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宋汴京游
作者:贺兰拓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409

不知道是因为小德芳觉得赵德昭亲切和蔼,还是觉得在宫里没有自己的玩伴,自从昨日赵德昭陪小德芳在大相国寺玩了一圈之后,小德芳就缠上了赵德昭。每当赵德昭听完窦仪的讲课之后,小德芳都会跑过来找他玩耍。兄弟两人几乎把皇宫能跑的地方都跑遍了,偶尔也去王皇后的大殿中吃饭,真的是一副母慈子孝,一家人和和睦睦的样子。

赵德昭刚开始还能高兴的陪着德芳玩,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就觉得不好意思了,自己都13岁了,在古代人的眼中可都到了持家处事的年龄了,更有甚者可以谈婚论嫁了,总不能一直陪着小德芳玩下去吧。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赵德昭到王皇后的宫中和王皇后交谈了一番,很友好的避开了小德芳。

自此每天除了窦仪的讲课,赵德昭还会向窦仪关于目前天下各诸侯国的情况向窦仪讨教,再附加上自己前世的记忆,慢慢思考应付这个时代局面的方法。赵德昭的这种变化着实让窦仪高兴了不少,回家还特意多喝了几杯酒。

赵德昭自那次出宫去大相国寺,还没有怎么出去走走。因此一直以来很想找个机会出去。但是窦仪每天讲课,剩下的时间就不多了,出去走不了多长的路就要回来,很是不方便。真是急在心里,就是想不出法子。

正好事有凑巧,这一天早晨,外面的小黄门来报,窦仪大人的家人前来说窦仪大人前一晚着了凉,加上年纪大了,近期就不来讲课了,让赵德昭自己看书。道声“天助我也”,赵德昭就带着一个小太监王顺一起溜出宫了。

汴京,就是现在的开封。相传夏代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附近),直至第十三世胤甲才迁至西河,共历6世,成为当时政治、经济中心。开封建城的历史已有2700多年,春秋时期,郑庄公(前743一前701)为向中原拓展,在今城南未仙镇附近古城村构筑城邑、取名启封(汉初因避文帝刘启讳、改为开封),此为开封故城。今开封城春秋时为仪邑,战国时为大梁。战国时期,魏国为争霸中原,惠王于六年(前364)由安邑迁都大梁,此为开封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建都。魏在大梁共历6君140年。唐末,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先是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最终废弃唐帝而自立,在开封建立后梁政权。朱温称帝后,升汴州为开封府,称东都,洛阳为陪都,称西都,长安则降为雍州。从此,开封府不断扩大管辖范围,后梁时辖15县。至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相继在开封建都,开封府亦扩大,辖18县24镇。开封最繁盛的时期是北宋,建都长达7年。公元1127年,为金人所破,毁于兵燹。

因为后晋、后汉、后周都在此见都,所以开封如今已经成为北方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的中心。此时开封水运十分兴隆,贯穿全城的水道有四条,即汴河、惠民河、五丈河和金水河。当时仅汴河一路,每年从江南运往京城的粮食就有五百万石到七百万石之多。《宋史。河渠志》中记载“京东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

赵德昭前世没有去过开封,更别提现在的汴京了。从宫里出来就带着王顺,怀着好奇的心理,徜徉在古老的汴京城里。

沿着大路一直走,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肉铺、庙宇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顶还挂着“彩楼欢门”的旗帜,吸引路人的眼球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走过一条大街,汴河便呈现在眼前。汴河两道栽种了无数杨柳,风景秀丽。赵德昭看着浓绿的杨柳在风中摇曳,不禁想起了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宽阔的水面上有一条货船逆水而上,船右弦上面的水手们都在严密注视着,避免与停泊的船只发生碰撞。再往河道上游看去,一艘船上有八位橹工摇橹,可见水流的速度是很快的,一位舵手严密注视着前进方向的水情与船情。前面一艘客船正忙着靠岸,那儿是客运码头,客船上有二十多人在紧张的工作,船顶的几位船工正在收帆放桅,有的船工正在接收从汴河大桥上抛下的缆绳,准备把客船牵引到码头,再拴牢在岸上的栓船柱石上,以增加客船的稳性,左弦上的水手用船蒿把船撑向码头,以增加向码头靠近的动力,船头有两位水手一面把船向右撑,一面扭头注意码头,用以使客船对正码头调整撑船力度,另一位船工手拿撑蒿右手向前挥动、指挥码头的船工接应,看来他应是此客船的水手长了。

在汴桥与汴河的旁边有一座货运栈,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四周街道四通八达,南边紧靠深水港湾,有好几艘船只停泊在港湾里依次装卸货物,一条靠码头的般正在卸货,几个码头工人正把像装有粮食之类的麻袋扛下船,船仓里有人正在翻仓与上货,似乎能听到船仓里传出给人把货物麻袋上肩的劳动号子声。紧靠货栈码头停泊着待卸货与装货的船舶,等船老大上船后就吃饭开船,货栈前面的船老大刚结完帐正要上船,半路中正巧遇见了一个熟人,心中记挂着赶路行船,但又不能待慢了熟人或朋友,在急切中与之寒酸家常,最后抱拳行礼告辞。这时脚步早己转向,急奔船上去的样子己超然若现。

汴河上的大桥气势不菲,高大得使汴河流域最大的船舶都能顺利穿越,宽阔坚固得能并排行驶几辆装满货物的畜力车。从桥的结构来看好似是一个很大的创造,整座大桥全部由木材修建而成,可能当汴河水流很急,河床中不利于修建桥墩,估计是当时的修建人员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把整根整根的大木材并列铆接,以支撑大桥的跨度,桥面又用成排的木料链固紧,使之形成一个硕大坚固的整体,并分散了负重使跨河木料受力均匀,试想在一千多年前,没有工程机械的情况下,把这么大的木料横架在河道上,建筑的难度可想而知,工程的浩大是多么的气壮山河。在桥边有牢固的护拦,以保障车马行人的安全。桥面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由于过往行人多,商贩不失时机的占道经营,有的摆地摊,有的卖食品,还有一家卖刀、剪、牛尾锁等小五金的摊子,为了使商品更加醒目,把货摊设计成斜面,这样的场面,一直延伸到桥头,形成了一个特色的商贸区。

赵德昭和王顺经过汴桥,转向向东,穿过汴河两道的杨柳,顿时出现繁华的街市商业区,这儿是汴河码头与城门的中间地带,特别有利于商贸活动,随着大宋的建立,酒店茶楼逐渐发展起来,各种店铺字号应有尽有,各种车轿骡马忙碌不停,前明一间木工作坊的两位技工正在紧张的赶制一辆骡马车;拐弯的街道一位货主租用毛驴,驮工正在把地上的货物上驮,还有一位女士准备租用一乘轿子代步;一位算命大师不失机缘的在这儿盖了一间房子,找他推算寿命财运的人很多,生意非常兴隆。再往前的门前有不少劳工,有的坐着休息,有的在打瞌睡,还有的干脆躺下休息,脚行里面还有骡马也栓在那里,看来他们是在养精蓄锐,以便来了生意后精力充沛的工作,虽然现在还没有事做但也不会哄抢别人的生意,是很遵守脚行规矩的。

这才是古代的都城,繁华热闹。人们生活在其中,不用像边疆的城镇那样时刻担心战火的袭扰,不用担心地方官员如天高皇帝远般的为非作歹,只要付出自己的劳作,就可以让每个人活下去。这对五代十国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幸福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