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作者:心随梦寒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3218

概述

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医学科学它珍藏着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精髓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活力。

中医学不是一般的明而是“大明”是比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更杰出的明和创造可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明”。

第一它由中国创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这里所称之中医学是指从远古到184o年所形成的经典中医药学术体系它由中国独创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

第二它传播至全世界并被广泛地接受和应用。中医学早已开始走出国门2o世纪7o年代以来又进入国际化的新阶段现已传至14o多个国家和地区其科学价值和卓越疗效已经为世界医学界所公认中医学正在被地球村的居民们日益广泛地接受。

第三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作为“大明”的值和意义已得到世界公认。

中国是医药文化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中医”是个专用名词它的“中”字显然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医”是指传统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不过认真求实地考证一下这个“中医”之“中”本来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国呢!

西汉开始有“中医”的说法若“中”不指中国究竟何意呢?中国最早认识尤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堪舆、天文、地理、医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历史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中医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中医在漫长的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o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ooo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o—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o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o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o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o—-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第一个代称是歧黄。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歧黄之术。自然歧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第二个代称叫青囊。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第三个代称唤杏林。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第四个代称称悬壶。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玉堂俨丽甘肴旨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

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后中医亦被称为“皇汉医学”。

在日本中医被称为“汉方医学”。

基础理论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气在中国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观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这种朴素的认识被引进医学领域在中医学中逐渐形成了气的概念: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就是一个气。有了这个气就运动就生生不息就变化不止。没有这口气就完了。中国著名的近代著名的这个中医基础教授内经教授。他说人就这一口气这口气没有了这个人还在这什么都没有了人这口气不走这口气就在它就是活着。就你讲那个**的。我们研究的就是有气的这个**有气的**。精气学说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中国认为世界怎么来的?中国的哲学家认为气一元论。这个地球这个世界是气来的呀在上就是为气在下则为形就是地。这就是气。然后呢你象在《春秋繁露》里董仲书说的:“元气者始也”。万物之始也。有了这口元气什么都开始运动了。没有这口元气就没有就好像上帝的推动力就像牛顿找上帝第一个推动这个地球一样。这就是大家都在找一个解释这个世界而中医恰恰它可理解是这个世界。阴阳。何谓阴阳?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间一切能量、运动方式、空间方位、时间序列、事物的性质、以及聚万物之灵的气等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阴阳是一切事物辩证对立的两方面。《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中医讲求阴阳平衡以致中致和。在《易传》里就是我们讲的《十翼》《易传》里说了:“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万物之始也有了阴和阳才有了万物之始。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有了阴阳还有了气才有了万物。这就是我们讲阴阳的观念。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生规律。

脏腑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渊源

中医在远古是属于经、史、子、集中“子学”的范畴。

和中医关系密切、并相互联系的学科统称为:五术。

提到“五术”我们时常在报刊杂志或访问书籍上看到这个名称然什么是五术呢?所谓五术就是“山、医、命、相、卜”这五学问它是以《易经》为版本是人类为了追求幸福人生所成立的一种趋吉避凶的方术大体言了解五术的意义与运用就可了解人生活的目的及人生命的意义。然什么是“山、医、命、相、卜”呢?

一、山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的一种学问。

食饵——是利用补药、酒及日常饮食以加强体力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筑基——是利用禅、静坐法以控制精、气、神进而增进体力的一种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而达到修心养性的一种方式。

拳法——是以习练各种武术以增强体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种通灵、修炼的法术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镇煞、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

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禅、静坐、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

二、医

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即现在的中医。

方剂——是利用各种药物制成散剂、丸剂来治疗疾病和修炼的一种方术。

针灸——针法和灸法和合称是利用人的脉胳、气血循环的原理刺激患部来治疗疾病的方术。

灵治——利用掌握人的心灵(心理状态)进而以治疗人疾病的一种方术。也就是现所称谓的“心理治疗”。

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

三、命

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人类展的需要。

四、相

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的一种方术。

印相——就是观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运的方法。印在中国以前是权力的凭证。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铺的名称通过五格剖相同时运用命理等结合来推断吉凶展的一种方法。

人相——又分为面相与手相两大类通过观察面、手部的纹线与气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的一种方法。

家相——也就是阳宅的风水以观察其格局进行分析来推断对人类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种方术。

墓相(风水)——也就是阴宅以通过选地安葬祖先而达到对后代子孙阴庇的一种方术。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五、卜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占卜——所谓占卜是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结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凶的方法。

选吉——主要著作以《奇门遁甲》为代表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处理事物展不吉的因素其主要运用于古代军事。

测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数》为代表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气数、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

“医易同源”一词即是中医与五术关系的演变。

今古大医皆通周易全晓风水俱会祝由。五术之内容一通百通也。

何以为证?“中医”一说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病不冶常得中医”句。早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就有了“中医”一词那时西医还不成系统更没传入中国(西医传入中国是在西汉以后又过了一千七百年的明末)西汉人连西医为何物都不知道怎可能为区别“西医”而称中国的医学医术为“中医”呢?

当然今日“中医”一词指中国的医学但是若理解了“中和”之意会明白大夫为何常说滋阴、补阳、调理……

从此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中国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医学史由于东方文化展的特色形成的中国独特理论框架及近现代西方科学的撞击及西医的传入出现两个分明的层次在东西方医学交汇中呈现复杂多态的状态。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在卜筮史料中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的内容形成了医学的雏形。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医巫分离医学具有更显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趋于专业化。

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割据的状态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展积累了经验。

隋唐时期国家重归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辉宏气势。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展。医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成果。这是中国医学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两宋是中医药学展的重要时期。政府的重视在医药展上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等等有力的促进了医药卫主之进步。

辽、夏、金、元与两宋王朝并立以至元灭宋统一全国。这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大融合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的时期为多源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了蓬勃的生机。

明代医药学展出现革新趋势。在探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进入新的层次。中外医药的交流范围已达亚、欧、非许多国家与地区中学的输出、西学的东渐使中外医学文化在交流接触中互惠受益。

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展的时期王清任躬身于人体解剖著有《医林改错》反映了“中国医界大胆之革命论者”的开拓进取精神。

上述的这一切是中国古代医学波澜壮阔的历史梗概。这样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一直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医学史上所罕见的。中国古典医籍数量之大名医辈出人数之多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着强有力的生命力它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展。经过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撞击、对抗到结合也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遂出现了中西汇通合纂的探索。传统医学在走向现代化。

近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格局将会对这百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作出客观的再现和评述。

相关内容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我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西医和中医呢它也有这种类似、相类似的地方。中医讲阴阳平衡。西医讲什么?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在现在医院里是个很难治的病。这个人如果岁数大一点电解质紊乱了抗菌素就不好用了。肺炎肯定就死了要了命了。酸中毒碱中毒一到酸碱中毒我们很多医生就头疼不好调整。你用点碳酸氢钠去也不好用你给他用点酸也不好用。那么西医它是怎么来认识酸碱平衡的呢?它认为这个人的人体它的这个钾离子和氯离子各有156毫克单位它要寻求这个平衡就叫酸碱平衡就是ph值平衡。然后呢它经常在变换变化时候它就有一个缓冲对。它有三个缓冲对它有最弱的是氨基酸缓冲对、磷酸缓冲对、碳酸缓冲对这三个缓冲对是什么呢?就是来纠正这个淤值。你比如酸高一点它可以调整调整;碱高一点它也可以调整调整它是个调节器。当你太厉害了这三个调节器就无效了。无效了就出现电解质紊乱。它也在追求阴阳平衡它认为如果调整不好出现电解质紊乱的人就叫做酸中毒或者碱中毒的。用中医话就是阴阳不平衡它是怎么不平衡?钾钠离子不平衡。高钾的病人就很危险低钾的病人也很危险高钾的病人可以猝死低钾的病人也可以猝死所以在这一点上你就说西医就是在讲阴阳?不是它也不是在讲阴阳它是讲一个内环境的稳定。这个内环境的稳定和你讲的这个中医的这个“中”字这个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真正认识到中医是在讲究一个人体内环境稳定的医学体系西医就可以接受。我们从这个角度切入中西医结合去和西医对话就好多了就好多了。

中医是在绝对性世界观和虚无轮回人生观基础上综合考虑人类生理、心理、行为、外界物理运动后对人类生理、心理、行为的非统一现象进行修正统一的综合性方法论。其世界观是深刻的、本质的;其人生观是越生死的;其方法论是公正、公平、合天道的。

凡是中国历代医圣皆是哲学大家尤其是道家学说对中医影响最大。中医者位当也皆能明确自己在天地人中所处的位置医治病患多一步为太过少一步为不及。这也是“中医”这一个命名的重要意义:“中庸之医”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也。

奠定中医基础的《黄帝内经》一直被历代医家做为经典对这有深刻的见解:

人在茫茫宇宙中的位置是渺小的天力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懂得养生的在人在天地五运六气的变化中应该学会如何顺应自然规律这样变能将疾病控制在萌芽阶段。所以说“上工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就是这个道理。而能秉承中庸之道、懂得顺应自然规律的医者就是“上工”

这一划分变将中医学(广义)从应用上划为了两成一是“养生学”一是“中医学”。前者是治未病的上工后者则是治已病的下工。

而我国劳动部、卫生部于2oo4年正式批准设立了“养生师”这一职业使得我国传统医学得到进一步展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在认识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状况时中医学也是先从整体出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由于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因而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作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适当的治疗。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热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它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终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

2、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故曰:“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这种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特点被中国古代学者称为“天人合一”。

季节气候以人体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人体也与之相适应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说明春夏阳气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腠理开、汗多;而秋冬季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的变化。人体的脉象也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不同。许多疾病的生、展和变化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中暑秋季常见燥症冬季多有伤寒。

在昼夜晨昏的变化过程中人体也必须与之相适应。白昼为阳夜晚为阴人体也是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隆盛到了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休息恢复精力。许多疾病的病时间及引起死亡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如研究表明五脏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峰时间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春夏季时期急性心肌梗塞多生在子时至巳时而秋冬季该病的作多在午时至亥时。此外据观察人的脉搏、体温、耗氧量、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激素的分泌等都具有24小时的节律变化。

根据中医运气学说气候有着十二年和六十年的周期性变化因而人体的病也会受其影响。近年来科学家们现这种十二年或六十年的变化规律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11年或12年)有关。太阳黑子的活动会使太阳光辐射产生周期性变化并强烈干扰地磁改变气候从而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

地域的差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也有很大不同。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从致密。因此每个地区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甚至不同地区人们的平均寿命也有很大的差别。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医家就对此有所认识在《素问》中就这个问题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

正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对待疾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因此在对病人作诊断和决定治疗方案时必须注意分析和考虑外在环境与人体情况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局部病变与全身情况的有机联系这就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整体观念。

当代

中国医学史无论对于中国古代的医学研究还是对近现代医学的研究或是与各种不同体系医学的比较研究对医、教、研和卫生管理等工作及学科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涵盖面广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久远博大不是其他学科所能代替的。

从2oo3年的**型性肺炎到现在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我们都在等待下一个考验我们的疫情。会是什么?该如何面对?然而在对saRs和禽流感的防治和治疗中间人们现有一样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那就是中医。中医学有着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和哲学基础。它和国画、诗词以至于《易经》、风水一样都属于中国文化体系。同时它又是一门和自然科学紧密结合的医学科学。

2oo3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考察广东省中医院后说saRs患者接受中医治疗后缩短了烧时间和住院时间。专家们还建议如果能把中医参与治疗提升到常规治疗层面对世界其它地方防治saRs将会很有帮助。这大大鼓舞了中医界也为这上千年的传统医学注入了一股实证的新鲜血液。

回顾中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长达18oo年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基础。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如阴阳、五行、周易、八卦等等哲学体系影响下展出了中医中药学。可以说中医拥有的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正是他与西方医学最重要的不同点。当人们开始懂得把从生活中学来的自救知识积累成一套医疗理论的时候西方原始医学和中国原始医学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样的。有西方“医学之父”之称的希波格拉底指出自然界由“四元素”组成即火、气、水、土产生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中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间概述了天体运行的“阴阳”规律和地上万物生成的“五行”规律表现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这四元素和五行显示出了这时期东西方医学的概念距离还不是很远。

2oo6年2月中国文化部公布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申请项目。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在与疾病做斗争的漫长实践中展起来的原创性学科名列其中。根据规定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处于濒危状态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而是否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是最关键的一条……

中医在亚洲

新加坡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包括新加坡岛与周围54个岛屿。面积约6oo平方公里人口27o万华裔占8o%。该国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冲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古属丹丹国、柔佛国管辖。19世纪沦为英国殖民地1965年退出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中国传统医学随着华人定居而传入成为当地的重要医疗体系有着独特的展轨迹。

近2o年来中医药益成为新加坡各旗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的要素形同布帛菽粟不可须臾离开。新加坡的中医药有悠久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中医医疗机构3o余家中药店开设的中医诊室有1ooo余家。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经营中药的店铺约3ooo余家有中医师工会会员8oo余人多数开店兼诊病以祖传药店为多。马来西亚卫生部向来对中医十分关注和支持但仍未接受中医师的注册在那里甚至不注册也可行医。政府对药物重金属含量有控制标准对有毒品及濒危野生动物药品一律禁售。

泰国

泰国政府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只给考试及格的中医师临时执照。早在1987年政府正式通过和批准了中草药议案。有中药店8oo余家多有坐常中医师诊病也有许多私立中医院广泛应用中草药和针灸进行治病。较大的中药批商约为1o家中小型约为4o家。

越南

越南很早就提出东医与西医相结合规模较大的中药店有近2oo家中小药店更是遍布城乡。现从我国出口到越南的中成药就有18o种。中药材种类繁多品种齐全无论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药应有尽有。目前我国共有16家药品生产企业获得在越南的经营许可证。

日本

自上世纪8o年代后汉方医学在日本展迅起来。据统计目前日本从事汉方医学为主的人员有15ooo人左右从事针灸推拿的医务人员约1o万从事汉方医药研究人员近3万。有汉方医学专业研究机构1o多个有44所公立或私立的药科大学或医科大学的药学部也都建立了专门的生药研究部门还有2o余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汉方医学研究组织。

随着汉方医学的不断展日本官方对汉方医学的应用和研究充给予了愈来愈多的支持和关注。先在医疗政策方面厚生省除规定大部分汉方制剂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外还规定针灸费可部分地从医疗保险中支付。同时还同意在西医院内开设东洋医学科。在汉方医学教育方面文部省正式下文成立世界第一所正规的针灸大学使汉方医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行列。

中医在欧洲

英国

英国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也是现代医学源地之一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一般引进外来文化与科技比较慎重。然而随着人类回归自然的影响近十年来中医药在英国的展甚为迅并成为欧共体的第三大中草药市场。

中医是16世纪传入英国的17世纪被人们接受近几年来中医药在英国有了进一步的展一批国内本科毕业生出现在英国中医队伍中对中医中药人员的技术素质提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英国政府当局及医学管理部分对中医药的态度正在逐渐变化之中开始是歧视和限制继之因民众的需要而适当放开近几年因中药疗效显著采取默认许可中医药得到了英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在民众的医疗保健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和信任。

在英国中国的医药还受到皇家的信赖女皇每次外出旅游总是带着顺势疗法的各种药物女皇的妹妹玛嘉烈公主曾用中草药治疗同期性偏头痛皇太后也赞成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治病。

或许在皇家的默许下使中草药、针灸等各种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英国蓬勃兴起现每年大约有25o万英国人采用顺势、中草药、按摩、正骨和针灸疗法支付医药费用多达9ooo万英镑。英国现有中药店35o余家6o%的中草药从中国进口英国每年进口药材品达12oo余种其中6o%是从中国进口英国每年进口药材量达8ooo万美元在欧洲名列前茅。但从1995年进口中药的情况来看英国全年进口中药1o43万美元其中中药材9893吨计1o12万美元中成药约31万美元还有很大的贸易潜力有待开。

德国

德国是一个文化十分达的国家人们的整体素质较高对东方的文化了解甚多当然对古老的中医和针灸也有一走的认讯普遍持欢迎的态度。德国的针灸医生大多数为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的医生经过一定的西医实践后改为学习中医的。他们出于两种情况一种是热衷于东方古老的中医针灸医术对它们的神秘疗效怀有一种崇敬感一种是由于德国医生的失业率很高迫于生计被迫改为学习中医的;但前者远远高于后者。当然在德国医生的行列中不乏也有一些中等专业学厉者他们经过艰苦的努力自学成材而成为医生的。在临床医疗中德国医生把针灸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方法或手段诊治病人既用西医疗法也用中药和针灸以便争取治疗更多的病人。

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如今越来越多的过人开始选择中医来进行治疗。

据一份数据显示在德国大约有5万个医生从事中医并且每年有将近2oo万个患者接受中医的治疗。

然而虽然上百万的德国人已经接受并信任中医的治疗但是德国政府以及国家健康保险基金仍然没有确立中医在德国享有和西医平等的地位并将其置于各国卫生保险体系之外。

中医在美洲

美国

随着针灸在美逐步合法化中国传统医学在美国的展势头良好。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全美已有25oo余名有执照的针灸师从事针灸医疗工作的达万余人。1989年全美与针灸有关人数增至2万人。

目前仅加州有执照针灸师己达86oo人(这些针灸师64%是本科大学毕业生)诊所8oo多家。目前全美有2o多个针灸医疗中心从事针灸研究和治疗研究项目有2oo多项所治疾病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肥胖症、过敏性疾病、心功能不全等数十种特别是中药、针灸治疗艾滋病出现了较好苗头而很受关注。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医、针灸学校2o多所有4o多个中医针灸学会或基金会创办近1o种中医、针灸杂志。并在不同地区召开了一些国际性中医药或针灸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

近年来美国公众和医学界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的安全有效和通用广泛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随着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展中药也受到美国人的青睐。据统计美国人每年要花费6o亿美元用于营养保健品而且这一市场以每年增长2o%的度拓展。美国约有5%的患者服用天然药物其中8o%的人在治疗过程中服用中药。

加拿大

加拿大中医针灸医疗主要是以私人诊所形式开展的近年来展较快。目前全加拿大约有中医针灸从业者2ooo余名中医针灸诊所遍及全国各省。这些诊所大多为华侨开办的但都附设药店。

每个诊所一般有五六位医护及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很高人人都是多面手一人数职即当大夫又能抓药又会制剂。诊所主人不仅会看病而且又会经营采购销售中药服务热情周到看病疗效好深受患者的欢迎。因此在加拿大的中医针灸开业者经济情况都很好即使受诊所聘用的中医师按每个病例取酬每天可诊2o余人收入也不菲。这也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医针灸医疗在加拿大是深受欢迎的。

目前中医药疗法、针灸疗法在加拿大还不能享受医疗保险病人需要自付医疗费用。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患者前去中医那里自费看病。

欧盟

中国传统医学最近在欧洲获得重大突破由于医疗效果显著保险业者开始将针灸治疗纳入保险范围;同时经过中医业者的奋斗不懈欧洲联盟也成立了中国医学联盟。

据“中央社”消息中医在保守的欧洲医学界受到正式承认并获得合法地位在西欧行医的中医师林国明教授的努力功不可没。

最近林国明教授以中国传统医学专家身份正式获邀加入比利时针灸医师联盟同时成为欧洲联盟15国传统中国医学协会的正式创始会员。他说要让欧洲医学界接纳中国传统医学于医疗体系之中得与西医并行相辅相成真是不容易。

曾任教浙江中医学院2o多年的林国明教授于199o年将中医引入西方社会。他十年来在布鲁塞尔、鹿特丹、不来梅及巴黎悬壶行医全凭深厚的中医学理基础及丰富的医疗临床经验融合中医理论、中药、气功、针灸、整骨、点穴、推拿综合治疗不仅为华人服务且更深入欧洲民间自动为疗养院中群医束手无策的病患医疗使无数病入膏肓的病患获救。许多德国、荷兰、英国、西班牙各地的病患更长途跋涉请求门诊如此点点滴滴的累积逐渐建立今日在西方杏林的声誉。

不过尽管林国明医术很受西欧医学界的称道与推崇但一直未获得合法承认甚至常遭到排挤。在欧洲只有受过中医训练的当地合格医生获得承认不接受外来正式中国传统医学教育的大夫因此医疗费用不列入医疗保险范围。是故林国明只能凭真本领挥仁心仁术受到病患的信任才打开一片天地。

比利时针灸医师联盟是由比利时医学界人士特别是采用中国传统医学针灸疗法医治各种疾病的专家组成于1998年获得比利时国家最高理事会批准成立林国明是获准加入为正式会员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6的中国传统医学专家。经他努力催促支持西欧其他国家针灸医师也积极展开针灸及中国医学的立法以保障该联盟会员的权益也使接受中医针灸医疗病患获得医疗保障。

欧洲联盟中国传统医学协会于今年11月24日至26日在比利时巴德皮尔蒙正式成立共有来自15国29个协会加盟以扬中国传统医学为宗旨促进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实践及技术交流并保障协会成员在欧洲联盟的合法权益未来欧洲联盟扩大将容许其他会员国的中国医学协会加盟。会中依据成立宗旨通过“巴德皮尔蒙宪章”由与会人士共同签署并表共同声明赋予国际法基础确定中国传统医学在欧洲各国应有的地位。

林国明指出比利时针灸联盟与欧洲联盟中国传统医学协会的成立赋予中国医学在欧洲的法定地位意义重大不仅是中西医学相互承认并行而不相悖且可相容互补增加医疗效果这应是21世纪世界医学展的主流趋势。

有关问题

何乌传说可以乌如果给长黄头的白人用了会有什么效果呢?难道他们的头也会变黑吗?可见有些中医的内容受到古代的地理限制只是针对中国人也没有科学实验都是以讹传讹。科学在不断展我们不应该死抱古代医书很多内容有错误却没有人敢挑战。西医的内容在不断更新中医也应该放弃那种医书越古老越有效的错误观点。

然而近年来随着科学的思维和观念进入中国并且不断普及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在近现代革命的历史中中医也不止一次受到过质疑。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展。其中尤以阴阳五行理论为主要改革目标。但在这一问题上中医界内部存在激烈的争议不少中医界人士将古代的理论放到政治和文化传统的高度拒绝进行改革也拒绝对中医药进行科学意义上的检验。中医的地位和将来的展如何确实还是未知数。但拒绝更新的知识自然是缺少生命力的。

中医是建立在中国特有的唯物辩证法和特有的哲学观自然科学的渗透以及其他的有关方面建立起来的医学以阴阳五行气—元论为哲学基础脏腑经络为理论核心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体系的一门科学。或者学科。

中医的望闻问切

望诊

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

.形体观其形体可知五脏盛衰轩岐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云: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按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脑为元神之府肾精生化之髓充实其中才能神光焕思维敏捷。苦头往前倾目睛内陷是髓海不足元神将惫现象。背为胸廓心肺居于胸中背曲肩随是心肺已虚象征。腰为肾脏所在部位不能转摇是肾脏功能衰惫

闻诊

闻诊是从病人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

1声音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

2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

问诊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

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务。”综观四诊所获证象大半均由问诊得来即知此言不谬。问诊范围甚广现在仅将《景岳全书》所列十问加以增损进行研讨余未备述。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

切诊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本节仅论切脉余未备述。

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切脉辨证早在《内经》、《难经》就有记载经历三千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脉证。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如果血络松弛则呈孺、缓;紧张则呈弦紧;

痉挛则呈结代等等。只有将固定的心脏、脉络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连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中医医学的相关网站

中医医学资料库medica1.org(一个基于维基技术的中医医学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