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栖霞浴佛
作者:中原流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110

栖霞山,位于应天城东北二十二公里,古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近三百米,卓立天外,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峰,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峰,状如伏虎,名称虎山。

山上有一寺,名为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四百八十三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四十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

烟花三月,万物复苏,正是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时节。

这一日,正值栖霞寺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年年这个时候寺院香火总是特别的旺盛,寺僧会将寺

中装有镶八宝纯金释加牟尼佛像的檀香宝柜打开一日,令善男信女瞻仰膜拜。

栖霞山,有着“金陵第一明秀山”的美誉,虽山势不高,却绵延数里。山中树木葱郁,溪流婉转,而今是草木初发,春鸟时鸣,亦是游春的好去处。那城中无论大户官宦还是中等殷实人家的家眷们,无不籍着礼佛的机会,出外游玩赏春,更引得那文人士子相随,望能看一眼得这平日深藏的人间春色。

此时一条山路上走来两人,不,应该是三人,还有一个如一团火似的小女娃。一位是美丽的少女,身披着金黄色的羽衣,下身穿着白玉色的裙袜,婷婷袅袅,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日,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另一位是书生打扮,轻袍白衣,头带方巾,剑眉星目,面如冠玉,猿臂蜂腰,英俊绝伦,一双眼眸犹如秋波、深不见底,正是凌波仙子和刘基。在刘基的怀中抱着的是红发飘飘的小火凤火舞。三人一路行来,指指点点,羡煞了过往的游客。

山路的尽头便是栖霞山了。挺身观看,真好去处!但见:

千峰开戟,万仞开屏。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枯藤缠老树,古渡界幽程。奇花瑞草,修竹乔松。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幽鸟啼声近,源泉响溜清。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巉崖苔藓生。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

栖霞寺占地面积四十多亩,共有大雄宝殿、毗卢殿、藏经楼三进院勤务,依山势层层上升,格局严整美观。

寺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有波平如镜的明镜湖和形如弯月的白莲池,四周是葱郁的树木花草,远处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气清新,景色幽静秀丽。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毗卢宝殿、法堂、念佛堂、藏经楼、舍利石塔。

寺前左侧有明徽君碑,是初唐为纪念明僧绍而立,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撰文,唐代书法家高正臣所书,碑阴“栖霞”二字,传为李治亲笔所题。此乃江南古碑之一,是珍贵文物。

进入山门,便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高达十米的释迦牟尼佛。其后为毗卢宝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高约五米的金身毗卢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释侍立左右,二十诸天分列大殿两侧。佛后是海岛观音塑像,观世音伫立鳌头号,善财、龙女侍女三旁,观音三十二应化身遍布全岛。堂内塑像,工艺精湛,入化传神,令人赞叹。

过了毗卢宝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经楼。藏经楼内珍态着汉文《大藏经》七千一百六十八卷,另有各种经书一万四千余册。在佛龛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玉像一尊。

三人随众人在栖霞寺中随意行走,只见所有的法像面前无不挤满了善男信女,焚香祷告,求签问卦。好象冥冥中自有天意,又或被塔身的美丽吸引,一股强大的力量吸引着刘基三人停身在寺外右侧的舍利塔前。

塔身七级八面,用白石砌成,高约十五米。塔基四面有石雕栏杆,基座之上为须弥座,座八面刻有如来佛祖的“八相成道图”,有白象投胎、树下诞生、九龙浴太子,出游西门、窬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磐。八相图之上为第一级塔身,第一级塔身特别高,全部作八角柱形,正面作户形;双门紧闭,门上刻铜钉兽环,西面为普贤骑象图;正东、西北、西南和东北四面雕刻天王像;四天王上又镌飞天之像,极为生动;其背面亦作户门,前后门两旁柱上,刻有《金刚经》四句偈。塔自第二层以上,上下檐间距离颇短,各面均作两圆拱龛,内刻坐佛,下有莲花座,上作缨络花绳,五层檐由下至上逐层收入,塔身亦有收分。檐下斜面上还雕刻飞天、乐天、供养天人等像,与敦煌五代石窟的飞天相似。塔顶刹拄为莲花形。整个舍利塔造型极其精美。

舍利塔几乎是所有的中等以上的寺庙都会有的地方,这里是寺庙中最神圣的地方。舍利是高僧圆寂之后遗留下来的法力结晶,舍利塔就是供奉着些舍利子的地方,能遗留下舍利子的都是些有道高僧。

站在塔前能够感受到塔中释放出的淡淡佛力,无形中让人生出浓厚的敬意。道与佛是永恒的智慧之光,

传承千万年,光彩永存,精神永驻。看着眼前大大小小的各个佛像的各种姿势,不由沉浸在一片神圣庄严的气氛中,慢慢地刘基的心神逐渐的进入了空明之境。

“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以清净故,能生清净体”“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

道与佛二者宗旨不同,但同证悟天殊。道教成仙,享受天人乐;佛教大圆满,享受涅槃乐。