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黛玉使巧(一)
作者:衣者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721

直到腊月二十三祭灶神那一天,林莫言才从学院里回来。

下了几场雪,腊味已晒好,李姨娘又吩咐人忙着剪纸。因贾敏旧年过世,并不敢用红,只选了那鹅黄的纸。却并不影响林家上下对于新年到来的喜悦之情,不过一日,家里各处已是贴上了各色精美的剪纸,林管家又带着小厮挂上了新的灯笼,过年的气息越发浓厚起来。

黛玉虽是孩子,终究是女子,并不能参与祭灶。黛玉小时,每到这一日,郁嬷嬷和韩嬷嬷两人便抱着黛玉,轮流讲些关于灶神的神话故事,或者说些坊间关于祭灶神的一些趣事,待黛玉张大了,开始读书识字后,郁嬷嬷等人便示意雪雁等几个小丫头缠着黛玉讲。

这一日,天上还飘着雪花,吃过午饭,因晚间要祭灶,林海虽不用亲自准备物什,还是有些事需要亲自安排。如此,林莫言和林少云也不得闲,黛玉和月莹小姊妹帮不上忙,自是回房说话。

暖阁里,黛玉和月莹在罗汉床上对坐了,待上过茶,又拿了点心果脯,黛玉一声令下,雪雁等几个无事的大丫头也坐下,黛玉笑眯眯地说:“我们还是老规矩,一人讲一个,只是这规矩略改一下。”

众人忙点头同意,又问:“怎么改?”

黛玉道:“往年只是讲神话传说,难免都讲老了,今次便宽些,过去今时坊间关于灶王爷的,或趣事,或歌谣,或诗词,或各地习俗,也可以讲神话传说,却不能与往年相仿,还要有理有据,不然可要认罚。郁嬷嬷今儿有事,金嬷嬷身上有些不好,都不能来,我便请了王嬷嬷和韩嬷嬷做监查,王嬷嬷是积年的老人,最是清楚的,不怕我们说错了,韩嬷嬷记性好,往年也随我们听过一些,必是都记住了的,可好?”众人自是附和。

寒露问道:“这神话传说哪里还有依据可查?”

黛玉笑道:“原不是我小心,若是你们哪一个想不起来新鲜的,只把往年说过的改个地点,换个时间,或几个放在一起拼凑,也能算数?”看着众人均是点头,黛玉又说:“所以才请了王嬷嬷来,她老人家年纪大,见识自然也多,这些传说自然听得也多,我们一说,嬷嬷定然便知道我们说的是哪一个,也就不会有人滥竽充数了。”

映雪揽着身边的含俏,看着黛玉,笑骂道:“姑娘这不是为难奴婢等人么?奴婢几个不曾读书,也识不得几个字,哪里懂什么诗啊词的。”

黛玉只是笑着指着映雪,看着月莹说道:“姐姐看看,这也是她说的话,也不怕磕了牙。府里谁不知道,她在爹爹书房里伺候,那书房里的书,读了已有十之五六了,爹爹常还说我读书多,我看我就比不了她。”映雪本意是打趣黛玉,哪里知道反被黛玉打趣了一顿,又被这么夸,一张俏脸羞得通红。只是不敢再说什么,黛玉伶牙俐齿,盍府共知,还不知道有什么话等着自个儿呢,只得恨恨地看着黛玉,想笑又想哭。

月莹忙拉了黛玉,笑道:“看你伶牙俐齿的,谁也不让。今日即是在你的明月居,便由你起头。”

黛玉也知自己这张嘴得理不饶人,忙冲映雪眨了眨眼,方才说道:“我正有此意,”说罢,也不再说旁的话,忙忙地讲开了,只听黛玉说道:“我便讲个关于灶神的传说故事。据说,古时有一户人家姓张,只兄弟两个,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便出了名,方圆千百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说到这里,雪雁便叫嚷起来了:“姑娘使巧,这人人都知道的,姑娘偏还讲,当罚。”

黛玉故意板着脸,啐了一口,道:“你先问问王嬷嬷,我说的往年可有说过,若作实,自然任你罚,我再不抵赖的。”话说到一半,黛玉自己却是忍不住笑了起来。

不必问王嬷嬷,雪雁也知道,往年并没有讲过,就是因着人人都知道。只被黛玉的话问得涨红了脸,两腮圆鼓鼓的,却又说不出个不是来。黛玉这一笑,雪雁倒也不好意思生气了,连连跺脚。

王嬷嬷笑道:“果然没讲过。”菡萏坐在雪雁身侧,知道她小,黛玉平常最是疼爱她,难免不服输,忙悄悄拉了她下,又附耳嘀咕了两句,雪雁方好些。

黛玉心知是自己讨了巧,只是又不好在众人面前承认,只得厚着脸皮说道:“既然大家都知道了,王嬷嬷又说往年没讲过,我便算过了啊,接下来……”

一语未完,映雪笑着说,“奴婢可不依,故事没讲完怎么能算过了,奴婢可还想着捏姑娘一个错呢。”众人哄笑,均是点头附和。

韩嬷嬷也笑着说:“姑娘可要好生讲,若是真个出了错,只怕……只怕众怒难平。”一语未完,都是目光炯炯地看着黛玉,似乎……都期望着黛玉犯个错。

就连月莹也拿帕子捂着嘴娇笑道:“妹妹可小心了,我可仔细听着呢。”

黛玉被众人盯得有些心虚,干咳了几声,道:“真啰嗦,要听我便讲,有错自然认罚,”说了这豪言壮语,又有些胆怯,扭身拉着韩嬷嬷,小声道:“嬷嬷,真要错了,怎么罚呀?嬷嬷可要疼我,不然我还靠着谁去。”

月莹忙拉了黛玉笑道:“我们可是看着呢,妹妹这么公然行贿,我们可是不依的。”

黛玉圆睁着眼睛,忍着笑,道:“我可没有行贿,两位嬷嬷最是公正的。闲话少说,我接着讲了,你们可听仔细了,别过后再挑出错来,我可是不认的。”

“说来这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都要管上一管。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自此以后,左邻右舍凡有了事,必是要找他拿主意。许是好事做得多,寿也长,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可这张灶王一去世,这张家可就如那油锅里的水——炸了锅。原来,这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的事,无论大小,均是听他吩咐。这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盍府竟是没个人有个正主意。趁着张灶王离开了人间,有那些个有心的人,挑拨了几句,那几房儿媳妇也都是个没有见识的,如此便都吵着要分家,这弟弟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这一天,他终于想出个好法子。

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这弟弟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弟弟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

岁月流逝便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吴侬软语,稚嫩的童音,抑扬顿挫,轻言慢语,竟是别有一番风味。平淡耳熟能详的故事,也叫众人听得入了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