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节 无心之过
作者:墨萱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637

(六十六)无心之过

外国文学艺术鉴赏课,和暮雨薇一起是有幸的。虽然同坐最后一排,却总是成为全场目光的焦点。

无论怎样的装束和发型,即使偶尔朴实无华,她也是最吸引眼光的、美的嚣张的暮雨薇。

那一天,雨薇与铭卓同坐后排,静与锦如同坐右侧。四人距离甚远。课上,刘教授让大家对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PierreBaudelaire)以及象征派诗歌发表演讲。

雨薇侃侃而谈,从《恶之花》谈到《巴黎的忧郁》,从《腐尸》谈到《吸血鬼的化身》、《忧郁之四》,声音朗朗,配上手势,遇到敏感的部分,也照样侃侃而谈,调笑不误,无一丝矫揉造作,甚为惹人耳目。

“恶之为花,其色艳而冷,其香浓而远,其态俏而诡,其格高而幽。它绽开在地狱的边缘。

《恶之花》(1857)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创新之一在于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在他笔下,巴黎风光是阴暗而神秘的,吸引诗人注目的是被社会抛弃的穷人、盲人、妓女,甚至不堪入目的横陈街头的女尸。波德莱尔描写丑和丑恶事物,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他认为丑中有美。与浪漫派认为大自然和人性中充满和谐、优美的观点相反,他主张“自然是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罪恶“天生是自然的”,美德是人为的,善也是人为的;恶存在于人的心中,就像丑存在于世界的中心一样。他认为应该写丑,从中“发掘恶中之美”,表现“恶中的精神骚动”。波德莱尔在描绘人的精神状态时往往运用丑恶的意象。以《忧郁之四》为例,诗中出现的意象全部是丑的:锅盖、黑光、潮湿的牢狱、胆怯的蝙蝠、腐烂的天花板、铁窗护条、卑污的蜘蛛、蛛网、游荡的鬼怪、长列柩车、黑旗。这些令人恶心的、丑陋的,具有不祥意味的意象纷至沓来,充塞全诗,它们显示了“精神的骚动”。总之,波德莱尔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在美学上具有创新意义。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

……

他主张运用“艺术包含的一切手段”,主要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以具体意象去表现抽象观念,其含义是丰富的、复杂的、深邃的,具有哲理性。在他笔下,时间、美、死亡、偶然、羞耻、愤怒、仇恨……都拟人化了,也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为了捕捉大量的意象,诗人需要发挥想象:“想象是真实的母后。”波德莱尔将想象看作各种才能的母后,认为想象是天才的主要品质,能把抽象的精神现象和各种概念以具体的意象传达出来。

《恶之花》以其大胆直率得罪了当局,其怪诞的思想和超前的理念更触怒了保守势力,结果招致了一场激烈的围攻。波德莱尔被指控为伤风败俗,亵渎宗教,上了法庭,最后被迫删去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六首“淫诗”:《累斯博斯》、《入地狱的女子》、《首饰》、《忘川》、《致大喜过望的少妇》、《吸血鬼的化身》.四年后,《恶之花》新增了三十五首诗再版,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

波德莱尔的诗集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形式上的审美情趣,更有深邃的思想――将最真实的自己表达出来,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保守抑或前卫,只要这中表达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灵魂深处的,在时间的洗礼下,就一定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雨薇言毕,只听得一阵掌声。

……

因为时间的关系,刘教授只点了几个作业得全优的同学,最后一个便是静。

大家的观点基本和暮雨薇一致。静却说出了自己不同的想法:

“《恶之花》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他生活在恶中,但又力图不让恶所吞噬,而是用批评的眼光正视恶、剖析恶。如果说它是病态之花,邪恶的花,那是说它所生长的环境是病态的、邪恶的。波德莱尔从基督教的“原罪”说出发,认为“一切美的、高贵的东西都是人谋的结果”,“善始终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引出道德的教训来。”

……

末了,刘教授总结评价了每个人的发言及论文。令他最钟情的,竟是雨薇和毓静。

这是怎样的两个女子,一个率性无忌美的嚣张,一个淡然随和波澜不惊,论文的笔触却都是极其清淡的,教授用投影将出彩的文章打在大屏幕上,有雨薇的,锦如的,铭卓的,也有毓静的。

毓静和锦如怔怔的默读,想要记住雨薇笔底的神韵。却不能体味这样一个女子,有着迥然不同的外表和内心。

最后,教授宣布最终评比结果,暮雨薇96分,林毓静98分。第一名竟然是毓静!

毓静心想着,这真是无心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