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六章 俱非等闲
作者:贺兰拓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321

“光义,朕昨夜思之再三,还是认为你不适合领兵出战辽国,不知光义意下如何?”赵匡胤始终觉得晋王报仇心切,肯定会被敌人所乘,若是在战场上有个三长两短,岂不是有负太后所托?

听得皇上还是不让自己领兵出征,赵光义心中阵阵失望,他知道自己的这个皇兄识人的能力还是有的,若是他认为自己不适合领兵,那领兵作战这方面就是自己的短处。男子汉大丈夫,谁人不想将百万兵横行天下,建立功勋,这方面成了他永远的痛。但是,既然昨日已经商议了策略,自己本就要找接口托辞的,不想今日不用自己费劲脑汁想其他理由了。赵光义略作挣扎状,然后恭敬地说道:“臣弟遵旨。一切听从皇上安排。”

想起昨夜的计策,今日无论如何也要让赵德昭领兵出汴京,所以赵光义顿了顿,又马上开口道:“皇上,南汉和辽国两处来犯,形势刻不容缓。昭侄儿前两次领兵都能旗开得胜,已经显露出了卓越的领兵才能。臣弟举荐昭领兵阻挡一处。”

赵德昭已不像昨日那般急着请求领兵出战,今日是抱定了闲看风云的态度,所以一直没有说话,冷眼看着赵光义的举动。果然今日的议事还没有开始,赵光义的做法就像赵普所说的那样,自己不仅不领兵出战,而且还要竭力举荐让自己离开汴京。想到幸亏有窦仪和赵普两位给自己出谋划策,否则有些事纵然自己在诗书上看过、知道,但是身在局中却是半点都没有想到,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哈哈哈,晋王也认为昭的领兵才能出众吗?你的性子可是对谁都不服的啊。”赵匡胤却好似忘了今日是在商议军国大事,好整以暇的和晋王说笑着。

赵光义似羞赧、又似惭愧,低下头说道:“让皇兄见笑了,昭年纪轻轻便为我大宋开疆拓土。臣弟也是极为佩服的。”

赵匡胤紧紧地看了赵光义几眼,心里忍不住暗暗叹息着:但愿你说的是真心话,否则。我这个做哥哥的可就难做了。

“其实朕也认为以昭地才能足以领兵抵挡一处,但是,”说到此,赵匡胤看着赵光义认真地说道:“昭年纪轻轻就已经立下了那些功劳,朕认为足矣。身为皇室子弟,朕认为既要不断锻炼才能,但是又不能独占所有功劳,否则那些辛辛苦苦浴血奋战的将军们又怎么有机会立功啊?昭,你说父皇这些话对吗?”

赵德昭听出了赵匡胤的这番用意。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群臣争封,武将们都认为自己地功劳第一,但是刘邦却认为从未上过战场的萧何功劳第一,于是武将们不服,刘邦曾说: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人也。汉高祖的意思是如果把争夺天下看成是一场围猎,那么这些武将如猎人的狗,而萧何却是那能指挥狗的猎人。s刘邦的这句话除了为萧何的功劳定论,而且也对后世的君主们识将用将给了明示。作为君主,不一定很会用兵,只要学会用人即可。于是拱手道:“昭多谢父皇教诲,孩儿铭记在心。”

赵匡胤笑着点了点头,对着朝中的各位大臣说道:“辽国来犯兵马仅只两万。区区南汉又有何可虑?我大宋如今兵强马壮,兵精将勇,天下都将一统,这些又何足道哉?”

赵光义听出了皇上地意思,那就是赵德昭这次不用领兵出征,一切谋划失败,赵光义彻底失望,不甘心地说道:“敌人来犯,不知皇上如何处置?”

赵匡胤看出这也是众大臣心中的问题,大笑道:“诸位放心。朕早有打算。传旨,任命郭进为山西巡检,董遵诲为副,驻守泽州和潞州。”

圣旨一下,群臣哗然。卢多逊跟随赵匡胤多年。对赵匡胤的那些往事知之甚多。上前奏道:“回皇上,郭将军性耿介。领兵如亚夫自当无碍。只是董遵诲……辽国来犯,形势危及,是否请皇上重新考虑考虑?”

“不用了,”赵匡胤断然就否决:“你多虑了,朕身为天子,如果连那点容人之量都没有吗?更何况,朕已经派人从幽州接回了董遵诲的母亲,相信董遵诲能感恩戴德,不要辜负了朕对他的重用。”然后赵匡胤拿起案上的一摞奏折又继续说道:“这些都是董遵诲的部下共十余人联名上奏董遵诲地一些不法之事,朕已经派人查明,虽然一二件是确实是董遵诲的不是,但是却对大局无碍,其他都是诬告,朕派天使宣纸晓谕,想必董遵诲一定能够明白朕的一番苦

“皇上胸怀宽广,非臣能及。”卢多逊佩服地心服口服。

原来当来赵弘殷失了兵权,赵匡胤想投军却是无门,于是浪迹天下,寻找时机。董遵诲的父亲董宗本本是赵弘殷的好友,于是赵匡胤便投奔了他,希望讨个好出身。董宗本对赵匡胤倒是很好,也很看重赵匡胤,希望自己的儿子董遵诲能够和赵匡胤成为好朋友。可当时赵匡胤正值落魄,董遵诲却是世家骁将,自恃武艺绝伦,才华出众,对赵匡胤自然是横挑竖捡,怎么看都不顺眼。在和赵匡胤交往的过程中,也是盛气凌人,稍有不如意就肆意责辱,赵匡胤忍无可忍,只好另谋高就。结果赵匡胤向北游荡的时候,正好碰上了郭威在邺城招兵买马。到了世宗柴荣时期,两人因功又是同殿为臣。董遵诲一时气愤不过,结交赵匡胤的政敌韩通,继续跟赵匡胤作对。谁知风水轮流转,当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曾想赵匡胤竟然时来运转,黄袍加上,成为了皇帝,而韩通却在政变中死于非命。

赵匡胤虽然自继位后从未想过迫害董遵诲。但是董遵诲一直深居简出,不再理事。赵匡胤想到如此人才就这样埋没,实在是可惜。于是经过深思熟虑,终于还是决定了启用董遵诲。

卢多逊知道赵匡胤的这些往事,担心董遵诲由于这些过节不肯效死力,也是害怕辽国攻下泽州和潞州这大宋地北大门。但是赵匡胤的安排却是从亲情和政治上双重下首,由不得董遵诲不感激涕零,誓死效命。

“皇兄,昭曾领兵收复湖南,而湖南毗邻广东,昭也可说是轻车熟路。若有昭领兵,南汉岂不是手到擒来?”赵光义眼看着自己的计策又要失败,很是不甘心的做着最后的努力。

“南汉那些跳梁小丑,朕实不放在心上。别说是昭领兵,就是朕为他们准备地将领就足矣。”

众位大臣纷纷窃窃私语,小声地议论着不知是哪位将军如此幸运,能成为大宋开国以来第一个单独领兵的异姓将军。

原来自大宋建国。平李筠、李重进的叛乱都是皇上御驾亲征,杯酒释兵权之后就是赵德昭领兵南方,赵光义领兵北汉,还从未有异姓将军能够单独领兵,更何况是消灭一个独立地政权这么大的一个功劳。

“回皇上,秦州团练使潘美从蜀中回来,特来觐见。”就在群臣摇头接耳笑声谈论之际,宫外地小太监进来回禀。

“好,来的正好!当真是不早不晚啊。”赵匡胤大喜道:“宣潘美觐见。”

不多时,一个身材高大。眉清目阔,颌下长髯已过胸膛的中年将军进入大殿,叩首道:“臣秦州团练使潘美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匡胤站起身子,虚手相扶,然后笑道:“潘爱卿请起,蜀中之行可顺利否?”

潘美又叩首道:“臣奉皇上旨意到蜀中晓谕皇上恩德,赖皇上洪福,一切顺利。”原来赵匡胤担心孟昶的死会对蜀中造成震动,于是派了使者到秦州宣旨。让担任秦州团练使的潘美到蜀国各州县晓谕大宋地恩德,以期稳定蜀国。如今潘美顺利归来,蜀中应该能够相安无事。

赵德昭听到此人竟然是“潘美”,忍不住瞪大了眼睛看着他,见这人长相俊雅。脸上一团英气。怎么看也不像是演义里奸诈无比,心狠手辣。迫害杨家地那位。难道是人不可貌相?

“潘爱卿来地好!朕本想着我大宋修养几年再出兵地,不成想区区南汉竟敢进犯我朝,朕早就想派爱卿领兵为我把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跳梁小丑们擒来。正好爱卿回京复命,爱卿就替朕辛苦一趟,如何?”

潘美在从蜀中回来的路上就已经知道了南汉进犯的事情,他也想着这次到了汴京若是能够随军出征也是好的,万万没有想到皇上竟然让自己领兵,这天大的喜事从天而降,潘美一时还没有反映过来。

任谁也没有想到皇上任命地南下主帅竟然是朝中还不曾显名的潘美,不少人心中不服,看是想到皇上对兵权的忌讳却又忍住不言。只有枢密使曹彬和兵部尚书吕馀庆相互看了一眼点了点头。

既然南北统兵的主将都已经确定,朝中各司立刻忙碌起来,调兵、备甲、储粮等各项事务都要准备。待得诸事准备停当,两路大军立刻行军。潘美带领一路南下,北上的兵马则在禁军统领的带领下到潞州交由郭进和董遵诲。果然董遵诲在接到赵匡胤的圣旨,既是惭愧,又是感激,身在潞州面向汴京方向三叩九拜。看那神情,这次来犯的辽国兵马估计很难讨得好去。

汴京又回归平静,繁华处仍然是人声鼎沸。

晋王府,宋琪当先说道:“两路兵马离京,如今汴京的禁军兵力已经是最为薄弱的时候,但是武功郡王还在汴京,不知我等计划可有改变?”

三个人眼巴巴地看着晋王,赵光义眼睛盯着烛光好似没有听到他们地声音,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一只飞蛾不知从哪里飞向烛火,第一次从烛火旁边飞过,飞走后又折返而回,第二次却是直接触到了火光边缘,翅膀瞬间化为灰烬,而飞蛾也瞬间掉落在地上。

“形势殊为不利,如果我一意孤行,是不是也如飞蛾扑火一样自寻死路?但是不如此,难道就一辈子坐个太平王爷?”赵光义心里委实难以决断。一方面想着自己的胜算颇小,另一方面却是实在不甘心自己就此沦落。

内心的挣扎使得他胸口此起彼伏,宋琪害怕王爷出什么事情,忙上前拽了拽赵光义的衣袖,急声叫道:“王爷,王爷。”

赵光义猛然惊醒,看着身边三位心腹,忍不住叹气道:“不知道是皇兄洞悉了我们的计划,还是皇兄果真看重郭进、潘美,竟然在一个晚上就想出了应对之策。如今汴京禁军虽然出洞,但是赵德昭还在京中,辅以他在群臣和军中的声威,本王心中委实难以下定决心。”

“王爷,事已至此,除非王爷甘愿从此不理政事,否则王爷只能早下决断。”宋琪谨慎地劝慰着。

“本王实不想一辈子平庸,但是又担心赵德昭在此,事难以成功啊。”

贾琰见平日里刚毅果决的晋王如今左右为难,变得优柔寡断,忍不住说道:“若是王爷担心武功郡王,不如就让我那兄弟及他的那般弟兄们在当夜潜入武功郡王府内……”说完贾琰用手做了一个切的手势。

“你兄弟,你兄弟,啊,事情隔了这么久,本王都忘了你兄弟那一路奇兵了。”赵光义陡然间想起贾琰的兄弟,想到这一路人马已经很久没有使用了,心中地**又不禁涌上心头。

既然下定了决心,赵光义马上恢复了生机,立刻又与身边的这三位重新策划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