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太子监国
作者:悲伤的白娘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755

两个月后,元帝才告祀完郊庙返回长安。回来后却十数日不朝,接着从桂宫傅昭仪那里传出消息,皇帝病了。

“怎么就病了……”。椒房殿中,皇后王政君左右为难地喃喃自语道,连忙招来长兄王凤和太子刘骜过来商议对策。

“陛下回来后已是十多日不曾朝会,依这种情形看,病的肯定不轻。臣以为,娘娘一则要探清陛下病情之轻重,二则可要着实提防桂宫傅昭仪那边的动静。陛下一直住在桂宫,万一……,谨防有变啊!”,王凤说道。

王政君接过话道:“这层厉害关系,本宫自是了解,关键是要对策,我们如何动作?”。

王凤不再言语,苦苦思索起来。刘骜更是左顾右盼,心不在焉。王政君着实无计,此时纵使有千头万绪,却找不到人帮着理一理。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么?纵位列三公,然向来少谋略,更无杀伐决断的气魄。王嫱!王政君想起了王嫱,想起了当日王嫱那番“不如结之于太后”的话语,心中顿如明镜。可不是么?自己万般为难的事情,到了长乐宫老太太那里,不过几句话而已。什么是通天的权势,王政君此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主意已定,无非再想想说辞罢了。于是王政君命卫尉王凤暂且回去,看也没再看刘骜一眼,忙自吩咐婢女摆驾长乐宫。“这个不成器的东西!”,王政君感觉心中不知是何滋味,儿子呀儿子,哀家能靠得住你么!

一盏茶的功夫后,没等走到长信宫,远远地在路上看到飞凤亭中,王太后偎在一张软塌上,正看王嫱和四儿在小花园里扑蝴蝶。王政君便紧赶慢赶地来到飞凤亭,向王太后请安道:“臣妾拜见母后”。

王太后一扭头,见是王政君,说道:“是皇后呀”,又指指面前石鼓:“坐吧,我知道你会来!这些天每日早晚来请安,哀家都见你神色不定,又没说什么,就知道你心里有事”。

“母后!”,王政君正要张口,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难道说皇帝病了,又一直住在桂宫,担心傅昭仪行不轨之事?

王太后像是看透了王政君的心思,从软塌上坐了起来说道:“皇后可是担心皇帝的病情?哀家招太医令问过,太医令说皇帝路途劳累,感了风寒”。王太后没有说皇帝到底病的怎么样,脸上却有担忧的神色,停了片刻又说道:“哀家已经招右将军王商商议过,前两天右将军就写了个折子,交由侍中驸马都尉史丹送至皇帝,请太子监国。就这几天,皇帝的旨意怕是要下来了”。

太子监国!王太后话中这轻飘飘的四个字,无疑是久旱的甘霖!太子监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皇帝但有不测,太子便可即刻登基,继位理政。王政君想不透,老太太为何如此力挺自己那并不争气的骜儿,难道仅仅因为对骜儿小时候的眷爱?一时心中感激无以复加。

“行了,皇后回去吧,交代骜儿,跟着右将军好好学学理政!”。王太后挥挥手示意王政君退下,又躺下去看王嫱和四儿的欢声笑语。

在椒房殿苦等三日后,听闻元帝下诏:因感风寒不能视朝,命右将军王商领尚书事,与丞相匡衡、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三人一同辅政,太子监国。王政君心里自是大觉痛快,很是解气地自语道:“傅昭仪,任你心思费尽,还是枉然!”。

太子刘骜这边却是头疼不已。隔三差五就要大小朝议,在宣室奏事的大小官吏更是日日络绎不绝。天知道那些什么赋税钱粮、兵事马政、察举孝廉!中书令石显因王商领着尚书事,大臣上什么折子,尚书那边就递什么折子到王商那里,难得落份清闲。那右将军王商每每朝议之上,更是一言九鼎,根本不问他的意见,这监的是个什么国!自监国之日起,刘骜在心里无时不在抱怨。

“殿下快起,今儿可要大朝啦!”天才见亮,太子妃许香茹早已起来,忙着给刘骜收拾冠袍,又从架上取下长剑,这才来卧房不住地催促刘骜。许香茹是大家闺秀,贤良淑德,父亲许嘉即为已故宣帝皇后许平君之弟。嫁给太子刘骜快两年了,刘骜一直对她敬爱有加,不仅是因为她容貌美丽,更是温柔的性格对上了刘骜的脾胃。若非皇后王政君重重交代,要她做贤妃内助于太子,她才不敢事事催促刘骜。

刘骜来到未央前殿时,一干公卿大臣齐齐伏在殿中等候多时。刘骜忙快步走到自己的位置跪坐下来,将长剑交给旁边服侍的宦官赵一后说道:“诸卿可有事议?”。

“臣有一事!”。

刘骜循声看去,是丞相匡衡,就问匡衡道:“丞相又有何事呀?”。刘骜很反感这个迂腐的老儒生,凡事都要引经据典,之乎者也地讲上半天。没想到这次匡衡却简洁明快,只是说接中山国来报,中山王刘竟薨逝。

刘骜乍听此事,感到有些吃惊,但念头一闪而过,也不觉得是什么大事,于是说道:“中山王薨逝,我心甚哀,遣使赐黄金百斤,以示哀悼抚慰”。

右将军王商直身大呼道:“殿下,此举不妥!叔王薨,殿下应该告祠孝宣皇帝庙,另追赐谥号,以显哀荣”。

刘骜闻言大感羞愧,自己对这些礼法竟是一无所知!讪讪道:“此事……右将军所言甚是,本该如此,就依右将军之议”。

众朝臣见如此光景,尽皆暗自摇头,嘴上不说,心里却给太子刘骜下了评语:不知礼数、没有骨肉亲情。但也有几人喜上眉梢,丞相匡衡、少府五鹿充宗。两人眼神两相对视,会心点头,均感此事有必要与傅昭仪、中书令等商议一番,或许有所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