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皇帝
作者:李昊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009

夏国皇宫彰德殿。

时间刚过了食时,正是上午最好的工作时刻。

今天不是上朝的日子,永昌皇帝坐在龙书案后,一脸的忧色,他的眼睛盯在书案上的一份书折上,就这样愣了许久。

皇帝和文武官员并非每天都要上朝,早朝每月有十二次,定在尾数为一、三、六、九的日子里,每次早朝,皇帝和百官都需要鸡鸣起身,平旦入殿议事。不论大小事情,上百人逐个发表意见,时间自然持续很久,遇到大事时,臣工官员们甚至会争论到下午甚至晚上。好在这样地日子每月只有十二次,否则的话,皇帝无法休息,朝廷的公事也无官员处理了。

皇帝正在想着心事,突然见一个值事太监打开殿门,碎步跑入殿内,跪倒禀道:“陛下,安王殿下在门外求见,是否请他进来?”

“哦?让他进来吧。”听到太监的禀报,皇帝顿时清醒了许多,他用手揉几下眼睛,又糅了揉太阳穴,才坐直身体向门口望去。

赵愈得到太监的通传,立即向殿内走去,他在书案前一丈之地停住,向皇帝行了见礼。

彰德殿是皇帝法定的办公场所,里面的陈设十分简约,除了宫殿里的基本装饰用具外,宽敞的大殿里只放了一排书架,架上放着夏国律法和一些办公所需的资料和档案。彰德殿是有时也用来接待单独奏事的官员。除了这里,皇帝还有自己的御书房,书房里虽然也可以办公,但摆设和环境却不如这里显得正式。

皇帝见长子前来,便知他一定有事要奏,遂和颜问道:“皇儿有何事要奏?”

赵愈将手中一叠纸张高高捧起,向皇帝奏道:“父皇,文科试卷已经全部印好,交于礼部库房入库看管。这是礼部新印的武科卷子,请父皇过目。”

“呈上来吧。”

赵愈把卷子举过头顶,身子向前倾出,皇帝身边一个小太监连忙走过去把卷子接过,再转呈给皇帝。

皇帝接过卷子,粗略的看了一遍,见印刷得字迹清晰明了,也就不再看。考试试题皇帝在十天前已经看过,此次安王来,只是让皇帝审查一下卷子的印刷效果。

“卷子都印好了吗?”皇帝把卷子放在桌案上,向赵愈问道。

“还没有,父皇,根据武举报名的总数,现在的卷子只印了三成,还要五日才能印好,但绝对误不了十三日后的考试。这是礼部下三个直属印房的样本,现在送来请父皇过目,想问一下父皇的意见。”

“嗯,朕看过了,印的不错,就照这样印下去吧。”皇帝脸上挤出了些笑容向安王说道。

夏国礼部下印书房的所印书籍的质量一直是全天下最好的,把印好的卷子交给皇帝审阅其实只是走了走场面。

“是,父皇,如果无事,儿臣就先行告退。”

“不忙。”皇帝叫住了赵愈,从书案上拿起那个令他烦恼的书折向他说道,“安王啊,你已经在礼部锻炼了十几年了吧。”

“是的,父皇,已经整整十五年了。”赵愈躬身答道。

“这十五年里,你觉得自己都学到了什么?给朕说说看。”皇帝脸上的笑容渐渐的淡了下来,忧郁重新爬到了脸上。

赵愈恭敬地聆听圣意,不知道皇帝为何突然问起了这个。

能够参知政事的皇子并不多,赵愈十几个兄弟中一共只有三个,分别是赵愈自己、太子和已经死去的三皇子荣王赵惠。

皇子必须知政才能为君,这是从秦代起,流传了五百多年的不成文规定。皇子在成为皇帝前必须在朝廷中磨砺数年,来增加才智、资历,为成为储君、接任帝位做准备。这样做也方便现任皇帝了解皇子们的能力秉性,以定取舍。

皇子知政后未必就能为君,但知政代表着一种身份,证明他是除了太子之外的第二或第三储君,只要太子出了事,他就可能取而代之,成为光明正大的储皇帝。

参政是赵愈赖以生存的资本和保障,正是因为了有这个身份,他才有机会发展势力,和太子拼斗。荣王死后,赵愈的势力虽然仍未超过太子,但十几年来,他所蓄积的力量也使太子的储君之位并不牢靠,他仍然有不少的机会可以登极。

“回禀父皇,儿臣认为,儿臣学到了谦逊和凡事以国事为重两种处世态度。”说其他未免太俗,赵愈思索了一下,才找出这两个词语。

“嗯,不错。这是北魏刚刚送来的国书,说北魏使节团连同宁公主一起,已于三月七日启程,大约到四月中旬时就能到达。”皇帝将国书递交给身旁的太监,让他转交给赵愈。

赵愈本以为皇帝会深问下去,却没想到,皇帝只开了个头就停下不说,说起了北魏的事。赵愈打开书折,粗略的扫了一遍,发现上面未说什么大事,只是告诉了使节团出发的时间和路线,希望夏国沿途放行,并接待一下。

“这件事就由你来安排吧,既不能招待不周,也不能招待地太好,失了我大国的威严。另外,你是长子,你妹妹的嫁妆也由你来安排吧,珍儿从小没受过大罪,陪嫁嫁妆给的丰盛些也无妨。”皇帝面色忧郁,一时间竟又显得苍老了几分。赵珍是皇帝最喜欢的女儿,在十几年的宠爱之后远嫁,皇帝又怎能够不心疼?

“是,父皇,儿臣一定安排妥当。”赵愈十分了解皇帝的心思。他知道皇帝既舍不得赵珍,又不愿意有人说他因为私情而置国事于不顾,因为一个公主而使谈判不能顺利进行。

皇帝在做父亲和做皇帝之间,还是选择了做皇帝,他继位的那一天就曾当着文武官员的面在先帝灵前发誓,“凡事以国事为重”,如今,他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说服自己放弃曾经的亲情:三百年前,西部图谷部向秦宪帝请求和亲,秦宪帝不是把自己最喜爱的文成公主嫁到了西边几千丈高的雪山之上吗?几十年后,图谷部又向秦安帝求亲,秦安帝不也一样把自己的妹妹和孝公主嫁过了雪山?如果不是秦安帝此举,太祖皇帝也不会在与秦安帝之子西凉王嬴真对阵时被图谷部袭了粮草,几乎全军覆没。如果不是和孝公主,此时的西凉国怕是根本就不会存在。

……

皇帝的心情一直不好,现在,他甚至不敢再见赵珍,他怕自己看到赵珍眼圈红肿的样子而心疼。

现在,他至少可以狠下心来做事。

“启禀陛下,刘公公刚从宁王府回来,说宁王府出了大事,陛下现在是否见他?”值班太监再次进了大殿向皇帝禀道。

“出了大事!什么大事?快宣他进殿!”皇帝的心情就像是阴雨下的海面上又突然刮起了台风,好似有千百个巨大的浪头一起掀起,又一起落下,反反复复的,使他的精神在此时乱成一团,无论如何也无法平静。

皇帝也是人,他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这五十多年里,他虽然活的风光,却也活的疲惫。

刘太监进了殿来,向皇帝和安王问安,但此时的皇帝又有什么心情顾这些俗礼?还没等刘太监站起,皇帝就迫不及待的问起情况。

刘太监刚听到宁王遇刺的消息时也非常的心惊,赵惠已死、赵珍将嫁,如果赵憩再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皇帝就真的难以承受了,皇帝已经是近于花甲的年纪,身体又一向不好,如果心急之下一场大病,至少会对他的身体大大的有害。好在宁王并无大碍,只是王妃受了箭伤,刘太监心中十五个吊桶顿时放下了十个,但担心仍然不能避免。宁王府的仆役来传话时天还未大亮,那个仆役对事情的经过也并不详知,刘太监怕皇帝担心,便让周围太监先瞒住此事,他好亲自去宁王府察看详情。

刘太监到宁王府时,姚勇光、林之时、李东谦等人刚刚进府,正与宁王一起在现场商谈,刘太监想少些应酬,早些回宫禀报,便没有见宁王,直接找到了欣儿。欣儿也算是当事人之一,她把详情告诉刘太监后,刘太监便急急忙忙回来禀报,生怕其他人只把遇刺的事情向皇帝告知,未说结果,使皇帝担心。

只是通报时的那一句话就已经让皇帝担心了,刘太监进了彰德殿,只是稍稍抬头一看就发现了这一点。

皇帝正睁大眼睛看着他,嘴角的胡须一动一动,这正是皇帝着急时的表情。

刘太监向皇帝和安王请安后站起身来,恭敬的答道:“陛下,宁王殿下托陛下的洪福,平安无事、毫发未损!”他不说起因经过,居然先说了结果。

“毫发无损?到底出了什么事?”皇帝听到儿子没事,已经放心了许多,此时虽然仍有疑问,但心态已经稍微平静了些。

“回禀陛下,宁王殿下昨天夜里遭到了四名刺客的刺杀,所幸的是殿下毫发未损,只是宁王妃为殿下挡了一箭,受了伤,但现在已无大碍。另外有四名护卫殉职。现在,京城步军指挥使连同大理寺卿等人已经带领羽林军和差役们赶到宁王府进行调查,应该很快就有消息了。”

“你是说宁王妃为憩儿挡了一箭?”皇帝对此事大感吃惊,他想不到宁王妃不但有谋,居然还有勇。

“回禀陛下,确实是这样的。那刺客用手弩向殿下射去,王妃在紧急之中,居然扑了过去,用身体挡住了宁王殿下,受了这一箭。”刘公公脸上略含笑意,似乎对王妃此举也十分地钦佩。

“真是个了不起的女丈夫!”皇帝赞道,脸上的皱纹已经舒展开来,似乎还挂着一丝满意的微笑。

赵愈听了也微笑道,“几年前,宁王妃尚在闺阁之中时,儿臣便听说过她的智慧,当时儿臣还想将她聘来做睦儿(赵愈长子)的妃子,却没想到被九弟捡了个便宜,得了这样一个女中豪杰。”他虽然是在称赞王妃,但心里也确实在替自己的儿子可惜。

“女中豪杰虽然称不上,但确实是一个有胆识的女子!”皇帝含笑道。“后来呢?”他把脸转向刘公公又问,“护卫赶到杀死了刺客?”

“不是的,陛下,护卫没有赶到,是宁王殿下自己杀死了所有的刺客。”刘公公躬身回禀。

“你说什么?憩儿居然能杀死刺客?他什么时候有这样的能耐?”皇帝奇道。

赵愈听了也十分惊奇,他在心里寻思:赵憩以前虽然学过几年文,但武是绝对没有学过的,他的体格和身手连一个赤手空拳的军士都未必及得上,更别说是四名精于刺杀的刺客,那位老神仙不会还教了他厉害的法术吧?

“回禀陛下,小的听宁王殿下的丫环欣儿说,殿下是用一个铁块杀死了刺客,但具体是什么东西,欣儿丫头也不知道,她说,那个东西殿下从来不让别人观看。小的疑惑,便又问了两个护卫,听他们说,他们当时听到的似乎是火枪的声音,是‘啪啪’的巨响。那声音在黑夜里听得十分清楚,等到他们冲进屋子,四个刺客都已身死,他们身上头上都有几个血洞,血浆连同脑浆一起洒了一地,场面十分惊人。”

“火枪?”赵愈的脸色一下子变了,他十分清楚火雷弹的威力,如果这种能把四名刺客瞬间打死的武器是火枪的话,宁王的威胁将更加严重,火枪的实验失败很可能真的是宁王故意为之。

不过,他还是不明白宁王真正的意图:宁王如果是想争夺帝位,那他又为何要索要封地,离开了京城?这样以来,他连储君的资格都无法获得。但是,如果不是想留下后手,他又为何把火枪威力隐瞒?如果他用来杀死刺客的武器真是火枪,那么他实验火枪之事必然是有私心!

“你是说火枪?连脑浆都打出来了?”皇帝虽未参加过战事,但对于武器却也略知一二,除了刀剑这些可以削去头颅的利刃外,能够打出脑浆的只有棍锤之类,靠膂力伤人的兵器了,弩箭长矛虽能插入头中,但要脑浆洒到地上却不可能。皇帝心中的疑惑不下于赵愈,他想,“莫非憩儿又改进了火枪?如果如此,当真是天佑我大夏!”

“陛下,王爷,此事只是小的听说,并未亲见亲闻,火枪之事乃宁王府护卫推断,也未必是真,此事怕是要问宁王殿下才能知晓。”刘太监见两人的反应,知道此事不是小事,连忙作了推托,怕落了欺君的罪过。

“嗯,也是。今日反正没有大事,愈儿随朕一起去趟宁王府如何?”

皇帝要求,赵愈自然不敢不答应,他作揖道,“儿臣遵命。”

***********************

为什么护卫能想到火枪,而三个办案官员偏偏没有想到?这是因为三个官员只见到手枪样子,而未见到手枪开火。手枪与主角所造火枪的样子、威力都相差很远,火枪是一根铁管,而手枪的样子则更像是袖箭之类的暗器。他们看到刺客身上的伤痕,也很难想到这是什么武器所伤,船型子弹因为进入目标物后失衡翻滚,留下的创伤也不同于火枪圆形弹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