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节 九江论战
作者:命运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103

“让我想想,让我再想想````”

这种屈辱的事,身为一国之君的道光皇帝就在心里想答应,也是不能在口里表达出来的,最好是由大臣牵头,造成众心所望的模样,再让某大臣在皇帝“不知道的情况下”“草率”的和洋鬼达成协议,那就让大清的皇帝摆脱了尴尬了。而肃亲王身为满清第一大臣,当是带头的最佳人选,可这样一来他的一世骂名算是背上了。

这大概就叫“食君之禄,众君之事”,或者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吧,肃亲王内心自我解嘲数声。明达看着无奈的苦笑布满这权重一时的满清第一大臣整张脸,知道对方已经有了决定,心里不禁再次暗叹一声,他也不知道这样到底是对,还是错了,低声的安慰道:“王爷,后人当会明白您今日的苦处的!”

“希望如此吧!这夜深了,你且回去吧。”肃亲王眉头依旧皱着,他自幼启蒙识字,至今饱读诗书,通晓古今史籍,最看不起的便是秦绘、赵高等卖国求荣之辈,想不到自己却注定要和他们排在一起去。他的眼前忽然闪过岳飞墓前长跪不起的秦氏铜象的影子。

这是谁的错呢?他自认无才,却也不会承认自己是造成这种悲惨局面的祸首,那是大清皇帝的错么?于他印象里,历代皇帝均非贪图一己享受之昏君,比之历史上的那些昏君、那些碌碌无为之平庸君主们,不知道要好多少,陷到这样的苦境里,真是上天的不公呀!

明达看着肃亲王脸上青红交接,知道他心里的苦,“部分大臣们或许会执著己见,还是需要王爷暗地安排的,明日我随王爷``````”

肃亲王摆摆手,“不需要,若真是错,多拉你一人也是多害一人,就本王一人好了。”

接下来的两天里,肃亲王亲自登门拜访了一批朝中重臣,就目前的局势相互通了气息,经过一番口舌,最终大都达成了共识。三日早朝,肃亲王将有损天朝上国尊严的丧权条约拿出来,道光帝本是极力反对,力主大国尊严,欲对骑上头来的英、俄两国开战,却在群臣的苦苦哀求下,最终收回成命,最后于愤怒下撒手而去,只随肃亲王去处理此事。在随后与英、俄两国的谈判中,肃亲王大体上同意了对方所要求的一切条件,同时英、俄两国也承诺将帮助大清王朝彻底的铲平叛乱,恢复正常统治。

太原之战后,江北义军实力本就减弱许多,加之英、俄联军的恐怖火器在败逃士兵口中得到十倍甚至千倍的夸大,更加闹的江北义军人心惶惶。同时玛革利辛将军率领六千英、俄联军在两万满清骑兵的配合下,东征西讨,纵横华夏大地,竟无一敌手,不过数月间,长江以北之地,已经复归满清所有。

江左原本大小势力中,以后明军事集团最为识时务,在和黄族达成共识后,全体撤入江右。而白莲盛世则在本州顽强的抵抗到底,英俄联军的三十多门火炮昼夜不停的轰了三日,将本州的东西两面城墙轰出个巨大的豁口,城内靠近那东西两面的房屋,多半被轰塌在地,这方才将本州攻了下来。

经过此役,作为一个军事政治集团的白莲盛世算是消失了,但据江湖传言,白莲圣女和3位长老在一干忠心手下的护卫下,逃出了本州,至于下落,则成了个谜。

英、俄联军与此役中首尝损兵折将的痛苦,他们于白莲盛世的顽强反击中,将近两个百人队彻底丧失了战斗能力,受伤者多达半千之数。这些死伤者大都由英俄联军入城后,进行的巷战中造成的。

这也是第一次使玛革利辛真正看到全境占领中国的困难之处,至少不像他先前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满清朝廷收复江左河山后,立即开始准备渡江之战,集结大军于南京对岸,准备以此为突破口。本是一片的江南祥和的江南立时气氛紧张起来。

九江国事间内人满为患,气氛却是格外的热烈,踊跃发言者比比皆是,高谈阔论不绝于耳。这些人中有本就长期客居于此地的,也有一些是自洋人之祸后,方才逃到此处的学者文人,这些后来者因为对洋人之祸有着格外的切肤之痛,发言间更显异常气愤。

寇顺走进国事间,看见左手最角落里正坐着他的兄长周亮和哪个小书童,且旁边刚巧还有个空位便走了过去,和他们一桌坐下后,立即小声问道:“贤达兄,可有消息否?”

他这般问,看是唐突,却不是没有道理的。眼见洋人为祸江北,为满清平了半壁江山,这便要渡江南下,若是说江南黄族此时此刻没有想办法,采取相应的对策,实在是说不过去的。可事实上,黄族在所控地区内却是没有多大动静。只是前些日子将后明及一些来自江北的义军集结起来,混编为第五军团而已。依照寇顺私下想来,黄族当有为世人所不知的暗地行动的,周亮是这九江主事梁松的老师,多少也会得些外人所不知道的内部消息。

周亮摇了摇头,微笑道:“贤弟,这江右暗中有高人谋划,所布之局,实为我等看不透呀!且你我也不用烦心去想,当让该烦心者去烦心吧!”

“兄台所言差也!此乃我中华千年不遇之奇祸,数万万同胞当应齐心协力,一同御之,怎可言一‘食肉者谋之’,以卸己责!”寇顺心中有了几分气愤,声音逐渐大起来,自引的旁坐几位侧目而视。

“那就算为兄一时失言,贤弟莫急!”周亮“呵呵”一笑,浅浅的品了口茶,“不知道面对此局,贤弟有何妙计,可消此奇灾?”

“自当人人奋勇,杀身成仁,有钱者出其钱,有力者出其力,我堂堂中华大国,数万万之人口,还不足灭那荒野蛮族?!”寇顺声音更是大起来,在他周围也聚集了一圈人。就在他刚说完之际,一个旁坐的年轻书生接口道:“周大先生所言差也!想明末清初之时,我中华同胞也有万万之数,怎被关北一莽野之族打将过来占了江山?暂不言古,便是今日,时隔不过数月,那洋人也不及万人,然本军容鼎盛的江北义军今何在?”

说话间,这个角落里人聚的更是多起来,只听又一个低沉的声音从人堆里冒出来,“后明三十万大军经太原一战,立减至十万尔,不战而退避江南;白莲盛世二十万大军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与本州同亡,却也只伤的对方数百人而。短短两月而,江北之地尽失,大好形势顿毁,真是时不予我大汉哉?斯可辱也,诚可悲也!”

寇顺闻音觉之耳熟,循声望去,却见发言者果是“九江四大家”之一的张文觉张大先生,满将他引到身旁坐下。

“文觉兄所言虽不无道理,却未免太过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想我中华身为天朝上国,已有数千年之悠久,其德蕴之深厚,文化之灿烂,尚不可化彼一荒莽之族入我中华乎?”此言一出,寇顺便知道说话者为何人,此种言论舍以“大中华论”著称于世的章夫子外,别无二家。此老虽年近七十,却是身体健康如四十壮年,声音虽不甚洪亮,也颇能引人注意。他数十年如一日,深究“民族同化之天理”,辅以蒙人、匈奴、满人等外族之旧例,学问倒也自得圆满,于当时成一家之言。

周亮忽然长身而起,以少有的怒气大声斥责道:“此话大缪也!如尔所言,则那外人占我中华,则非但不是祸害,还是大福气了?我等是否当力劝主权者,拱手相让河山,免的生灵涂炭,百姓遭殃呢?反正百年,或者千年后,我等与彼等大同为一家也!”

寇顺却是吃了一惊,他与周围人听惯了章夫子的言论,当不觉有大不碍,却没想到向来和善、谦忍的周亮兄长却会因这而激动起来。

“若言当诛之逆臣,日后之卖国贼子,数尔为第一人也!”一个中年文人排开众人,走到章夫子面前,手中折扇直指着章夫子的鼻子,“若非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今日便杀了尔这败坏人心之大贼,以戒后人!”这中年书生越说仿佛越是气愤,一张脸立时红了起来,眼中闪出武人特有的凌厉寒芒来。

章夫子自二十四岁中举以来便不曾遭人辱没过,自他四十岁学问大成以来,不论到那里都给人看的起起的,更是不曾遭遇如此尴尬事,大怒之下,已是胸口绞痛不止,“你```你`````是何人,敢这般诋毁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