之情无需言表。

萧问天对这些事情原本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继位以来,在关注内政之余,他的目光从来不曾局限在大汉的疆域之内。得空的时候,他几乎翻遍了所有与外国相关地宫廷档案,对汉朝周边的匈奴、乌桓、鲜卑、乌孙、娄沃、夫余、高句丽等邦国有了细致的了解。

鲜卑,尤其是鲜卑。根据历史的走向,萧问天知道,尽管现在地鲜卑族还很弱小,但它的兵锋却在几百年之后荼毒了广袤的中原大地,甚至连长安和洛阳也被其攻陷。五胡乱华的那一段历史,萧问天一直深以为恨,一直把其当作汉人最大的耻辱。当然,中原的汉人王朝自己不争气,也怨不得别人。

这些都是后话,萧问天掐住联翩浮想,在使节团内搜罗一番,似乎并没有现鲜卑的使臣,“不就是因为前不久地辽西之战嘛,不仅是鲜卑人,恐怕连乌桓人也敢来了!”,萧问天在心里冷笑道。

今日大朝,萧问天之所以先找外国使节说话,其用意在于好生抚慰几句,令其尽早退去。外事他得先放一放,内政才是萧问天眼下关注的重点。有外国使节在场,很多属于国家机密的国策方针,不便于当廷奏对与宣布。

有了这个打算。待其余几国使节一一面见之后。萧问天便命谒引各国使节至馆驿候命。有事再单独奏报召见。

外国使节恭贺见礼之后。在谒引领之下纷纷告退离去。前殿之中。只剩下汉朝地诸侯王大臣。于是。萧问天不再虚礼客套。也不要群臣地那些恭贺新岁之词了。直奔主题地说道:“今日岁大朝。各地诸侯王、郡国地太守和国相俱在京都。难得人这么齐全。那些吉庆讨喜地话就不讲了。朕。今日有几件事情要跟大家说一说”。

对天子这样地行事风格。几次大地朝议之后。众位大臣都已经习惯了。锐气凌人地天子注重实效、不爱空谈。在这位年轻天子手底下做臣子。你只管张着耳朵听。甩开手脚做事就对了。

“朕要说地第一件事。是更改年号。一元初始。不知不觉中先帝已经驾崩一年了。朕既已登基继位。新岁之始。先帝年号不宜再用。各位可有什么好地想法?”。

早在前两天。在准备岁大朝之事地时候。丞相张禹和太中大夫贾如就想到过这个问题。更元。自当向天下臣民展示万象更新之意。除此之外。还应在年号名称之中寄予天子地大志向。毕竟。这是当今陛下所用地第一个年号。不能不慎重。于是。两人计议许久。各自酝酿了几个拿出来左右斟酌。这才形成定论。

今日朝议之时。果然见天子提出了这个问题。张禹和贾如私下相对一笑。彼此交换了一下眼神。最后决定由丞相张禹出班上奏。

“陛下,臣有一议,请命新元年号为‘天命’,不知陛下以为如何?”,张禹来到大殿当中,举笏向萧问天作了一揖后说道。

“天命……天命元年……”,萧问天复诵几声,点点头满意地回答,“嗯,天命元年,朕看甚好!”。

俄而,萧问天又看向其他人问道:“你们呢

好的吗?拿出来说说”。

既然天子都已经表态甚好了,其他的大臣哪还有什么话说?唯一的可能,就是想出更好的称谓上奏天子,借以博得龙颜大悦。说实话,年号到底叫什么,很多大臣并不以为意,不过为了讨个好彩头,让天子高兴高兴罢了。既然丞相张禹地提议已经得到天子的嘉许,其他人也犯不着再去费神,由它去了。

见群臣之中许久没有人接口说话,萧问天不再等待,做出决断道:“行吧,这件事就这么定了,新的年号就叫‘天命’,今岁就改元为天命元年。还有两件事,让丞相给大家宣布吧”。

前殿当中,丞相张禹上奏完年号之事后并未返回坐席。听闻天子吩咐,张禹拱手应喏,然后转过身来清了清嗓音,用沉稳庄重的口吻说道:“奉天子诏命,我与其他几位大臣议定太学革新之事,今日适逢大朝,当着众臣的面宣示给大家:从即日起,太学祭酒不再隶属太常署,职爵位比九卿,与诸卿同列。其职掌太学宫,如国有所需,当奏对于天子。

祭酒开署,其下分置儒家、墨家、兵家、法家、农事诸博士,博士之职责循旧制,招士子为学生并授业解惑。此外,儒学为诸学之本,各家士子都需研习儒学,以为安身立命之指导思想”。

话音刚落,底下便有些大臣开始窃窃私语了。张禹不做理会,继续往下说道:“另,据天子授意,对各郡官制做些许调整。从今往后,各郡太守不再执掌兵政,专务本郡政务。郡县地都尉和县尉,也不再执掌郡国之兵,而是根据本郡本县人口众寡,招募役卒维持治安。招募的役卒不在军队之列,员额也有限制,一郡最多不过五百。至于屯于郡国内地郡国兵,由军中最高军职管辖。军职不问政事,和太守县令互不隶属”。

“什么!这不是把朝廷的体制来了个根本性地变革么?”……

“是呀是呀,祖宗成规,不可轻动啊……”。

如果先前张禹在宣布革新太学的时候,底下地一部分大臣还是窃窃私语的话,现在调整郡县官制的话语一出,部分大臣便交头接耳的开始议论纷纷了。

这些大臣当然清楚,这样的官制调整,其实大大削弱了太守、县令、都尉和县尉的权力。郡国一地,原本太守跟都尉、县令和县尉一同执掌政务和军务,既有钱粮也有兵马。可以这样说,一郡的太守,在当地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权力不是一般的大。

可现在倒好,军政分而置之、互不隶属,太守无兵、军官不掌粮,根本就是两不相干。更要命的是,天子有言在先,大汉所有军队,需天子诏命方能调动,如此说来,郡国的太守等于处在军队的监督之下。

萧问天知道底下有部分大臣不愿意这样的革新,而且反对意见还不小。能在京都入朝为官的,多多少少在地方上都有些人脉关系,如此大事面前,有些人免不了会站在那些太守们一边,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

在世上做任何一件事情,不管由谁去做,总会有反对意见。但萧问天现在不在乎有人反对。一则,借鉴后世的经验,他确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对的,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其次,经过之前对朝中重臣的一换血,萧问天同样确定,有反对意见的人,最后也只能将反对意见硬生生吞回自己的肚皮中。

大殿之中还在议论不休,有少数人脸红脖子粗,看上去相当不满。萧问天有些不悦了,猛然间大喝一句:“够了!都省省吧!”。

诸侯王大臣们猝不及防,都没料到天子在忽然之间动怒了。眼见天子怒意渐盛的眼神,众人顿时安静下来,准备聆听天子训斥。

“这几件事,谁还有不同意见?”。

萧问天就这么一句,其他的闭口不说,只管盯着那几个闹得欢腾的大臣看着。

那几个臣子有些胆怯,老老实实埋下头,不敢与天子对视。

良久,见大殿当中再无人语,萧问天接着说道:“不管反对不反对,丞相刚才所言之事,朕,诏准执行。另外,朕要再加一些事务给太尉,比如屯田之兵,规模要扩大,所产粮米,最好在几年之内做到供给全部汉军之用,今后汉军的粮米之需,不要再动敖仓的储备啦。另外,今后全部汉军的粮秣、兵器,皆由太尉执掌调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