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传说
作者:华佳牵牛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072

第34章传说

石头也说故事,灵气越传越神。

几个知青都入了迷,争着说:想不到穷乡僻壤还有这样的美丽传说,要是从头至尾的讲一遍该多好呵。郑明全告诉他们:队里的老农都会讲这个故事,下雨天不出工,你们到村里去听过够。前面还有马蹄迹,那更是妙不可言!郑明全这时候玩了一点小聪明,因为马蹄迹在猪棚后面,他希望知青们走快一些。再这样慢吞吞走下去,吃中饭都走不到。

马蹄印为什么不被雨水冲走呢?

都印在石头上,当然雨水冲不掉。

加快步子说话自然少了,马蹄迹下的猪棚第一次这么热闹。邹贵元老汉一个人陪伴五头猪,成天找不到人说活。来了一群活蹦乱跳的小青年,真是喜出望外。猪圈里垫的一层杂草并不多,挖出来堆成一个肥堆,没费多少工夫。邹老汉把仅有的两升米煮了一吊锅饭,又蒸了一锅红薯。吊了大半年的薰肉,掂了又惦,终于只舍得弄去一截。必竟还有小半年日子要过。

知青们没有客气,抓起红薯就啃,添上米饭就吃。没有人注意养猪老汉那舍不得的眼神。赵家生一放碗就嚷着要去看马蹄迹,害得女生把饭扒到了嘴外。虽然领导他们劳动的应该是郑明全,知青们却都等待毕思言话,他这个知青组长还真有魄力。看他投来的询问目光,郑明全当然会满足他们的要求。并且笑嘻嘻对正在吃剩饭的邹老汉说:在路上我就答应他们,现在只去看一下就回来填土,不会耽误邦你干活。

从猪棚后面的山坡向上,走了十分钟,他们来到青鸦山顶。这地方虽然是他们生产队的山,平常却没有人来看风景。

三龙随幕阜,奇脉聚流泉。

马载仙娥去,音留谷岭间。

郑明全从没有游览名山大川,可算是鼠目寸光之辈。这群知青可是见识过大世面的人,偏偏也说这里风光无限。南望峰峦叠嶂,云淡风轻;北视丘陵地带,青烟袅绕。脚下虽没有花团锦簇,却能欣然扫视古树晴岚。不知道是以前没有注意,还是今天心情特别。原来家乡的山水是这么迷人。郑明全兴冲冲绕过光秃的石墩,把知青带到马蹄迹边。两张八仙桌大的斜石坡上,布满几十个清晰的马蹄脚印。刚绕过的石墩,象一个威武的将军蹲在那里一动不动。他就是追捕山中美姑的忠实走狗,望着腾空而起的仙马目瞪口呆!再往山下看,密林裸露的山石就象气喘吁吁的士兵。

郑明全没有时间讲那个动人的传说,仅凭站在这里的所见所闻,随你怎么构思故事情节,最后都是飞马乘风而去。比如你去游黄鹤楼,那个累烧累建的名楼,都是为那只已经飞去了黄鹤的传说。而这里的马蹄迹藏在深山老林,达官贵人不曾涉足,文人雅士也不堪脚力,所以至今默默无闻。谁说千百年后她还是会深闺无人识呢?如果这片风景在大城市周围,什么宫呵,亭呵,早就名声大振。

自打那次猪棚劳动,知识青年都成了郑明全的知交,毕思言更是良师益友。每次去祠堂玩,在改做的知青点中,郑明全都要带上一本线装书,作为抛砖引玉的礼物,然后借得他们的几本好书。毕思言能诗会画,拳脚功夫也非常了得。一来二去,郑明全打心底佩服,私下就拜了师。学文也学武,时间不长,师傅说他进步很快。

叔公留给他的几本书,在当时也算难得的稀罕读物。&1t;&1t;玉台新韵>>&1t;&1t;翰林杨仲弘诗集>>&1t;&1t;剑南诗抄>>还有&1t;&1t;郑守愚文集>>等,而借到的是据说能换一辆自行车的&1t;&1t;基度山恩仇记>>,文革前出版的一批世界名著和私下流传的手抄本。

毕思言最喜欢&1t;&1t;玉台新韵>>,看过两遍后就能全文背诵&1t;&1t;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来在毕思言的新墓,郑明全还特意埋了这几本书。并且为他种树培土,特意请老石匠制作了一块大碑。那上面刻有:“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以此来记**与他的的师徒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