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印国
作者:闻召      更新:2019-10-01 19:54      字数:2550

震旦是块巨大的半岛,甚至大到超过半岛的概念,称之为次大陆。面积达四百三十多万平方公里。

其北是雅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震旦高原,雅山山脉下是自西向东的恒河,恒河流域是块巨大的平原。

恒帝对此地的开拓是成功的,成功的首要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恒帝进入震旦是方式是突进式的。

这个突进的进入方式的重要性甚至比宗华的文化,技术,都还重要。

以风宗穿越前的过往历史看来,所有古代国家若要扩大土地,都是对周边地区进行征服或吞并,这是渐进的。

一个国家形成了,就有他的统治范围,他的统治范围或以河,或以山脉,或以沙漠,或以海洋为边界。

但肯定也会与其他人类社群接触,不管友好还是战争,双方都会发生交流。对于社会阶次较落后的一方,最先有可能,也主动接受的是贸易交流,然后就是军事方面的交流――不管先进强大的那一方愿不愿意。

所以要征服周边人类社群就极为废时废力,甚至得不到想要的效果。

而恒帝却是用一条城堡带――南拓道,一步跨过周边人类社群,到达与宗华文明接触不到的比宗华周边人类社群还落后的人类社群的中心――宗南甸地与震旦。

当恒帝用这种方式到达之后,才能将农业经济与文化的优势力量发挥出来。

如果不是这种突进的吞并,征服占领的前进方式,而是用渐进的蚕食的话,要占领这二地就是痴心妄想。

突进式的开拓后,宗华人在当地的优势是全方位的展示出来。

军事上,宗华人已经有成熟的军事制度,兵器是青铜器,能够击败当地操石制木制兵器的土著。

农业上,宗华人的这种较为稳定,而且收获极大的生产方式,确保宗华人在人数上的快速增长,并在很短时间内超过还在采集阶段的士著,他们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就算一万年也达不到农业生方式中一两百年就能达到的人口数量。(如澳洲土著已在澳生活近四万年,到西方人占领前不过七十万。)

在文化上,宗华人能轻易同化这些连文字都没有的人,改变他们的生活习俗,原始信仰。还有制度上,等等各方面优势,无需多论,但无论这些优势多么强大,都得用突进的方式占领土地后才能发挥出来。

简而言之就是突进使当地土著没有时间去适应新邻居,就被打倒征服,更没了学习新邻居的机会。

这种突进有二个阶段,第一是南拓开辟出来后,宗华人突然跳进土著社会组成的海洋中,每个宗华人社群先建立城堡,确保自身性命与财富安全不会受到危险。

这些城堡真的如同海洋上的岛屿,彼此之间相隔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往来都要三四天,这就意味着他们只有几万人,但影响范围极大。

第二个阶段,宗华人以这些城堡为基点,四散征服抓捕土著,消除隐患和增加劳动力。

几百年后,农田遍布,人口滋生,村庄兴起。城堡如同岛上的火山,喷涌出的岩浆遇水冷却,变成土地岩石,然后相互连成了成片陆地。继而粮食交换,开矿冶炼,文化繁盛,国家势强。

印国的上升期强盛期极长,从华历六十年立国至华历五百年左右为上升期,成公治震旦奠下了基础。

恒河流域是一块巨大的平原,印国人开发起来较容易,一把火烧光大片区域,平整土地,筑起田垣,修建水渠。

平原降雨量极大,很容易泛滥成灾,所以从成公修建大范围大规模的灌溉防旱防涝系统开始,印国就有集全国力量继续修建这个系统的传统。

从最初的十万土著奴隶,到后来每年一到农闲,就征集十万平民,鼎盛时多达二十万人参与修建,持续时间长达七百多年。

这个系统让所有人看见都会瞠目结舌,从主渠干到小沟,从防洪提坝到蓄水堰,遍布大半个恒河平原。

如此持续性投入大量人力,修建水利系统。一方面是印国长时间内没有强敌在侧,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可全心投入到集体建设中去。

另一方面是宗华文明是农业文明,对治水灌溉极为重视。

恒河平原水源,光照充足,土地平整,加上水利设施,使印国的农业产量极大,以华氏城(巴特纳),杰城(拉杰沙希),穆丘(穆扎法尔布尔),还有孟中,孟南多为水稻,还有少部分小麦,又于华历三百年左右从震旦西部的毗荼人(达罗毗荼人)那传入棉花与种植技术。

孟中,孟南盛产水稻与黄麻,孟北产茶与水稻。

在促进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还能将大量粮食卖给甸地。即便加上运输成本,都比甸地本地粮食便宜稍许。

河网密布,使印国各地之间交流方便,来往通畅,大量的粮食供养了贵族的同时,还供养了大批手工艺人,孟南盛产金,铜。

印国从南部震旦高原换来金钢石,遂视为珍宝,尽相作装饰品用。

印国在华历一百五十年间与震旦西边的印河(印度河)平原上,发现了另一个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长相较黑,取名为毗荼人,从那引入了棉花与芝麻。

到华历五百年左右,印国人口超过三百万(超过同时期的古埃及第十一王朝的二百万)。

从华历五百年至华历七百年间,开始进一步拓展,分西,南二路。

西路与毗荼人正式接壤,南路顺东止山脉(东高止山脉)沿海的平原前进。

印国进入鼎盛期,东面用粮食,茶叶,黄麻与甸国贸易换来宝石,玛瑙和木材,西面对毗荼人进行时战时和的蚕食。

就在印国人将遍布城市村庄的已经开发成熟咯印河流域人类社群视为口中肥羊时,一种白肤金发人――可能是同一文明使然,印国也将这种人称为豕人。突然驾着马拉战车,极短时间内抢走了这头肥羊。

并对印国的富庶,虎视眈眈,垂涎三尺。印国多为平原,军队多是步兵,双方接触初期,对车战的冲锋极不习惯。

但是印国与希国面对豕人时,双方处境不同,印王处于印国较东的西瓦城,虽实权不大,但印国诸侯却有一个名义上大家统一认可的君主,而希玉诸侯早就驱逐了希王,自相争斗几百年了。

印国人口较多较密集,所以城池城堡较多,而豕人刚征服印河流域,人又少,不可能短时间就征服印国。

于是虽然双方一打仗,印国就惨败,但有同一个君主,就能再次集结,加上人多城多地多,印国输得起。

在丢掉四分之一,也就是华历五百年至七百年间征服的西部土地后,豕人攻势较缓,而印国也稳住阵脚,习得马拉车战术后,却苦于印国马的质量与数量不如豕人。只能困守城池,加固城市防御系统,而不敢交战于平原。

于是双方进入僵持状态。

大概在华历三百年至四百年间,印国出现了初步的冶铁技术,但是技术并不成熟,无法大规模推扩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