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恒卫问对
作者:闻召      更新:2019-10-01 19:54      字数:3369

此时朝中九卿五位出自士族,三位大夫,一位卿族。自交帝之后,九卿位置不再由公卿大夫垄断,而是历代天子有意将士族安排入朝以互相制衡。

冢宰卫氏卫向就是士族,并摄政,年有五十七,恒帝要想提前亲政,就要过他这一关。

夏宫坐北朝南,在帝宫中的西北方。卫向进入夏宫,左右两侧是廊道,中间是四方的开阔地,几条小路分开了几个空间种满了各种花草,无论秋冬,皆有花开,几个侍女正在浇水修枝。

卫向由一个侍人领着从左边廊道入主殿,廊道再左是一个湖,微风袭来,宫中芳香四溢。

上了三步台阶,眼前是个大敞间的杆栏式宫殿,所有门窗皆开,立地至膝盖高处铺木版,门外是一米宽外廊。

又入殿中向北,殿外修了宽五米长八米的木台,二米在陆上,三米在水中,有木柱支撑。头顶是从重檐歇山顶往外支出三米的的悬山顶屋檐,此时正值夏日,在帝宫走一大圈已是满头大汗,而入夏宫则热气渐消,现在一片凉爽。

恒帝站起身来,俩人供手为礼,坐下后,二人共用一方案,上是一套茶具,壶是一盘鹿造型的铜壶,茶杯是缩小版的幼鹿漆器,构思巧妙,夸张了腹部而将其他部份缩小,再看方案,用一整块大紫檀木制成,镶嵌各色宝石。二人坐垫是用丝线串联的小板象牙。

恒帝向卫向杯中倒茶,此次以饮茶问教的名义将卫向请来,寒暄半天后,恒帝忽有疑惑,指着案上的两颗红色石头问道:

“这两个红宝石为何有些不同?”

卫向在畿内素有博文强记,过目不忘的声望,在任冢宰之前,是文华宫的宫卿,负责看管十殿中的《华藏》,而且因为其祖父及以上三代全参与了《宗华记》的编纂,幼时便观家中留有的大量书籍,入文华宫后,更是专研《宗华记》。

所学之精,所学之繁,简单来讲就是知识面之广,怕是整个畿内都抽不出三个和他同等级的人。

此时几百年的编书活动造成了从畿内为中心向外扩散的识字运动,进而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以祖上参与编纂,自已又钻研《宗华记》这本大部头书的资历,卫向任九卿之首,是没有争议的。

由于《礼经》在去年已编纂完成,畿内士族在还没有确定下一部又该编什么书――这需要天子的旨意。所以先消息一段时间。

而恒帝有召,卫向也想借此机会,询问一下天子的意见。

此时天子有问,卫向一看,立马知道为何有点不同,回答道:

“禀陛下,这颗光泽大而明亮的是红宝石,这颗色泽温润如凝脂的不是红宝石,是红珊瑚。皆由攀方从南方瘴蛮之地获得,又入贡宫内,公卿大夫们皆以为宝,作装饰用,但不易获得。”

恒帝惊疑道:

“咦,此物竟不是宗华所出?”

“是的,陛下。”

恒帝又惊道:

“什么,我宗华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乃文明显化之地,为何会没有此物?而瘴南蛮夷,生披发纹身之畜类的恶地会有此物。”

卫向一惊,连解释:

“禀陛下,天地万物,死物各有所出,活物皆有习性,死物如华阳氏玉邑出玉,而攀方出铜,自贡氏之地出盐,活物如鱼游于水,猴穿行于山林,鸟飞于天。天府之地有特质养宗华人,立文明,开教化,而天府之外地,虽生人形,却不通情,无人伦。

故南方蛮夷之地虽出宝石,却只能为我宗华所用。宗华不出宝石,却能显文明。”

“冢宰意思是世间土地有不同特性以养不同生物,并且各有其特产。天府土地的特质是生养宗华这等文明之人,却不生宝石,铜器,南方瘴地的特质是生养蛮夷之人,但出产宝石,珊瑚。”

“是的,陛下。”

“这种特质是永恒不变的吗?”

“是的。陛下。”

“如果宗华人到了南方瘴蛮之地呢?”

“就会几代人后变得如蛮人一样。”

“哦~~就像鱼到山林,猴到空中,鸟到水中?”

“是的,陛下。”

“那华阳氏还算是宗华人吗?”

“呃……当然算,陛下为何有此问?”

“华阳氏不是就像鱼到山林,猴到空中,鸟到水中那样,在天府之外待几百年了吗?”

“呃……”

卫向噎住了,虽然知识面广,但他也是在额头急出一层薄汉,意识飞速运动后想出解释,而恒帝也等着他的回答。

“是因为昆仑山与玉石。”

“哦,此话何解?”

“昆仑山乃万神之山,自有灵性,灵性汇聚就结成玉石。玉有德,华阳氏居万神之山山下,处产玉之上,灵气郁结,如此圣地当有天府之地的特质。”

“……”

恒帝一愣,没有想到还有如此说法。随着他的解释又问:

“即然与天府之地的特质相同,为什么之前的人没有在那里显文明,兴教化呢?”

“呃……”

卫向又被噎住,清凉的风也抚不走他额头的汗,暗道不对啊,怎么会这样?

恒帝好像看他急得白头发都掉了几根,有点不忍心。又道:

“刚才向卿说玉有德?”

卫向一边还在想到底那里不对,一边又回答恒帝。

“是的,祭天地四方,山川神灵皆以玉为礼最佳,人以佩玉养性修德。”

“公卿贵族也喜欢宝石,珊瑚玛瑙?”

“对,宝石坚硬,珊瑚赤红,皆以为贵。”

“那以宝石为贵还是玉石为贵?”

“自然是玉石。”

“是因为宝石无灵性?”

“宝石亦有灵性,但弱于玉石。”

“哦……”

恒帝若有所思,又问:

“华阳氏人多否?强否?昌盛否?”

“华阳氏自言人多,兵强,诸蛮人皆不敢欺,茂帝时因修《宗华记》,派使者去希玉,证实所言不虚,而且更加昌盛。”

“比清华,尚华,坝方几大诸侯如何?”

“华阳氏地与天府齐平,人口已超畿内,自然是强于各大诸侯。”

“刚才向卿讲宝石也有灵性,但弱于玉石,而出玉之地也有天府土地的特质,是不是意味着出产宝石的地方也有,但弱于天府土地的特质?”

“…………是的,陛下。”

“为什么都不能出现如同宗华人的人呢?”

“……”

“宗华人与蛮夷人应该也有某种特质,才会出现这种结果吧?”

向氏突然终于想通了,信心百倍道:

“因为我宗华人祭天地四方,山川万神,天人氏为宗华始祖,因为我宗华人是女娲用手捏的并赋予宗华人灵性,而蛮夷是用柳条甩出来的泥点!

这就是特性,所以我们创造文明,而蛮夷不能创造文明,所以蛮夷即使在万神之山脚下,又有玉石如此灵性郁结的地方依然野蛮,而华阳氏去了却能保持特性。”

“所以只有大量玉石,宝石出产的地方能保持这种特性?”

“是的,陛下。”

“目前只有这希玉与南瘴这两块地方?”

“是的,陛下。”

“你确定?”

“……陛下。”

“黔地是天府境内吗?”

“当然不是。”

“黔地不出玉石,宝石吧?”

“……是的,陛下。”

“少华氏是蛮夷?”

“……”

“请卫卿回答朕。”

“……不是。”

“所以在不出产玉石,也不出产宝石的黔地,少华氏都住几百年了,依然没有成为蛮夷。卫卿的土地特质决定论是不是有点不对啊。”

虽然面前就有茶水,但卫向从进来就喝了一口就被恒帝连番询问,现在口干了,卫向却不想喝水。

“陛下的意思是?”

“你刚才也说了土有特质,但人也特质。”

“是的。”

“因为人的特质,所以蛮夷人在昆仑山脚下也不能显化文明,因为人的特质,少华氏在没有天府土地这种特质的黔地依然能维持他人的特质。是不是说人的特质大于土地的特质?”

“是的,陛下。”

“也就是说宗华人出了天府之外,也不会丧失宗华人的特质。”

“是的,陛下。”

卫向同意了这个新的理论,思绪反而清晰了,人也轻松了,喝了杯茶。

过了一会,恒帝拍了拍手,廊道边上一人捧上一个竹简。

恒帝看完了,正是刚才与卫向的问对,大意不改,稍加修饰。

替给卫向,笑道:

“卫卿看一下,就张帖畿内,广传天下如何?”

卫向苦笑的接了过去,看了一眼就收卷好了。即欣慰又惆怅的叹了口气:

“陛下天资聪慧,思维敏捷,臣不如矣,请陛下早日亲政,方是社稷百姓之福。”

恒帝笑了笑,算是接受了。俩人又闲谈一会,眼见天色欲晚,倦鸟回巢,卫向起身告退。

恒帝送至门口,笑道:

“少帝时,宗华求玉,而有华阳氏北上,之后华阳氏如初春之阳,巨龙脱困,在希玉建立若大基业,使我宗华之名扩传千里之外,现如今华阳氏如今几乎如同小宗华。”

卫向认真的听他继续讲下去。

“而今宗华又求宝石,不知可有人做第二个华阳氏,于南瘴再建如华阳之基业。”

卫向脸色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