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式玉器看秦文化的特质(二)
作者:心随梦寒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335

从秦式玉器看秦文化的特质(二)

战国时代秦人玉器现极少这与战国秦墓掘较少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玉工艺在秦国的衰退。

1.1954—1957年在西安半坡掘战国墓112座其中只有五座墓出土小件玉石器有石壁、石环、玉珠、玉饰等。

2.长安县韦曲南战国墓出玉带环饰器为仿青铜节约的形制[5]。

3.西安吴家坟出土玉夔龙佩身体作s形[6]。

4.1978年户县战国墓出土夔龙佩2件形制、尺寸实全相同[7]。

5.1978年秋户县战国墓出土小玉件一组计有玉鱼2件玉昆虫1件、玉蝉1件、玉蚕若干玉勒5件。另有串饰1由429粒玛瑙、绿松石管、珠组成[8]。

6.1998年淳化县胡家庙乡出土战国时代铜釜1件中有串饰一组由若干粒玛瑙、白石管珠与一片海贝组成[9]。

秦代享国日短出土的秦代玉器数量有限主要出土于陕西、湖南、河北、河南等省秦墓中其中秦文化风格鲜明的只有两组:

1.1971年西安北部联志村秦代窖藏出土玉人、圭、璋、璧、璜、觿、虎等85件均为碧玉大部分素面少数有粗糙的阴刻线花纹。

2.1975年山东烟台芝罘岛阳主庙遗址出土两组玉器、每组都为:圭1、壁1、觿2。研究者认为这些玉器当是秦始皇东游海上登芝罘祀阳主神时所瘗埋的为秦式玉器无疑。

从出土情况看春秋时代秦国玉器数量还是比较多的与关东诸国玉器现情况有很大的共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玉器主要出自墓葬和祭祀遗址中其主要用途为佩带、敛尸、祭祀天地诸神。秦在继承西周文化学习中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与关东诸国相近的玉文化观念。

2.玉器主要出土地点都靠近大的都邑如秦国的雍城、陈仓、东周洛阳王城、郑国新郑故城、晋国的新田等。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是王侯贵族进行礼聘、祭祀、盟誓等政治活动的中心他们的墓葬亦多在城市附近;另一方面城市的兴起使官、私手工业形成规模产品数量、质量大幅提高经济交流也多在城市进行。这显示出春秋时代的秦人虽仍与戎狄共处但通过对中原文化的努力吸收已经有了与关东相当的城市文化所以由余才会有“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的感叹。

3.玉器的使用比较普遍不仅较大型的贵族墓中有玉而且小型墓的墓主和大型墓中身份较低的殉葬奴婢也都有玉随葬品虽然在玉器的质量和数量上有差别但反映出秦人与关东人都有较广泛的佩玉人群爱玉佩玉的华夏文化对秦国的普通人也有较深的影响。

当然秦与关东诸国就春秋玉器的现来看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1.秦高等级墓葬现太少至今可与河南上村岭虢国墓地m1o52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墓m251这类随葬丰厚的大墓相比的春秋秦墓仅益门二号墓一例而已这使得二者玉器的对比显得不够对等有待于更新的考古现来反映春秋秦玉的全貌。

2.没有现象洛阳中州路、浙川下寺上村岭这样规模较大、沿用时间较长的春秋秦贵族墓地所以其玉器的器型、组合、随葬方式等的展脉络不如中原地区那样容易理清。

3.玉敛葬的形式较关东诸国简单一般的都是口中有玦耳部置玦高级别的则有颈部和胸部两副串饰并在脚箱内埋圭、戈之类没有现玉质瞑目和脚部的葬玉手中有囗(王屋)仅见于1977年凤翔高庄m1一号殉人这一例。可以说秦人殉葬玉的形式与生前佩带玉的方式基本是一致的专为丧葬的目的而制作的玉器类型较少反映了“事死如生”这一朴素的丧葬观念。而且秦人平常佩带的玉饰也较为简单。

关东诸国殉葬玉器的方式就显得较为复杂。洛阳中州路东周墓死者面部多有玉片组成的瞑目耳有玦、颈有串饰、腹部有佩饰、手中有琀还要在头顶置壁、脚部放玉片而且基本上都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石质明器。虢国墓地所见者则更为复杂仅串饰在一墓中就有很多不同质地不同串法分别置于棺盖上棺椁之间死者的颈部、耳部、头部、腕部、胸部、腹部和腿部。最完备的例子是该墓地的m182o其中玉石器的放置情况:外椁盏放石戈、石壁内外柳间放一组串饰棺盖上有串饰若干组耳部有玦、口中玦17件颈部串饰一组胸部至腹中悬佩一组更为复杂的串饰腹部再放置一组串饰两手各有一圆柱形囗(王屋)。如此复杂的玉敛葬式所反映出来的是繁琐的礼仪、严密的宗法制度和以礼为本的政治思想。秦与关东的简、繁之别显示出春秋时代秦人尽管在努力华化但很多学的是表面的东西象严格的宗法制度、以礼为本的统治方略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并没有真正融汇到他们的文化中而是保留了本民族较为原始、质朴的“戎化”的一面这为后来秦国置郡县、兴刑名、行霸道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这也是战国时期秦玉衰落的根本原因。

4.祭祀瘗埋的玉器较多如凤翔南河屯的两件玉璧马家庄一号建筑基址和祭祀坑中所出璧、璜、圭、玦等器姚家岗凌阴遗扯中的璧、玦圭等这些玉器制作较粗埋于建筑物地面下或祭祀坑中是明显的祭器。这么大量的祭祀用玉在关东诸国没有现可与之相比的是晋故都新田附近秦村的春秋晚期盟誓坎中的玉盟书等器但二者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大量的祭祀用玉是秦人多神崇拜的反映这将在后文论述。

战国秦的玉器友现量小工艺精美的更不多见无法与关东诸国的战国玉器相比。就有限的现来说能反映以下几个问题:

1.比之春秋时代秦国墓中葬玉大为减少。1954-1957年西安半坡掘战国墓112座出玉器的仅5座。朝邑掘战国秦墓676座不见玉器出上。可见佩玉人群大不如春秋时代与关东诸国佩玉的普及方向相反。

2.既使有玉随葬的墓玉器也数量少体量小品种单一工艺粗陋显示出玉工艺在秦国的衰退与关东战国时代蓬勃展的玉器艺术形成鲜明对照。

3.战国时代秦国玉器的随葬方式和艺术风格都没有自身的特色这反映出秦与关东交流的频繁也反映出当时秦人对玉器艺术较少着意。

春秋战国秦人玉器虽然现量还比较有限时代环节也不够完整但大致的脉络还是有的。秦人以戎狄之族春秋初在继承周人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华夏以玉器为物质表现的礼仪文化在玉器艺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取得了一定成就。至战国时法家刑名之说占据统治地位以宗法为载体以仁为口号的礼仪文化遭到排斥玉器亦随之衰落。统一之后的十五年中秦人在玉器艺术上没有什么新的创造从前文所述的两批秦代玉器看比春秋秦玉没有明显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