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恭敬不如从命
作者:小心点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285

盛宪穿着单薄的中衣,又在外披了件大氅。他正坐在内堂的左侧衽席,几案上已陈设好茶水及餐点。

盛宪面貌清矍,有一股浩然勃的正气。他的背脊挺得笔直,手捧一卷《汉书》,时而眉头舒展,俄而颦蹙皱紧,显然,他的心思亦在为史书上的文字而波折起伏。

未及多久,贴身的奴仆就在外答告,示意王易已到。

因时间匆忙,王易并未想到要换一身正装,也只是穿上普通的玄色麻葛质地的直裾罢了。

穿着丝质中衣的盛宪眼睛一亮,心中一惊:这王子云,竟与昼间穿着相同!

此时经济重心尚未转移到东南,江东地区的丝织业并不达,譬如后来刘宋时期的山谦之就在《丹阳记》中称“江东历代未曾有锦”。而这里在此时更有名的其实要属麻葛织品。后来士燮每次谴使诣孙权的时候,都会进贡千匹的细葛,据说这种细葛的质地比罗纨还要柔软。后来曹丕甚至在诏:“江东有葛,宁可比罗纨绮彀!”

穿葛布、越布乃是此时江东地区的风尚。但在中原士子,或者是那些自著清高,所视甚远的名士的眼里是有些寒碜的。但王易从无太大的顾忌。而从他的角度来看,他更喜欢更有质地感的麻葛,而不是会反光抛色的丝织物。

江东地区因相对的落后,总是效慕中原地区的风尚。在江东地区,有极多的大姓豪右在追逐中原的珍奇玩物。

朴素地待人处事,不竞夸浮华,这就已经极为难能可贵了。

老成持重的盛宪看到王易身着朴质却神情平淡,既无谄媚逢迎,也无自卑菲薄。他在收敛住微微露出的惊色后,就又渐渐对王易产生了几分好感。

旋即一想,盛宪也在暗自笑话自己:毕竟王易是经过海内名士品评过的后杰佳英,凡脱俗是肯定的,哪容得到他现在再来感悟呢!

“坐吧。”盛宪优雅地一伸手,几案的彼面上的那只茶杯,依然是冒着热气的。

王易恭敬地一揖到底,然后有些拘谨地上了衽席。

只看那轻轻升起的茶烟一眼,王易就有些恍然若失。

其实他在慌乱——深夜被这一郡的最高长官叫来,也不知所为何事。

王易用眼角的余光飞地扫视过周围的布置后,还是轻轻松了口气——这里并无杀机。

王易谨慎地遵循着礼法,身子微微前倾以使目光轻垂,不能直视盛太守。

“子云运筹帷幄于衽席间,纵横捭阖于方寸灵台中,真是好大的风采啊!”盛宪莞尔而笑,笑得慈眉善目。他轻举起小杯轻呷一口,并示意王易也可以喝点茶水。

但王易却心神一震,几近晕眩——他有些不可思议,难道说,盛宪已经洞悉了他撺掇吴郡豪族火并的事?

王易将自己的部署以及行事时各部门的配合细节好好回忆了一遍,又觉得能够留下的也只是蛛丝马迹罢了——而且这些遗迹零散、孤立,即使是福尔摩斯,也无法用细密的逻辑推理将它们整合到一起。

王易在前世本就是学法的,他尤其精通司法逻辑学这一门课程,所以思维还是比较缜密细致的。他来回推断几遍,最终认定:除非有叛徒出卖,否则盛宪根本无法知晓这件事。

最大的可能,只有是盛宪在以自己的直觉说话。

凭直觉……王易拘谨的面容涣然消散,自信的微笑渐渐浮上嘴角。他从容不迫地举起茶杯,轻呷了一口。回荡在舌尖的先苦后甘的滋味让他更加确信了自己的推断。

王易装模作样:“太守所谓何事?恕小子无知。”

盛宪的瞳孔里一道异彩闪过,紧接着是遗露出来的讶异的神色。王易这下更加肯定了——盛宪或许是凭借直觉感知到这次来得过于迅猛和出乎意料的席卷吴郡的暴风雨有更深层的原因,从而十分有魄力地四处推断了。

盛宪固然没有深受名学的熏陶,然而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格外相信自己的直觉——尽管得到了王易这样一个回答,盛宪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猜测。

盛宪笑道:“子云去年在中原纵横千里,未及弱冠便为国家立下大功,我身处荒蛮边地亦常思慕之。”

王易受宠若惊:“盛公垂青!”

盛宪又轻呷一口茶水,笑道:“而后子云参加了汝南的‘月旦评’,颇得海内名望推举,自此天下有志之士无不心生向往。而子云南下渡江后,平定秣陵悍贼张多,又在海盐广施恩惠,大破流盗,甚得乡里称赞啊。”

听盛宪细数完自己的功绩,王易知道他还有下文。

果然,盛宪继续说道:“可子云屡立奇功,又得了天下士子推望,可知是何缘故,才止做了一个海盐的县丞么?”

王易来了好奇,他试着道:“小子懵懂无知,或可揣度一二:如今阉宦横行,小子亦不免有被宵小构陷的可能。”

盛宪拊掌而笑:“吴郡,东陲之地罢了。几个阉宦跳梁小丑于宫闱帝阍中,哪管得到这里呢!”

“这……”王易知道自己的晋升是受了吴郡大姓的重重阻碍的,之前他都不愿说破。然而现在这些阻挡他道路的大姓都灰飞烟灭了,盛宪却表达出与他之前相似的意思。

盛宪皱眉叹道:“子云常受小人构陷,故不能晋升,而不是未曾贿金于上,也不是其他什么原因。哎,我年岁渐老,耳聩目瞽,竟也时常受小人左右,如今回忆起来,也真是叹惋不已啊。”

王易仍然小心翼翼,他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既行事光明磊落,又何惧小人暗箭。”

盛宪闻言后,露出奇异的笑容:“仲尼说:‘勇者不惧’,恐怕说的就是子云这样的人啊。”

王易已经在盛宪那诡谲的语气里听出对方猜出真相的喜悦之情。当然,王易也现盛宪虽然已经近乎知晓了真相,但并未有什么其他什么对他不利的想法。于是王易笑道:“小子平生极恶一事,即是暴虎冯河。为三言两语所激迫便拔剑而出,有智之士不为也。”

盛宪喟然叹道:“是啊。父母在,而轻言为友报仇,轻言舍身投义,君子耻之。不久之前,张氏的二子张桓便是因行为莽撞,被一个小吏和一个沽酒的徒隶当街杀死,哎,这不是很可笑么。”

见王易默然无语,盛宪突地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

“子云,我年岁已老,近来渐渐感到内里虚空,不能长往了。江东才俊倍出,非有胆识的勇者不能驭之。不多久,我就要乘舟北上寻访青州故人孔文举,与一群志同道合者寻幽饮酒,写赋吟诗。那时,我就在齐鲁之地等候子云佳音了。”

王易惊惶不能言,许久,才憋出句:“盛公之意……”

盛宪轻举小杯,笑道:“我欲推举你为吴郡太守。江东之地,非你而莫属啊。”

那最后一句话因一语双关而惊心动魄。

几案孤立,两张浅短的衽席隔相对望。在这里品茗中的一两句话,难道就将这纵横数千里的广袤地域,都这么草率地定下来了?王易顿时觉得但凡涉及军国的大事,是不能全以普通的、庸俗的眼光来看待了。

王易离席,违身而立,一揖到底:“承蒙盛公厚爱。只是小子年少幼稚,见识浅薄,何德何能占据这一方印绶!”

盛宪哈哈笑道:“子云既放出豪言壮语,满面充盈着澄清天下之志,又何须过于谦虚,以至于妄自菲薄呢!”

他拉着王易坐回原位。在王易坐定的一刹那,盛宪突然伸长脖子,对王易耳语道:“子云这些月来在吴郡做得这样大的事业,瞒得住元元大众,又瞒得过自己的心么?”

王易极受震动——眼前这个一郡之长对他如此推心置腹,他为何还要扭捏作态,故作无知呢。

“恭敬,不如从命。”

王易正襟危坐,目光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