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公元1890(中)
作者:半生恨雨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080

方怀出访德国是从几年前就订下的,八七年威廉一世九十岁大寿的时候,中国派出了以恭亲王奕忻为的庞大庆祝团队,奕忻不仅是当今皇帝的亲叔叔,而且是上书房席内阁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地位相当于欧洲的相兼外交部长,而在奕忻名字后面列的一长串人,包括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刘坤一、丁宝桢等等,不是身居阁部要职就是一省的封疆大吏。这样的礼遇就是对有“欧洲老奶奶”之称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皇,中国也没有如此过,这让自普法战争以来,自尊心极度膨胀的德意志上下大觉有面子。加之两国刚刚签订《中德通商友好条约》,关系正处于蜜月期,礼尚往来邀请方怀访德也就不是一件意外的事情。

只是由于这几年方怀一直忙于国内琐碎的政务,所以没有成行。这五年时间,国际上的局势总体还算平静,除了英国依旧受困于苏丹马赫迪起义的沼泽,德国对暹罗进行了不太成功的占领外,其它基本尚算平静。但在外部平静的情况下,大清国内却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

在通过两次以小博大,险死还生的对外战争和一系列合纵连横的外交活动,基本抵挡住了外部侵略的压力后,确立了权威的方怀开始大刀阔斧对国内各项弊政开始了改革。官制的革新、官办企业的出售、鼓励民间兴办工商业、取缔各省捐税局、编练新军和将旗营、绿营、团练改编成警察与卫戍部队,一条条一项项无不牵动着举国上下的神经。这些有的已经全面实行,有的尚在一两个省份进行试点,但总体上带给中国人的变化是巨大的。

在这样看似平静,实则动荡不安的激流中,出现地问题自然也不会太少。虽然经过几次吏治整肃,官员贪污渎职的情况已经大为减少,但旧式科举体制下选拔出来的官员在对待变革中出现的问题时,依旧乏善可陈。这就使得方怀几乎事无巨细。样样都要关照到,乾清宫的***几乎每晚都要亮到四更以后,而就连早就定好的大婚也是一拖再拖。

到了今年,自方怀亲政后选拔的第一批新式官员终于成熟起来,像康有为当上了礼部侍郎、詹天佑当上了工部侍郎、唐绍仪当上了总理衙门协办大臣、严复当上了海军衙门协办大臣、刘光第当上了越南巡抚、杨锐当上了越北巡抚、杨深秀出任了贵州巡抚、郑观应出任了山西巡抚、徐世昌出任了陕西布政使、程德全出任了福建按察使、汤寿潜出任了浙江布政使,张謇出任了淞沪太道,杨士琦与乃兄杨士骧也分别外放了广西布政使和云南布政使……其它一些后进选拔官员也逐次充实到各阶层官僚体系中。除此之外。对改造旧官僚方面也想出了一些办法。比如规定吏部如果要提拔官员,该官员必须先官员资格考试,考试内容涉及农、工、商、天文、地理、格物等各个方面,正所谓“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中国地读书人有几个是不想当官地,当官的又有几个是不想当大官的,这就使得那些旧官僚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都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儒家学说以外的东西,同时,这些旧官僚为了弄懂这些问题,纷纷开始招募学习过新学的师爷、文吏,也使得一大批拥有新知识和新头脑地年轻人以这种底层幕僚的形式加入到官僚体系中来。

几年下来,虽然官场上依然存在很多很多弊病,但因为以前那种愚蠢无知而犯下的错误少了很多,这才使得方怀终于有时间抽身出来。考虑国际间的博弈和大清未来所面临的危险。

虽然因为自己的到来,使得这个时空已经生了重大变化,像原本利用英法殖民势力之间的矛盾,勉强生存,后来成为东南亚一枝独秀的泰国。因为中法、中英两次战争结局都以中国胜利而告终,搅乱了泰国地周边环境,最终被在全球范围内急寻找殖民地的德国所吞并,这样的蝴蝶效应想必不会少。但在未来二三十年间,国际局势的主流仍然不会变化。后来崛起的、以德国为地新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拥有更多的殖民地,以获得充足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必定向掌握着大量殖民地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起挑战,而以英法为代表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护自身地利益和地位,也势必不会妥协,双方地矛盾不像过去的英法矛盾、法德矛盾、英俄矛盾这样地国家矛盾,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在共同的利益下,双方士兵还是可以坐在同一个战壕里的,但新老两大帝国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是尖锐不可调和的,解决的方法似乎除了战争别无他途,而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方怀前世是学历史的,对这一切自是了然于心。不过在那样两大阵营针锋相对的情况下,中国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子,要怎样做才能谋取最大利益,这些方怀一直以来所思考的。而要想利用那场世界性的浪潮为中国谋得最大利益,势必要加入其中一方的阵营。如果加入协约国阵营,就像历史上日本那样,貌似很容易获得胜利,还可以大战争财,也不用付出太大的代价;但现在中国貌似跟同盟国走得比较近,而且,如果在未来的大战中,同盟国一方有中国的加入,势必极大牵扯俄国和英国在远东的力量,毕竟俄国不可能放弃远东和西伯利亚,而英国也不可能不要印度,这样的话,只要意大利不反水,并控制美国参战的时间,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未必不能改写,每当想到这里,方怀就不由怦然心动,还有什么比亲手创造更加令人着迷。不过方怀很快冷静下来,这不是一个人的游戏,而是关系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前途命运的事情,上天给了自己一次赎罪的机会。哪怕是呕心沥血、用尽自己的生命也要让中国强盛起来,不再遭受那东亚病夫的耻辱。所以一切的决定都必须慎之又慎,更何况现在地中国,远还没有达到以一国之力左右世界局势的地步,甚至说连自保都有问题。英国这些年在西藏的问题上一直小动作不断,一会借口勘测西藏与印度分界线,私自派遣武装打击抗英的土司势力。一会又以开道路的名义。派遣勘探队,对西藏的地形地貌和生物、矿产资源进行测绘,而另一方面,英国又不遗余力地帮助日本展海军,不仅帮助日本训练海军军官,还帮日本建造了吉野、浪、秋津洲这三艘最先进的巡洋舰,其目地不言而喻,那就是打压中国。实现他们所谓地地区平衡。中国要想打破这样的封锁,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而在这种时候,中国更不能直接站到英国的面前,几百年来,凡是敢于和约翰牛直接对抗的,都倒在了他们的脚下,其中包括像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罗曼诺夫王朝领导下横跨欧亚的俄国。以及这次自己即将访问、现在正如日中天地德意志第一帝国。缅甸战争之所以能打赢,是因为光脚不怕穿鞋的,以当时中国的国力,英国人如果全力以赴,未必不能重演前两次鸦片战争的结局。但付出的代价必定很大也就是了,因为中国是极端封建集权的独裁统治,而且中国的社会经济还是以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所以只要中国皇帝坚持作战,要想让中国崩溃是一个很难地事情。在当时国内经济出现混乱。德、法、美、俄又没有外力可借的情况下。英国人还是审时度势地放弃了缅甸。

但中国不可能永远都停留在小农经济的社会,中国要展。必然要加大商品流通、改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对外贸易的比重,一旦社会展到那样的地步,英国人可以扼住中国喉咙地手段就多了。到时中英如果再次交战,英国只要把中国沿海的那些工厂一炸,将海港一封,已经习惯了面粉、火柴、牙膏、肥皂这些生活资料的人民就能起来造反。

所以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强大到不惧外敌侵犯的时候,必须找一个国家,代替自己吸引英国人的目光。方怀选择地是俄国。这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领导下地俄国就已经从克里米亚那场导致一位沙皇自杀、整个黑海舰队沉没的惨痛失败中缓过劲来。1877年第十次俄土战争,俄国利用巴尔干斯拉夫人地民族解放战争,打着“解放”的旗号,对土宣战。俄军在罗马尼亚军队和保加利亚军队的配合下,接连攻克普列文、索非亚和亚得里亚堡等土军驻扎的重镇,若不是后来英国干预得及时,俄国恐怕已经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海峡。不过这次战争也使得俄国在欧洲获得了比萨拉比亚南部,在亚洲获得了巴统、卡尔斯、阿达等地,并将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这两个主要由斯拉夫人组成、信仰东正教的国家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而原来排名世界前三的海军也开始复兴,从第十次俄土战争结束到如今,短短不过十年时间,俄国就建成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号、格奥尔基.波别多诺塞茨号、切斯马号、西诺普号、亚历山大二世号、尼古拉一世号、十二使徒号、甘古特号共八艘大型战列舰,加上1872年建造的彼得大帝号和明年即将服役的纳瓦林号,俄国的战列舰数量一下子达到了两位数,要知道这些可都是过万吨的大家伙。

有了强大的海军,俄国人开始更加执着地追求他们通往各大海洋的窗口。在波罗的海沿岸,他们吞并了立陶宛王国,并在那里修建了大型的造船厂;在北冰洋沿岸,他们从瑞典手中抢过了芬兰;在太平洋沿岸,他们租借了胶州湾和济州岛;而在上一次的俄土战争中他们差一点打通了前往地中海的道路。四大洋中,他们在三大洋上都拥有了港口,剩下的就只有印度洋,而似乎他们离这个目标也不远了。在阿富汗和伊朗,俄国的势力渗透得很厉害,特别是在西线面对德奥意三国同盟,东线面对蒸蒸日上的中国均无进展的时候,他们把所有的实力都放到了中东的赌盘上。

而这样做大大破坏了英国地传统势力地盘。特别是威胁到英女皇皇冠上的明珠——印度。这样的对手正是吸引英国人目光的绝佳目标,当英俄展开全面对抗的时候,中国正好可以躲在俄国人身后安心修炼内功。那样等英国收拾完俄国人后,在想起中国的时候,会现中国已经不是他可以随便揉搓的了。

正是秉承着这样地外交政策,方怀这几年一直对英国保持强势,而对俄国则适当地妥协。即便俄国在上一次中英战争的时候暗地里支持世铎等满清勋贵的叛军。还出兵东北大肆抢掠了一番,但方怀只是让总理衙门对俄国大使瓦西列夫提出了几句云淡风轻的抗议也就过去了。果然,约翰牛被俄国人吸引了大部分的精力,他们忙着拉拢希土耳其和日本,以牵扯俄国人的势力,对付6权国家,他们传统上是不会赤膊上阵的。至于中国,也就顾不上了。故而才有了中国这几年相对安定的展环境。

不过随着今年德、奥、俄三国再保障条约地到期,一切局势又有了新的变化。这份在俾斯麦倡议下,由德、奥、俄三国皇帝亲自签署的边境安全保障条约,使得三国在西线关于波兰、巴尔干等问题上取得了谅解,俄国得以专心向东方扩张,而德国领导的三国同盟集团则在欧洲一家独大,彻底孤立了德国的宿敌法国。这本来是皆大欢喜的局面,但在一手签订这份条约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后。局势有了稍稍的变化,在亚历山大二世以前地每一任沙皇都秉承着与德国亲近的外交政策,罗曼诺夫王朝的历代沙皇连续赢取了九位德国皇后,这本身是三帝同盟的基础之一。然而,继承亚历山大二世帝位的亚历山大三世本却迎娶了一位丹麦妻子。在来自丹麦地妻子的影响下(其时丹麦在普丹战争中失败,被迫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对俾斯麦及威廉一世的德国产生反感。加之德、奥、意秘密召开的两次地中海会议,在对巴尔干、小亚细亚和北非的势力瓜分从根本上侵害了俄国地利益,使得原本稳固地同盟出现了裂痕。最终。俄国拒绝签订再保障条约。而被孤立绝望的法国拉拢了过去。如果历史真地按照这样展,俄国将很有可能改变他现在的扩张方向。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巴尔干的争夺上来,这样必然使英国大松一口气,而且因为中国的关系,英法在中南半岛没有了矛盾,两国提前走到了一起,英国也甚至有可能联合俄国从南北两个方向上瓜分中国,就像历史上他们曾经秘密筹划的那样,长江流域归英国,长城以北归俄国。

这样的事情对中国自然是大大的不利,方怀出访德国的主要目之一就是希望能在这件事情上想一些办法。其他人去都不合适,唯有他自己,即明白其中的关窍,说话又足够份量。

此时方怀一身没有任何标记的新式海军军服,独自一人屹立在“定远”号的舰桥上,任由海风吹得衣角猎猎作响。虽然已经是北洋水师最大的军舰,但在狂躁的大海面前依然颠簸的很厉害,不要说随方怀一起出访的一些官员,就是北洋海军学堂新毕业的几个海军军官也吐得厉害。但方怀却仿佛没事人一样,让定远舰自刘步蟾以下都倍感佩服,一代圣君就是有过人之处。

方怀是从京城坐火车到塘沽上船的。如今满洲铁路(从北京到齐齐哈尔)、南满铁路(奉天到旅顺)、京浦铁路、京汉铁路、陇海铁路、沪杭铁路都已经修通,在德国工程师鲍宁主持设计下,中国在长江上建起了第一座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双用桥,江宁长江大桥,加上一些还没有并入大铁路网的地区性铁路,如:衡粤铁路(广州到衡阳)、粤南铁路(从广州到潮州)、川西铁路(从成都到绵竹)等等,大清的实际铁路总里程已经过了日本和印度,位居亚洲第一。

除了这些,计划中已经从广州府修到湖南衡州府的粤汉铁路也将于两三年内通车,届时不仅武昌和汉口之间将建起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长江大桥,中国也将拥有第一条贯穿南北的铁路大动脉。而贯穿西南四省湘缅铁路(从长沙到仰光)和经广西进入安南的南疆铁路(从长沙到西贡)也已经破土动工。这两条铁路修建的意义自不用说,两越与缅甸都是新近收回的土地。因为就历史上看,两个地区也属于不服王化地边疆地区,加之近两百年几乎没有受到中央的控制,所以这里的地方分裂势力还是很大的。因而方怀采取了大量的安定和同化措施,除了在两越开府建省、在缅甸设置驻缅大臣,在两地强制实行了汉语和汉字普及,还迁移了大量百姓以改变两地的人口结构。这自然触动了如安南旧王室、缅甸各族土司等地方势力的固有利益。两地这些年冲突时有生,越南还爆了由原安南亲王阮时恩领导地叛乱,幸亏刘光第处置及时,借用驻岘港水师地力量,一举剿灭了匪,才没有酿成大祸。这样看,两地社会动荡是毋庸置疑的,一支有力的军队。无疑是短时间内压服这样反抗情绪的最佳手段。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如果处处都需要重兵驻守,即使养上一千万军队也不够,而国家现在正是大力展经济,追赶欧美列强的时候,养这么多兵无疑是不现实的。因而,一条可以随时调集大量兵力的铁路线便成了解决方法。

修建铁路是必须的,像孤悬于印度洋畔地缅甸。英国如果从印度出,越过印缅交界的若开山脉进入印度腹地只需要两天时间,而国内的兵要翻过地形复杂的云贵高原到达缅甸,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而且,由于英国控制着马六甲海峡。在战时,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的军舰将无法自由进出印度洋,缅甸沿海地区将任由英国海军6战队予取予求。不过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会,这两条铁路都要经过地形复杂的山区。南疆铁路还好点。只要出了广西镇南关,南面的红河三角洲和澜沧江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都是一派平原。真正难修的是湘缅铁路。由于云贵高原特有地喀斯特溶洞地貌,使得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质条件及其复杂,几乎每修建一公里铁路就需要修建一条隧道或者桥梁。这样复杂的施工条件,工部和总理衙门问遍了德、美铁路公司,也没有愿意承担下来的。最后,在詹天佑的建议下,这条全长近三千公里的铁路将采取两头同时开始修建地方法,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修建从比较容易的两段,从湖南长沙府到贵州铜仁府段和从仰光沿怒江(伊洛瓦底江)到密支那,这两段占全长的一半以上,地势较为平坦;第二步,修建铜仁府至贵阳府段和大理至昆明府段;最后一步,等技术更加成熟,才是把三段铁路连接起来,铁路全部修通预计耗时15年时间。

有一点或许方怀并不知道,他大力展铁路的计划给这个时期的中国带来了多大地影响。毕竟这不是后世网络遍地走,手机人人有地信息时代,更何况是在大清这样效率低下的官僚体制下,对国内局势地判断除了几份少得可怜的驿报,就主要靠统治者自己的感觉。方怀对铁路给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影响并没有特别深刻的认识,毕竟他前世是学历史的而不是学经济的,而且在前世他也算不上什么十分优秀的人物,他对国家政策的决定更多是仿照历史上那些强国兴起的过程方法以及后世总结出来的那些经验,说得更荒诞些,他甚至有可能是受那句“要致富,先修路”的影响。

这个时期,由于工商业的迅展,使得大豆、棉花、亚麻、木材、蚕丝、羊毛等一些工业原料越来越紧缺,价格也飞攀升,种植粮食已经不是利用土地的最好方法,一些地主把脑筋动到了种植经济作物上,更多的是手里有了一些钱的工厂主,为了得到廉价的生产原料,开始大规模并购土地,类似于英国“圈地运动”的事情开始在中国上演。许多农民因此失去了世世代代耕种的土地,如果不能让他们找到生计,加上国家变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一场太平天国式的动乱将不可避免地上演。但铁路振兴计划,为这些空置的劳动力提供了活下去的生计,中国的农民都是忍耐力最强的,只要有一线活下去的机会,他们都不会想到要揭竿造反。于是,大批勤劳朴实的农民被吸纳进来,成为筑路大军的一部分,间接弥补了因为变法所产生社会矛盾。

另一方面,大量铁路的修建为刚刚起步的中国重工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原本脱胎于各官办枪炮机器局中国重工业企业,因为技术和管理的落后,并不具备与列强一些企业竞争的实力。但数万公里的铁轨、上百节火车头、上千节车厢的订单加上数目繁多的配套产品,让这些企业迅展壮大,江南制造的马鞍山钢铁厂、北洋重工的唐山钢铁厂和邯郸钢铁厂、汉冶萍的汉阳铁厂、东北联合的鞍山钢铁厂都得到了长足的展,光这几家钢铁厂生产的钢铁就比光绪十二年全国钢铁产量翻了十倍。此外,四川机器工业局在川南宁远府(攀枝花)新建的钢厂、开平矿务局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包头)新建的钢厂、广东船舶工业局在海南琼州府(石碌)、越南船舶机器局在石溪新建的钢厂都已经开始选址或者建设。届时,大清年平均生铁产量将有望突破20万吨,钢产量有望突破7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