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联手
作者:戒念      更新:2019-03-24 04:17      字数:4985

王静辉笑着摆摆手说道:“君实先生过奖了在下差的还远呢!这段时间全是靠永叔先生悉心教导为在下解答疑惑才得以成书不过是看到别人没有注意的地方便是了。”

两人谁也没有进入正题只是在那里谈史论文王静辉对司马光现在正在写的《资治通鉴》非常感兴趣这也正是司马光的得意之处。史家借论赞以寓褒贬劝戒之意已成传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虽然也援引了大量前人的前人的议论但其他多数都是自己亲自撰写他还拿出一部分已经完工的手稿给王静辉阅览。

王静辉在以前的时空中只知道《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写的和这本书的影响很大之外并没有看过不过他来到这个时空后论起读书也不是一般人能够相比的看到手稿中所论多为治乱之因君臣之道是在以往所写史论与奏疏基础上因史事而挥就时事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满着匡辅的诚意和情感寓褒贬臧否于其中体现出因事劝谏的良苦用心无论是民族问题还是用人原则都针对现状提出了革除弊政的历史借鉴心中便已经明了司马光的用心。

“君实先生常言:‘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学生也深以为然。不过现在朝堂之上风雨即来不知君实先生有何看法?”王静辉有心无心的翻看着书稿慢慢的吐出今天的戏肉。与王安石和他自己相比王静辉不得不承认司马光在修养上地功夫胜人一筹。

司马光知道王静辉到他这里来肯定是为了最近因为王安石变法所掀起地风波。观驸马以前的言行。他还是非常赞同驸马地“寒暑论”

的刚才王静辉所引用他说过的那句话的下半段便是“大坏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这是他前段时间在朝堂上所说地话。这让他感到驸马还是非常有诚意的。

“驸马又是如何看待安石现在的变法呢?”司马光反问道。

“安石先生享天下大名三十年除了文章练达学问精深之外便是他有治理天下的大才能。现在大宋也是正如安石先生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当中写到的那样表面上虽然是太平盛世但实际上已经如被蛀虫吃空的大树一般脆弱不堪。在朝廷政策上是肯定需要改变的不变则慢慢走向衰落但在这个时候怎么变才是最重要的!先生虽然在政策上保守些而且魄力不及安石先生不过在政治上看得却非常长远。这在朝中是没有人能够及得上先生的。”

“学生身为驸马本朝太祖太宗皇帝立下规矩是不允许我这样身份的人陷入朝政地学生只是希望能够朝廷略尽微薄之力而已。在变法的看法上学生更倾向于先生的作为不过安石先生已经得到了圣上的直接支持现在朝中变法还未开始便已经呈混乱的局面这是谁也不希望看到的。学生认为随着安石先生主导的变法越来越深入牵扯到的反对力量也就越来越多他所受到地阻力也就越大。安石先生性格坚定。这本是一个人的优点不过这却是一个为政者的最大的缺点!坚定在某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执拗一个持国在行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反对意见若是不能接受那必然会把本来成为助手、朋友的人逼到他的对立面上去为政者应该懂得和光同尘方为上策!”

司马光看着王静辉说道:“那驸马对安石并不看好了?”

王静辉笑着说道:“并非是不看好。而是安石先生地性格已经决定了这场变法运动的最终结局!不过正如没有人能够准确的预知未来将会怎样学生也不好对此妄下断言所以只有静观其变。不过身为臣子自然要为圣上分忧为百姓谋福尽管学生和安石先生的想法相差很多但是还是要竭尽全力的帮助安石先生去做好变法从旁拾缺补遗而已。”

“改之真是有心了!光于群牧司任职的时候曾于安石是同僚兼好友对他的性格知之甚深亦担心安石会因其性格而会被小人所乘。”

“现在朝廷的症结都归结到一个落点上——财政。自仁宗朝以来大宋的财政收支比已经出现了极大的隐患处于支亏损的状态。安石先生变法所言便是‘为天下理财’。‘理财’便是解决朝廷财政问题朝廷的财政越是紧张对于安石先生来说便是压力越大。学生别无长处唯有经济略有心得只要学生能够多想些办法来增加朝廷财政便可以使安石先生能够从容的开展其变法。”

司马光皱着眉头说道:“增加朝廷财政收入看起来比较难但若是真的能够狠下心采用汉武帝桑弘羊之策便可以短期内达到这个目的……”

王静辉沉声说道:“桑弘羊之辈的做法正是埋下了西汉覆灭的祸根断断不能采用这种方法!”

听到王静辉的话后司马光心中也松了一口气:他心中最担心的便是驸马也同王安石一样开始变得急躁起来王安石已经开始有向桑弘羊方向展的倾向了若是驸马也站在他的一边那可就麻烦了。

“常听太上皇私下说过改之对官员贤愚的标准便是看其治下的百姓生活水准是否比以前更好。如今这个局面也只是守成而已驸马有何高见呢?”

王静辉说道:“其实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无非就是两条路——开源和节流学生和安石先生畅谈过多次在学生看来安石先生行变法便是开源之举而先生您多次上书太上皇和圣上。是节流之举。学生认为改善朝廷的财政收入不能偏执一端。应要全面下力才可。”

“驸马所言不差不过介甫才高也只是能够做到一点。他性格执拗虽同样是为了朝廷操术不同也可以相互为补但恐介甫不会容人!”

“呵呵。有些时候在重重压力之下人总会更加偏执所以对于介甫先生还是要宽松些好!学生在楚州的时候便开始着手进行了一些探索也曾试行过一些法案来促进民生但这些都受到官吏自身贤愚所制也就是大宋吏治不足取。介甫先生想要变法但朝堂之上反对声者众支持者少。前几天介甫先生上书圣上筹建三司条例司的札子无非是想提拔一些新人为他所用学生担心三司条例司侵两府三司之权会更加使他背离所有地大臣。所以从中阻拦了下来况且提拔新人本身是件好事但如果进人太锐终究会有些舍本逐末。所以今天到先生这里来是想说和一番既然圣上已经让介甫先生全力推进变法我们身为臣子便当抛弃一些成见竭尽所能地在旁边协助他以免介甫先生在重压之下更加偏执!”

王静辉不希望看到司马光和王安石真正的走向对立。他们两个人现在是大宋士林中除欧阳修之外最有号召力地学者如果他们分道扬鏣对于大宋帝国来说将会是个悲剧:在这两面大旗领导之下整个帝国的士大夫阶层将会公开决裂曾两个派别这两个派别也会迅蜕化成为权力之争政治气氛迅恶化。政治道德也会不断堕落在失去理性和伦理的约束后两派一同带着整个帝国向深渊中堕落。

王静辉从来到宋朝决定改变历史后便在时刻寻求着应对未来历史上从朝堂到士林中的两派对立地状况出现先前这么不辞辛苦的拯救欧阳修便是为了防止这种状况出现而准备的备手万一出现了最糟糕的状况他就要把欧阳修扛到前台来收拾局面。

自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之后朝堂上的空气越来越紧张直到御史吕诲终于搬出了那个经不住推敲弹劾王安石十大罪状的弹章他意识到自己再不出手那分裂就会出现在眼前。在群臣和皇帝的期待中他终于忍不住跳出来和皇帝私谈了两次面见司马光也是他的设想之一他希望能够说服司马光放弃尖锐对立的想法更多的考虑如何对王安石地各种即将出台的新法进行补充而不是一味的挑毛病进行责难。

通鉴书局会客厅前那盆炉火静静的释放出暖暖的热意时不时爆出木炭燃烧的轻响声。在王静辉期待的眼神下司马光沉默了。司马光到现在已经非常清楚王静辉心中的想法了——变法图强对于年轻驸马地智慧和胸怀他是十分佩服的——驸马有着骄人的政绩也有自己的治国理念但为了大局还是采取了退让选择向王安石靠拢——这真是冰炭同炉啊这真的能行吗?

司马光抬起头看看了驸马王静辉的眼睛还是一如既往地平静但他从那双亮晶晶的眼睛中分明看到了一种火焰在燃烧心中对王静辉的建议非常心动正当还在犹豫之间就听王静辉说道:“介甫先生魄力是足够了但还是缺乏稳妥的变法方案若是一味精进难免刚过易折徒劳无功况且新法条例将会全国推行若有重大缺失损失的不仅仅是安石先生一人的声誉也会有损朝廷的声誉更重要的是天下百姓也会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请恕学生直言:君实先生稳重有余但魄力不足若能够和安石先生相为互补则两相皆宜大宋之幸百姓之福!”

司马光最终还是被王静辉说动了他都要和驸马一起合作对王安石的变法进行一定的控制与其对抗不如合作。于公虽然于自己的治国理念有所不同但正如驸马所言:若是选择对抗最后苦的还是老百姓熟读史书的他自然非常清楚这个道理;于私自己和王安石有着数十年的交情一朝割袍断义两相不往来这对于重情谊的他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驸马都有如此胸怀。老夫岂能甘居人后?!”说完司马光便笑了。

得到司马光地答复后。王静辉心中也是长舒一口气笑着说道:“先生与王介甫都是我大宋顶尖地人杰。若是两人能够合力则我大宋中兴指日可待!学生必为两位先生鞍前马后尽自己微薄之力!”

“改之不用过谦改之之能无论是老朽和其他大臣还有太上皇和皇上都是看在眼中的。若没有改之从中左右大宋中兴也是难以预料地事情。现在改之马上就要成为翰林学士了自有为国效力之时!”司马光笑着说道反正王静辉出任翰林学士的事情已经传开虽然与祖制有所不合但却是众望所归就等皇帝诏书一下大宋最年轻的翰林学士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个时候提前说出来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先生学生已经谢绝了圣上和各位大臣地好意。不会出任翰林学士一职的!”

司马光对此感到非常惊奇但心中也并不觉得诧异因为王静辉一向对官职很不在乎若说他在乎的无非是一个“王龙图”的称号罢了这是满朝皆知的事情便笑着说道:“改之雅量高致光亦佩服!”

王静辉说道:“君实先生。学生想将先生的《历年图》二十五卷和《通志》八卷交付商务印书馆来刊印行不知道先生可有此意?”

司马光高兴的说道:“此举正和吾意!不过《历年图》和《通志》在刊印前会做一下修订对其中的错误要重新考证一下免得出版行之后会遭人诟病。”

“君实先生治学严谨真是我辈之榜样。这没有问题。不光是《历年图》和《通志》其实现在君实先生所著的《资治通鉴》也可以以连载的方式看在报纸上让更多地年轻学子能够在第一时间便可以读到先生的大作!”

司马光想了想后说道:“《资治通鉴》书局乃是当今圣上亲笔所提至于《资治通鉴》的刊印行也必须经过圣上的恩准才可以不能随意交付给别人刊印这还要请驸马给予谅解。不过光亦觉得《资治通鉴》在报纸上连续刊载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我也可以上书圣上呈请报纸刊载。”

王静辉说道:“先生著《资治通鉴》是利在千秋的事情不过所耗费的精力巨大学生观书局狭小简陋不利于先生著书所以想在华英书院内专门开出一个院落供先生使用或是在学士巷购下一个宅子那里紧靠图书院离皇宫也比较近这样可以节省先生写书的时间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司马光笑着说道:“改之地心意光心领了。这里虽然狭小但却已经足够了皇上也对书局大力支持还有改之送的放大镜有了这个小东西可真是帮了大忙了光就不必再麻烦驸马了!”

王静辉笑了笑知道司马光对物质条件并不看重司马光也是挂着参知政事的头衔一年的俸禄也多少有万贯若是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是很容易的不过在他们看来清苦地生活反而更有助于史家著书自己也不好勉强司马光了。

当王静辉从司马光的家中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月朗星稀的时候了这一次拜访司马光终于达到了原先预想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能够有多大的效果但终归好过坐看大宋一步一步向党争的方向展。

回到驸马府后赵公公在书房门口正等着他见驸马走近便说道:

“驸马魏国公有信使说是河北大旱!”

魏国公便是已经辞相的韩琦虽然任韩琦为义父不过是利益之举但王静辉是非常尊重韩琦的立刻走进书房让赵公公把韩琦的信使请进来。在仔细看过韩琦的亲笔信后王静辉仔细询问了信使有关河北的状况才知道韩琦刚到河北不久便遇上了这场春旱农作物几乎绝收。

韩琦已经果断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然后派遣使者携带亲笔奏章火到汴都上书皇帝求援。当然他也没有忘记王静辉这个便宜义子在信中他希望王静辉能够尽可能的调剂粮食到河北因为他放的是广惠仓的粮食这正是王静辉建议朝廷建立应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他不仅和河北的众多商家有着非常深厚的商业往来重要的是他在河北还建有很多粮仓粮店。韩琦希望能够在朝廷救援到来之前先让王静辉应急先填补一下广惠仓的缺额免得到时候再生变故仓中无粮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