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作者:中国通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7149

在与诸弟的争夺中阿保机认识到了迭刺部贵族是他建国称帝的最大障碍控制迭刺部对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让耶律曷鲁为迭刺部夷离堇将迭刺部掌握在自己亲信手中比让他充当侍卫军统帅更能挥作用。于是在处置逆党后914 年阿保机再一次将迭刺部夷离堇的职务交给了他。与上次不同的是曷鲁欣然从命。显然他也认识到了这一职务对阿保机建立政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耶律氏兄弟争权斗争中迭刺部受到了严重破坏人口、财富锐减民生凋敝。“曷鲁抚辑有方畜牧益滋民用富庶”1。次年再次配合阿保机出兵征讨乌古使之“不敢复叛”。

916 年建国称帝的条件完全具备曷鲁“乃请制朝仪、建元率百官上尊号”。太祖备礼受册曷鲁也荣膺于越之职号“阿鲁敦于越”2。此后仍从阿保机出征西南诸部族和幽州。

殚精竭虑国建身瘁建国后曷鲁更为巩固契丹政权而殚精竭虑。他深知政权的取得是与迭刺部贵族反复较量取胜的结果而政权的维持和巩固最主要的障碍仍然来自迭刺部贵族。因此他一直在考虑如何妥善处理迭刺部问题并向阿保机提出了析迭刺部为二以弱其势的建议。甚至在病重期间仍拳拳以此为念。在阿保机前往视疾时他又谆谆叮咛:“陛下圣德宽仁群生咸遂帝业隆兴。臣既蒙宠遇虽瞑目无憾。惟析迭刺部议未决愿亟行之。”1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后阿保机遂于天赞二年将迭刺部分为五院、六院。曷鲁武善征伐文足以治国又对阿保机忠心耿耿是阿保机的忠臣、直臣、贤臣、能臣和重臣可惜天不假年于神册三年(918)七月皇都落成举行典礼、阿保机宴集群臣时病逝享年47 岁。阿保机十分惋惜地说:“斯人若登三五载吾谋蔑不济矣!”2既葬阿保机赐其墓名宴答3山名于越峪下诏立石纪功。辽道宗清宁中命立祠于上京。

《辽史》称“终辽之世以于越得重名者三人”即“三于越”④曷鲁为其。

曷鲁二弟觌烈和四弟羽之也以品德、才干见知于阿保机、耶律德光1受到重用。当曷鲁典宿卫时二人皆与闻政事。

1 《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

2 “阿鲁敦”又作“阿鲁朵里”契丹语“盛名”。终辽之世为于越而有阿鲁敦称号者仅耶律曷鲁一人。

1 《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

2 《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

3 宴答又做谙答、安答等契丹语。汉语意为“盟友”、“义兄弟”。④ 三人为耶律曷鲁、耶律屋质、耶律仁先。参见《辽史》卷45《百官志》一。1 《曷鲁传》称“祖匣马葛父偶思”《觌烈传》“六院部蒲古只夷离堇之后父偶思”。蒲古只与匣马葛二名实为一人又作帖刺。则曷鲁、觌烈、羽之为亲兄弟。参见《辽史》卷66《皇族表》校勘记(四)。证以《耶律羽之墓志》知校勘记不误。又《辽史》卷75《耶律觌烈传》载“觌烈以谨愿宽恕见器使”羽之“幼豪爽不群长嗜学通诸国语”。

耶律觌烈(88o—935)字兀里轸(兀里整)神册三年曷鲁死后继为迭刺部夷离堇兼掌南方事2。曾先后从太子倍和大元帅德光讨党项略燕地。天显元年从阿保机东征渤海留守扶余城。二年为东丹国大内相留守京城3。天显十年卒享年56 岁。

耶律羽之(891—942)小字兀里字寅底石。“幼勤事业长负才能。儒释庄老之文尽穷旨趣;书算射御之艺无不该通。”渤海平以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主东丹设左、右大相左、右次相辅佐。左大相为皇弟迭刺右大相为原渤海老相左次相为渤海司徒大素贤羽之为右次相(中台右平章)。

在耶律德光与耶律倍兄弟互相猜忌渤海旧臣仍怀二心而左大相迭刺受命不逾月而卒的情况下羽之实际上就成为东丹国的主要任事者故墓志称其“虽居四辅之末班独承一人之顾命”④。天显二年以克敌制胜和招抚边城有功升左相加太傅判盐铁封东平郡开国公。羽之“莅事勤恪威信并行”“庶事咸熙”1。此后受人皇王耶律倍之命秉承耶律德光旨意上表请迁渤海人至辽东等事都由耶律羽之完成2。人皇王耶律倍逃往中原后耶律羽之迁中台省左相“镇抚国人一切如故”成为东丹封地名副其实的管理者。会同元年改南京为东京羽之改官东京宰相。他“身为家宰手执国钧于辅政之余养民之暇留心佛法耽味儒书入箫寺则涤荡六尘退庙堂则讨论五典。而又为政尚于激浊举士不滥抡材”为朝中正臣国之良相。五年(942)卒享年52 岁谥文惠公。

附表:耶律曷鲁家族世系及其与阿保机家族的关系2 这里的“南方事”即与向西南的党项和南边的燕云地区展势力相关的事宜主要是军事征伐。3 《辽史》卷75《耶律觌烈传》载觌烈于天显二年“留守南京”此时东丹国尚未南迁辽阳郡也未改南京。当从《耶律羽之墓志》觌烈为东丹国大内相所留守之地当为原渤海都城忽汗城辽改为天福城今黑龙江宁安东京城。

④ 《耶律羽之墓志》称其官为“中台右平章”《辽史》卷75《耶律羽之传》载其官称为“中台省右次相”可知“右次相”即“右平章”。

1 《辽史》卷75《耶律羽之传》、《耶律羽之墓志》。

2 《辽史》卷75《耶律羽之传》载上书内容甚详羽之极言迁民之利。

第二节耶律屋质耶律屋质(915—973)字敌辇系出季父房。《辽史》称他“资简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博学知天文”1。历事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四朝勇于任事善于调停参与平息辽朝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两次大乱对辽初政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历任惕隐、右皮室详稳、北院大王加于越保宁五年(973)薨。为耶律曷鲁之后辽朝“以于越得重名者”第二人。

耶律德光会同年间(938—946)为惕隐。大同元年(947)四月耶律德光死于栾城辽朝又面临政权交接的危机。耶律屋质在紧急关头置自身安危于不顾以大局为重充分挥其调停和斡旋的能力使辽朝顺利渡过了这道难关。

述律后主持立耶律德光时就有相当一部分契丹贵族持有异议。述律后严厉惩治了持异议者有的人甚至被杀这就在统治集团内部造成了不和甚至仇恨。耶律德光即位后在应天皇太后的压力下又立幼弟李胡为皇太弟、天下兵马大元帅这就意味着耶律德光将以李胡为皇位继承人。在游牧社会以兄传弟也是最高统治权继承的方式之一但此时的契丹政权选择兄终弟及的方式显然是应天皇太后出于个人权力欲的需要加之李胡素无人望所以这一决定并不为契丹贵族所一致认可也就为下一次的皇位继承埋下了隐患。“及帝崩于栾城无遗诏军中忧惧不知所为”1。时南、北院大王皆在军中。南、北院大王是契丹贵族中地位仅次于四帐皇族领的契丹权贵有权参加推举最高统治者的贵族大会他们的态度在选择皇位继承人上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南院大王耶律吼对李胡为皇位继承人持反对态度在皇位虚悬之际他挺身而出主动拜会北院大王耶律洼共商大计。他们一致同意立东丹王耶律倍之子永康王耶律阮为帝2。

另一个坚决拥戴耶律阮的是他的随从护卫耶律安抟。耶律安抟代表了一部分在第一次皇位继承时受到打击和压制的契丹贵族的态度他的父亲就是以“党附东丹王”的罪名被杀的3。当军中诸将欲立耶律阮又担心李胡和耶律德光子寿安王耶律璟与之对抗而犹豫不决时安抟坚定了他们的信心④于是诸将于军**立永康王耶律阮为帝即为辽世宗。

辽世宗是南征诸将避开应天皇太后于军中议立的这显然违背了太后的旨意“太后闻之怒甚”5。一向专断又溺爱幼子的她当然不会轻易接受这一事实于是一场争斗在太后与世宗祖孙间爆。当耶律德光灵柩至上京时太后不哭也不为之丧声言“待诸部宁一如故则葬汝矣”6。当世宗领兵北归时她派遣李胡以兵迎击。李胡兵败“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1 《辽史》卷77《耶律屋质传》。

1 《辽史》卷77《耶律吼传》。

2 《辽史》卷77《耶律吼传》载:“吼诣北大王耶律洼议曰:‘天位不可一日旷。若请于太后则必属李胡。李胡暴戾残忍讵能子民。必欲厌人望则当立永康王。’洼然之。”3 《辽史》卷77《耶律安抟传》。

④ 《辽史》卷77《耶律安抟传》。

5 《辽史》卷77《耶律屋质传》。以下不注出处者皆据此传。

6 《资治通鉴》卷286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曰:‘我战不克先殪此曹!’人皆恟恟相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一场血腥的残杀即将在辽朝皇室内部展开形势异常危急。身为惕隐的耶律屋质职掌皇族政教协调皇族内部的关系是他的职责之一。他又善谋划兼得太后信任既可能助太后也可能被世宗争取到自己一方。于是世宗“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屋质不避嫌竟劝太后与世宗讲和。他说:“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尽死力。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为今之计莫若以言和解事必有成;否即宜战以决胜负。然人心一摇国祸不浅惟太后裁察。”又说:“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并自告奋勇为和谈之使往见世宗。他同样劝世宗“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如和好”。世宗认为太后、李胡之军乃乌合之众不可能取胜屋质则说:“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矣。以此计之惟和为善。”屋质立足于避免战争减少契丹人员伤亡和矛盾激化使世宗平稳接管政权既不畏太后的威势也不惧世宗见疑终于说服了双方使世宗同意与其祖母相见“各纾忿恚”争取问题的和平解决。

在太后与世宗会面时屋质指出了太后“牵于偏爱托先帝遗命妄受神器”导致了今日皇位的争夺;也批评世宗“擅立不禀尊亲”的过失;同时他利用双方都想避免武装冲突的心理威胁说如果各持己见专务指责对方则和议无望“当交战”迫使双方做出让步1一触即的内战得以避免。

但是太后并不承认世宗地位的合法性她又提出了“议既定神器竟谁归”的问题。为了国家的利益耶律屋质敢于逆太后之意言人所不敢言他说:“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李胡当即厉声反驳说:“我在兀欲安得立!”屋质毫无畏惧据理力争他说:“礼有世嫡不传诸弟。昔嗣圣之立尚以为非况公暴戾残忍人多怨 。万口一词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

群情所愿赖屋质得以上达。迫于舆情考虑到耶律家族的权力太后不敢再固执己见她无可奈何地对李胡说:“昔我与太祖爱汝异於诸子谚云:‘偏怜之子不保业难得之妇不主家。’我非不欲立汝汝自不能也。”于是同意立永康王兀欲为帝辽朝第二次权力交接得以和平解决为这个政权的延续和巩固创造了条件。

在这次权力交接的协商中耶律屋质起了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事后世宗问屋质:“汝与朕属尤近何反助太后?”屋质说:“臣以社稷至重不可轻付故如是耳。”其实屋质与世宗的拥戴者态度是一致的但为了让世宗权力取得无可质疑的合法性他把一切都摆到会议上来从根本上阻止了任何人以武力解决问题的意图。从道理上太后与李胡不得不认输但是从感情上和行动上他们仍然不甘心接受这一结果。后来李胡与太后又阴谋废立世宗将他们囚于祖州于理于法都是无可指责的。

世宗即位后契丹贵族内部的争权斗争并没停止屋质对此也一直保持1 太后对建国前诸弟之乱使契丹社会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记忆犹新她担心惨剧再度重演于是先做出了让步她说:“向太祖遭诸弟乱天下荼毒疮痍未复庸可再乎!”世宗也检讨了自己行为称“父不为而子为又谁咎也”。

着高度警惕。天禄二年(948)耶律德光第三子天德觊觎帝位联合后族萧翰和太祖弟寅底石的两个儿子刘哥(留哥)、盆奴伺机谋杀世宗耶律石刺觉察后报告屋质。屋质领他们见世宗他们拒不承认世宗也不深究。后来刘哥请世宗观樗蒲于袖中暗藏利刃被世宗觉亲自诘问。刘哥设誓抵赖说:“臣若有反心必生千顶疽死。”世宗又欲宽免。屋质奏请:“当使刘哥与耶律石刺对状不可辄恕。”世宗命屋质审问得其实。于是诛天德杖萧翰流刘哥使盆奴远使辖戛斯。在屋质的坚持下天德等的谋反阴谋被粉碎1。

天禄三年(949)泰宁王察割(太祖幼弟安端子世宗堂叔)觊觎帝位耶律屋质揭露其阴谋世宗非但不信还将屋质所上表章出示给察割使屋质陷入被动。但他依然能忍辱负重一时也没有放松对察割等的警惕2。由于世宗麻痹大意轻信察割天禄五年秋终于在火神淀之乱中被察割和南京留守牒腊等杀死。

世宗被杀于火神淀(河北宣化西)辽朝的统治顿时陷入混乱之中。耶律屋质再一次挽救了这个政权。由于他时时防范察割当然不为逆党所容。变乱中逆党必欲得屋质他们扬言“衣紫者不可失”。屋质遂“易衣而出亟遣人召诸王及喻禁卫长皮室等同力讨贼”。同时决定立耶律德光长子寿安王耶律璟为帝。时耶律璟已回到自己的帐中屋质遣弟冲前去迎接。及至耶律璟却犹豫不决。屋质又不得不向他反复陈述利害他说:“大王嗣圣子贼若得之必不容。群臣将谁事社稷将谁赖?万一落贼手悔之何及?”在变乱中屋质成为群臣的领诸将知屋质脱离了危险也相继来会至天明整军讨叛杀察割。辽朝的航船又一次渡过了险滩。诚然辽穆宗耶律璟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人选但仓卒之际和世宗子耶律贤生死不明的情况下立太宗长子应是顺理成章的也能使群臣意见统一。

穆宗即位后命屋质知军国事“以逆党财产尽赐之”屋质固辞。于此也可见屋质所为确实是从社稷的需要出的并不为个人邀求私利。应历五年(955)为北院大王总山西事。

辽朝契丹诸臣多以武功见称。屋质所为多是关乎国家社稷安危的大事在辽有两次定策之功。但他同时也能领兵征战是个亦文亦武的全才。景宗保宁(969—978)初宋兵攻北汉屋质曾引兵助汉退敌。以功加于越。保宁五年(973)病死享年57 岁。道宗朝树碑表其功诏于上京立祠祭享。辽朝建立之初皇位的长子继承制未能确立皇位继承人需贵族大会推举选定。按部落领世选制的惯例领家族的成年男子都有被推举的资格。因而当没有众望所归的人物出现时一旦其位置出缺就会出现一次本家族内成年男子竞争权力的激战。有时这种内部斗争会使家族的势力削弱或导致联盟的分裂。辽朝建立后受中原长子继承制的影响一些人开始接受1 此时刘哥为惕隐屋质当已不再担任惕隐。从刘哥和察哥的阴谋活动都由屋质揭考察屋质此时所掌似应为总宿卫之事。但《世宗纪》和《耶律屋质传》都不载屋质此时为何官职。2 《辽史》卷112《耶律察割传》载“右皮室详稳耶律屋质察其奸邪表列其状帝不信以表示察割。察割称屋质疾己哽咽流涕。帝曰:‘朕固知无此何至泣也!’察割时出怨言屋质曰:‘汝虽无是心因我过疑汝勿为非义可也。’他日屋质又请于帝帝曰:‘察割舍父事我可保无他。’屋质曰:‘察割于父既不孝於君安能忠?’帝不纳。”《耶律屋质传》载天禄三年耶律屋质上表揭露察割罪状;五年为右皮室详稳。

或力图推行长子继承制;而另一些人特别是皇族中权力**很强的人仍然不肯放弃依世选传统习俗本人所享有的被选举权这是导致辽初在皇位继承上屡屡出现纷争的原因之一。在两次政权交接危急之机耶律屋质力挽狂澜使政权得以平稳交接社会维持稳定他的功绩确实可以同辽朝建立之际的耶律曷鲁并论被誉为辽朝得重名的“三于越”之一也是当之无愧的。

第十七章韩氏家族辽金时期汉人中韩、刘、马、赵四姓六大家族世代显赫对辽金政权的建设和展分别作出过各自的贡献。其中赵姓者有赵延寿、赵思温二族韩姓者有玉田韩氏和幽州韩氏两大家族。

第一节玉田韩氏家族韩知古玉田韩氏家族最早入辽者为韩知古政绩卓著者为其孙韩德让。

耶律阿保机为迭刺部夷离堇时曾于9o3 年对蓟州用兵韩知古为述律月理朵(建国后为地皇后即淳钦皇后)之兄欲稳所俘是较早进入草原的汉人之一。月理朵嫁与阿保机时知古作为媵臣至耶律家。因身份低微怀才不遇曾逃出以为人庸工维持生计。后太祖召见并与之议论时事知其贤而有才遂命其参与谋议。“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将建城命韩知方(当为“知古”)择其处乃完葺柳城号霸州彰武军”1。授知古彰武军节度使总知汉儿司事遂著籍柳城(今辽宁辽阳)。汉儿司是辽初管理汉人事务的机构知古因熟悉汉制又得以“主诸国礼仪”。契丹建国之初对汉仪知之甚少“仪法疏阔”知古“援据故典参酌国俗与汉仪杂就之使国人易知而行”2可以说他是将汉地礼仪介绍到草原并与契丹“国俗”参互使用制定辽朝礼制的第一人。因此也成为辽太祖佐命功臣之一3。

韩知古多子多孙且在辽朝多有建树④。可知者第三子匡嗣“以善医长乐宫皇后视之犹子”1穆宗时为太祖庙详稳2与在潜的景宗耶律贤为1 《辽史》卷39《地理志》三。

2 《辽史》卷74《韩知古传》。又《辽史》卷47《百官志》三载:“韩知古天显初为中书令”;其孙《韩瑜墓志铭》称其官为“临潢府留守、守尚书左仆射兼政事令”;曾孙《韩橁墓志铭》又称其官为“彰武军节度东南路处置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尚书左仆射、中书令”。知古在世时辽朝官制未定掌汉人事务者唯汉儿司而已。在汉儿司的基础上世宗天禄四年始建南枢密院、政事省兴宗重熙十二年(1o43《辽史·百官志》三记为重熙十三年此从《辽史·兴宗纪》二)改政事省为中书省。在南北面官制确立后南枢密院行使唐时尚书省大部分职责;中书省掌礼仪视同礼部。《百官志》中所载的“中书令”乃是据《韩知古传》中“与康默记将汉军征渤海有功迁中书令”的记载附会而成。而尚书左仆射、中书令等也只是沿用前朝官称无官署和实责。临潢府留守所掌也是进入临潢地区的汉人事务其实也只是当时的汉儿司。因此所谓政书令、中书令等只相当于宋朝“寓禄秩叙位著”的官临潢府尹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总汉儿司事”。

3 辽太祖有佐命功臣21 人分别以身体各部器官为之命名如心、手、耳等。按《韩橁墓志铭》知古号为“推忠契运宣力功臣”。

④ 1995 年现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的《韩匡嗣墓志》称知古有子11 人皆出仕为官其中封王者除匡嗣外还有邺王匡美。而官至节度使加司徒、太尉、太保、太傅的有4 人。参见葛华廷:《韩匡嗣墓志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北方文物》1997 年第3 期。

1 《辽史》卷74《韩知古附韩匡嗣传》。此“长乐宫”当为太祖淳钦皇后长宁宫。据上揭葛华廷文“嗣圣皇帝以勋旧之胤有干济之才特授右骁卫将军”财匡嗣初仕于太宗时所谓直长宁宫或即以右骁卫将军而为宿直官。

友。景宗即位先后任始平军节度使、上京留守、南京留守、摄枢密使、西南面招讨使晋昌军节度使等封燕王、秦王号尚父。死后追赠尚书令。在知古子孙中这一支最为显赫。

另一子匡美为燕京统军使、天雄军节度管内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政事令行魏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封邺王。匡美有子名瑜历任天雄军衙内指挥使、控鹤都指挥使、绛州防御使、左羽林大将军、客省使、权涿州刺史。统和五年随圣宗和承天太后南攻宋头部中流矢而死3;又一子匡胤为镇安军节度使判户部■事赠太傅。子琬为辽兴军节度使。孙相也有战功④;还有一子匡献为天成军节度使守太傅。子德冲为户部使、威胜军节度使5。

匡嗣有子九人1长德源官崇义、兴国二军节度使。以贪贿为人所短2。五子德威历任上京皇城使、儒州防御使、北院宣徽使。圣宗统和元年继父职为西南面招讨使兼五押3。讨党项、河湟、西夏屡建战功加开府仪同三司、政事门下平章事赠兼侍中。子雱金终彰德军节度使。长孙谢十官至惕隐;次孙涤鲁历任北院宣徽使、右林牙、副点检、惕隐、西北路招讨使、乌古敌烈部都详稳、东北路详稳、南府宰相封漆水郡王、混同郡王、汉王。涤鲁子燕五为南京步军都指挥使④。

六子德冲历任户部使、威胜军节度使、太尉;子制心(又作直心、遂贞)统和中为归化州刺史;开泰中拜上京留守进汉人行宫都部署、南院枢密使、权诸行宫都部署、中京留守封漆水郡王;太平中为惕隐、南京留守、析津尹、兵马都总管、南院大王徙封燕王。死后赠政事令追封陈2 《韩匡嗣传》。但据上揭葛华廷文匡嗣后曾“改授二仪殿将军”二仪殿在祖州为太祖庙之所在。此“二仪殿将军”或即本传所载的“太祖庙详稳”。

3 《韩瑜墓志铭》载民国《朝阳县志》卷11、罗福颐《满洲金石志》、陈述《全辽文》卷5;《韩橁墓志铭》《全辽文》卷6。

④ 《韩相墓志铭》《全辽文》卷6。辽东京置户部司设户部使、知户部使事、户部使判官等职。此判户部■事或即户部使司判官。

5 田立坤、张晶:《辽〈韩瑞墓志〉考》《文物》1992 年第8 期。据《韩瑞墓志》则知古尚有一子名匡献匡献有子德冲;《韩匡嗣墓志》也记其第六子为德冲与匡献子之德冲皆官户部使、威胜军节度使;同时《辽史·韩匡嗣传》载其五子中有德崇、德凝德崇事迹见其子《制心传》与上述二德冲不同;德凝自有传但二人又都不见于《韩匡嗣墓志》。《韩匡嗣墓志》为圣宗时名臣马得臣所撰当属可信则德冲与德崇确当为二人。《辽史》三见“德崇”事迹与上述二德冲不同其人善医视人形色辄决其病累官至武定军节度使;为制心父、匡嗣子;景宗保宁初为翰林祭酒。见《辽史·耶律隆运附制心传》、《辽史·韩知古附韩匡嗣传》、《辽史·百官志》三。则德冲与德崇中必有一人为匡献子。至于德凝事迹彰显却不知《墓志》中何人可当之?

1 《辽史·韩匡嗣传》载匡嗣五子但《契丹国志·耶律隆运传》载“隆运兄弟九人”而未录其名;上揭葛文据《韩匡嗣墓志》证明《契丹国志》所记九人为是其名为德源、德庆、德彰、德让、德威、德冲、德颙、德晟、德昌。

2 葛文据墓志载德源为始平军节度使。

3 “五押”当即“五院”。据《韩匡嗣墓志》德威以西南面招讨使兼五押当系以西南面招讨使兼五院大王。

④ 参见《辽史》卷82《耶律隆运附德威、涤鲁传》。

王。制心为圣宗皇后外弟却颇知自律谦退淡泊待人宽厚5。

七子(?)德凝廉逊有惠政。保宁(969—978)中为护军司徒。开泰(1o12—1o2o)中累迁护卫太保都宫使(诸行宫都部署)崇义、广德、大同军节度使西南面招讨使。子郭三终于天德军节度使孙高家奴终南院宣徽使高十终辽兴军节度使1。

韩德让韩德让(941—1o11)韩匡嗣次子《辽史》称他“重厚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2是玉田韩氏家族中成就卓著者。早年事景宗官东头供奉官、枢密院通事、上京皇城使。后代父为上京留守权知京事所在谨饬、有能声。又代父为南京留守。乾亨元年(979)高梁河之役宋军围城德让亲自登城“日夜守御”“安人心捍城池”与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耶律学古、知三司使刘弘等俱受诏书褒奖3。以功拜辽兴军节度使。乾亨三年为南院枢密使。

景宗临终与耶律斜轸同受顾命总宿卫事立梁王耶律隆绪即帝位奉太后萧绰称制。统和三年(985)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四年辽宋燕云之战从圣宗、太后出师御宋败宋兵加守司空。七年封楚王。与北府宰相室昉共执政。十二年室昉致仕代为北府宰相仍领枢密使监修国史赐兴化功臣加守太保兼政事令。十七年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薨兼北院枢密使拜大丞相进为齐王总二枢府事赐名德昌位极人臣。二十二年从太后、圣宗南征与宋签定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争战局面。徙封晋王赐姓耶律出宫籍隶横帐季父房从此韩家成为辽朝宗室成员。二十八年赐名隆运。二十九年薨享年71 岁赠尚书令谥文忠官给葬具建庙乾陵侧。德让无子初以圣宗子耶律宗业为嗣;又无子以魏王贴不(宗范)子耶鲁为嗣;天祚立以皇子敖鲁斡为嗣。

韩德让自景宗朝“翼决庶政”深得皇后信任。景宗病重期间他总宿卫协助皇后辅翼皇子。景宗崩“布置已定乃集番汉臣僚立梁王隆绪为皇帝”不负景宗临终之托。圣宗以年少即位承天太后又少姻党之助幸赖韩德让、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蕃汉大臣同心辅政才能内胜诸宗室外御宋朝的进犯。

韩德让“孜孜奉国知无不为忠孝至诚出于天性”1。他既重视保护和展农业生产维持辽朝的社会稳定也尽全力维护得之不易的辽宋和平5 《辽史》卷82《耶律隆运附制心传》。制心姑、德崇妹嫁睿智皇后(承天太后)弟萧隗因生女萧菩萨哥为圣宗皇后故制心与圣宗皇后为姑表姐弟。《辽史·耶律隆运附制心传》载:“每内宴欢洽(制心)辄避之。皇后不悦曰:‘汝不乐耶?’制心对曰:‘宠贵鲜能长保以是为忧耳!’”制心“守上京时酒禁方严有捕获私酿者一饮而尽笑而不诘。卒之日部民若哀父母”。1 据葛文匡嗣二子、三子早亡四德让、五德威、六德冲八和九子皆享年不永则德凝似可以《墓志》中的德颙当之故暂列为第七。

2 《辽史》卷82《耶律隆运传》。

3 参见《辽史》卷82《耶律隆运传》、《辽史》卷9《景宗纪》下。

1 《契丹国志·耶律隆运传》。

局面2。果有益于国他或向太后进言或身体力行。而作为国之大臣德让大度能容更以进贤去邪为己任举人不避亲任人不避仇所荐多为治国干才3。辽圣宗时辽朝进入强盛时期这是承天太后能团结和依靠蕃汉官员进行一系列改革和整顿的结果作为当时总领南北面事务的大臣韩德让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当然他之所以能挥作用先是由于太后的知人善任和任人不疑同时也取决于他的个人品质、治国才干和契丹政治家的有力配合。

在辽朝进入全盛之时玉田韩氏家族也进入了他们的鼎盛时期。他们的显赫不在辽朝的宗室和后族之下。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相当契丹化了的汉人。这是因为自韩德让始韩氏家族被赐以国姓并属籍于季父房是辽宗室中与皇帝族属关系最为密切的一支。他们以宗室资格与后族萧氏通婚男娶萧氏女嫁后族因而甥女则以出自后族得为皇后1。他们与契丹贵族一样有封地和属民成为辽朝的汉人领主2而韩德让又与辽朝诸帝和淳钦、承天两太后及圣宗朝孝文皇太弟一样建立了自己的斡鲁朵——文忠王府。作为宗室成员他们可以担任只有契丹贵族才能担任的北面官如北院枢密使、惕隐、北府宰相、南院大王等。至辽兴宗时玉田韩氏家族“拜使相者七任宣猷者九持节旄、绾符印宿卫交戟、入侍纳陛者实倍百人”3。玉田韩氏家族不但数代仕于辽为辽政权的建设和统治以及契丹、汉文化在辽朝境内的展作出了贡献而且本身也接受了契丹习俗、文化的影响。这个家族的展变化是游牧民族与汉族、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缩影也是民族交往和民族自然融合的体现。

随着辽朝的灭亡韩氏后裔又进入了金朝。在金朝初年他们仍然挥着与其先祖对辽朝同样的作用对金初的政权建设、统治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女真贵族对汉文化的了解和吸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女真社会的封建化进程1。

第二节幽州韩氏家族韩延徽家族是辽朝又一汉人韩姓大族。韩延徽(882—959)字藏明幽州安次人入辽后家居燕京死后葬幽州鲁郭(辽宛平县房仙乡鲁郭里今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故称幽州韩氏。

幽州韩氏仕辽始自韩延徽。韩延徽父韩梦殷累官蓟、儒、顺三州刺史。五代初幽州为刘仁恭所据以延徽少年英才召为幽都府文学、平州录事参军供事于祗候院后为幽州观察度支使。

唐节度使刘守光囚其父镇幽州时遣延徽使契丹求援阿保机“怒其不2 参见《辽史·圣宗纪》、《辽史·耶律隆运传》《契丹国志·耶律隆运传》。3 皇族耶律乌不吕与国舅爻直不和。参见《辽史》卷83《耶律学古附乌不吕传》。爻直又作约直系出国舅小翁帐参见冯永谦:《辽史外戚表补证(续)》《社会科学辑刊》1979 年第4 期。1 韩知古子匡美三娶皆契丹后族萧氏;匡嗣子德崇、匡胤子琬、琪美子瑜也都娶萧氏为妇。匡嗣长女嫁承天太后弟隗因生女菩萨哥为圣宗齐天皇后。

2 韩匡嗣有私城即投下州全州。

3 《韩橁墓志铭》见《全辽文》卷6。

1 参见《金史》卷78《韩企先传》。

屈留之”2使牧马于野。述律氏对阿保机说:“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1于是阿保机召延徽论事所言“合上意立命参军事”2。延徽不但参与了军事活动的筹划而且建议依汉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安置被俘和流亡入草原的汉人。韩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3。由于他的建议被采纳草原地区开始有了投下军州的建立大批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农民在草原定居“不复思归”④不但带动了草原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展而且加了契丹社会的展和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韩延徽入辽日久思念故乡遂逃归晋阳(今山西太原)5。他本拟应李存勗之邀留在晋阳却因为人所嫉心不自安决定重回辽朝。友人王德明为之担心说:“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不以为然他说:“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谒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延徽对阿保机不辞而别其初衷显然是打算留在中原家乡回来后的见闻使他意识到辽朝才是他得以施展才干的理想场所于是他在省母后毅然回到辽朝。果然不出他所料阿保机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以“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为辞。于是阿保机“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1。进入契丹辽朝的汉官虽然所掌多为汉人和文治之事同时也要参加某些军事活动。天赞四年(926)知古和延徽也都从阿保机征渤海并分别以功拜中书令和左仆射。“太祖初元庶事草创凡营都邑建宫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徽力也。为佐命功臣之一”2。

2 《辽史》卷74《韩延徽传》不载韩延徽出使被留时间。《资治通鉴》卷269 系之于后梁均王贞明二年(916)《考异》以为《汉高祖实录·延徽传》所载“天祐中..刘守光..遣延徽入虏”不尽可信认为其事或在乾化元年(911)。按《辽史·韩延徽传》记其入契丹后曾参与筹划“攻党项、室韦服诸部落”。而契丹征室韦的军事活动多在9o1—9o9 年间。对党项用兵则主要在阿保机即位后。911 年至914 年间阿保机的主要活动是与诸弟争夺契丹社会的统治权。以此推断延徽入契丹并能对阿保机的军政活动施加影响时间当早于911 年。《旧五代史》卷135《刘守光传》载:天祐四年(9o7)十二月守光遭周德威围攻曾“求援于梁北诱契丹救终不至”。或许这次所遣使契丹者即为延徽?如是则延徽入契丹当在9o7 年。

1 《资治通鉴》卷269后梁均王贞明二年。

2 《辽史》卷74《韩延徽传》。

3 《资治通鉴》卷269后梁均王贞明二年。

④ 《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第一》。

5 《辽史·韩延徽传》称“亡归唐”则此事当在后唐建国后即923 年以后。《资治通鉴》系此事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在追述延徽活动时称:“..顷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而延徽重回契丹后“及(阿保机)称帝以延徽为相..”由此看来延徽亡归的时间当在916 年前。

1 《资治通鉴》卷269后梁均王贞明二年。又《辽史》卷74《韩延徽传》载:“太祖问故。延徽曰:‘忘亲非孝弃君非忠。臣虽挺身逃臣心在陛下是以复来。’上大悦赐名‘匣列’。‘匣列’辽言复来也。即命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中外事悉令参决。”《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一》也称“阿保机以延徽为相号政事令契丹谓之‘崇文令公’”。

2 《辽史》卷74《韩延徽传》。

耶律德光时韩延徽封鲁国公任官南京三司使掌管南京道财赋。世宗朝迁南府宰相。参与筹建政事省“设张理具称尽力吏”。世宗对刘知远行册礼亦由延徽“定其制”。穆宗应历中致仕九年(959)卒享年78 岁。子德枢、倬。

韩延徽子德枢耶律德光誉之为“国之宝真英物也”未冠而为守左羽林军大将军迁特进太尉。德枢善抚民耶律德光时“汉人降与转徙者多寓东平。丁岁灾饥馑疾厉。德枢往抚字之授辽兴军节度使。下车整纷剔蠹恩煦信孚劝农桑兴教化期月民获苏息”3。此后历任南院宣徽使平、滦、营三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门下平章事加开府仪同三司行中书封赵国公。卒于保宁间。有子绍勋、绍芳。

绍勋为东京户部使以不善抚民在大延琳反辽战争中被杀1。

绍芳重熙间为枢密直学士、枢密都承旨、参知政事加兼侍中。反对征西夏力谏不听出为广德军节度使。后辽果败德芳闻讯“呕血死”。绍芳孙资让累官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中书侍郎因事出为崇义、辽兴军节度使2。

延徽子倬官辽兴军节度使彰**节度使兼侍卫亲军兵马都指挥使累赠至中书令。子绍雍、绍文。

绍雍曾使宋。《辽史·兴宗纪》三又见韩绍荣或即绍雍。与南府宰相杜防同奏事于廷亦当为辽朝朝官。此外《辽史·圣宗纪》八又见贺宋两宫生辰和正旦使副韩绍一等此绍一或亦为延徽孙?

绍文官上京留守守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鲁国公致仕。子造为诸宫制置使、判三司使事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赠中书令3。道宗朝致仕后燕、蓟饥荒时与刘伸、赵徽等致仕官“日济以糜粥所活不胜算”④。

造子资道清宁初以荫授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行右率府副率累官阁门祗候、礼宾副使、供军副使、六宅副使、检校工部尚书、市买都监等咸雍五年卒于南京5。

3 《辽史》卷74《韩延徽附子德枢传》。但东平为今辽宁辽阳辽兴军所在为今河北卢龙。《韩延徽传》称“其子镇东平”可能德枢先曾任职于东平及至耶律德光迁渤海人至辽东东平升南京后又调为辽兴军节度使而在两地皆有功绩。

1 参见李桂芝《辽金简史》第二章第三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2 《辽史》卷74《韩延徽附韩资让传》称:“会宋徽宗嗣位遣使来报有司按籍有‘登宝位’文坐是出为崇义军节度使。”

3 参见《王师儒墓志》《全辽文》卷1o。

④ 《辽史》卷98《刘伸传》。

5 《韩资道墓志铭》《全辽文》卷8。

第十八章承天太后辽圣宗承天太后(953—1oo9)名萧绰小名燕燕辽景宗皇后辽圣宗生母。景宗为世宗之子遭火神淀之变留下终生疾患1。应历十九年(969)辽穆宗被宗室娄国杀死景宗即位。萧绰以皇后身份参与国事她与景宗“任人不疑信赏必罚”2扭转了自穆宗以来辽朝治理上的混乱调整了与宋朝的关系为辽朝的全盛创造了条件。

乾亨四年(982)景宗死遗诏以长子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3是为辽圣宗(971—1o31)。统和元年(983)圣宗上萧绰尊号为“承天皇太后”二十四年加上尊号“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承天皇太后”。统和二十七年(1oo9)承天太后薨享年57 岁谥“圣神宣献皇后”重熙二十一年更谥“睿智皇后”。

辽圣宗以12 岁冲龄即位“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1辽政权又一次面临贵族间争权斗争的考验。承天太后以其政治才干团结蕃汉臣僚击败了试图夺位的宗室贵族巩固了幼帝的皇位。自保宁元年景宗即位至圣宗统和二十七年承天太后先后以皇后和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4o 年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强了辽朝的国力推进了辽朝的封建化进程。与强邻北宋签定了“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继续征服周边没有归附的部落、部族加强了对属国和属部的控制。承天太后去世后辽圣宗亲掌朝政2o 年继续执行统和以来的各项政策、制度展了各项改革成果辽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太平十一年(1o31辽兴宗改为景福元年)六月辽圣宗崩于大福河北行宫享年61 岁。谥文武大孝宣皇帝庙号圣宗。

第一节选拔人才整顿吏治辽景宗耶律贤、睿智皇后萧绰和圣宗耶律隆绪承穆宗暴政之后统治集团人心不稳宋朝威胁南部边防。他们摒弃民族偏见唯才是用任人不疑使蕃汉臣僚各尽其职了无嫌隙同心辅政。内安百姓外抗强敌为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展和国家的兴盛繁荣创造了条件。

他们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宗室、外戚和契丹诸部有才能的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除任用那些早期投靠或先后被俘的汉官、汉将外又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景宗保宁八年(976)诏南京复礼部贡院正式建立了主持科举考试的常设机构。统和六年诏开贡举科举作为选官制度之一正式确立。太平十年(1o3o)年圣宗下诏以次年行贡举法科举制度的法令、法规已经完备。虽然圣宗于这一年驾崩但制度的完善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正是由于承天太后、圣宗留意选拔和任用治国之才所以1 天禄五年(951)泰宁王察割(沤僧太祖弟安端之子)、燕王牒腊(述轧)杀世宗及其后于祥古山火神淀(在河北涿鹿西)史称“火神淀之乱”。“帝(景宗)时年九岁御厨尚食刘解里以毡束之藏于积薪中由是得免。及即位婴风疾多不视朝。”参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o《契丹国志》卷6。2 《辽史》卷9《景宗纪》下。

3 《辽史》卷9《景宗纪》下。

1 《辽史》卷71《景宗睿智皇后萧氏传》。

圣宗朝是个人才辈出的时期。契丹官僚中如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萧挞凛、耶律抹只、耶律学古、萧排押、耶律资忠等汉臣中如韩德让、室昉、张俭、王继忠等或忠直敢谏或治狱公平或安民有术或拼死疆场或奉节不辱对辽政权的巩固与强大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这正是承天太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圣宗“每承顺略无怨辞”1所致。

他们不仅重视官员的选拔而且注意对官员的考察。圣宗与太后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和阿顺迎合行为。正是由于朝廷赏罚严明圣宗朝才有明敏干练如张俭者抚民善断如邢抱朴者直言敢谏如马得臣者临民善治如耶律海里、耶律学古、萧排押、萧柳者镇抚边陲战功卓著如萧挞凛者。而太师柘母以迎合被罚南院大王耶律勃古哲因虐民被决以大杖耶律阿没里好聚敛为时议所鄙。故当时朝野风气较为清正。

在整顿吏治的同时承天太后与圣宗也重视审理狱讼平反冤抑。保宁三年(971)恢复了被穆宗废弃的钟院又置登闻鼓院以达民冤。四年诏中外官上封事了解政事得失。太后与圣宗锐意求治留心听断多次亲决滞狱和分遣诸臣决诸道滞狱使罪犯得以及时判决冤囚得尽快开释。统和中南京及易、平二州以狱空闻。开泰中诸道狱皆空。这既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反映也有利于生产的展。

由于社会的展进步与中原联系的加强和受宋朝思想、文化、制度的影响圣宗时又多次更定法令屏除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旧制增加维护封建秩序的内容。如奴婢犯罪由官府治罪主人不得擅杀;族帐有罪黥墨依诸部例;契丹人犯十恶者依汉律。同时还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司法和行政机构。统和元年敕“诸刑辟已结正决遣而有冤者听诣台诉”;开泰八年又“诏诸道事无巨细已断者每三月一次条奏”;统和十二年大理寺置少卿及正;十六年“罢民输官俸给自内帑”;开泰三年增枢密使以下月俸;南京、奉圣、平、蔚、云、应等州置转运使;太平元年(1o21)立长子宗真为太子确立长子继承制;十年“诏来岁行贡举法”等。通过这些制度、措施的制订和执行加强了皇权逐步确立并巩固了封建秩序法令也日益完善。

自阿保机建孔子庙以孔子学说为治国的主导思想以来儒家思想在辽朝统治集团中的影响逐渐加深。辽圣宗好读《贞观政要》和唐太宗、玄宗实录对其行事多钦伏。他称唐太宗、后唐明宗和宋太祖、太宗为“五百年来中国之英主”1积极学习中原的统治方式和思想文化。圣宗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如民间有父母在别籍异居者听邻里觉察坐之;有孝于父母三世同居者旌其门闾免其租赋数年;禁命妇再嫁;分别嫡庶庶子以母论贵贱;禁皇族与卑小族帐通婚;在中京建太祖庙制度、祭器皆从古制等。这一切说明辽圣宗不但能积极学习和借鉴中原的治国经验而且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深层次上与中原也已十分接近。

随着各种制度和机构的健全、完善辽朝的文治渐兴史学也有所展。辽圣宗任命了起居注和日历官记载皇帝言行、群臣章奉和国家大事修史1 《辽史》卷71《景宗睿智皇后萧氏传》、《契丹国志》卷7《圣宗天辅皇帝》。1 《契丹国志·圣宗天辅皇帝》。

制度也渐趋完备。统和九年(991)监修国史室昉和邢抱朴合撰《统和实录》记载了太祖至景宗五朝史事。从此契丹与辽朝的历史从口耳相传进入了有来自本身的文字记录阶段为契丹民族和辽朝的展状况保留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第二节调整阶级关系减轻赋税展生产调整部落组织解放奴婢自阿保机编部以来辽朝社会情况生了很大变化社会面貌已大大改观。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圣宗时期再次调整部落组织。

这次调整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户口蕃息需建部管理。阿保机时为备御奚人曾从契丹八部中各抽调二十户置二十详稳。经数十年户口蕃息圣宗遂置特里特勉部设节度使管理。这是辽朝社会稳定人口增长的结果。

二是以横帐大族奴隶置部。阿保机伐奚以所俘奚人为著帐子弟编为撒里葛、窈爪、耨盌三营籍隶宫分设夷离堇管理。圣宗以三营置三部脱离宫分设节度使管理。三部各有游牧地备畋猎之役。类似情况还有讹仆括部。

辽初从诸宫和横帐大族抽调奴隶编成稍瓦石烈与曷术石烈为皇室捉捕鹰鹘和冶铁。圣宗时两石烈人口增加遂各自置部也设节度使统领。通过以宫分人和奴隶置部解放了大批奴隶调整了阶级关系。宫分人编为新部摆脱了被奴役的处境使辽朝奴隶占有制进一步削弱封建因素迅增长契丹社会也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从而最终完成了封建化进程。三是以新附诸部族民户置部。对于俘虏或归附的室韦、女真、达鲁虢、乌古、敌烈、唐古、鼻骨德、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等部族人户圣宗朝已不再配隶诸宫和诸部而是将他们分别编组为部设节度使统领与原来各部一样分隶南北二府或沿边军事机构为辽朝守边。不改变其原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强迫他们迁往内地。根据各自的展水平采取相应的方式管理使之各得其所。这样圣宗朝不但通过重新编部解放了大批奴隶而且新政策也使新附者不再沦为奴隶。

除解放大批奴隶外圣宗时也通过各项诏旨将因各种不同原因沦为奴隶者解放出来1。

轻徭薄赋展农业生产承天太后和辽圣宗留心民情注意减轻人民负担赈济灾贫采取了一些安定社会秩序和展生产的措施。

统和年间下诏诸道设置义仓丰年纳粟储积以备荒年赈济贫乏。又1 统和七年诏南征所俘有亲属分隶诸帐者给官钱赎之;十三年诏诸道民应历以来胁从为部曲者仍隶州县;二十九年诏诸道水灾饥民质男女者自来年正月起日计值1o 文价折佣尽遣还其家。又禁止主人擅杀奴婢。开泰六年公主赛哥以擅杀无罪婢被降为县主驸马被削官。这在法律上为奴隶的生存权提供了起码的保障。

屡次下诏赈灾故当时虽不时有水、旱、蝗灾却没有生灾民流亡现象社会秩序一直比较稳定。

平时他们也重视展农业生产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统和八年检括农田整顿农业生产秩序。十二年定均税法;十三年又以所定税额偏高而下诏减轻括田租赋;十四年再蠲三京税赋。

承天太后与圣宗留心了解民情随时调整部民负担。如统和三年枢密院反映契丹诸部役户多困乏请以富户替代。圣宗亲阅诸部户籍减免涅刺、乌隗二部的部分差役。四年因对宋战争州县民逃亡禾稼不能按时收获采纳韩德让的建议募民收割。政事令室昉反映山西诸州因军兴民力凋敝田谷多遭践踏伤害遂免其当年税赋。六年霜旱民饥诏三司旧以税钱折粟估价不实令增价以利民。十年免云州租赋安辑朔州流民免其徭役三年。十二年免行在5o 里内租蠲宜州(今辽宁义县)赋调免南京遭水灾民户租赋免诸部岁输羊和关征。十四年蠲三京及诸州税赋。审定南京所定新税法。同时罢不急之役减少诸部岁贡调整贡物种类以减轻部民负担。

承天太后和辽圣宗还多次遣使诸道劝农视禾稼禁止诸军官非时畋猎妨农行军中禁止士卒出营劫掠禁部从伐民桑枣禁刍牧伤禾稼改变了契丹军队打草谷的旧制。

采取徙民耕种和募民垦荒的方式展农业生产成效显著。

统和七年徙宋鸡壁砦居民2oo 户于檀、顺、蓟三州择沃壤耕种官给耕牛、种子;诏燕乐、密云二县荒地许民耕种免赋税十年。统和十三年令诸道劝民种树诏品部旷地令民耕种;募民耕滦州荒地免租赋十年。开泰元年又诏:“百姓徭役烦重则多给工价;年谷不登仓以贷;田园荒废者则给牛种以助之。”1这些措施安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生产展。太平五年圣宗车驾至燕人民以年谷丰熟争献土物。于是出现圣宗礼高年惠孤寡微服出行观士庶嬉游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这期间对西北地区的开更是成绩卓著圣宗命西北路招讨司在胪朐河、镇州屯田以解决驻军供给并连获丰收2。

第三节开疆拓土加强对西北、东北边区的控制随着国势的增强辽朝对周边各政权的影响也日益扩大。统和七年封党项贵族李继迁为夏国王确立了同夏的宗藩关系。为了对宋战争的需要拆散宋与高丽可能结成的联盟迫使高丽臣服。从而在对外关系上取得了对宋的优势。

渤海人南迁后原渤海国控制下的女真各部逐渐向混同江、鸭绿江两岸和长白山周围地区展。景宗时开始袭扰辽朝东京道州县。圣宗统和元年、1 《辽史》卷59《食货志》上。

2 《辽史》卷59《食货志》上载:“命耶律唐古督耕稼以给西军唐古率众田胪朐河侧岁登上熟。移屯镇州凡十四稔积粟数十万斛每斗不过数钱。”唯《食货志》将此事记于道宗初年误。详见《辽史》卷59《食货志》上注六、《辽史》卷91《耶律唐古传》。

三年和十三年先后三次派兵遣将征讨女真和乌惹(兀惹)使他们成为辽朝的属国和属部。其中一部分女真人被迁往辽东成为被编入辽籍的熟女真也称合苏馆、合苏款女真。辽朝在各部女真人中设大王、节度使和详稳从而加强了对东北边境的控制。

辽朝北境的海勒水(海拉尔河)、栲栳泊(呼伦湖)周围地区居住着乌古诸部。乌古之西有敌烈。他们都是与契丹关系比较密切的室韦大部。阿保机曾多次征伐乌古诸部将俘获的乌古人迁往契丹内地编入契丹部落。留居原地的乌古人则成为辽朝的属部即“辽国外十部”之一。辽派详稳、都监驻守其地镇抚和监临其部众。太宗耶律德光初年和穆宗耶律璟晚年乌古曾两次起兵抗辽皆被镇压。圣宗统和初乌古承叛降之后部族贫困辽廷曾予以赈济。为加强对边部的控制统和初开始对乌古派遣朝廷任命的节度使。同时征调乌古部兵镇守西北边境由契丹将领统率防遏阻卜诸部。阻卜《辽史》又作“术不姑”、“述不姑”、“直不姑”、“直不古”、“臭泊”等是契丹人对室韦系统蒙古语族各游牧部族的泛称。有若干互不统属的部落或部落集团分别游牧于辽的西界和西北界。辽朝将他们分别称为阻卜、北阻卜和西阻卜。自太祖阿保机西征以来阻卜各部逐渐臣服相继成为辽朝的属部与辽建立了朝贡和互市关系。景宗时在阻卜活动区域设西北路招讨使加强了对阻卜地区的控制。

圣宗统和十二年(994)以皇太后姊、齐王罨撒葛妃胡辇领乌古部兵和永兴宫分斡鲁朵军驻守西北境以萧挞凛为西北路招讨使。建镇、防、维三边防城开境数千里。以镇州为西北路招讨司驻地辽朝对西北地区的统治也大大地巩固了。

在军事征伐中被俘虏而进入契丹内地的回鹘人也被编入契丹部落圣宗三十四部中的薛特部就是由回鹘人组成的。留居原地没有西迁的回鹘人归附辽朝后也成为辽朝属部。他们同辽国外十部中的乌古一样对辽朝岁有常贡。高昌回鹘成为辽朝的属国辽在那里派有都监。甘州回鹘以及葱岭西回鹘建立的黑汗王朝也与辽建立了朝贡和通使关系。辽在其地分别建有高昌回鹘大王府、甘州回鹘大王府和阿萨兰回鹘大王府。

第四节与宋的争战与和好辽自太祖阿保机起即有意夺取黄河以北之地除穆宗无意进取失去瀛、莫二州外太宗、世宗都曾为这一目标努力奋斗但均未能如愿。景宗初年时辽朝政局不稳宋朝实力增加辽曾主动与宋修好双方曾维持了短时间的和平。宋太宗即位后连续两次向辽出兵动了幽州之战(辽称高梁河之战、围城之役)和燕云之战。在辽朝群臣、将帅的奋力抵抗下保住了南京、西京诸州县但辽朝不但没有将势力推进至黄河以北甚至也没能收回被后周夺去的瀛、莫二州。此后宋朝虽然放弃了武力收复燕云的努力但辽朝却始终没有改变占有黄河以北至少是收回瀛、莫二州的决心。

燕云之战失败后宋朝对辽取守势。辽圣宗在巩固了统治地位后便开始了对宋朝的军事进攻。统和十七年承天太后与圣宗亲率辽军南下俘宋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辽为避太祖讳改为康昭裔)。二十一年俘宋副部署、殿前都虞侯、云州观察使王继忠。二十二年兵临澶州城下与宋军隔河对阵。战前契丹大将南京统军使萧挞凛误触宋军伏弩重伤致死辽军士气受挫。王继忠居间调停向承天太后建议南北议和被太后采纳。又致书宋真宗通报辽方息民止戈之意。经过反复谈判避免了一次拼死的厮杀双方签定了化干戈为玉帛的“澶渊之盟”1。

澶渊之盟确定了辽、宋双方兄弟之国的政治地位划定了双方的边界决定开展互市贸易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银” 1o 万两、绢2o 万匹。它是承天太后、辽圣宗以军事讹诈手段在政治、经济上取得重大胜利的协议也是他们审时度势、闻善必从的政治风范的体现。从此辽宋双方结束了军事对峙状态开展了和平友好交往不但使辽宋统治者各自得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且使双方人民免受战争之苦有了从事生产的和平安定环境对当时中国的社会展是有利的。

辽圣宗十分珍惜与宋的友好关系。澶渊之盟后宋使次入辽时“所过州县刺史迎谒命幕职、县令、父老送于马前捧卮献酒。民庶以斗焚香迎引家置盂勺浆水于门。令接伴使察从人中途所须即供应之所至民无得鬻衾物受钱违者全家处斩。行从刍秣之事皆命人掌之”辽圣宗对“岁献方物皆亲阅视必使美好中意。守约甚坚未尝稍起边衅”2。故终圣宗之世辽宋间一直友好相处不曾生矛盾冲突。圣宗临终仍以“不得失宋朝之信誓”而谆谆嘱之于其继承者。此后在兴宗和道宗时期辽宋间虽有一些矛盾与摩擦但最终也都是通过政治交涉的手段解决的双方都尽力避免诉诸武力这都是圣宗和承天太后身体力行和对其子孙耳提面命的结果。1 关于王继忠在澶渊之盟中的作用参见李桂芝《辽金简史》第五章第二节。2 《宋会要辑稿·蕃夷一》中华书局1957 年影印本。

第十九章耶律斜轸耶律休哥萧挞凛第一节耶律斜轸耶律斜轸(?—999)字韩隐六院部人。耶律曷鲁之孙世宗、穆宗族兄弟景宗族叔圣宗同族叔祖。《辽史》称其“性明敏不事生产”1。保宁元年(969)宋兵攻北汉以枢密使萧思温荐为西南面招讨使节制西南面诸军。保宁八年改南院大王2。统和初为北院枢密使守司徒。统和四年(986)以破女直、宋有功加守太保。统和十七年(999)从承天太后南伐卒于军中。

保宁十一年(979)宋以灭北汉之师奔袭燕京。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和乙室王撒合往援与宋军逆战于沙河败退至清河北。耶律斜轸取奚底军青帜旗佯败诱敌取得初战的胜利。进军至京西北高梁河与休哥分左右翼夹击宋军又获全胜致使宋太宗落荒而逃。接着辽诸军并力“击宋余军所杀甚众获兵仗、器甲、符印、粮馈、货币不可胜计”1。高梁河之战是宋军次大规模对辽朝的进攻宋太宗亲临指挥。时值七月正是辽景宗远离南京避暑于夏捺钵之际南京守备空虚赖权南京留守韩德让、南京兵马都指挥使耶律学古和知三司使刘弘能安人心捍城池;耶律斜轸与耶律休哥率军及时赴援才得以取胜。这是斜轸与休哥军事才能的次展现。

乾亨四年(982)圣宗冲龄即位皇太后摄国政。“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2;景宗后“当朝虽久然少姻媛助诸皇子幼稚内外震恐”3;“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握政盈布朝廷”④;宋朝也欲乘机北伐收复被石晋割弃的燕云十六州。太后以寡母弱子面对虎视最高权力的宗室诸王势孤力单处境艰危形势严峻。

景宗在位14 年虽不曾致辽朝于鼎盛却初步扭转了穆宗时国势不振的局面。更为可贵的是他任用和培养了一批有为的蕃汉官僚这是辽圣宗承自其父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在政权交接、局势动荡之际这些官僚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与韩德让一样耶律斜轸、耶律休哥和萧挞凛在关键时刻给辽圣宗以无保留的大力支持对圣宗统治地位的确立和政权的巩固都挥了重要作用。

耶律斜轸与受顾命的韩德让一起面对挑战勇敢地承担起了保卫圣宗权力维护国家稳定的重担向太后保证说:“信任臣等何虑之有!”1。不但保证圣宗的皇位得以巩固而且为辽朝的全盛挥了各自的经邦治国之1 《辽史》卷83《耶律斜轸传》。

2 《辽史》卷8《景宗纪》上载:保宁八年以西南面招讨使耶律斜轸为北院大王。则本传所载保宁元年节制西南面诸军即为西南面招讨使之职。《景宗纪》保宁八年载斜轸为“北院大王”误。当以本传和《景宗纪》乾亨元年所载为准。

1 《辽史》卷8《景宗纪》下。

2 《辽史》卷71《景宗睿智皇后萧氏传》。

3 《契丹国志·耶律隆运传》。

④ 《契丹国志·耶律隆运传》。

1 《辽史》卷71《景宗睿智皇后萧氏传》。

才。

耶律斜轸以北院枢密使参决大政除维护圣宗的地位外也充分挥契丹人能征善战的军事才能保卫辽朝安全。在高梁河之战后斜轸又参加了辽宋间的第二次大战——燕云之战。

统和四年(986)宋朝三路大军北上伐辽承天太后亲自率师援救南京以斜轸为山西路兵马都统迎击潘美、杨继业的西路军。宋军乘辽方无备已“陷山西诸郡各以兵守”2斜轸先击败宋将贺令图进围蔚州。一面射书城中招降一面令都监耶律题子设伏险处配合围城打援一举攻取蔚州。又败宋军于飞狐、浑源并于狼牙村俘获宋将杨继业。与此同时承天太后与耶律休哥等在东路也战胜了宋军为辽宋对峙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宋两次北伐失利后放弃了以武力收复燕云的方针对辽改为守势。但辽朝却开始不断南下以期将疆域推进到黄河以北至少要收回被后周攻占的瀛、莫二州。于是辽圣宗在巩固了帝位之后自统和十七年开始又大举对宋用兵。耶律斜轸也于是年卒于军中。

第二节耶律休哥耶律休哥(?—998)字逊宁耶律释鲁之孙。东丹王耶律倍、耶律德光族兄弟世宗、穆宗族叔景宗叔祖圣宗同族曾祖。初为郎君1穆宗应历十五年从群牧都林牙萧幹讨平乌古、室韦叛部。应历末年官惕隐2。景宗乾亨二年(98o)为北院大王拜于越总南面戍兵。圣宗统和元年为南京留守、南面行营总管总边事。四年封宋国王。十六年薨圣宗诏立祠南京。

高梁河之役宋军包围南京辽朝形势危急。诸臣甚至议及弃燕蓟保松亭、古北口。宋人记载耶律休哥“时为舍利郎君..请兵十万救幽州。并西山薄幽陵人夜持两炬朝举两旗。选精骑三万夜从他道自官军南席卷而北。又以弱兵五千守幽州望风遁去。我师遏之不得去遂坚守。及我师已退或劝袭之于越曰:‘受命救幽蓟已得之矣。’遂不甚争利”3。这里所记的正是耶律奚底、萧讨古失利后斜轸与休哥领兵赴援的情况。斜轸在清河一线设伏诱敌然后与休哥左右夹击宋军。《辽史·耶律休哥传》载“追杀三十余里斩万余级休哥被三创。明旦宋主遁去休哥以创不能骑轻车追至涿州不及而还。”两方记载相互对照可知当时坚守南京者为韩德让、耶律学古和刘弘失利者为耶律奚底和萧讨古。斜轸和休哥各领兵自东西两路入援。西路斜轸先至设伏先击败宋朝追兵;东路休哥人持两炬、旗日夜兼程。双方战术运用得当配合默契同时抵达高梁河大败宋军解救了南京之围。宋太宗得以逃脱是休哥负伤不能骑马不便追击并非“不甚争利”。

是年冬为报围城之役(即高梁河之役)景宗又遣韩匡嗣和南府宰相2 《辽史》卷83《耶律斜轸传》。

1 “郎君”契丹语作“舍利”、“沙里”意为勇士是契丹贵族中无职事而勇武者的称号。详见李桂芝:《契丹郎君考》《民大史学》第1 期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2 此据休哥本传。参照《穆宗纪》下和《萧幹传》。

3 江休复:《杂志》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o。

耶律沙伐宋。休哥从匡嗣军战于满城。“方阵宋人请降。匡嗣欲纳之休哥曰:‘彼军气甚锐疑诱我也。可整顿士卒以御。’匡嗣不听”1。“休哥引兵凭高而视须臾南兵大至鼓噪疾进。匡嗣仓卒不知所为士卒弃旗鼓而走遂败绩。休哥整兵进击敌乃却”2。休哥对宋军行动判断正确部署得当并收拾匡嗣军所弃兵械全军而还。

次年休哥为北院大王总南面戍兵。从景宗南伐围瓦桥关阵斩宋将张师。景宗赐以玄甲、白马追敌至莫州生获数将以献。景宗又赐以御马称赞他“尔勇过于名若人人如卿何忧不克?”3师还拜于越。圣宗即位后休哥总南面军务他一面继续治军修武备一面加强政治治理展生产安定民心恢复和建立新的统治秩序④。统和四年燕云之战宋东路军进至岐沟、涿州、固安。南京兵少休哥不敢轻易出战遂采取袭扰的方式令宋军疲于应付以待援军5。待援军至休哥率军追击“宋师望尘奔窜堕岸相蹂死者过半沙河为之不流”。以功封宋国王。

经与宋军两次大的较量宋朝不敢再以武力收复燕云。辽朝势力复振休哥上言“略地至河为界”以实现阿保机生前的心愿。太后虽未采纳但从后来不断南征的记录看辽朝君臣确实一直在等待时机实现宿愿。统和七年(989)宋军攻易州休哥“率锐卒逆击于沙河之北杀伤数万获辎重不可胜计献于朝。太后嘉其功诏免拜、不名。自是宋不敢北向”。“时宋人欲止儿啼乃曰:‘于越至矣!’”1休哥为宋人所惧是因为有勇有谋每战必胜。《辽史》称他“智略宏远料敌如神。每战胜让功诸将故士卒乐为之用。身更百战未尝杀一无辜”2。平时他也能休兵息民。对宋重视边境的和平与安宁;对南京农业区他身体力行轻徭薄赋建立正常秩序3。是辽朝前期难得的文武双全的军政人才。

第三节萧挞凛萧挞凛(?—1oo4)又做挞览、闼览字驼宁承天太后族兄弟④。《辽史》称他“有才略通天文”以宿直官入仕“屡任艰剧”5。历任南院都监、彰德军节度使、阻卜都详稳(西北路招讨使)、南京统军使等职加侍1 《辽史》卷74《韩匡嗣传》。

2 《辽史》卷83《耶律休哥传》。

3 《辽史》卷83《耶律休哥传》。

④ 《辽史》卷83《耶律休哥传》载:“休哥均戍兵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5 《耶律休哥传》载:“夜以轻骑出两军间杀其单弱以胁余众;昼则以精锐张其势使彼劳于防御以疲其力。又设伏林莽绝其粮道。”

1 《辽史》卷83《耶律休哥传》。

2 《辽史》卷83《耶律休哥传》。

3 《耶律休哥传》载:“休哥以燕民疲敝省赋役恤孤寡戒戍兵无犯宋境虽马牛逸于北者悉还之。远近向化边鄙以安。”

④ 挞凛的族属尚待研究。《辽史》卷85《萧挞凛传》载他是承天太后父萧思温的再从侄即承天太后的族兄弟应属国舅大翁帐或小翁帐即淳钦皇后母前夫之族。或为萧翰、萧幹之族?5 《辽史》卷85《萧挞凛传》。

中、右监门卫大将军、检校太师。统和十二年(994)封兰陵郡王。二十二年1与圣宗、承天太后南伐宋误触宋军伏弩重伤致死。

萧挞凛一生行事以军事活动为主。统和四年(986)参加辽、宋燕云之战以诸军副部署身份从枢密使耶律斜轸战于山西俘获宋将杨继业于朔州。十一年与东京留守萧恒德伐高丽迫使其称臣纳贡。十二年与齐王妃率领西北乌古等部兵和永兴宫分军驻守西北胪朐河地区任西北路招讨使(又称阻卜都详稳)。“凡军中号令太妃并委挞凛”2。萧挞凛悉心镇边访求安边之策。时有仲父房耶律昭“博学善属文。..坐兄国留事流西北部”萧挞凛向他请教如何管理阻卜事务3。耶律昭建议他赈穷薄赋散畜牧以就便地;简练精兵去其难治者。挞凛采纳他的意见对诸属部镇之以威抚之以德。十五年敌烈部杀详稳而叛挞凛率军追剿并讨阻卜之未服者。于是“诸蕃岁贡方物充于国自后往来若一家”④。圣宗亲自作诗褒奖同时令耶律昭作赋以述其功。后因诸部叛服不常挞凛上表“乞建三城以绝后患”5。自统和十九年调任南京统军使6至二十二年死于弩伤四年来一直在伐宋前线。先后攻宋威虏、顺安诸军在望都康村擒宋将王继忠又连攻保、定、瀛等州率军直指澶渊给宋军造成极大威胁为澶渊之盟的签定创造了条件。

辽宋澶渊之盟是在辽朝大军压境的情况下由被俘的宋将王继忠先提出并分别说服承天太后、辽圣宗和宋真宗经过双方使臣往复多次交涉后签定的。挞凛之死严重地影响了辽军的士气给辽朝军事和谈判活动都带来了不利影响但辽方利用宋朝君臣的怯战心理通过和议仍然攫取了3o 万两匹银绢的物质利益并取得了与宋为兄弟之国的平等地位辽宋双方也因此得以维持和平局面。

挞凛子排押(?—1o23)又作排亚字韩稳也多战功历官左皮室详稳南京统军使北、南宣徽使东京留守北府宰相政事令兼知西南面招讨使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等。尚景宗次女长寿公主拜驸马都尉。封兰陵郡王、豳王。曾参加征讨阻卜、辽宋燕云之战和澶渊之战以及征高丽等重要战役所在多有功。在宣徽使任上曾“条上时政得失及赋役法上嘉纳焉”“为政宽裕而善断诸部爱之民以殷富时议多之”1。

挞凛次子恒德(?—996)又作勤德、肯德、恳德字逊宁。统和元年(983)尚景宗幼女越国公主历官南面林牙、北面林牙、东京留守拜驸马1 关于萧挞凛卒年《辽史·圣宗纪》和《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为统和二十二年即宋景德元年(1oo4)与本传有异本传误当从《圣宗纪》、《长编》。

2 《辽史》卷85《萧挞凛传》。

3 《辽史》卷1o4《耶律昭传》。

④ 《辽史》卷85《萧挞凛传》。

5 《圣宗纪》载统和二十一年“修可敦城”;二十二年“以可敦城为镇州军曰建安”;《辽史·地理志》一载镇州“本古可敦城统和二十二年皇太妃奏置。选诸部族二万余骑充屯军专捍御室韦、羽厥等国。..渤海、女直、汉人流配七百余户分居镇、防、维三州。”此事当是因耶律昭的建议由萧挞凛上表请示至此得以实施。

6 《辽史·圣宗纪》十四载统和二十年“南京统军使萧挞凛破宋军於泰州”知挞凛此时已为南京统军使。

1 《辽史》卷88《萧排押传》。

都尉。“有胆略而善谋”参加征伐高丽、辽宋燕云之战和征讨兀惹赐启圣竭力功臣。因对公主照料不周赐死后追封兰陵郡王。

恒德子匹敌(?—1o31)字苏隐一名昌裔。尚圣宗弟秦晋国王耶律隆庆女韩国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官殿前副点检、北面林牙、殿前都点检、国舅详稳封兰陵郡王。太平十一年辽圣宗死钦哀后执政以匹敌为圣宗齐天皇后所爱遂与后父萧浞卜等同以谋反罪被害。

圣宗前期枢密使耶律斜轸与承天太后、韩德让等总全**政事务韩德让在政事上建树较多斜轸常在军旅。边防事务南有休哥总兵御宋治理南京汉地;西北有萧挞凛驻军镇抚阻卜和乌古、敌烈;东京地区有萧恒德、萧排押先后为留守控扼女真和备御高丽。中外所任各尽职守共同创造了辽朝的鼎盛局面。

第二十章萧韩家奴耶律仁先王鼎第一节萧韩家奴萧韩家奴(975—1o46)字休坚契丹涅刺部人。通契丹、汉文字是受汉文化濡染颇深的契丹上层知识分子。统和十四年(996)始仕先后为右通进、典南京栗园、同知三司使事。重熙四年(1o35)迁天成军节度使、彰愍宫使后擢翰林都林牙兼修国史、归德军节度使等。

萧韩家奴立身清俭不妄取于人。《辽史》载他“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值取牛”1。他善诗文明治道重史事以文才出众被兴宗命为诗友。常常借与兴宗接触的机会反映治国方面的问题并常于闲谈中论及国计民生。一次兴宗问及异闻他则以炒栗比喻治国说“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小大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兴宗很欣赏这一讽谏方式。兴宗曾问他“我国家开创以来孰为贤主?”萧韩家奴竟以穆宗对。穆宗是辽朝诸帝中最无建树且残暴嗜杀者兴宗颇感奇怪说:“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答称:“穆宗虽暴虐省徭薄赋人乐其生。终穆宗之世无罪被诛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显然萧韩家奴并不真正认为穆宗最贤只是为使兴宗节制游畋才以嗜杀成性的穆宗为参照以期引起兴宗的重视。这与他后来建议“节盘游”的思想是一致的。

兴宗下诏令群臣言治国之要萧韩家奴上书洋洋数千言多为当时要务。如赋繁役重民以贫困;宜倡节俭戒奢侈节盘游简驿传轻徭薄赋使民务农;防御重点应为南方之宋对西北诸属部则应各置酋长令其“岁修职贡”徙可敦城于近地等。并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出“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的认识。

萧韩家奴以大儒为兴宗所器重命为翰林都林牙兼修国史和起居注官。“每入侍赐坐。遇胜日与帝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谏”1。

萧韩家奴也继承了中原历朝的史学传统是契丹人中兼具史德、史识和史才的杰出史学家。重熙十三年(1o44)上疏请按照“唐高祖创立先庙尊四世为帝”的先例追尊祖先名号为兴宗采纳于是辽朝“始行追册玄、德二祖之礼”2。在任起居注官时秉承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善恶无所隐。兴宗每畋猎萧韩家奴“未尝不谏”。一次兴宗于秋山射猎侍从中被熊虎伤死者数十人萧韩家奴书于简册。兴宗见到后命他删去他却坚持如实记录。兴宗不得不承认:“史笔当如是。”

有此史德和史才堪当修史重任故兴宗下诏让他与耶律古欲、耶律庶1 《辽史》卷1o3《萧韩家奴传》。

1 《辽史》卷1o3《萧韩家奴传》。

2 奏疏内容参见《辽史》卷1o3《萧韩家奴传》。辽兴宗于重熙二十一年(1o52)“追尊太祖之祖为简献皇帝庙号玄祖祖妣为简献皇后;太祖之考为宣简皇帝庙号德祖妣为宣简皇后”。此后天祚帝于乾统三年(11o3)又“追尊太祖之高祖曰昭烈皇帝庙号肃祖妣曰昭烈皇后;曾祖曰庄敬皇帝庙号懿祖妣曰庄敬皇后”。于是辽太祖以上四世皆得以追尊帝号。此议始由萧韩家奴之。成等编辑上世以来事迹及诸帝实录。这是自圣宗朝室昉和邢抱朴编纂《统和实录》以来辽朝第二次组织力量编修国史、实录这次编纂的实录仍为2o卷称《遥辇至重熙以来事迹》又称《辽国上世事迹及诸帝实录》或《先朝事迹》。此后道宗朝耶律孟简又编录了耶律曷鲁、耶律屋质和耶律休哥《三人行事》天祚朝耶律俨编纂《皇朝实录》7o 卷加上时人所作的《七贤传》等都是辽朝重要的国史资料直接或间接为后来《辽史》的编纂保留了部分宝贵的资料。

此外萧韩家奴又奉诏纂修《礼典》。他博考经籍自天子达于庶人以情文制度可行于世不谬于古者撰成3 卷1。

萧韩家奴是一个蕃汉、经史兼通的大儒。兴宗还命他翻译汉文诸书。他希望契丹统治者能了解古今成败得失遂翻译了《通历》、《贞观政要》和《五代史》等为他们提供借鉴。

萧韩家奴有诗文集称《六义集》12 卷行世惜今已不传。

第二节耶律仁先耶律仁先(1o13—1o72)契丹名乣邻(一作查刺)字一得耶律释鲁之后籍隶孟父房。兴宗重熙三年(1o34)补宿卫与兴宗论政受到赏识。仁先以知遇之恩“言无所隐”1。历官宿直将军、崇德宫使、殿前副点检、鹤刺唐古部节度使、北面林牙;重熙十一年(1o42)升北枢密院副使迁燕京(南京)留守同知兼权析津府尹事;十三年为契丹行宫都部署;十六年迁北院大王;十八年知北院枢密使事迁东京留守封吴王。道宗清宁初为南院枢密使;为人所谮出为南京兵马副元帅守太尉改封隋王;复为北院大王拜南院枢密使封许王。以平耶律重元滦河之变有功为北院枢密使进封宋王。咸雍元年(1o65)加于越改封辽王。咸雍八年(1o72)四月以疾薨享年6o 岁。

耶律仁先“魁伟爽秀有智略”2在辽朝政治生活和外交活动中都曾起过重要的关键性作用。辽兴宗统治地位巩固后自认为“天下太平户口繁息”3欲继其父之后再创伟业以军事讹诈和政治交涉手段向宋朝索要关南十县。重熙十一年(1o42)耶律仁先以北院枢密副使身份与汉人行宫副部署刘六符使宋。同意宋使富弼的意见双方罢兵约和宋朝在澶渊之盟所定岁币的基础上增加岁币银1o 万两、绢1o 万匹。并因争得岁币名目为“贡”、“纳”④授功臣名号加官中书门下平章事5。

在治民任上耶律仁先能体察下情减轻人民负担安抚百姓;当然为1 《辽史》卷1o3《萧韩家奴传》载:“十五年复诏曰:‘古之治天下者明礼义正法度。我朝之兴世有明德虽中外向化然礼书未作无以示后世。卿可与庶成酌古准今制为礼典。事或有疑与北、南院同议。’”

1 《辽史》卷96《耶律仁先传》。

2 《辽史》卷96《耶律仁先传》。

3 《辽史》卷87《萧孝穆传》。

④ 参见《辽史·兴宗纪》、《辽史·耶律仁先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7。但《长编》载最终所定岁币名目为“纳”《耶律仁先传》则记为“贡”。

5 《耶律仁先墓志铭》见《全辽文》卷8。

加强辽朝的统治也曾镇压人民的反抗。任南京留守同知时“下车之后都邑肃清”1。武清生了李宜儿领导的反抗活动他侦捕宜儿送至阙下致使李宜儿被杀。他却因此受到褒奖封吴王。兴宗亲自宣读制书称他为“唐室之玄龄、如晦我朝之信你、室宁”2。为北院大王期间奏“两院户口殷庶乞免他部助役”;3在东京留守任上奏开山通道以控制女真恃险扰掠“边民安业”。因此当清宁年间再为北院大王时“民欢迎数百里如见父兄”。在南京留守任上“恤孤茕禁奸慝宋闻风震服。议者以为自于越休哥之后惟仁先一人而已”④。

耶律仁先的最大功绩是平定耶律重元和涅鲁古动的滦河之变。清宁九年道宗猎于太子山。敦睦宫使耶律良奏重元父子谋逆道宗尚不甚相信他召仁先了解情况。仁先素与参知政事姚景行关系密切景行曾多次提醒仁先注意重元父子的动向及时向道宗上奏。至此仁先“具言其事”5并说:“此曹凶狠臣固疑之久矣。”加之道宗按耶律良的建议派去考察涅鲁古的使者报告了重元父子的实情道宗才开始有所警觉并派仁先去搜捕重元父子而宫帐仍未作任何防范。重元、涅鲁古父子阴谋败露遂立即起事。仁先未及备马涅鲁古胁迫弩手军4oo 人已至行宫情况异常危急。道宗欲到北、南院避敌仁先以情况不明又担心重元追击苦留不放1。仓卒间他“环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2。叛军因早有准备来势甚猛道宗被射伤臂乘马亦为所伤。而由于仁先率近侍拼死抵挡道宗终得脱险。经过双方激战涅鲁古受伤被擒重元也不得不退兵。仁先乘休战时机亟召居地最近的五院部萧塔剌又遣人分头召集诸军。次日黎明重元又胁迫奚人猎夫2ooo 人再犯行宫。时萧塔刺兵已至“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加之北院宣徽使奚人萧韩家奴晓谕奚人去逆效顺奚人猎夫多投械服。叛军奔溃追杀2o余里重元自缢而死。

事平道宗“嘉叹久之”授仁先“安邦卫社尽忠平乱同德功臣”亲制文褒奖并命人画《滦河战图》以旌其功。

后遭乙辛排挤出朝为西北路招讨使“仁先严斥堠扼敌冲怀柔服从庶事整饬。..北边遂安”3。仁先终死于任所。

仁先有弟义先、礼先、智先、信先等七人。义先历任祗侯郎君班详稳、南院宣徽使、殿前都点检、南京统军使封武昌、富春郡王追封许王。义1 《耶律仁先墓志铭》见《全辽文》卷8。

2 见《耶律仁先墓志铭》但墓志称“封尚王”;《耶律仁先传》但载在兴宗朝“封吴王”却不载封王时间。两相对照则封王时间当在镇压李宜儿之后所封王号当为“吴”。“信你”、“室宁”不知何人或即“洪隐”(耶律曷鲁字)、“逊宁”(耶律休哥字)?

3 《耶律仁先墓志铭》。

④ 《辽史》卷96《耶律仁先传》。

5 《辽史》卷96《耶律仁先传》。

1 《辽史》卷96《耶律仁先传》载:“帝欲幸北、南院仁先曰:‘陛下若舍扈从而行贼必蹑其后;且南、北大王心未可知。’仁先子挞不也曰:‘圣意岂可违也?’仁先怒击其。帝悟悉委仁先以讨贼事。”

2 《辽史》卷96《耶律仁先传》。

3 《辽史》卷96《耶律仁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